一方小小藏书印,带你领略古代藏书家的人生态度与乐趣
为了标识物权,昭告天下“谁才是这本书的拥有者”,欧洲人基于微型版画创造出了图文并茂、色彩斑斓的藏书票,不甘示弱的中国人则在篆刻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个性十足、妙趣横生的藏书印,并衍生出了一种延续千年的独特藏书文化。
而此次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品、藏书印研究家王玥琳撰写的《妙无余——中国藏书印的历史与文化》一书,将带领我们走进藏书印的世界,畅聊它的前世今生,品味那蕴藏在一方方印蜕背后的读书记忆与中国文化。
藏书印作为传统玺印鉴藏印的子类,同我国的篆刻艺术和藏书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作者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在对古代篆刻艺术史、图书发展史以及藏书文化史进行客观、系统的梳理基础上,从两个维度详细讲解了藏书印的起源与发展。
这第一个维度便是以时间为线索,从官方藏书印、机构藏书印和私人藏书印三个方面入手,系统地展示了自唐五代起至近现代的各类玺印实物或印蜕遗存,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结构,逐步形成了一条脉络清晰的藏书印发展兴衰史;
而另一个维度则是从藏书印的特点属性出发,以印面内容更为多样的私人藏书印为核心,深入探究文人藏书背后的心理,以及他们所赋予藏书印的深厚文化价值。两个维度看似独立,实则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而作者在细致梳理藏书印前世今生的同时,也同我们分享了诸多有关印面内容的趣事。
说起钤印这件事,被网友誉为“盖章狂魔”的乾隆皇帝自然是少不了,单是专门用盖在书籍副页的“乾隆三玺”就有四套之多,大小、字体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以便能搞定各种开本的书籍。而像他这样喜欢一次盖多方印章的藏书家还有不少,譬如元代藏书家赵礼用便在藏书卷尾连用十三印,试图按照藏书印尺寸大小依次排列下来,颇为有趣壮观;而明代藏书家祁承㸁亦有四印连用的习惯。
这书若是收藏多了,自然还需要专门用来藏书的位置,于是藏书楼文化应运而生。不过相比书斋本身,书斋名才是最重要的,哪怕前者并非真的存在——清末藏书家、金石学家叶昌炽虽自称“藏书处名硕果堂、藏碑处名奇觚庼、藏梵夹处名五百经幢馆、著书处名辛臼簃”等等,然而上述种种楼名皆为虚拟,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为此篆刻出一系列的藏书印。正如文征明所言,“我之斋堂,每于印上起造”,因而哪怕没有实物,这些藏书家虚构出的空中楼阁同样让人神往。
若是有人想了解这些藏书家的生辰八字、家庭住址,也绝非什么难事,不少藏书印里早已交代得明明白白,譬如清代藏书家蒋培泽便有印文曰“我生之初岁在庚辰”,而藏书家阮元则有印文为“家住扬州文选楼随曹宪故里”。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利用藏书印炫耀家事之人,譬如唐伯虎的“南京解元”印便是很好的例子更有甚者,直接用藏书印秀起了恩爱,譬如清代文学家王芑孙(号铁夫)、才女曹秀贞(字墨琴)共享的“铁夫墨琴夫妇印记”,便是他们伉俪情深的最好见证。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藏书印的存在,我们得以窥见那不曾被记录的历史与故事。
虽说中国古代官私藏书虽源远流长,然而随着纷飞的战火和王朝的更迭,也书厄不断,劫难重重。因而藏书印不仅能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它们曾为谁的藏书事业贡献过力量,同时也让我们得以窥见经过岁月洗礼的它们曾经历过怎样的磨难。譬如桂林图书馆有一批中外文献钤有“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民国三十四年劫后存书”的方印,便是为了让人们永远铭记那段因日寇南侵、桂林沦陷,不得不将馆藏珍贵书籍紧急转移的历史。
若说一方藏书印所记录的,是一部书某一时期的经历;那么多位藏家的藏书印连缀起来,便能还原出一段段无法为后人得知的过往。就在去年5月至6月,浙江大学曾举办了一场名为《印鉴百年》的图书馆藏书印展,集中展示了学校不同时期的馆藏章(即机构藏书印),那一方方藏书印不仅展现了学校的百年变迁,也让人们有机会再次审视动荡局势中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
同时,正是因为这些藏书印的存在,我们得以品味悠悠岁月里读书人的志趣与情怀。
中国人向来是讲究含蓄美的,于是乎藏书印的印文,便成为了藏书家表达和宣泄个人情感的重要渠道;而这其中最为强烈的,便是古人的爱书惜书之情。无论是机构藏书印还是私人藏书印,都不乏刻一大段文字劝诫借书者或是后人好好爱惜书籍的藏书印,从苦口婆心的劝诫到锱铢必较的警告,都无不展现出他们对每本书的珍视。
若是人力难为,他们就只能将书籍永存的愿望寄托在超越自然的宗教之上,利用造佛像藏书印,为书祈福纳祥——“无水火兵灾,无蟫蚁鼠劫,用力一切苦,如我佛所说”,寥寥数字无疑道出了他们内心最深的忧虑。而朱之赤的“神物护持”印,毛晋的“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印,以及高濂直接借鉴道教“五岳真形图”的“五岳真形”印,更是有种要将书籍用结界封印起来的趣味。
当然最“夸张”的当属古籍收藏家周叔弢,他因为担心后人不愿意保留其藏印而要将其挖去,因而特意使用小印钤于空白处,以便剜去时不至于伤书。
或许这便是爱书之人与书籍“一期一会”的珍视,也是那些“曾在某处”印所暗藏的无奈和失落。再了不起的藏书家,再珍贵的古籍,都有分别的那一刻,世间万物有聚有散,书尤其如此。正是因为在悠悠岁月的某一刻彼此拥有,所以他们才会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一瞬间记录下来——参加完阅读活动,他们会盖一方“读过”之印以示纪念;借阅他人藏书,若是主人同意,也可盖一方“假观”“经眼”“眼福”之印以示有缘。
可以说,藏书印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物权的证明,一种中国篆刻之美的展现,它更道出了那些藏书者的人生态度。回看当下,新式书籍的出现虽然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迫使藏书印走向没落,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人们的爱书惜书之情会有任何改变,只因为那早已成为了中国人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如果喜欢这篇书评,记得关注我!

爱和善良,比血更珍贵
《许三观卖血记》非常难得,居然是happy ending。读完很诧异,觉得这不是余华老师的风格。但是良久之后,又身心释然,内心底徐徐开出了一朵白色小雏菊。
这本余华老师知名度最高的小说,未读之前已在各处见过提名,比如最令人绝望的文字片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饥饿描写……我曾犹豫,要不要读。因为之前的莫言老爷子的《丰乳肥臀》也曾被这样片段式地个性化推广过,当我真正阅读,很多章节和思想已被先入为主地渗透了,这种读书的剧透,比电影的剧透,来得更让人深恶痛绝。
但是我依然选择读了它。《许三观卖血记》故事放在今天,确实悲伤沉痛,所有情节哀鸿遍野,令人不忍淬读。但是,放在那个年代里,却是如此平凡和普通。个人命途如存在其多舛性和磨难性,只需放在时代的大环境中,那么就如同一滴水放逐河流。
许三观最大的悲哀,也是一生最无法释怀的痛,莫过于他的大儿子许一乐,是别人的种。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是他老婆许玉兰,这是个非常愚蠢和疯狂的女人:她如果不那么愚蠢,就不会在结婚前和另外一个男人何小勇发生据说只有一次的性行为,也不会因此“被”怀上许一乐;她如果不那么疯狂,就不会将她和何小勇的事情,全部一五一十、日复一日地,对着全村人痛哭嚎叫说出来。她以为自己是受害者,其实许三观和许一乐,才是最可怜的受害者,尤其是许一乐。
许一乐是唯一让我从头到尾都心疼怜悯的人。他是那么无辜,毫无选择权地被出生,却被母亲大吿天下自己是个野种,父亲从此不接纳他,生父从未承认他,他用自己的乖巧和懂事,背负着一个少年不该有的屈辱和隐忍,在那个贫穷困苦的年代艰难求生。当许三观卖血后,带着他之外的全家人去饭馆吃面条,他被父亲告知“我卖血的钱不能给别人的儿子吃面条”的时候,他的绝望并没有过多描述,但是这种恰当的留白,让人可以深入想象,从而痛彻心扉。
许三观对许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耿耿于怀,他日常也并未掩饰这种情绪,甚至多次直接对许一乐说,你并不是我儿子,你爹是何小勇。他多次暗自感叹,如果许一乐是他的亲生儿子就好了,这种遗憾随着年事渐长,更加深刻入骨了,难以释怀。其实,他内心是多么爱着许一乐,因为一乐是按着他的期许来成长的,他比许二乐、许三乐都懂事和听话。日常的承欢膝下,长期的天伦之乐,其实许三观早已把许一乐看成是他的亲生儿子了,从书中二处文字片段就可以体现:一是许一乐因为绝望和负气离家出走,最后被许三观寻回的时候,他背着饥寒交迫、奄奄一息的许一乐,许一乐问他:爹,你要带我去吃面条吗?许三观叹着气轻声说:是的;二是许一乐被何小勇老婆求去屋顶喊魂,许一乐非常不乐意,应付了事后,何小勇并未活过来,许三观对许一乐说,以后你就是我亲儿子了。
许三观的善良,夹杂在那个年代的贫穷和愚昧之中,成为了这本书中隐隐若现的闪光点,如同一颗被砂砾埋没的小珍珠,光芒微弱却又照耀人心。许玉兰是一切不幸的罪魁祸首,也是推波助澜者(假如她隐瞒她所认为的事实真相,许三观和许一乐从开始就会父慈子孝,一切遗憾和怨恨将不存在),但是许三观在她被批斗的时候,偷偷给她送的饭下面,埋了红烧肉,这种宽厚和仁慈,是出于本性的善良底质才能做到的。最后许三观为了给许一乐治肝炎病而去卖血,将许三观的这种善良和温情,推到了极致,让前文许三观所有遗憾和不堪都泯然消散,这种结局终于让余华老师的苦难系列里出现了个例外。
另外,其实许一乐就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虽然文中没有明确写下定论,但是从书中细节可以推理出来的——许三观和许玉兰新婚之夜,许玉兰见红了,那么就有两种可能:一是许玉兰还是处女之身;二是许玉兰来月经了。这两种情况下,都可以证明许玉兰结婚的时候并没有怀孕,那么许一乐就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了。
所以,愚蠢的许玉兰和愚昧的许三观,造就了几十年的婚姻遗憾。虽然最后结局是好的,但是依然觉得,有点生理常识是多么必要啊!
妙宜(一点旧一点新)书评
亦舒的书很厚,读起来慢慢的,不是很费力,不是很心急 她的文字简洁,历练,从没有拖沓之感 据说她写的东西都是讲高贵出身的小姐独立自强的故事 是不是说她自己,出身书香门第,和兄长倪匡各擅一方,文坛独当一面 又有她少女时的照片,清丽妩媚,双瞳深邃 尽管会对她总强调出身名门与否会有些许反感 《一点旧一点新》,主人公是个跳楼自杀身亡的美丽少女周妙宜,却不是探案小说 临死前妙宜着装一点旧的一点新的,一点借来的一点蓝色的,是传统新娘的装束讲究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妙宜出身富家,却有着孤独心境 她虽母亲改嫁到富爸爸家,母亲却在十岁那年去世,从此世界翻天覆地 又富又和蔼的周爸爸对她还算不错,只是她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儿 在继父另娶新欢,弟妹成群时,这个家对她来说也许是金闪闪的冰冷荒漠 在探案过程中,遂心看到了自己的心,感受到妙宜的孤独,了解到自己的孤独 妙宜虽然看来文静端庄,性格也温柔随和, 却在学校里过着不羁轻浮,吸食毒品,社交滥情的生活 关督察随着她的足迹,到加拿大的湖滨船屋,与她曾共度一月美好时光的男子共度 随即离去,关遂心里却从此不再宁静 这个亲切的男子是如此洞悉世情,却看淡俗务,宁愿孤身 随即遂心又了解妙宜的继母弟弟,她名义上的舅舅,从小便芳心暗许,两相欢喜 那个英俊又温柔的他,也爱恋她,却不能抛弃她继父施舍给他的产业——心理诊所和她远走高飞 于是他只能做她的心理医生,做她的“舅舅”,却背负不起成为她爱人的责任 遂心只是淡淡想,妙宜要的是“爱”,而爱,在这个世界上是稀缺的吧, 亦舒写到“也不能全怪他,用自己的所得,换自己的所需,竞争世界,公平交易。” 所以他会与空虚的富家少妇发生感情纠葛,却不会带妙宜走 最后,妙宜心里的最后一点火焰,给了那个开着电脑游戏公司的天才少年 他还没满二十岁,是事业狂,他爱她,他们相度美好时光 只是她留不住他,因为他“二十年内不想结婚”, 而他对她的纠缠也厌倦反感,提到分手 于是,妙宜心里最后的一点点光也被掐灭 她纵身跃下,决绝果断,带着腹中孩子的性命 她的母亲当年是服药过量自杀,尽管他们都瞒着妙宜 这个豪宅里如果已没有了爱,那么也是不值得留恋的决绝 遂心在书的结尾,拒绝了对她表白,一直爱护她的黄警司 他许诺给她家庭,照顾彼此,温暖如斯,孩子满地乱跑,周末超市买打折货品 再教育子女,等他们成才,慢慢老去 而遂心心里的那个出尘俊朗的男子 在湖屋里看着星星漫野遍天,心里念切遂心的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