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妙选评注(增订版)
增订版同时将收录于《星平会海》《星学纲目正传》《古今图书集成》的旧注经对比后予以补入本书,以利比较阅读。
清版《三命通會》卷七《子平說辨》云:「觀《五行精紀》、《蘭台妙選》、《三車一覽》、《應天歌》等書,與《淵源》、《淵海》不同。」《蘭台妙選》一書乃唐宋納音論命法之經典,專以納音取象再配以五行生尅論命,為虛中法遺存,《古今圖書集成》收錄。《蘭台妙選》所用納音論命與明清子平法迥異,屬於古法論命體系。 萬氏高度推崇《蘭台妙選》,云 「古今星命之書多矣,余獨愛《妙選》一書」,並認為《妙選》一書「信非得道者不能作,真三命之指南,蘭台之妙選」。萬氏「病其注未盡,暇乃詳注,復證以古今八字若干」,以大量的命例豐富和完善納音論命的理論和方法,使《蘭台妙選》一書獲得新生。萬注《蘭台妙選》中大量的古今八字以明代中後期官宦為主,為我們研究明代政治和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增订版同时将收录于《星平会海》《星学纲目正传》《古今图书集成》的旧注经对比后予以补入本书,以利比较阅读。
清版《三命通會》卷七《子平說辨》云:「觀《五行精紀》、《蘭台妙選》、《三車一覽》、《應天歌》等書,與《淵源》、《淵海》不同。」《蘭台妙選》一書乃唐宋納音論命法之經典,專以納音取象再配以五行生尅論命,為虛中法遺存,《古今圖書集成》收錄。《蘭台妙選》所用納音論命與明清子平法迥異,屬於古法論命體系。 萬氏高度推崇《蘭台妙選》,云 「古今星命之書多矣,余獨愛《妙選》一書」,並認為《妙選》一書「信非得道者不能作,真三命之指南,蘭台之妙選」。萬氏「病其注未盡,暇乃詳注,復證以古今八字若干」,以大量的命例豐富和完善納音論命的理論和方法,使《蘭台妙選》一書獲得新生。萬注《蘭台妙選》中大量的古今八字以明代中後期官宦為主,為我們研究明代政治和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出版:www.xinyibooks.com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最早知道蔡澜先生是看他和黄霑、倪匡三人做的综艺节目《今夜不设防》,这档节目北称为史上zui有趣zui直白zui活色生香的真人访谈,映象中蔡澜先生在他们三个里讲话zui少,总是手叼一根雪茄听别人讲
后来的某天在机场书店看到有卖蔡澜先生的书,好奇他竟然也出书了,遂买来看,边读边暗暗赞叹,到底是老江湖,字里行间透出的生活智慧怕是我一辈子也悟不透的,等读完一本书刚好登机,完美!
于此,先生的书陆续入手了几本,每每对未来感到迷茫,或是对生活有结不开的结时便会不自觉地翻他的书,想从他书中寻找答案,没办法,谁让他那么有智慧又那么接地气儿呢!
本书是蔡澜先生2022年8月18日81岁生日那天起到2023年3月23日的日记合集,日记记录了先生每天的所思所感和每日所食,读他的书不但能解惑还能学点做美食的小技巧,妙哉!
书中先生分享了他富有松弛感的人生态度,字里行间透着先生活得自在、活得有趣、活得通透的人生智慧。难怪他那句“丑的照杀”会成为找女朋友的经典秘诀
摘抄一些先生书中的金句,绝对有醍醐灌顶的效果: 生老病死,人生过程,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是这一生过得好不好,对不对得起自己,让我们在这阶段中,保持尊严
我的身份我自己决定,讲究身份的人是一群毫无自信心的人 这一生这么好玩,是因为当你对某些事物失望,忽然出现新刺激,让人觉得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
当你活了这一辈子,走过每一条路,你会有一点点的改变,这些改变把疤痕留在你身上,大多数是美丽的,但是让你悲伤的也不少
什么是人生? 吃吃喝喝 如果单单是吃吃喝喝的话,那不叫人生,那叫猪生 其实吃多了,喝酒了,懂得一些明白一点,比较一下就知高低,不知道的就问学问问学就这么产生了 一面学习,一面享受,多快乐呀 不怕老是人生的第一课,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快乐,是第二课,至于第三课是不怕痛
关于写作,蔡澜先生说:为了喜欢写而写才是一个真正的开端,除了文字之功,还要够真、够坦白。这和叶圣陶老师所说的写作“立诚”zui要紧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篇篇日记都是那么的接地气,让我感觉是和一个老朋友在聊天,愿我们每天都能吃好,睡好,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热气腾腾的生活中
鹊衔龟顾妙无余,不爱封侯爱石渠。
在现代科技将书籍印刷的制作成本降低到普通人也可以轻易承受的程度之前,书籍制作工艺复杂、又承载着珍贵的知识经验,原本是富贵人家才会拥有的“贵重物品”。
当这样的“贵重物品”需要外借或赠与他人时,东方与西方不约而同地发展出了标记书籍所属主人的方法——藏书章和藏书票。
然而与藏书票不同的是,印章文化在中华文明悠远而漫长的岁月中得以慢慢积淀,酝酿出了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自成一体又密不可分的瑰丽旁枝。
作为庞杂印章文化中的一个分支,藏书印对于文人们来说有着更加意味着“传承”的象征意义,这使得他们在选印钤印时,就会对“看到此印的人将有怎样的感受”有所期待,也使得这份期待历经千载传递到了我们面前时,余温尚在。
用什么材质的印章、篆刻出怎样的内容、印在书籍何处,对不同时期、不同品味、甚至不同心境的文人来说,都大有讲究。
而几千年后的我们,也正因此得以从那一方方朱白交错之间,窥见一代代文人墨客悲欢喜乐之下的悠长余韵。
即使藏书印在众多印章种类中存在感并不高,在一部部书籍中也总是隐匿于不显眼的角落,但正所谓诗书画印不分家,在这片方圆之间所展现出来的藏书印文化,既有诗之雅韵、书之沉静,也有画之美致、印之恒久。
沈从先(明朝著名篆刻家)在《印谈》中称:
“不着声色,寂然渊然,不可涯涘,此印章之有禅理者也;
形欲飞动,色若照耀,忽龙忽蛇,望之可掬,即之无物,此印章之有鬼神者世;
尝之无味,至味出焉,听之无音,元音存焉,此印章之有诗者也。”
在国潮风悄然复苏的当下,国人骨子里对于印章的喜好也逐渐苏醒。在许多国风爱好者都走上了传承发展传统篆刻艺术技法之路的同时,也有人将古老的印章文化与二次元、旅游打卡等等现代文化碰撞出了不同的火花,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即使在如今书籍的价格早已降低到普通人都可以轻松接受,为家中藏书盖上自己专属的印记这一举动,仍然有着中式浪漫的特殊意味。而当我们仿照古人制出形制内容、典故出处相似的藏书印,无形中也成为了中式哲学中传承的一环。
这本书以时间线为轴,以朝代作为划分,图文并茂地呈现了自唐五代起始至近现代藏书印现状的发展脉络,对历朝历代的著名文人、书斋、印面和背后的故事都做出了流畅通俗的讲解,笔触灵动丰满,非常适合对藏书史、鉴藏史、印章史感兴趣的人作为入门书籍阅读。
我前年开始自学篆刻一年有余,深感篆刻艺术之奇妙精深,收藏这本书主要是为了临摹里面收录的众多高清精美印面,没想到文字内容也非常好读,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读起来有漫步千年藏书文化史之感,实在是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