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 and the brand play on,其实讲的意境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核心就是艾滋病的传播完全是人祸。各方人物为捍卫自己的权利做出的选择,让科研没有经费,健康宣传不到位,传染源不禁止。艾滋病白白传播5年后才幡然醒悟,然而覆水难收。
2.再简单地总结了一下,问题在于一切都政治化吧。动不动上纲上线。
3.这本书可谓事无巨细,有非常多的视角,而作者不断从不同地点,不同人的视角之间切换。好的是认识了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立场,可谓是全景式书籍。但是读起来非常琐碎(况且这本书的篇幅不短)。这是这本书唯一的缺点。
4.文笔不错。这里面每个人物刻画地都很好,而且都富含悲剧色彩。因为大部分的当事人,无论选择怎样的方法应对艾滋病,最后都患上了艾滋病。性解放的一代与新一代的同性恋的观念是那样的不同,因为先前一代燃烧了自己的生命,迅速化为了尘土。后一代甚至无从体会。
5.和一般的医学类非虚构不同,这本书遵照的是完全的线性叙事,没有回顾流行病研究史,没有科普生化过程(一般这种风格的书都会这么做的),所以这本书更侧重于人与事吧。在线性叙述中,无论读者还是当事人都处在“迷雾”之中。有些事情的后果在当时是未知的。如果读者有一些背景知识的话就会为当事人们弄得非常着急,因为我们知道这样抉择的后果。但是可惜每一次的抉择,当事人们都选择往最坏的情形去。
6.了解到作者在90年代成书,之后也因为艾滋而去世,不胜唏嘘。也感谢他能梳理出这样一本书,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艾滋病是如何传播开的。
7.想为零号病人鸣不平,他在这本书里算是“反派角色”,播毒,知道自己得病之后继续播毒,但是想说明的是第一这本书没有说明零号病人称号的由来,其实原指非加州居民,是媒体的误传,在这本书里零号病人已污名化。第二,最近的研究为他正名了,他的hiv族裔在美国拥有的各支里不算早。
8.每一章节开头的引述真的是很妙,有好几次引到了《鼠疫》,我读这本之前的一本正好是《鼠疫》,真的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再加上对照全球最近的情形,总结一句话就是人从未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比如组织的官僚,媒体的不作为(甚至传播假消息稳定民心),公众人物的睁眼说瞎话,议题政治化,人们应对疫情的无知无畏的态度,还有甚嚣尘上的伪科学,现在仍是如此。看得越来越气。(如果武汉这次也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来就好了)
7.还有一句书里长提的话:预防重于治疗。预防重于治疗。这么多年,这么多血淋淋的案子,为什么大家都还是不懂呢。
总得说来,这本书除了篇幅冗长真的值得读读,可以了解发生疫情时候美国式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理解当下的很多事情。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

人事流俗,妙相庄严
《流俗地》是去年的新书,刚付梓出来那会儿,好多人在推荐,什么华语文学惊喜之作、近年来最佳长篇,于是被安利了,趁着五一囫囵吞枣地读完。
说的是在全年皆夏的马来西亚发生的事,但黎紫书的笔触是冷峻的,二十余口三代人的因缘际遇、命途多舛,她只客观叙述、冷眼旁观。浩浩荡荡二十万字,细细描摹了在马底层华人辗转红尘、风雨变迁的一卷浮世绘。 流俗地,乃流于俗气、难登大雅之堂之地,如同故事最开始的那一幢组屋,楼高二十二层,积木般一排一排往上叠,气势何其宏大,却密密麻麻挤满了蝼蚁小民,几百家房客南腔北调,个个都背负着一段段潮湿浓稠的热带往事。
待到后来,为了阻止时不时来此地跳楼、将死亡也留作一段传奇的痴男怨女,楼上楼被安装上铁花,成为一方名副其实的鸟笼。新鬼不添,怨魂仍在,从楼上楼一家家搬走的银霞、细辉、拉祖们,昂首阔步走新天地了,才发现总有一些秘密或心结留在笼中,逃不脱挣不开,让人心中郁郁难解。唯有结尾,银霞漆黑一片的生活神迹般地迎来有光,宛如一只圣洁白鸽突然展翅奋起,冲出牢笼,奔向头顶一抹青天。
银霞是个盲女,天生残疾的她自然是不幸的,但她如同这片广袤大地上的每棵树、每株草一样,顽强又隐忍,倔强又温柔。她的手指灵巧,于是安安稳稳在家中编织柚子尼龙绳袋,唧唧复唧唧,只因到底是个养活自己的营生。到了发现自己记忆力过人,她努力争取上学的机会,失败了哭过一场,再与年级第一名的拉祖比赛象棋,心气未曾落下几分。机缘巧合进了的士公司,她默默将锡都一整张地图烙在脑子里,上百辆的士穿街过巷,全在她脑海调度,一丝不乱,活成了报纸上的新闻人物。哪怕在盲人学院里遭遇命运突变,身心俱伤,惊慌失措过后,她一言不发,忍痛站起,重新生活。命运的黑暗铺天盖地向她袭来,她既无力反抗,也就照单全收,一针一线编织尼龙绳袋,一字一句指引的士穿梭,从不哭天抢地、怨己尤人。难能可贵的是,在漆黑一片的梦中,她心中仍藏有柔情与光亮,珍重年少的友情,感念扶持的恩情,也在恰当的时候,真诚而勇敢面对爱情、收获爱情。
银霞让我想起热带土地上疯狂生长的青草,烈日苦夏,摧枯拉朽,但赤道凶猛的大雨一到,又重新迸发勃勃生命力——生活苦多乐少,但我迎之受之,苦乐自知。
大辉与莲珠,那一丝讳莫如深的情感隐于黎紫书沉稳持重的字里行间中,读来仍叫人惊心动魄。
可以想象得到,那个帅气高挑、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在遇见“标致得惊人”的姑姑时,是如何难抑青春的悸动,而在认清不伦之恋的现实阻隔后,他又只能如何日夜咀嚼心中苦闷与酸楚,最终满腔炽热无处排遣,只得处处留情、伤人伤己。我总觉得是正是年少这份爱而不能的情感,才致使他浪荡漂浮几十年,抛家弃子、越洋跨海,心未有一丝安处。
马票嫂、何门方氏、婵娟、惠兰、春分……黎紫书对女性群像浓墨重彩,更自带一种悲悯情怀。但要说至动人处,还是当属蕙兰。她的出场并不美好,中年发福的酒楼领班,好像永远都睡不饱,午休鼾声如雷流下涎液,回家累极瘫成一只面容痴呆、身形肥壮的河马。但时间流转回她的少女时代,一见大辉误终生,从此甘心为他付出一切,当她回首半生,明知所托非良人之时,仍能决然对莲珠说出“我真的很爱他”这样只在电视剧里出现的台词。“爱”这个字令莲珠大受震撼,它那么纯粹、真挚、英勇,竟衬得脸庞肿胀如面团的蕙兰分外动人——她们以肉身的不堪和无明,演绎生命的启示。生命再庸庸碌碌,也偶有灵光闪烁,人之为人的流俗与不俗,自有一份庄严意义。
拉祖是整部小说中最灿烂夺目的一个存在,如同他白得不像话的牙齿,闪耀着人性之光熠熠发亮。那样全能优秀的印度仔,门门功课考年级第一,跑步下棋啥都没落下,有那么多骄傲自矜的资本,但仍能体味幽微的人间疾苦,在面对银霞与生俱来的痛苦,他那样地感同身受,用最曲折也最直接的话语告诉她生命的慈悲、牺牲的意义;在他事业有成、几近功成名就之时,也仍不忘年少追随的理想与志向,铲恶锄奸、伸张正义。他的死亡,是这部小说里最惊心动魄的存在,热血洒街,不负少年头,他让我们看到在蝇营狗苟之外,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
依然是佳作,依然的激動人心
做為酒徒的書迷,新作推出當然二話不說就買了。 隋唐寫完了這次寫大宋也是理所當然,背景從後晉亡國到柴榮登基,算是頗冷門但其實仔細研究會有很多樂趣的時代。我個人欣賞酒徒這種從小細節挑角色的能力,以前的李旭、程名振都算是有附和史實或野史的,這次用了“不知所終”的石重貴之子石延寶來發揮,再牽連上“鄭子明”也是一個巧妙構思。(不怕雷的可以去孤狗鄭子明這個名字)
酒徒的特色就是描述戰場的細膩跟寫實,對於政治權謀鬥爭也都有一手,而且他的史觀獨有其風格,這次他描述的劉知遠、郭威、柴榮、趙匡胤、符彥卿、潘美等,都非常鮮明且有自己的見解。讓我會想去弄些五代史的書來深入研究。此外,酒徒的政治觀也一直不斷的在故事中透露出來,對於老讀者來說是沒啥新意,不過妙的是,他始終強調的那種胡漢對立似乎最近是越來越“政治不正確”,不知道他會不會覺得有點尷尬?
另外,酒徒的缺點也是很明顯。感情戲就不說了,大概就搞不好還輸一些輕小說。再來,他的主角群個性都很固定套路。一個金庸迷可以輕易說出郭靖、楊過、張無忌的差別,但酒徒迷卻要花時間思考李旭、程名振、王洵跟鄭子明的具體分別。都是一樣文武全才,集許多優點於一身,頂多一些細微的特徵略略不同。也因為如此,他的故事套路始終也都那麼一貫,這也是酒徒的作品在我心中只是佳作,難到經典的原因。
不管怎樣,愛之深才責之切,大宋三部曲剛開了個頭,按照之前的邏輯,接下來有靖康恥跟崖山可以寫,岳飛跟文天祥,你們準備好上場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