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混沌来审视商业世界
这本2001年初版的书籍本身只算得上中规中矩,还是以当年的标准打了折扣。因为当年科普出版潮兴起的时候,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力丛书才是个中楚翘。多少人借此知道了量子学、相对论、黑洞、霍金与爱因斯坦啊。 《混沌七鉴》其实就是七大人生感悟,中文版的文字谈不上赏心悦目,具体论点和论证方法与我而言有些地方也显得有些可疑,但其中还是有不少视角和观点值得玩味。例如将混沌与时间感联系起来,从混沌来重新理解整体论等等。尤其最核心的四鉴(蝴蝶力量,集体创新,简单与复杂,分形与推理)不仅让我重温了15年前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当时坐在交大阶梯教室中我听到混沌理论时的震撼与激动也被唤醒了),而且更让我将之前看过的一些书籍和各种观点串联起来了,用混沌来重新审视商业世界。 (走出校园已久,下述许多认识和观点估计有不少错讹谬误,还望有识之士及时指出,以免我误一生,呵呵) 混沌(Chaos)理论与分形(fractal)所代表的非线性系统,是自然奥秘与科学之美的结合,是混乱与有序浑然一体的终极和谐;恰似我们的人类社会,个体运动好比布朗运动,混沌而难以预测,但到处自相似,自组织,有序可循。塔勒布在他的《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中强调了预测未来的虚诞:任何看似可靠而科学的预测体系或技术,但黑天鹅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时都将轰然倒下。就似那天边一抹令人不安的乌云,摧毁了富丽堂皇、对称而美妙经典物理学大厦。不破不立,面对未知,我们不应恐惧(尽管这是人之常情),也不应为了虚妄的安全感把精力放在事后解释或完善预测系统中去,而是要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所谓立志如山,行道如水,懂得曲达应变。创业如是,守成也如是。 我们所熟知的蝴蝶效应,即混沌系统的初值的敏感性。在商业社会中它告诉我们,注重细节,小的差异化设计会导致非常显著的后期效果区别。从各式各样的门户网站、IM工具、视频网站兴衰都可以看出背后有这样的影子。IM这块因为QQ这样的高粘度怪物存在可以另说,但当年51和MSN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细节与客户体验的关系,以及它对企业影响之巨大绝对不可低估,在软件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尤为如此,前有腾讯QQ客户端的持续改进,后有淘宝、支付宝在交互可用性的不断深挖,是之在市场中的份额与壁垒越发显著。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中,同样重要。别忘了卡尔森在《MOT关键时刻》的书中早已指出:“一年5000万次的“关键时刻”决定了公司未来的成败,我们必须利用过这5000万次关键时刻来向顾客证明,我们才是他们最明智的选择。” 在新兴解构性行业(Disruptive Industry)的企业家们往往都强调建立“学习型组织”、“创新型组织”。此类企业实践的路径很多,在信息过载、模式同化以及生活压力巨大的前提下,如何管理德鲁克所说的“知识工人”上的挑战更大。更重要的或许是思路。 创新的基础是开放与自由,换言之就是一定程度的混乱(这是在传统企业角度上理解)。知识工人往往只有在自驱动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益,看似混沌开放带来的混乱,实际上会被团体中的自组织来平衡,进而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当一个组织的“熵”不断下降,它的敏捷性和创造力必然会逐渐消亡。这在《混沌七鉴》中用一个心脏病人的例子来说明的很透彻:当病人心律分析处理后的图形(,不是心电图)呈现出混沌时,情况尚好;当图形非常规则少有毛边时,病人往往不大妙。 人工智能领域也会研究群体智能(Swarm Intelligence),像蚂蚁、蜜蜂这样的简单生物却能建造出精妙绝伦的蚁穴与蜂巢,形成一个高效协作的群体社会。这可以看作是通过分化与整合、竞争与协作的创新机制,通过“简单的规则和效用函数”,例如蚂蚁用触角交流、告知食物方位等,形成了一个具有群体选择、分布处理的具备智慧特征的超有机体。 从易经、老庄、混沌中我们都认识到了简单与复杂的统一,用混沌来理解商业世界,来指导我们克服群体学习障碍,使我们更靠谱,让我们从事“极端斯坦事业”更靠谱。

混沌七鉴(豆瓣)
《混沌七鉴:来自易学的永恒智慧》主要内容:人们自古以来就与混沌打交道,直至最近,科学才认识到它为宇宙中的根本力。混沌理论,最初用于理解产生暴风雨、洪水和飓风的运动,如今正被运用于从医学、战争到组织如何形成、变化的社会动力学和理论。混沌正从一个科学理论演变成文化隐喻。作为一个隐喻,它促使我们提出关于实在的新鲜问题。
我们现代社会沉迷于征服和科学上驾驭我们周围的世界。然而,非线性混沌系统(如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皆处在企图预言、操纵和控制它们之外。混沌表明,我们与其抗拒生命的不确定性,不如接受它们提供的诸多可能性。
在这本振聋发聩的新著中,作者阐释了接受日常生活中混沌的七条鉴识:1.创造;2.运用蝴蝶力量;3.行云流水;4.上下求索;5.观世术;6.在时间内生活;7.回归整体。假如你一度感到生活失控、趋于混沌,科学有一条重要忠告:生活即混沌,那才是激动人...
《混沌七鉴:来自易学的永恒智慧》主要内容:人们自古以来就与混沌打交道,直至最近,科学才认识到它为宇宙中的根本力。混沌理论,最初用于理解产生暴风雨、洪水和飓风的运动,如今正被运用于从医学、战争到组织如何形成、变化的社会动力学和理论。混沌正从一个科学理论演变成文化隐喻。作为一个隐喻,它促使我们提出关于实在的新鲜问题。
我们现代社会沉迷于征服和科学上驾驭我们周围的世界。然而,非线性混沌系统(如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皆处在企图预言、操纵和控制它们之外。混沌表明,我们与其抗拒生命的不确定性,不如接受它们提供的诸多可能性。
在这本振聋发聩的新著中,作者阐释了接受日常生活中混沌的七条鉴识:1.创造;2.运用蝴蝶力量;3.行云流水;4.上下求索;5.观世术;6.在时间内生活;7.回归整体。假如你一度感到生活失控、趋于混沌,科学有一条重要忠告:生活即混沌,那才是激动人心的事。
除中文版外,《混沌七鉴:来自易学的永恒智慧》还被译为德文、日文、希腊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语言出版。
约翰·布里格斯(1945-),1981年获美学和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西康涅狄格州立大学英语语言、比较文学和写作系教授,著有《丹炉之火——创造性天才的炼丹术》、《隐喻——诗之逻辑》、《分形——混沌之模式》等8本书,与F.戴维.皮特合著《湍鉴——浑沌理论与整体性科学导引》。
F.戴维.皮特(1938-),1964年获利物浦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著有《核经》、《同时性——物质与心灵之间的桥梁》、《冷聚变——掀起一场科学论战》、《无穷势——戴维.玻姆的人生与时代》、《哲人石——混沌、同时性与世界隐秩序》、《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20世纪科学与思想史话》等20本书,与戴维·玻姆合著《科学、秩序与创造性》,与约翰.布里格斯合著《镜宇》。
混沌与秩序
最近在生命科学中取得的进展,已经在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方面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对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和自组织的深入研究,已被纳入科学视界。因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著称的克拉默教授,以其独特的洞见致力于展现一幅整体图景,回答长期以来一直强烈吸引着人类的重大问题——生命是什么。
克拉默教授探究了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和突变论等自组织理论,剖析了生命结构的有序与混沌,基因治疗的可行性,物种进化和进化主义,树与闪电的相似形态,三体问题,天体结构,分形艺术,大爆炸,衰老与死亡,由此建立了事物的根本复杂性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本书每一章皆以一段哲理性对话开篇,以一首抒情诗作结,旨在以这种别出心裁的结构,架起沟通科学技术与哲学人文“两种文化”的桥梁。
弗里德里希·克拉默,1923年生,1950年起任海德堡大学讲师,1959年任达姆施塔特大学有机化学教授,1962~1991年任马克斯·普朗克实验医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任不伦瑞克大学和格丁根大学名誉教授,著有《美的自然——美的形式动力学》、《沿山脊前行——艺术的混沌和时间的秩序》等16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