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吗?去吧
喜欢妖怪小说,自然不会错过日本大神级人物梦枕貘的《阴阳师》系列,总会在晴明与博雅有的没的打趣对话里碰上一件灵异怪事,从来不缺乏惊喜。如今的《阴阳师》早已被网络手游占据广泛认知,也许是两位主角的基腐感符合时代青年审美,也许是被光怪陆离的鬼魅魍魉所吸引,无论如何这成为了一种文化。
其实游戏也是在《源氏物语》的平安时代为背景的,主角们在阴阳界里维系人间秩序,能看到愿意贴近原著志趣,却也总要胡乱无根据的编砌形象与内容。《阴阳师》小说早在世纪初就被南海出版社引进并陆续翻译成卷,家里还收了两本老版的《龙笛卷》和《飞天卷》,以前读来甚是喜欢,有唐风遗韵,还有佛法、中国神话和日本民俗妖怪的融合。
新版会以两卷成书,这本就是《夜光杯卷》与《天鼓卷》的合本。
不多说,现就《夜光杯卷》中几篇给些干货和心得供大家娱乐。
博雅的式神沙罗本是阮咸的精灵。而阮咸乃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他擅长一乐器如书中所描写的那样(四弦有柱,形似月琴),便以他的名字命名。在盛唐时期阮咸流传至东瀛,现奈良公园旁东大寺内还藏有一张唐代传去的螺钿紫檀阮咸。小说中对于天赋异禀的音律奇才博雅而言看来此乐器是最好的式神了。
这篇有个善女龙王,她盗了博雅的叶二却留下了金鳞。我们总是在《西游记》里看到龙王,那这个善女龙王又出自何处?其实善女龙王即是佛教中的清泷权现,在唐时是长安青龙寺的镇守。后由空海(梦枕貘《沙门空海》小说主角,历史人物)请入日本供奉,因渡海至日本,故青龙加水为清泷。此篇人神共舞同乐的场景又让我联想起《西游记》的画面。
“心向佛法,直突明月”。这篇的“蝉”与《食蚓法师》的“虹”是这一卷最精彩的地方,有时候读妖怪小说也会被晴明卖关子似的进入一种本格推理式(开放式的逻辑或是梦)的状态,待他解密以后才豁然开朗。法师的名号便是一个线索,而“蝉”与佛法中的“禅”也有映照。自古蝉就是吉祥灵物,晨露为饮,“死而复生”(古时候的说法)且出淤泥而不染,唐时,蝉成为了诗歌里诗人托物言志的文化对象,与玉同有五德“文、清、廉、俭、信”。同佛法一样有参透之意。
混沌,中国古代神话四大凶兽之一,形如大狗。但这篇的混沌并非凶兽,而出自《庄子》典故,“中央之帝为混沌”而混沌无形,凿生七窍而亡。因灵怨化形且终归世界。这篇的鬼神很玄,有道家无为之理,也有因循往复,敬畏自然之意。
最妙一篇。双头龙的镜子还有“虹”的释义,雨水、七色虫子....还有《日本书纪》里的一个凄美故事。通透,无需赘述。
我觉得读书在一种状态里是最好的享受,让你能有这样状态的书也一定是极好的读物,莫错过。

庄子、梦枕貘和我们
绘本《混沌》的故事脱胎于《庄子·应帝王》,原文这样写:
短短几十个字,就刻画了一出“恐怖片”,庄子真厉害。
简单翻译一下:南海大帝名叫倏,北海大帝名叫忽,中央大帝叫浑沌。倏与忽经常找混沌玩儿,浑沌也特别款待他们。于是倏和忽在一起商量着要报答浑沌的深厚情谊:“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呼吸,唯独浑沌没有,要不我们送他一套?”于是俩人每天在混沌身上凿出一处,七天后七窍出来了,浑沌也死了。
看来倏、忽是人,混沌不是人,七窍对他来说不是礼物反而是致命伤口。但倏、忽不知道这点,他们以己度人,自以为好心,反而害了混沌。
这说明呀,每个个体所处的境遇不同,一定要揣摩对方心理再做决定,不然害人害己啊。例如人喜欢热水,但浇给植物,就不行;和夏虫聊冬天,非但会聊不下去,还会让夏虫觉得你自大……
得出这些感悟后,还有个疑问:既然混沌不需要七窍就能感知万物,那他为什么不和倏、忽讲呢,自己疼不疼心里没数吗?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混沌是世界初现的形态:起初天和地连在一起,即为混沌状态。直至创世神将它们分开。
再后来,混沌不再是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空间概念。《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里初次赋予了混沌实体形象,供人想象。
到了汉代,《神异经》进一步塑造了混沌的形象:“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
意思是混沌像狗,长毛,四条腿,像熊却没有爪,有眼却看不见,没法走,有耳朵却无法听见,能通人性,有腹部却没有五脏六腑,有肠子却是直的不弯曲,吃下的食物径直通过;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会大肆施暴;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俯首帖耳。
虽然这些表述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且这混沌看起来性格不怎么好,但好歹稍稍有了点形象出来。
综合来看,有点像没腿的大型长毛巨犬。还有点欺软怕硬。
这倒也是,在我们汉语的语境里,“混沌”指的就是是非不分,迷迷蒙蒙,是个贬义词。
当庄子笔下的混沌远渡重洋去了日本,会怎么样呢?
日本大师级小说家梦枕貘与漫画家松本大洋通力合作,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用大白话和漫画的形式呈现了出来,而且还进行了深度改编。
绘本《混沌》呈现出了一个与《庄子》中完全不同的混沌。
《混沌》里,混沌的形象沿用的正是《神异经》里的设定。混沌有着狗的身子,长长的毛,爪子像熊,但没有指甲。它有耳朵,但听不到声音,它有眼睛但看不到东西。
不同的是,这个混沌它总是朝着天空微笑。
他听不到倏、忽的提议,只是微笑。即使听到了也无法回答。
于是倏、忽就用毛笔蘸了墨,大手一挥,在混沌身上画了七窍。
然后混沌就嘭的一生,成了一团没有生命的团子。
毛茸茸、微笑、爱咬自己尾巴、咕噜咕噜,梦枕貘在改编中使用这些词,让混沌化身为一个可爱的形象。
而且啊,相比较原文,梦枕貘将《庄子》里恐怖的成分去掉了,倏、忽为混沌造七窍,不再是“凿”,而是用柔软的毛笔画。
难怪很多人读完后会说梦枕貘的这一版很温柔,相比原文揭示的道理,这一版也柔软了很多:
这就告诉小朋友们,好好做自己,因为别人已经有人做了。
再说一说画风。《混沌》的画风不单调,它很好地融合了中国古典美与西方绘本常用的画法,使得整本书呈现出温柔、安静,又富有哲理的意境来。
《混沌》是一本第一眼看过去就会喜欢上的绘本,传统文化+大师改编+更符合当下人阅读喜欢的表述。尤其是把《庄子》这种人人都知道它很经典,但一想到门槛很高就不愿意读的作品能够改编得这么有趣,真是难得。也希望我们本土的作者们也能加把劲,把我们的宝藏文化改编改编,让孩子们轻松阅读,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得以传承下去。
你能够爱上这个世界本来的模样吗?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 应帝王篇》
四川美术出版社新出版的这本名为《混沌》的绘本就是改编于庄子上面这个故事。
混沌是一个古老的术语,其原意是指先于一切事物而存在的广袤虚无的空间。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过混沌创世、从有序到混沌的古老信念。
混沌不仅为我们重新描绘了一幅辩证统一的世界图景,而且委婉地告诉了我们世界本来的模样。我们潜意识中总是认为世界是有序的,是可知的,可实际上,世界始于混沌而终于混沌。
如果混沌也有形体,那么它应该是像棉花糖或者云朵一样,是一团白茫茫软绵绵的有生命的物体吧。它憨憨的,经常追逐着自己的尾巴玩耍,看不见也听不见。可是混沌对自己的现状相当满意,因此它才会微笑着望着天空。
人类的痛苦基本都是源于对这个世界不准确的认知。我们总是期盼着通过哲学、科学或者其他各种学问准确理解这个世界,或者从世界中得到一些内涵明确事物,比如人生的意义之类,却没有想到,自己可能对这个世界要求的太多了。
因为当两个帝王给混沌凿开七窍之后,混沌就死了。就好比当我们向这个世界提各种要求时,世界根本承受不住。绘本讲到这里的时候,表现为混沌爆炸了,画面颇具冲击力。
梦枕貘写道:“混沌,混沌,我喜欢你。”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还原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并尝试着爱上它真实的模样呢?这样我们或许就能变得和绘本中的混沌一样快乐而逍遥了。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难,只需要改变自己的“强迫症”,对这个世界,对人对己都多一丝宽容,少一丝苛求即可。
《混沌》这本绘本整体基调是深棕色,松本大洋的漫画风格复古且随性,看起来有一点布艺的质感。绘本每一页的构图都非常用心,着眼之处都无比舒心,让人能一看再看,爱不释手。
相关资讯
下篇:用混沌来审视商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