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换骨(混沌七鉴)书评
这本书我在大三会家国北京的时候买的,因为学校的图书馆没有。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我学系统科学有一定基础的时候,而这本书则对我所学的东西起到了整合的作用。 虽然我目前对于这些理念的理解和应用还处在很初级的阶段,但我想很大部分是因为我学系统科学只是在哲学的基础上自学,所以对头他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先天性的诸多缺失。
[美] 约翰·布里格斯 / [英] F. 戴维·皮特

与科学并不相干
作为批评的基础,首先需要整理主要内容。被书中种种高深的词汇、自然世界的奇妙现象、难以捉摸的语言和思想迷得头晕目眩的读者,可能难以提取出各章都说了些什么。但对于受过基本科学训练的人来说,这不算是件难事。 第一篇:“混沌”中“正负反馈”造成动态平衡,从“分岔点”产生有序。人类的创造与此类似,也来自于思维中的混沌。 第二篇:个体的微不足道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僵化的社会、组织、心理会自我强化,就是一个“极限环”。要打破极限环,就需要个体施加微妙影响力。 第三篇:“自组织”在人类社会无处不在。开放、创新、有活力的组织就像混沌中的“奇异吸引子”,僵化的组织则像极限环。 第四篇:“分形”中体现了简单与复杂的融合。在自然界中,简单与复杂以“间歇性”的形式相互转化。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论与此相仿。我们应该超越简单、复杂的二分,二而一地认识一切。 第五篇:大自然中无处不包含分形的“自相似性”。人类的审美和理性也具有自相似性。 第六篇:不仅空间有“分数维”的特征,时间也有(什么意思?!)。把时间线性化是不正确的,要用分形的观点把时间与环境融合在一起。 第七篇:要用整体论的观点看待事物。 在上面,我把各种令人目眩的靓丽名词用引号标示出来了。把上述内容提要一摆出来,我相信,但凡是受过正经学术训练的——不必一定是学自然科学的,即便是学过社会科学的人也能够明晰地看出其中充斥着伪科学的味道。 本书各章的体例相当一致,先拿个混沌里的奇妙名词来起兴,什么“自相似性”、“分岔”、“分形”、“自组织”、“蝴蝶效应”,这些名词究竟是啥意思,那咱是不用管的。然后就往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上生拉硬拽,开始举各种有趣的例子,什么佛经上的故事、庄子的妙语、日本的陶碗,再来点哈维尔、韦伯、海森堡、达尔文、塞尚,聊聊什么原始部落、公司治理、互联网、民主社会。哇塞,简直神了,包罗万象!由混沌引出这么多东西,你能想到么。 沟通科学与人文的确是重要的,不错。但沟通的方式应当是严谨的,而不是不懂装懂、牵强附会,揣上几个高深莫测的科学概念来装大尾巴狼来吓唬人,一说起混沌来就万事万物无所不包,天地精华融于一身,俨然成了新时代的上帝一般。 本书的成分可以如下划分:各种引言和事例50%,作者自行发挥20%,有趣的图片15%,科学理论10%,哲学思考5%。 第七章是唯一没有混沌理论起兴的一章,因此也是最可读的一章。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此书的译者来自什么神奇的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有没有为什么
睡前躺在床上看《混沌七鉴》( <Seven Life Lessons of Chaos> by J. Briggs & F.D. Peat)。里面的名词和知识点都可以在佛教,量子物理,及瑜伽中找到共识和互通-譬如说,Chaos混沌学不就是佛教说的无常么。看到正high,我突然抬起头,发觉自己其实躺在一间小屋子里的一张床上,周围有书架,写字台,空调遥控器,一些画,和很多书,每一样东西看上去都不混沌。 我看这些东西到底是为什么?它们是究竟的真相么,还是只是对这个世界可能的解释之一? 或者说也许没有为什么,这个moment是无法避免的? I'm more confused than ever. 昨天去上瑜伽课,一身大汗坐在那里闲聊的时候,有人问:faith(信念)和gratitude(恩典)有什么区别。一个聪明的以色列女孩说:你有信念,恩典才得以展现。 回家的地铁上,我突然想,恩典(佛教里叫福报)既是果,也是因。你有信念,恩典才得以展现,同时因为有恩典,你才会有信念。 晚上终于看完了《混沌七鉴》-大力推荐。这本书也是当初看完INCEPTION的时候买的一堆科普书之一。当时只看了一个开头,很庆幸此时此刻又被我翻出来。SEVEN LIFE LESSONS OF CHAOS,还有一个副标题:TIMELESS WISDOM FROM THE SCIENCE OF CHANGE(来自易学的永恒智慧). 好的科普书,语言是那么清晰,逻辑是那么完美。七鉴一共七章-七真是一个神奇的数字,看来我需要把HARRY POTTER再读一遍。最有趣的是在这七章的后面,有一个第7.1325...鉴-遗漏信息(hole in whole)- 最重要的一章在这里,混沌学要是能讲清楚也不能叫混沌学了。所以我自满的认为我上一次的confuse,原来又对了。 好吧,我写的既不清晰也不完美,各位看官请多包涵。那么到底什么是重要的呢?引用最后这章的一段话: 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臆测物理学行将走到尽头。重大的物理学突破不久将成绝版。当时,似乎只有少数几片不重要的遗漏信息要被填补:水星的运行轨道为什么不规则,黑体的理论热辐射值与实际为什么不吻合,在二体运动之外的第三体的影响是什么。填补第一片遗漏信息产生了相对论;填补第二片产生了量子理论;第三片则导致了混沌理论。自然(与宇宙)比我们想象的要微妙和强壮得多。 如果你要问我此时此刻的FAITH是什么?那就是通过练习和作为让自己和自然(宇宙)越来越接近,然后把其余的,都交给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