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多的、应用性质的、牵强的例子消减了经典气质
过多的、应用性质的、牵强的例子消减了经典气质
如此也使得书的写法啰嗦,太沾沾自喜。也许可以增加一章易学第八鉴为“省与略”,论述减法与消失(沉)之美。 另外,悖论只是禅学组成的一部分,并不是等号。禅与混沌也并不相等,禅只是混沌(易)的一种人生表述方式,并不是自然的。宇宙无限宽广。
(美)约翰·布里格斯//(英)F·戴维·皮特|译者:陈忠//金纬|校注:张兴福//金纬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混沌长见识
上回读书会,从杨早手中抢到《中央之帝为浑沌》,这本书很有趣,其中引用了《侏罗纪公园》中马康姆的重要见解,“没有人愿意倾听(浑沌)这门数学理论的含义。(但)它暗示了对人类生活的许多重大意义,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人人都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的海森堡原理或哥德尔定理。那些理论事实上学究气十足,而浑沌理论却涉及人类的日常生活。”
《混沌七鉴》这本书,是对这个见解的延伸: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浑沌如何无处不在,浑沌如何从一个科学理论演变成文化隐喻,关乎社会、人文、心理,而这样的演变逻辑,和两位作者的专业背景有关,一位是物理学博士,一位是心理学博士,本身就透着跨专业的浑沌味。
《中央之帝为浑沌》和《混沌七鉴》两本书都引用到了庄子的创世寓言,倏忽为浑沌造七窍的故事。《中央之帝为浑沌》混搭着这奇妙的想象,接过《侏罗纪公园》的科学旗帜,一步步迈入公式的推导,遁入科学哲学的轨迹。《混沌七鉴》却是从自然界浑沌的科学现象,逐步导入社会、组织与人,试图通过浑沌的理解,解析个体与整体的关联,让人获得鉴识,理解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弥漫着些许诡异的心灵鸡汤。
《混沌七鉴》落脚点是想表述“微妙”的力量——任何再细微的个体或局部,都和整体极为相似。从这个角度,微妙就是全部,没有任何微妙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微妙的反应,也就是整体的反应,不相干的微妙产生出巨大能量获得了逻辑自洽。但现实中这种非线形现象总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浑沌之意。书中引用了自然界中大量看得见的例证,但流动着精神性的人类社会,如何理解浑沌的影响呢?
其中一章,引用哈维尔关于强大系统如何通过弱势的“无力者”维系的理论,例举杂货商在橱窗张贴意识形态的标语。杂货商其实并不是想告诉公众他的理想,而是屈从系统的力量,按照别人的希望去做,渴望妥协以证明自己是团体一员,寄希望于妥协获得一定的权利,从而获得平安的生活。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遭遇多少这样的妥协呢,“是否曾经试图对抗一个系统却发现被无数个软弱无力的张贴标语的个人的力量所压倒?”
而就是这样一个无力者,为环境提供了土壤的养分,就像麦克风的微小声响对着扬声器产生效果放大的反馈发出刺耳的啸叫,社会便呈现了看起来需要极强大的力量才能凝固的常委马脸,而维系它的不过是很不起眼的路边摆摊商贩的卑微表情。如同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也是《中央之帝为浑沌》一书的引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可能会在美国德州引起一场龙卷风。”
浑沌的文化隐喻,被彻底打开,书中的引用于是天马行空,似乎构成内容本身的形式,也呈现出浑沌的状态。
于是,我居然在书中遇到了《建筑模式语言》的作者亚历山大。本书作者引用亚历山大关于社区的种种,社区并不依赖一个主体规划,人们从日常生活的自然模式中会展开他们的建筑,如“聚会”与“散步”如何成就了社区气质,创造出“无名特质”,这说不清的氤氲,也被作者纳入了浑沌的框架。
总之,浑沌可能是种智慧,也可能是无法表达内在复杂性的一种解脱。
数据结构课程因地制宜的创新
作者在前言中交待得非常清楚了,这其实是他在欧林学院讲授算法和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的讲义。如果让我给这本讲义提炼个摘要关键词的话,我觉得可能是:。毕竟是从传统的算法课程脱胎而来,图几乎是讲义中唯一还和传统算法沾边的地方(还略涉及到一点散列表)。对图的理论也只是做了一些模拟点到为止。接下来的一切,几乎都是以图(当然也就是网络)为基础,模拟一些网络系统,对网络上的复杂系统问题进行一些基于计算的研讨。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可能侧重在这几个方面:1)python面向对象编程的能力,2)模拟复杂系统演化规则的能力,3)对复杂性问题做一些哲学性思考的能力。不得不说的是,作者之所以有空间能够对算法课程做如此大的改造,还是跟他所在的学校的性质密不可分的,这样的事情并非在任何一所学校都现实。
我从网上看到的信息如下:欧林学院是马萨诸塞州的一所精英工程学院,每一届学生只招收三百人,仅仅不过是我们综合性大学里一个院系的规模。毕业所可能授予的学位也有限: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药工程,其中之一。所以这种学校的现实情况是:
第一,学生数量少,精英化,老师照顾得过来,适合研讨多于灌输。
第二,工程问题重于科学问题,对实践的关注不亚于理论。
知道了这样的背景,作者如此大胆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也就不难理解了。一般的复杂度分析、排序算法、线性结构、树结构、图结构的这种教法确实离具体现实稍微远了一点点,大O小o量阶分析时常失之于琐碎的推导和证明。若对理论之美的探求要求不高的话,这些知识放在实践中去学习也未尝不可。而与此相比更有趣味、更符合这种精英院校教学理念的,恐怕就是,如何能利用成熟的数据结构构建出饶有趣味的上层议题,怎样促使学生自己阅读、实现和分析。
作者以复杂系统为切入点,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一,从趣味性的角度看,足够吸引人,哲思性强,反映自然界、社会科学领域的某种广泛存在的现象。二,从工程实践的角度看,特别适合从底层、从单元、从个体出发构建模型,进行整个系统的计算模拟,尤其是和网络结构有着天然的联系(当然也就是图),在这里和传统数据结构挂上钩,足以衔接。三,从理论性的角度看,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没有大一统的成熟理论,存在的多是些混沌、分形、长尾分布、无尺度网络、自组织、临界现象等相对分散的概念,恰恰适合不追求理论艰深的简易探索。
我个人以往读过的复杂系统的科普、讲义也有过不少了,比如如下若干种:
而这部讲义篇幅虽短,但和以上所有这些图书相比较起来,却毫不逊色,自成一格。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主流在介绍复杂系统是多是从数学理论(常微分方程、动力系统、分形结构)、物理现象(湍流、三体问题、布朗运动)出发,极少有哪部作品谈论计算机模拟。而作者能够以非学术主流的形式展开,彻底从计算模拟出发,较少涉及到前述这些数学和物理的理论,让学生和读者在动手编程中认识到复杂系统是怎样形成的。比如到了生命游戏这一章,作者就完全不再提供任何图示了,一切必须要靠手动实现才能知道是怎么回事。读者仅仅靠读书,只能收获50%的营养,剩下的另外50%就必须靠“修行在个人”了。
上篇:脱胎换骨(混沌七鉴)书评
下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六大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