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吧?扬州竟有两本传承百年的武功秘籍!
目前,扬州体育届正在筹备一件大事——
今天上午,在市体育局召开了扬州体育志编写协调会,市级的体育协会各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扬州体育志的编写工作从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策划,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体育志预计将有十章,其中有一章的内容是关于市级体育协会的历史,时间节点为协会成立日期至2016年。
“降龙十八掌”、“黯然销魂掌”,
这是武侠电视里面经常出现的绝世武功,
《神雕侠侣》中杨过断臂后融会贯通,自创黯然销魂掌
,是武林对清末之后扬州西凉门拳术的赞誉。
关于这门拳术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三国时西凉人、蜀汉五虎上将马超创立,相传是马超拜赵云的叔叔为师学习阴阳掌功,习成后,马超为纪念西凉故地,改阴阳掌为西凉掌;第二种说法则是魏文帝时代少林武僧所创立。
唐殿卿以变幻莫测的手法扬名幽燕江淮,扬州盐商慕其侠名,盛邀唐殿卿下扬州。
已经传承了100多年,扬州武术协会的尤子玉是西凉三拳的第四代传承人之一。
西凉三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功呢?
尤子玉说“西凉三拳并不是说只有三拳的招式,它指的是
青毛狮拳又叫“夜战八方”,除起势、收势外,分为八段,由84个动作组成,注重拳打一线,外方内圆;
七星梅花势又叫石头拳,除了起势、收势外,分为八段,特点是舒展大方,身法紧凑、步法灵活、拳势威猛、刚劲有力、发拳有穿山洞石之情,落步有入地生根之意,共有83个招式;
西凉掌又叫蝴蝶鸳鸯掌,分为上下两路,除了起势、收势外共有138个招式。
在扬州,还有一本武功秘籍《戳脚》,当时只卖1.72元一本,是由将民间武术引入高等教育科学轨道的领头人
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脚踢七分”。
戳脚,就是以腿脚为主的功夫,相传起于宋代,盛于明清。
中国民间传说的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说是武松使用了戳脚里的玉环步、鸳鸯脚,所以现在还有人把戳脚称作“水浒门”。
仇志刚是扬州戳脚门的第四代传人,他是武术大师田永庚的弟子、国家武术八段,还是扬州体育学院的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托付给我的时候,我就决定一定要将扬州的戳脚传承下去,终于在1979年,我开始了对戳脚拳的研究整理工作,并在次年出版。”
那么,戳脚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功呢?
别看“戳脚”这个名字不起眼,其实这是个简称,《戳脚》一书中写道:“戳脚,是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的简称。”
指的是鸳鸯腿法,因为戳脚常是一阴一阳成双配偶,在套路中往往是一左一右连环发击,取其阴阳相济的意思;
指的是戳脚的运动特点,腿法在进攻中左勾右挂,一步一腿,一步一脚,连连发击,环环紧扣,进攻中常是一脚悬起以腿击为主。
扬州的戳脚传自河北拳师张恒庆。
张恒庆来自河北,原籍天津独流镇,
张恒庆的腿法到底有多强?民间有一个传说。“据说一次他骑马的时候,看见路边有一石头坊,只见他在马背上腾身而起,手攀坊梁,用腿将马一下就夹了起来,马竟鸣嘶而不能动,可见其腿力之强悍。”
经过几代大师的修整,融入了很多南方的武术精髓,更加精细、优美,不是以前北方那种大开大合的套路了。
目前,扬州的戳脚主要有鹞鹰、东保、少林、行拳四套,都是武术大师田永庚的精传正宗套路。
怎么样,是不是很腻害!小编坐等扬州体育志出炉,了解更多内容啦!

太极拳的四大原则:松静为本、意气领先、阴阳相济、以柔克刚
太极拳是在太极文化指导下的人体活动,其关键在于内部机理过程性的运行规定,而并不执着于外部形式终极性的规范标准;强调既要有极为明确的操作方向性要领指示,又要有灵活的自由发挥空间。
“松静为本”为太极拳的“本体论原则”,涉及太极存在的前提设定、运行的战略选择和动作的表现形态,是其基本价值参照和全部操作基础,由此凸现自身独具的操作文化特性。
作为独具特色的成熟武术流派,太极拳属于内家拳类柔性主“静”的武术。其松静为本、意气领先、占中求圆、动中求静的身体活动,集中反映中国文化主“静”一派的特点。由此既不同于中国文化另一派主“动”的外家拳以及西方体操等动力型运动,也不同于静坐等单纯追求静止而废除适当运动的静力型功夫。
它不但把“松静为本”作为全部运动的基础,更把“求虚静”作为最后的追求目标,并以松静自然和动中求静的活动,表达出一种动中寓静、以静制动的运作方式,由此鲜明地体现出中国文化在运动中追求深层协调与和谐的基本特征。
“意气领先”为太极拳操作的程序性原则,涉及太极运行的程序规范和操作要领,集中反映了人类活动的自觉性质和能动作用,是从“无极”进入“太极”那“灵明一动、丹田运转”的起始点。
太极拳被称为“练意、用意”的内功拳术,心静用意是其操作的第一要义,由此其操作意图讲究“用意不用力”,对象运行强调“重意不重形”,操作程序突出“意到气到”,内部关系则是“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气领先是其操作中“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的操作程序安排,又是“意气君来骨肉臣”那内部系统组织分工协作的结果,更是其所谓“重意不重形”那“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总体要求。
这是从“松静为本”规定中直接引申出来的运作方略,并且又反过来为“松静为本”服务;由此既区别于“无意识”的“纯本能”自发状态,又区别于自我中心的任意妄为,强调“天人合一”那“出于天然”的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意动神随、心想事成。
“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的总体状态要求,它基于自身组织结构的操作运行机理,同时也是指导操作的基本规范和调控机制,是“松静为本”价值参照的本质要求。
它是中国文化对宇宙万物运行之普遍规律性的理论解释,又是中国人待人、接物、处事、应世的统筹兼顾、协调平衡之系统论方法,并强调一种整体全面的泛和谐效应;其核心精神则是整合相关所有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使之成为达到自身既定目标的有机整体。阴阳相济的外部表现是中正和圆活,其内部状态则是平衡与交换。
“以柔克刚”是太极拳运作的条件约束、类型特征和效应原则,它是太极拳“松静为本”价值参照的必然选择,也是其操作结果的集中表现;其基本精神是在力量不均衡条件下的博弈中,追求自身消耗最少而目标效用最大。
事物中的阴阳属性或状态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方面转化,问题在于到底怎样让这些转化于己有利和于事有成。从哲学上看,如果说松静为本的无极是“正题”,意气领先和阴阳相济的太极是“反题”,那么以柔克刚的“神妙”则属于二者综合的“合题”;它表达了从“松静”到“虚静”的境界提高。
《乐传太极与行功》精选连载
拳经有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须知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阳为虚,阴为实,阴阳虚实云者,两对立体之间,相比较偏胜之意。对立者,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心身、显隐、人境诸谓也,其一为阳,另则为阴。谓阳者相对偏于前(或动前向)、升、鼓、拢抱、活泼主动;谓阴者则相对偏于后(或动背向)、降、涵、撇离、安静随动等象状。前后者包括,身前从上:头面阳(阳、阴、阳、阴、阳,离卦),颈前阴(阴、阴、阳,震卦),躯前阴(阴、阴、阳,震卦),总的为阴;身后相反,即:头后阴(阴、阳、阴、阳、阴,坎卦)、颈后阳(阳、阳、阴,巽卦)、躯后阳(阳、阳、阴,巽卦),总的为阳。身前后的阴阳是固定的,而左右则是可转换的,以行路为例,迈步侧,下肢阳(内起,离、坎、离),同侧上肢与之相反为阴(内起,坎、离、坎),躯侧随上肢为阴(艮卦),头侧、颈侧随下肢为阳(皆巽卦),于是迈步侧总的为阳;随步侧与之(左右)相反,即:下肢阴(坎、离、坎),上肢阳(离、坎、离),躯侧阳(兑卦),头侧、颈侧阴(皆震卦)。看出体侧之阴阳随下肢而定,表现在练拳尤明显,两脚分前后,动作前攻则前下肢阳,后下肢阴;动作后退则后下肢阳,前下肢阴。再如,拉琴、书画、劳作,一般右上肢为主动,且在前,故为阳,据以上规律,其他各部的阴阳体态皆可据之而定也。
内外纵向即身躯与四肢的连接处及肢躯本身,以阳上肢为例,内肩(属躯)阴,连接处一阴一阳,故外肩阳,又肘阴、腕后阳(合为离卦),腕前阴、指根骨节阳、指中骨节后阴(坎卦),指中骨节前阳、指前骨节阴、指尖段阳(离卦);阴上肢与阳上肢分列左右,正相反。阴下肢内胯(属躯)阳,外胯阴、膝阳、踝阴(合为坎卦),踵阳、趾根骨节阴、趾中骨节后阳(离卦),趾中骨节前阴、趾前骨节阳、趾尖阴(坎卦);阳
下肢与阴下肢分列左右,故相反。身侧随上肢,即阳侧为阴(艮卦),阴侧为阳(兑卦)。头侧、颈侧随下肢,即阳侧为阳(都巽卦),阴侧力阴(都震卦)。
内外幅向的阴阳是,头、颈、躯、肢都可在幅向粗分为三层:内层,如内腔或肢内,属阳;中间层随顺缓冲,属阴;外层有阴有阳,较紧绷的一面属阳,与中间层异性相吸之故,较松弛面属阴,与中间层同性相斥也。据此身体各阳面正常情况均保持紧贴中间层,如面部、颈后、躯背面、下肢前外侧、阳下肢外胯前上内靠、阳上肢外肩亦前上内靠,这样导致各有关部体包括脊柱均向阳面、阳侧直向倾斜偏置,可以保持宽松稳定。至于理想的正直并不包括在稳态流动之中,而只是转换过程中,“一到就走”瞬即而过。这也可以比拟为何古来多在山的阳坡面盖庙建居的常理了。再如合十,随着“动之则分”,不论内动或外动,只要生命在流动,总是身内分阴阳,手掌面略侧向身阳侧,两掌相对位置分出阴阳,就有异性相吸合拢的理由了。当然身体越好,功夫愈高,可偏置愈少,效率也越高。
心身者,一隐一显,阴阳分明。拳经说“先在心,后在身”,老子说“知雄守雌”,也就是知阳守阴,知显守隐,或知果守因之教。身上各部解除了大部分意识的造作束缚,自能较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活泼自如地应对各种烦恼缘起。说的是性空才能更好地应对缘起,反过来各种缘起都自如处理好了,才能促进更全面的性空,最后各个烦恼的应对都会具有全面性,回到性空即缘起两者不二之境。老子又讲“虚其心,实其腹”。一是纠正一般之过偏,大多实其心,心执着在某一具体之上而忽视全局,也限制妨碍了各具体自应对之能动性;二是实事求是,吃饱肚子,维持生命的流动(不是指身体的腹部,因为要求腹部心意气放下,让腹部虚涵,回复自然的体态);三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以维持系统各部虽分阴阳,有偏胜,但总体上处于基本的和谐平衡状态。试问人对自身生命流动、致病、抗病、自愈等各种机理了解多少,实无必要自以为是过多操弄摆布,还不如老老实实,自认愚痴,退在一旁,静观其变,点拨无心,以达到心身的对立统一。
人境者,指人与周围人事物的对立统一。拳经提倡粘连黏随,反对顶扁丢抗,或可借用接口匹配等概念。目的是善意沟通,互助共赢。所以行立之粘地,坐时着凳,卧床皆轻触灵敏,“一动无有不动”,内外不停流动,以尽量使应力分散,不致聚集而有伤身体也。当然师言:“走是练,停是打。”“打是打掉人的黑业……劲要能回来。”圆转而回归的劲接近可复系统,损耗很小,也不致伤人,且能助人开通筋脉。所以对周围人、事、物包括四时、空气、引力、社会、时空、世界、生命等,常存和爱、公平、敬畏、感恩、自省的心态;生养起众善奉行,集义所生的
情趣;认同实事求是,恕人即宽己,简约始充沛,平淡寓精彩,知阳而守阴等顺应自然的规律;坦荡于趋近最佳,不求完美,保持活泼宽松的胸怀;以阶及心、身、境三者和谐交融、举轻若重、片刻千年、知冷知热、不急不迟的平易高雅境地。
笔者留意于斯有年矣,每今是而昨非,不可称是,甚望有以教之。
在《乐传太极与行功》精选连载期间,只要您在精选连载栏目文末留言,分享您的太极感悟(无字数限制),点赞最高的评论(截止到次日晚19:00)可以免费获赠《乐传太极与行功》图书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