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混沌七鉴

更新时间: 2025-09-06 05:27:09

站內所有关于混沌七鉴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混沌七鉴有关的所有知识

湍鉴(豆瓣)

约翰·布里格斯、F.戴维·皮特所著的《湍鉴(浑沌理论与整体性科学导引)》系“ISIS文库·科学与时尚系列”之一,堪称“爱丽丝漫游”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奇境”的史话。作者借助庄子、老子、列子的浑沌和整体性思想,利用紊乱之镜鉴“湍鉴”鉴照神话、童话、诗歌、绘画、小说、艺术、哲学,探讨秩序与浑沌“剪不断、理还乱”之关系,提出老套的还原论科学终将被“紊变与整体性科学”的新范式所取代。非线性、不规则性、不稳定性、不可预测性无处不在,相空间、吸引子、庞加莱猜想、卡姆理论、分形几何栩栩如生,突变、协同、耗散结构、超循环、迭代、反馈、分岔、孤波等概念深入浅出,普里高津、玻姆、马古利斯等“科学异教徒”勇往直前。全书的篇章结构设计,爱丽丝与黄帝互鉴,亦不落俗套,当为一奇。

约翰·布里格斯(1945-),1981年获美学和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西康涅狄格州立大学英语语言、比较文学和写作系教授,著有《丹炉之火——创造性天才的炼丹术》、《隐喻——诗之逻辑》、《分形——混沌之模式》等8本书,与F.戴维.皮特合著《湍鉴——浑沌理论与整体性科学导引 》。

F·戴维·皮特(F.David Peat),物理学家、作家。著有《核经》、《同时胜:物质与心灵之间的桥梁》、《冷聚变:掀起一场科学论战》、《无穷势:戴维·玻姆的人生与时代》、《哲人石:混沌、同时胜与世界隐秩序》、《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20世纪科学与思想史话》等书,与戴维·玻姆合著《科学、序与创造性》,与约翰·布里格斯合著《镜宇》。

...

用混沌来审视商业世界

这本2001年初版的书籍本身只算得上中规中矩,还是以当年的标准打了折扣。因为当年科普出版潮兴起的时候,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力丛书才是个中楚翘。多少人借此知道了量子学、相对论、黑洞、霍金与爱因斯坦啊。 《混沌七鉴》其实就是七大人生感悟,中文版的文字谈不上赏心悦目,具体论点和论证方法与我而言有些地方也显得有些可疑,但其中还是有不少视角和观点值得玩味。例如将混沌与时间感联系起来,从混沌来重新理解整体论等等。尤其最核心的四鉴(蝴蝶力量,集体创新,简单与复杂,分形与推理)不仅让我重温了15年前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当时坐在交大阶梯教室中我听到混沌理论时的震撼与激动也被唤醒了),而且更让我将之前看过的一些书籍和各种观点串联起来了,用混沌来重新审视商业世界。 (走出校园已久,下述许多认识和观点估计有不少错讹谬误,还望有识之士及时指出,以免我误一生,呵呵) 混沌(Chaos)理论与分形(fractal)所代表的非线性系统,是自然奥秘与科学之美的结合,是混乱与有序浑然一体的终极和谐;恰似我们的人类社会,个体运动好比布朗运动,混沌而难以预测,但到处自相似,自组织,有序可循。塔勒布在他的《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中强调了预测未来的虚诞:任何看似可靠而科学的预测体系或技术,但黑天鹅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时都将轰然倒下。就似那天边一抹令人不安的乌云,摧毁了富丽堂皇、对称而美妙经典物理学大厦。不破不立,面对未知,我们不应恐惧(尽管这是人之常情),也不应为了虚妄的安全感把精力放在事后解释或完善预测系统中去,而是要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所谓立志如山,行道如水,懂得曲达应变。创业如是,守成也如是。 我们所熟知的蝴蝶效应,即混沌系统的初值的敏感性。在商业社会中它告诉我们,注重细节,小的差异化设计会导致非常显著的后期效果区别。从各式各样的门户网站、IM工具、视频网站兴衰都可以看出背后有这样的影子。IM这块因为QQ这样的高粘度怪物存在可以另说,但当年51和MSN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细节与客户体验的关系,以及它对企业影响之巨大绝对不可低估,在软件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尤为如此,前有腾讯QQ客户端的持续改进,后有淘宝、支付宝在交互可用性的不断深挖,是之在市场中的份额与壁垒越发显著。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中,同样重要。别忘了卡尔森在《MOT关键时刻》的书中早已指出:“一年5000万次的“关键时刻”决定了公司未来的成败,我们必须利用过这5000万次关键时刻来向顾客证明,我们才是他们最明智的选择。” 在新兴解构性行业(Disruptive Industry)的企业家们往往都强调建立“学习型组织”、“创新型组织”。此类企业实践的路径很多,在信息过载、模式同化以及生活压力巨大的前提下,如何管理德鲁克所说的“知识工人”上的挑战更大。更重要的或许是思路。 创新的基础是开放与自由,换言之就是一定程度的混乱(这是在传统企业角度上理解)。知识工人往往只有在自驱动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益,看似混沌开放带来的混乱,实际上会被团体中的自组织来平衡,进而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当一个组织的“熵”不断下降,它的敏捷性和创造力必然会逐渐消亡。这在《混沌七鉴》中用一个心脏病人的例子来说明的很透彻:当病人心律分析处理后的图形(,不是心电图)呈现出混沌时,情况尚好;当图形非常规则少有毛边时,病人往往不大妙。 人工智能领域也会研究群体智能(Swarm Intelligence),像蚂蚁、蜜蜂这样的简单生物却能建造出精妙绝伦的蚁穴与蜂巢,形成一个高效协作的群体社会。这可以看作是通过分化与整合、竞争与协作的创新机制,通过“简单的规则和效用函数”,例如蚂蚁用触角交流、告知食物方位等,形成了一个具有群体选择、分布处理的具备智慧特征的超有机体。 从易经、老庄、混沌中我们都认识到了简单与复杂的统一,用混沌来理解商业世界,来指导我们克服群体学习障碍,使我们更靠谱,让我们从事“极端斯坦事业”更靠谱。

...

脱胎换骨(混沌七鉴)书评

   这本书我在大三会家国北京的时候买的,因为学校的图书馆没有。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我学系统科学有一定基础的时候,而这本书则对我所学的东西起到了整合的作用。    虽然我目前对于这些理念的理解和应用还处在很初级的阶段,但我想很大部分是因为我学系统科学只是在哲学的基础上自学,所以对头他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先天性的诸多缺失。

[美] 约翰·布里格斯 / [英] F. 戴维·皮特

作为批评的基础,首先需要整理主要内容。被书中种种高深的词汇、自然世界的奇妙现象、难以捉摸的语言和思想迷得头晕目眩的读者,可能难以提取出各章都说了些什么。但对于受过基本科学训练的人来说,这不算是件难事。 第一篇:“混沌”中“正负反馈”造成动态平衡,从“分岔点”产生有序。人类的创造与此类似,也来自于思维中的混沌。 第二篇:个体的微不足道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僵化的社会、组织、心理会自我强化,就是一个“极限环”。要打破极限环,就需要个体施加微妙影响力。 第三篇:“自组织”在人类社会无处不在。开放、创新、有活力的组织就像混沌中的“奇异吸引子”,僵化的组织则像极限环。 第四篇:“分形”中体现了简单与复杂的融合。在自然界中,简单与复杂以“间歇性”的形式相互转化。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论与此相仿。我们应该超越简单、复杂的二分,二而一地认识一切。 第五篇:大自然中无处不包含分形的“自相似性”。人类的审美和理性也具有自相似性。 第六篇:不仅空间有“分数维”的特征,时间也有(什么意思?!)。把时间线性化是不正确的,要用分形的观点把时间与环境融合在一起。 第七篇:要用整体论的观点看待事物。 在上面,我把各种令人目眩的靓丽名词用引号标示出来了。把上述内容提要一摆出来,我相信,但凡是受过正经学术训练的——不必一定是学自然科学的,即便是学过社会科学的人也能够明晰地看出其中充斥着伪科学的味道。 本书各章的体例相当一致,先拿个混沌里的奇妙名词来起兴,什么“自相似性”、“分岔”、“分形”、“自组织”、“蝴蝶效应”,这些名词究竟是啥意思,那咱是不用管的。然后就往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上生拉硬拽,开始举各种有趣的例子,什么佛经上的故事、庄子的妙语、日本的陶碗,再来点哈维尔、韦伯、海森堡、达尔文、塞尚,聊聊什么原始部落、公司治理、互联网、民主社会。哇塞,简直神了,包罗万象!由混沌引出这么多东西,你能想到么。 沟通科学与人文的确是重要的,不错。但沟通的方式应当是严谨的,而不是不懂装懂、牵强附会,揣上几个高深莫测的科学概念来装大尾巴狼来吓唬人,一说起混沌来就万事万物无所不包,天地精华融于一身,俨然成了新时代的上帝一般。 本书的成分可以如下划分:各种引言和事例50%,作者自行发挥20%,有趣的图片15%,科学理论10%,哲学思考5%。 第七章是唯一没有混沌理论起兴的一章,因此也是最可读的一章。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此书的译者来自什么神奇的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

过多的、应用性质的、牵强的例子消减了经典气质

过多的、应用性质的、牵强的例子消减了经典气质

如此也使得书的写法啰嗦,太沾沾自喜。也许可以增加一章易学第八鉴为“省与略”,论述减法与消失(沉)之美。 另外,悖论只是禅学组成的一部分,并不是等号。禅与混沌也并不相等,禅只是混沌(易)的一种人生表述方式,并不是自然的。宇宙无限宽广。

(美)约翰·布里格斯//(英)F·戴维·皮特|译者:陈忠//金纬|校注:张兴福//金纬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上回读书会,从杨早手中抢到《中央之帝为浑沌》,这本书很有趣,其中引用了《侏罗纪公园》中马康姆的重要见解,“没有人愿意倾听(浑沌)这门数学理论的含义。(但)它暗示了对人类生活的许多重大意义,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人人都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的海森堡原理或哥德尔定理。那些理论事实上学究气十足,而浑沌理论却涉及人类的日常生活。”

《混沌七鉴》这本书,是对这个见解的延伸: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浑沌如何无处不在,浑沌如何从一个科学理论演变成文化隐喻,关乎社会、人文、心理,而这样的演变逻辑,和两位作者的专业背景有关,一位是物理学博士,一位是心理学博士,本身就透着跨专业的浑沌味。

《中央之帝为浑沌》和《混沌七鉴》两本书都引用到了庄子的创世寓言,倏忽为浑沌造七窍的故事。《中央之帝为浑沌》混搭着这奇妙的想象,接过《侏罗纪公园》的科学旗帜,一步步迈入公式的推导,遁入科学哲学的轨迹。《混沌七鉴》却是从自然界浑沌的科学现象,逐步导入社会、组织与人,试图通过浑沌的理解,解析个体与整体的关联,让人获得鉴识,理解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弥漫着些许诡异的心灵鸡汤。

...

秘鲁|记者观察:他们,织就中秘友好“纽带”

  新华社利马11月9日电(记者王钟毅 郝云甫)秘鲁是拉美地区华人华裔人口数量和占比最多的国家之一。一百多年来,华人华裔群体扎根当地,在拼搏壮大的同时,与中国根脉相连,对中秘关系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拉丁美洲开放和发展中心研究,秘鲁有250万至310万人具有华裔血统,约占秘鲁总人口的10%。秘鲁华人华裔群体分布遍及全国,其中大部分生活在首都利马的多个华人社区。位于利马市中心的唐人街是西半球历史最为悠久的唐人街。

  早在400多年前,便有中国人不畏惊涛骇浪,开辟出跨越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了中国与秘鲁及其他拉美地区国家的贸易、文化和人员往来。而中国移民成规模地抵达秘鲁则要从1849年算起。据文献记载,首批75名华工于1849年10月抵达利马附近的卡亚俄港,开始了“契约华工”东渡秘鲁的历史。此后,在19世纪和20世纪有过几波人数众多的移民潮,他们主要参与修建铁路、建设城镇、开采硝石、种植棉花和水稻等工作。

  契约华工以及随后抵秘的华人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俗和文化带到秘鲁,把生产技能传授给秘鲁人民,为秘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移民秘鲁的华人大部分来自广东,粤语和客家话因此成为秘鲁华人华裔群体的通用语。1999年,为纪念华工抵达150周年,卡亚俄市政府在该市海军广场矗立起一座纪念碑。

...
相关标签:
混沌七神图片 混沌之七窍值得换吗 混沌十大神水 混沌大神戒 混沌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