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海葵》
是从影视安利过来的,文章整体写的不错,风格是我喜欢的国内那种写实风,有生活气息。至于整个推理的过程和设定,会有伏笔和反转,的却令人眼前一亮。最后算是半开放结局,但根据书名和描述,感觉作者还是偏向罪魁祸首就是女儿。 至于为什么给了3星,主要原因就是这个最后谜题的设定,推理小说看的多了,会发现女性角色,尤其是未成年少女,总会是书中的常客。而一旦涉及人性之恶,就会偏好恶之花,多少有点老套。而且文章后期虽然给了少女之所以会这么做的理由和前因后果,但感觉心理描写还是偏少了,还是需要更多的前因才能导致女生有如此骇人的设计。 除此之外,文章对于女生父亲之所以会做出这么多犯罪的原因,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让一个这么冷漠的人做出了这么多罪行?感觉不是一个性格孤僻或者冷漠就可以解释的了的。如果可以有更多的解释,或许文章整体会更好,人物形象也能更立体。 最后说一个本人关于书中推理过程的一个小疑问,就是为了将真正的幕后推手指向女生,特地多次强调302室的干净,但如果真是一个如此干净的房间,男孩又是怎么做到不留下鞋印的呢?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反转和反思
很迷人的悬疑小说,虽然是三线叙述,但切换视角的时候不会感觉突兀或者混淆,作者优秀的叙事能力和丰富且细腻的心理描写能够轻松把我带入了当下的场景中。 事件其实很简单,很多篇幅都在于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环境刻画,恰到好处在讲清楚情绪的同时把人物形象立住了。 结尾的反转让人头皮发麻,那些看似无用且繁琐的文字里早已暗藏好伏笔,最后将案件的详情剥丝抽茧地展现出来。三个普通的案子被意想不到地串联在一起,并非巧合,而是人为。 书名《海葵》真是生动又贴切,比起真正的凶手,但也许该反省的是关于父母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深远,我深有体会,并且我也应为之警醒。
每种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原因
看到书名的时候,很好奇作者为什么要取这么一个名字——《海葵》,所以特意去网上查了一下。
海葵:是一种长在水里的食肉动物,看上去很像花朵,但其实是捕食性动物,它的几十条触手上都有一种特殊的刺细胞,能释放毒素。
直到看完书后,才明白了作者背后真正隐藏的含义。
没有看过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热播剧《消失的孩子》,直接选择看的书。虽然看电视剧画面感更强一些,但是相比较而言,书籍表达的细节还是会更多一点。
首先,我特别想表达一下我对作者的崇拜,贝客邦真的太厉害了。写到了悬疑,也写到了当下的社会现状。
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爽的悬疑小说了。
作者把三条线同时展开叙述,情节紧凑,不拖拉,而且痛点爽点同时兼具,看似无关的三个家庭的人生故事,在最后都被串联在了一起。
随着真相被一步步的揭开,我们会发现,原来每种行为背后,都有一种原因。恰好是背后那些各种各样的原因,才导致了他们所选择的行为。
没有哪一个人是突然变化的,肯定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某种侵犯,所以才会反击。只不顾这种反击的方式太过极端。
如果这本书里唯一不能被原谅,无法为他找到一个开脱理由的人,我觉得应该是许安正这个角色。因为其他每个角色作者都给他们设置了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有许安正没有交代,可能真的就是性格扭曲吧。
在看最后那一页,就是讲袁午父亲的梦那里时,第一遍没看懂,我又回去看了第二遍,突然瞬间醒悟,真是细思极恐。虽然在前面的内容中也有铺垫,但是最后真正被告知结局时,还是有些心惊胆战。
外表看起来柔弱无力,娴静美好,却有着一颗恶毒的心。
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说了,每种行为背后都有一种原因,不管是袁午、许安正,还是恩怀,或是其他任何一个人,其实都一样。
这本书里所传递的主题,是我们一定不能忽视的。
特殊儿童、父母离异、缺乏关爱的孩子、失去人生方向的职场人、教育问题……
说起教育问题,特别想说一下近两年看到的一些现象。
大家都说现在的孩子学习很卷,但到头来,真正要卷的,其实是家长们。
孩子们真的喜欢一刻不停的学习吗?他们真的喜欢一个补习班接着一个补习班的去上吗?
我想,孩子还是更热爱童真吧,他们也喜欢玩儿,喜欢自由,不然不会有书中杨莫为了一只狗就选择逃学,选择暂时逃离那个整天除了学习就还是学习的地方。
看到书中恩怀对杨远说的那句话,内心深深被触动:
“小莫没有独处的时间,只有下楼梯的那一小会儿。”
起床、上学、回家写作业,睡觉。如此循环五天,然后周末去上培训班。
父母永远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帜,心安理得的让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给他安排的生活去生活。
然而父母们是否真的问过一句,孩子你过得开心吗?
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关注一下他们内心是否缺失了某些东西。
这大概是所有父母都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