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双向奔赴的救赎
少女孔叹被坏人伤害,同学陆卓凯救下了他,从此他成为她心中的神。可是有一天,她的男神从学校高楼坠亡,而“凶手”柯寻却被无罪释放。孔叹发誓要靠自己的力量抓住凶手,七年后她成为一名警员,在海洋馆遇见柯寻。
柯寻的存在向来被人嘲笑,唯有陆卓凯把他当作朋友。当年他没来得及救下唯一的朋友,七年来他一直根据好友死前留下的线索查找真相,他知道这一切与少女孔叹有关。
两个都不是很正常的男女主,一个患有应激性失忆症,对那段记忆模糊不清;一个是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无法理解人类的复杂情感。他们都把对方当成是“凶手”,用自己的方式调查对方,却逐渐发现七年前的事件背后有个巨大的阴谋……
这部小说很好看,开始吸引我的是男女主的人设,我想看失忆女警和孤独症鱼类饲养员怎么相互救赎,但是没想到这部小说的悬疑部分也写得特别好,小说的主题也很有意义。女性在社会上向来被当作弱者,无数女孩遭遇不公平对待,她们被窥视、被欺辱,但是两个少年用热血融化罪恶冰山,让无数在黑暗中窥视的眼睛暴露在阳光之下。
书中海洋生物的设定很有意思,柯寻给陆卓凯取名为灯塔水母,他不仅照亮了自己的前路,还可以永生不死;孔叹是海葵,而自己则是小丑鱼,为救女儿牺牲的唐文霞是鲸鱼,暗网的大BOSS是鲨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奇幻而又真实的文学世界。
小说对人物的情感和内心描绘也非常细腻。柯寻的阿斯伯格综合征让他在面对人际交往时显得笨拙而孤独,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孔叹的应激性失忆症让她对过去充满恐惧与迷茫,但她从未放弃寻找真相的勇气。两人的相遇与合作,不仅是对罪恶的抗争,更是对自我救赎的追寻。
书中对两人的感情描写也是水到渠成,很久没有看到这么自然又纯情的恋爱故事了。
除了男女主,书中每个人物都刻画的非常饱满,一直活在记忆中的陆卓凯,清醒又美好的林医生,这两个人的死真得让人很难受,还有受原生家庭影响而性格扭曲的大BOSS,他的成长历程也得到了充分展现……这本小说真是超乎想象的好看。

评《海葵》
终于把海葵看完了,我看得比较细所以好像看了六个小时,真的逻辑清晰思维缜密,非常值得一读的一本书,随着情节的层层递进,故事线也越来越清晰,作者在前面埋藏许多细节与暗示,提示结局张叶警官的推理才是正确的,真的结局给我们读者很大的惊喜。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杨远一个被生活工作所困,日复一日受妻子的唠叨,他真的从未走远困于现实生活中,但是他确实一个很负责任的父亲,他为了多陪伴孩子可以降职,但是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让他渐渐力不从心;他的妻子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家长的形象,不看着质只看重量,一味给孩子施加压力,她对自己孩子的爱和关心不容置疑,但是这种爱太过于沉重,让孩子不堪重负,现实中家长应该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其健康成长才是,把握好这个度需要我们家长好好反思;杨莫一个单纯善良,爱动好玩的孩子,在这里我认为莫的病很可能与父母与学校施加的压力有关;许恩怀成绩优异,乖巧懂事,独立自主,是我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从小没有感受到过父母的爱与家庭的温暖,杨远一家让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一个冰冷至极点的心看到一丝光亮都会想极力抓住,她后面也正为了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做出让我们内心震撼的事情,真的让我的内心也冰凉到了极点,也让人反思;在文中最令人唾弃的就是许恩怀的父母,父亲极度自私与冷漠,不论家人、朋友还是其他人都被他视为玩物,一个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人,我真的从来无法想象一个人可以坏到如此极致,真的无法想象到底是什么让他变成这样,表明道貌岸然,内心丑陋阴暗;许恩怀的母亲我觉得也罪无可恕,从孩子一出生就想离开为什么还要生,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甚至想让其死于非命,多么残忍与狠毒,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让人唾弃,他知道他的丈夫的人性扭曲却还是不肯带走孩子,只为自己从不肯想孩子一步,这样的父母确实不配为人父母,母亲就这样离开她选择了自己的家庭父亲对他从不关心甚至对她有威胁,可想而知许恩怀内心已经被阴霾笼罩深不见底,真的无法与语言来形容对她的感同;袁午一个被父母保护得太好的孩子,从小一切听从母亲安排甚至结婚都是母亲安排的,这样的妈宝男离开了母亲,遇到了一点挫折内心世界便崩塌甚至患上了神经病,神经官能症,从此走向了他的堕落之路,在这堕落的过程中他不是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次次想出来,一次次又进去,可是一旦进入深渊怎么可能轻易爬出,甚至越走越远,骗父亲找到工作却仍旧沉迷于赌博,还想藏父亲尸体骗保,从小被保护得太好连基本生存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没有,考那么高的分数又怎样?智商高又怎样?名牌大学毕业又怎样?你的内心不堪一击,摧毁你十分简单;另外我还想介绍一个人叶警官,她的父亲是警察非常的忙碌从小没有家人的陪伴的她很能与恩怀产生共情,这也是为什么后面她能推测出结果的原因,她的遭遇和恩怀差不多,但是我想不能说是完全没有区别的,虽然她没有陪伴但是她的内心是知道父母是爱她的她能感受到父亲对她的爱,这就是为什么她虽然从小缺乏陪伴也很孤独却能成长为这么优秀的警察,但是恩怀不曾被爱过。 最后对书中有给推理叶警官说恩怀母亲想杀死恩怀的情节,听到当时邻居说是母亲忍痛躲在房间背后想让恩怀被呛死,另外邻居到了才泪流满面的出来,然而后面恩怀对杨远说是因为母亲被父亲打了躲在房间里哭,这俩者看读者更愿意相信哪一种吧;还有那个衣柜的结构以及袁午搬运水族箱过程我虽然有想象过但是不知道对不对,欢迎小伙伴解答;最后那个袁午的父亲门到的孙女,从后面自己女儿不曾穿过睡衣的情节应该就是恩怀本人。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谢谢大家。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当真的有人企图手动创造完美,就能感觉到一种细思极恐
断断续续的终于还是在剧之前看完了原著,如果没有最后的结尾部分的确只能说是具备了充分故事性和悬疑感的普通精彩的小说,但是无疑在最后升华了,虽然间断性阅读是很影响体验合理观感的。
刚开始看是很满意剧集的还原的,觉得“影像化就应该是这样了吧!”顺便一说剧版的还原度真的是不错的。然后开始恍然大悟的这不是个不算很典型的密室类推理吗?再加上看似无关的多线程叙事、巧妙地融入的一直存在并且在现代被重新发现的社会性话题——家庭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还有人物有时候哲理般的思索和内心独白,更有了一些文艺范儿……所以直到这时,即使早早猜到了大致走向,依然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嗯,普通的精彩。
而且其实直到最后的“真相”揭示,也并没有十分出人意料之外的地方(因为稍微被书友剧透到),但是我有个觉得相当妙的地方就是:作为一个“看者”,在书中看到了作者设计了两种“不完美情况”,会按照作者的描述,也不自觉地联想到“如果……就太合适(完美)了”这样的情况,然后作者给读者继续展示了,如果真的有人“手动”去实现这种“完美情况”的时候,有多么的细思极恐!只能说,作者可能预判了读者的预判,实在是妙啊(当然也可能完全是我想多了)!
当然了总体的结局其实还不算是黑暗的,毕竟没有真正被“谋杀”死人的故事,还能如此一波三折惊心动魄的实属难得。要说有什么教育意义的话,也许是:“不当巨婴”,“接受现实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