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正行丨最好修学哪一宗
在前面已经说过,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是由于学佛者的根性及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产生。所以如果站在佛教的根本立场上说,宗派是多余的,如果执一非全,那不唯是学佛者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佛教的不幸;正像湖南人喜欢吃辣,山东人喜欢吃辛,山西人喜欢吃酸,那末你说,究竟那种该吃,那种不该吃呢?
佛教的内容,无所不包,虽不即是科学,但不违背科学;虽不即是哲学,但却超乎哲学;虽不即是文学,但却确有文学;虽不即是美学,但已创化了美学;虽不即是宗教,但也不缺宗教的素质。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最好是选择近于自己根性或兴趣的,作为入门的方便。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它对佛教的重要性来说,正像《六法全书》对于中华民国,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禅宗特盛,继而禅净合一,晚近,禅宗出了寄禅及虚云,净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谛闲,华严出了月霞,唯识出了欧阳竟无(渐),但从大致上说,在民间仍以禅净二脉的影响力较大,在学术界则以唯识的影响力较大。
最值一提的,是太虚大师及其门下,他们不再拘泥于某宗某派,而是直从佛法的根本精神上,统看各宗各派,打破门户界限,还归各宗的本来地位,太虚大师以三大系,统摄大乘各宗派,那就是: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圆觉宗,因此,除了唯识及三论两宗各成一系之外,其余各宗,均归法界圆觉宗所摄。到了太虚大师的学生,近人印顺法师,又将大乘三大系更动了一下,称为: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太虚大师以法界圆觉为最圆满,印顺法师则以性空唯名为最究竟。前者一生推崇《起信论》及《楞严经》,后者宗本《阿含》教义,贯透般若空的思想,人家说他是三论宗,他却否认此说,因为中国的三论宗已经渗入了中国的思想,而非印度空宗的原来色彩。
事实上,不管你叫它甚么名字或放在甚么地方,玫瑰花总是一样地香。古今诸大德的左判右摄,乃是为了使人更加明白佛法的内容和研究的系统与方法,若要修学,凡是走上了路,‘法法皆通涅槃城’。因为,佛法只有浅深偏圆之别,而没有好坏是非之分;浅的是深的基础,深的是浅的进展;偏的是圆的部分,圆的是偏的全体。然从研究上说,必须脉络分明,所以要左判右摄。
不过,到此为止,我们应该注意,中国的大乘八宗,已经归纳成了三宗,八宗的门户,应该不复存在,乃至大小乘的界限,也当一律铲除,俾使整个的佛教,重归统一。如果尚有甚么人要做某宗某派的孤臣孽子,希望成为某宗某派的第几代祖师,那是没有必要的事了;事实上,历代高僧,未必就是某宗某派的第几代祖师,徒有法卷授受的所谓‘嗣法门人’,也未必就是有证悟的高僧。至于大乘与小乘之分,也根本不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欢迎,说他们是小乘,他们也会说大乘非佛教,这种分河饮水而彼此轻视的局面,谁说是合理的呢?
当然,对于一个初进佛门或将进佛门的人来说,起步点的选择是必须的。以我的看法,初出家的比丘及比丘尼,应该先学僧尼律仪,但却不必就入律宗;晚年学佛的在家居士,应该专心念佛,但却不必就入净土宗,也不必就是念的西方阿弥陀佛──尚有兜率内院的弥勒佛,东方的药师佛与阿閦佛等;如果是以学术思想的态度来亲近佛教,那末般若空及唯识有的两大系,都是最富发掘价值的宝藏。
以修学的行程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难行道,一是易行道。难行道是指自初发菩提心起,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生生世世牺牲自己而成全众生,那是靠著所发的愿力,维持住一生又一生的救世工作,这是非常艰难的行门,如果愿力不够坚强,往往会在再三再四的挫折之中退心,但是这一行门的行程,却比易行道来得快速,要比修学易行道更早达到成佛的目的。
易行道是指藉著诸佛愿力所成的净土,长养各自的慧业,也就是以凡夫的身分往生佛国,在佛国的环境之中培养慧业,到了‘不退’的程度,乃至到了圣位的境界,再入凡界行菩萨道而广度众生,所以,这是比较安全而稳当的,却是迂曲而缓慢的。
一般没有自信或信愿不够坚决的人,最好是修学易行道。要与佛的愿力相应,才能往生佛国,诸佛的愿力有‘通’与‘别’的两种:通愿是诸佛共通皆有的,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通常称这为四弘誓愿;别愿是诸佛各别成就的愿力,比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唯有我们也发了诸佛的通愿,才有进入诸佛国土的希望,也唯有能与某佛的别愿相应了,才有生到某佛国土的可能。这一点,在今日以念佛而求往生佛国净土的人们,几乎很少注意。
同时,当我们修学净土行的易行道时,必须要把内心的至诚恳切,表现到生活的言行上来,净土的众生是‘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我们凡夫虽不能做到绝对清净,也当尽量使自己的身心净化,净化的德目便是五戒十善,如果内心向往净土,行为不求净化,那对临终往生佛国的希望,也是很有疑问的。
佛教的本质是崇尚智慧的,但从宗教的立场来说,与其说智慧是入佛的方法,倒不如说智慧是修学佛法的目的,固然有人是从知解而信仰而实践,但也有著更多人的信佛学佛并没有经过知解(教义)的考验,但由信愿行的实践,也可以达到应达的目的,信愿行的本身,却不一定要有慧解的支援,因此,不懂教义或者也无能接受教义的人们,同样可以信佛学佛,他们虽然不懂教义,却也同样能够得到宗教信仰的实益,比如净土的行者,虽是上中下三根兼备,虽不乏饱学之士,但从大体上说,净土行的修学,则近似这一类型。
再如中国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主张‘言思路绝,心行处灭’,他们不需要繁复的知识,因他们能从笃行之中,自然见到慧光,那就叫作开悟。正因如此,禅宗也就最适合‘不求甚解’而崇实惠的口味,但这否定了知解葛藤以后的信仰,决不等于可笑的迷信,故在禅宗高僧的语录,无一字不是智慧的结晶。
所以,禅净二门,千百年来最受欢迎,因为这是不必要高深的理解知能作为入门的先决条件,但也因此而引生了若干的流弊,使部分根浅障重的学者,流于愚昧疑迷、执己非他而不自知!

太虚大师:怎样发心报恩
报恩,可以为修行的资粮。据心地观经,有四种报恩:一、报父母恩,二、报国家恩,三、报众生恩,四、报三宝恩。四种报恩中,最重要的是报众生恩及报三宝恩。
以能够报众生的恩,就是报父母的恩。因为四生六道一切众生通通是我们过去的父母,人未有见父母受苦而不救者。从此发大悲心,是发最深切的悲愍心,去广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现在过去未来生身的父母;能够度众生,就能报父母的恩了。如此发心,亦就是发菩萨心。如地藏本愿功德经明地藏菩萨所发的大愿,在往昔劫中行孝本事,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现今还在地狱代众生受苦。此以大悲心救度众生,就是报父母恩的一个例证。又如目连尊者,天眼观生身慈母在生作诸恶业,死堕地狱受苦,乃往求释尊开示救母的法要,发起盂兰盆胜会,生母得救升天,并度一切众生离苦。这是以报父母恩而报众生恩的一个例子。既是一切众生通通是我们过去的父母,现今都落在生死轮回,或在地狱里受苦,可悲可愍,于是发心救度一切众生。众生不尽,誓不成佛。那末,报众生恩就是报父母恩,合起来是大悲心的作用。
依此大悲心去求学,去修行,我们就是学菩萨道,修菩萨行。菩萨见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生生的父母,故发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行菩萨道,利益众生。诸位既已受菩萨戒,理当随顺菩萨发心修学,则所学的皆是菩萨之学,所修的皆是菩萨之行。若不如此发心,所修学的也不能直达无上菩提,楞严经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是也。
既发此大悲心,还要求救度的方法,否则入阱救人,自陷其身。度生的方法,须向三宝中去求,惟三宝中有这种方法,可以救度一切。从佛法僧来讲,佛是大觉能仁,自己早已发明了救脱生死苦恼的办法,证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地位;又能愍一切沉沦受苦的众生,教一切众生依此方法而达到与己同样的无上菩提。然佛所觉悟的一切法,就是众生本来具足的。但众生被三惑烦恼所迷昧,故自己不知。佛不过开示指导,使众生本来具足的一切功德,照佛法去行,得完全开显而已。从凡夫的地位发心,乃至达到部分的觉悟一切,就是真实承佛家业,而能代佛宣化。故既发大悲心救一切众生,而报世世父母之恩,其救度的方法,舍三宝外是得不到究竟办法的。纵有别种相似的方法,也不能真正离苦得乐,结果仍在轮回而已。故惟三宝能救一切众生出轮回而达到究竟离苦得乐的地位。这种办法,凡是要救度众生报父母恩的大心众生,都要修学;诸位就是求这种方法之最力者。
然报三宝的恩,就是报国家的恩。因为国家政治,亦以佛法中的人乘正法——五戒十善等——化导人民,而使国家风调雨顺,无诸灾变,所辖之人民相互安生乐业;将来亦可获得人天殊胜的果报。而十善法亦就是佛教信徒修学无上菩提的第一步,故五戒十善为世出世间之基本善法。圣修此善法,三宝恩固可以报,国家的恩亦就包括在三宝恩之中。故四恩只要能报众生恩和三宝恩,则父母恩、国家恩几无不报矣。
求学佛法,所有的正闻熏习,都是直接间接为菩提心之增上缘。故发报三宝恩的心,也可以说是发菩提心。若能由发大悲心自度度他,而归敬三宝修学佛法,即能应病施药,就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若诸位以此为出发点,则凡举修学世出世间之法门,皆是无上菩提行!否则就是讲通经典,皆非绝对正道之门。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太虚大师讲于宁波七塔寺报恩佛学院
太虚大师:如何理解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是大乘佛子经常持诵的誓言,但是,对于我们凡夫来说,四弘誓愿那么高又如何可以做到呢?究竟该如何理解四弘誓愿呢?太虚大师的开示简明扼要,清楚明白,值得依教奉行。我们还应深入经藏,全面领会,依教奉行。
四宏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达到三愿的目的,佛即可成。但这无边的众生,无尽的烦恼,无量的法门,如何能度、能断、能学?
此四愿是展转相依的,当知发愿与实际做到不同。但要做到如何程度,必须先有如何志愿,凡有心的都可发此愿。世间人立志尚且要高,菩萨发愿更要大,发愿即是立志,此四者即是菩萨大愿。菩萨之特点,即在誓愿度无边众生。小乘罗汉遇缘时亦可度众生,但无此恳切要度无边众生的大愿。然则无边众生何以能度呢?应知何以有无边众生,即因有无尽烦恼;就自了说,能对治一种偏重的烦恼,即可度脱;但要度一切众生,则应对治的烦恼,种类甚多!必须学无量法门,有无量的药方,能治彼无量的病。谁能学完全此无量法门呢?那就只有佛了,所以要成佛。反过来说,要成佛,才能学无量法门;能学无量法门,才能断无尽烦恼,能断无尽烦恼,才能度无边众生、成佛,就是为度众生,要度众生,必须成佛。故菩萨非先发大愿不可!(第七次研究会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三日)(见海刊二十一卷二期)
的确,成佛与度众生,互为因果。要度无边众生,就只有成佛才可以实现,反过来,也只有努力度化众生,才能成佛。誓愿度无边众生,正是大乘菩萨道难能可贵之处。太虚大师曾经批评中国佛教,虽讲大乘之理,却往往只有小乘之行,不重视发菩提心,度化众生的菩提愿不够落实,这就是中国佛教衰落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常读大乘经典,发起大乘菩萨之愿,以愿导行,精进努力,早证菩提。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毘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http://mtw.so/6klwrM
(为您读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九·初发心菩萨功德品第十三
十方世界中,一切诸如来,彼佛常赞叹,菩萨初发心。
无量妙功德,庄严初发心,至彼清净岸,性同诸如来。
一切众生类,无量无数劫,称赞初发心,功德不可尽。
诸佛功德藏,菩萨由是生,于诸三有中,最胜无伦匹。
欲得一切佛,明净智慧灯,应建弘誓愿,速发菩提心。
一切功德中,菩提心为最,能得无碍智,从佛法化生。
一切众生心,悉可分别知,一切剎微尘,尚可算其数。
十方虚空界,一毛犹可量,菩萨初发心,究竟不可测。
因初菩提心,出生三世佛,一切诸众生,种种上妙乐。
佛所赞功德,因此悉俱足,于佛境界中,其心无疑惑。
若能永远离,一切诸疑惑,则能灭众生,无量诸障碍。
因初菩提心,严净诸佛国,普令一切众,俱足微妙智。
欲见十方剎,三世一切佛,又欲得无量,甚深功德藏。
若欲灭众生。无量生死苦。应建坚誓愿。速发菩提心。
相关资讯
明影法师:如何修持《法华经》
我认为《法华经》是密说般若,是微妙地通俗地讲说般若的奇妙法门,但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理性很发达,所以在学习《法华经》的过程中,一定要深研般若经典,即先把理性用足,同时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