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的三次证悟经历,两次在阅藏,两次在闭关
二十九年二月在舍卫国对佛教访问团团员讲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参禅,要得开悟的心很切,一方读楞严经,一方看语录及高僧传等。第三年又听讲了楞严经,对于天台教观已有了大体的了解。并旁研及贤首五教仪、相宗八要等。而参究话头的闷葫芦,仍挂在心上。
秋天去住藏经阁看藏经,那时喜欢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诗文集与经论等。如此经过了几个月, 同看藏经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诉我说:「看藏经不可东翻西找,要从头依次的看到尾」 。当时我因找不到阅藏头路,就依他的话,从大藏经最前的大般若经看起。
看了个把月,身心渐渐的安定了。 四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空觉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 这种境界,经过一两点钟。起座后仍觉到身心非常的轻快、恬适。在二三十天的中间,都是如此。
大般若阅后改看华严经,觉到华藏刹海,宛然是自心境界,莫不空灵活泼;从前所参的禅话,所记的教理,都溶化无痕了。我从前的记忆力很强,只要用心看一遍就能背诵。但从此后变成理解力强而没有记性了。
我原没有好好的读过书,但从那一回以后,我每天写出的非诗非歌的文字很多。口舌笔墨的辩才,均达到了非常的敏锐锋利。同看经的有后作金山方丈的静观和尚等,他们疑我得了憨山大师所说一般的禅病,但我自心中实很安定。
我现在想起来,当时如从这种定慧心继续下去,三乘的圣果是可以成就的。可惜当时就改了途径,因为遇到了一位华山法师,他那时就在杭州办僧学校,暂来藏经阁休息。大家说起我的神慧,他与我谈到科学的天文、地理、与物理、化学等常识;并携示天演论、康有为大同书、谭嗣同仁学、章太炎文集、梁启超饮冰室等书要我看。我起初不信,因为我读过的书,只是中国古来的经史诗文与佛教经籍。当时与他辩论了十几天,积数十万言。后来觉他颇有道理,对于谭嗣同的仁学,尤极为钦佩。由此转变生起了以佛法救世救人救国救民的悲愿心。
当时,以为就可凭自所得的佛法,再充实些新知识,便能救世。
次年乃从八指头陀办僧教育会;冬天又同去参加镇江所开的江苏僧教育会;继又参加杨仁山居士预备复兴印度佛教的祗园精舍。
自此以后,就没有依了以前的禅定去修,这样从光绪三十四年,一直到民国三年。欧战爆发,对于西洋的学说及自己以佛法救世的力量发生怀疑,觉到如此的荒弃光阴下去,甚不值得,遂到普陀山去闭关。
闭关二三个月后,有一次晚上静坐, 在心渐静时,闻到前寺的打钟声,好像心念完全被打断了,冥然罔觉,没有知识,一直到第二天早钟时,才生起觉心。最初,只觉到光明音声遍满虚空,虚空、光明、声音浑然一片;没有物我内外。嗣即生起分别心,而渐次恢复了平凡心境。 自此,我对于起信,楞严的意义,像是自己所见到的,所以我当时就开始着成了楞严摄论。
经过这次后,继续看经,着书,坐禅。 这一年中专看法相唯识书。当时其他的经论虽亦参看,但很注意看唯识述记。 述记中释「假智诠不得自相」一段,反复看了好多次,有一次又入了定心现观。这与前两次不同,见到因缘生法一一有很深的条理,秩然丝毫不乱。 这一种心境,以后每一静心观察,就能再现。
从此于思想文字等都有改变,从前是空灵活泼的,以后则转入条理深细紧密的一途;在此时所写出的文章不同,亦看得出。
上述经过定境三次,都因后来事缘纷集的时间太多,致不能有长时的深造成就。
自从经过第一次后,我的记忆力便没有以前好,但理解力很深。那年头发已变白,眼已近视,但后来头发转青了,眼睛到现在未变。经过第二次后,起信、楞严的由觉而不觉的缘起相,得了证明。第三次现观唯识的因果法相。古人所谓不昧因果,实在一一皆有条理、秩然而不紊乱的因果。
经过这三次的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变,并曾偶然有过天眼、天耳、他心通的征兆;六通可能,则建基天眼、宿命通上的业果流转相续亦决可信。因为悲愿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继续深进。所以没有次第,可为别人修证的依止。
这里是佛说金刚般若经的舍卫国,我所以把自己的定心境界,从前没有对人讲过的,也同佛与须菩提谈家常一般,因昨晚高文大的请说禅定,专向自家人谈一点。
(苇舫记)(见佛教访问团日记)

史上因《楞严经》而开悟的六位大禅师
《楞严经》是一部较晚译出的大乘经典(于公元705年译成),因其思想博大,义理精深,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经十卷经文,内容丰富,八宗兼容,五时并括,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其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八宗之中,独与禅宗最为密切。如太虚大师说:“若以《楞严经》全部脉络义理观察, 明理、修行、证果,仍以属禅宗最为确切。”
纵观《楞严经》十卷经文,卷首的七番破处,十番显见,佛陀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隐藏着生动活泼的禅宗机锋,闪烁着直指本心,当下承当的见性之光。其后的会通四科,圆彰七大,明诲四戒,教持神咒,六十位修,是顿悟与渐修的详细开演。
卷末的五十阴魔,详明禅定中的种种妄境,更是禅门行人所不可不知处。由是,著《楞严会解》的元代惟则大师说:“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
在中国佛教史上,尤其是禅宗史上,《楞严经》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许多禅师接引后学的语录中,亦大量引用《楞严经》。因而,明儒曾凤仪说:“诸宗师出词吐气,接引初机,语意多似《楞严》”。
有多位禅师是因《楞严经》而悟道,如玄沙备禅师、破山明禅师等等。这不仅是对大家常顺口而说出的“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同时,也是对于那些认为楞严为伪者的一声棒喝。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择限其中数位禅师的开悟经历,以说明之。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记载,玄沙备禅师,生于唐末五代,福建人,因阅《楞严经》发明心地,此后“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定,必从之请益”。至若与其师兄雪峰和尚征诘,亦当仁不让。雪峰和尚称他为 “再来人”。有《玄沙师备禅师广录》 三卷,传于世。玄沙备禅师不仅自己因楞严而开悟,也以《楞严经》而引导他人开悟。如《禅苑蒙求瑤林》卷 2记载,福州安国院惠球寂照禅师问玄沙禅师如何是第一月。沙曰:“用汝个月作么。”球言下大悟。《禅林类聚》卷14记载,玄沙备禅师因有初入丛林之僧名镜清者来参问,乞指个入处。“师云:还闻偃溪水声么。清云:闻。师云:从这里入。镜清于言下大悟”。《楞严经》中击钟验常的情节,宛然目前。
《五灯会元》卷十记载,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福州人。诵读《楞严经》不辍,一日因诵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遇安禅师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因此大彻大悟。时人称为“安楞严”。后来他每次读 《楞严经》时都这样读,旁人告诉他破句了,禅师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对此《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 22有两点评价,一是决定志中乘决定信,二是依义而不依文字也。
长水大师,杭州钱塘人,九岁时拜普慧寺的契宗法师为师,便开始诵读《楞严经》。后又跟从天台宗洪敏法师正式学《楞严经》。有一次读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时有省悟。 后参滁州琅琊山的慧觉禅师, 问道: “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后侍奉禅师多年。
《五灯会元》中记载他一生前后开讲《楞严经》达三十多会,曾感得天落花雨。留下的《楞严经疏》二十一卷,影响极大。
《大明高僧传》第七卷记载,释法常,河南开封人,宣和四年(1122年),依长沙之益阳华严轼公剃发,深慕大乘,然亦不排斥小教。一日,阅《楞严经》而能义通法海,自此游淮泗,放浪湖湘。后至天台山万年寺,参谒雪巢,一见即机语契会,雪巢乃命师掌理翰笺,大有风彩。一日,写一渔父词于室门示众,书毕而逝。
此词即是当今大家熟知热唱的“楞严一笑”。原词如下: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
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
蝶梦南华方栩栩,班班谁跨丰干虎。
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
破山海明禅师被人尊称为“破山祖师”,四川人,十九岁出家于延福寺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段时,起大疑心,请益而未能决,于是孤身离蜀东游,遍参名宿。后到四祖道信大师的黄梅破头山道场,研习禅宗语录三年,猛力苦参。一天,在经行中不慎跌落山崖下.腿受伤剧痛,因此大彻大悟。得到当时大禅师密云圆悟的印证,得付法衣。破山海明禅师后来返回巴蜀,曾住持过万峰、凤山、祥符、无际、蟠龙、佛恩、双桂等九大佛刹,重倡马祖之道,宗风远播,朝参暮请之众多达万人。
憨山德清大师是明末的另一位禅门巨匠,曾参学于云谷禅师,而云谷禅师亦是明代禅门大德。憨山大师本人的修行方法,即是《楞严经》中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大师曾花费多年的时间来练习听闻水流的声音,以返闻闻自性,参究向上一路。后在五台山的一次闭关中,而得了悟心地。但于自己之悟处,当时身边无人印证,于是大师便打开《楞严经》,经此经来印证自己所悟到的境界,发现与《楞严经》所说的完全一致。在《楞严经通议》的序言中,大师自述了这段经历:
“余昔居五台冰雪中,参究向上,以此经印证,坚凝正心以照瞩之,豁然有得。及至东海,枯坐三年,偶阅此经,一夕于海湛空澄,雪月光交之际恍然大悟。忽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是夜秉烛,述悬镜一卷,乃依一心三观,融会一经。”
之后,大师著《楞严经悬镜》一卷,《楞严经通议》十卷,《楞严补注》《楞严补遗》各一卷。大师给予此经以高度的评价,认为此经“摧九界之邪锋,拆圣凡之执垒”。十卷《楞严经通议》,与其他常规的科判迥然不同,大师以破八识作为全经科判的中轴线,以“一心二门”和“体相用”来统摄楞严大定,发人之未发,让人耳目一新。
正因为《楞严悬镜》与《楞严经通议》,是大师内心体悟的真切流露,深受重视,如为《楞严经正见》作序的盛符升,时年八十有五,云:“诸家虽众,必以禅宗解经,方合经中征心辨性之义。今观历代宗师,独有憨公之悬镜纲要,灼然可传。禅家说经,固当推为科律矣。”把它推为科经的准则。
其他如元末明初的楚石梵琦禅师,三峰法藏禅师也是因读楞严而“恍然有悟”。由是可知,“开悟的楞严”,非虚词矣。这也给读《楞严》者,树立了好的榜样,指出读经的正确方法与最终目的:不泥于文字表相,善听弦外之音,以悟字里之旨,明自家本心。
《楞严经》是佛经中的佛经,是正传,是深传。
体空观 一起学习一下体空观。天台把空观分成析空和体空,析空是说把事物不断拆解成组成部分而成空,体空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由于我们接...
来源:雪球App,作者: 2私基,(https://xueqiu.com/6937942670/324450152)
一起学习一下体空观。天台把空观分成析空和体空,析空是说把事物不断拆解成组成部分而成空,体空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
由于我们接受的教育和无始以来的无明,容易把世界当成真实存在。所以体空观确实比较难入手,但这也是大乘菩萨的初门。因为在藏教里,苦真实存在,必须灭后方空。一旦走上菩萨道,必须观苦无生,这样苦才能不再是行菩萨道的障碍
1、阴界入皆如幻化,当体不可得
出自藕益大师的《教观纲宗》。藕益大师在解释通教时,指出体空观的核心是“阴界入皆如幻化,当体不可得”
这一段前面解释了为什么叫通教、以及通教的无生四谛、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理六度、幻有空二谛等,感兴趣可以自己学习
2、思维三界唯心所现,外境无自性
出自藕益大师的《楞伽经义疏》,第一段解释观察三界唯心所现,第二段观察三界如阳炎等没有自性
3、从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四门推知无生
比如假设一颗小麦苗有自性。那需要思维小麦苗内含的永恒不变的自性是哪来的?
小麦苗的自性来自自己?那世界会充满小麦苗;小麦苗的自性来自小麦种子?那小麦种子和小麦苗是一个,那肯定不对;小麦苗的自性来自小麦种子、水、土、空气四种自性的结合?那四种自性在小麦苗的什么地方,而且自性永恒不变,无法和合;小麦苗的自性可以无因生?那我前面可以无因生一顿黄金吗
所以小麦苗是小麦种子、水、土、空气的因缘和合,没有自性
出自藕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这里藕益大师解释了析空和体空
析空:四大、五蕴各个分析,并不存在一个我
出自清朝续法法师的《般若心经事观解》。这里是按心经来解释怎么观呢?观法是观五蕴无生。我们提到空,容易把空当成有的一个东西,所以可以繁琐点说成无自性,比如受即是空,可以思维受即是无自性、无自性即是受,这样就容易多了
比如经行念佛的时候脚跟疼、肩膀疼,这个疼没有自性。比如脚跟疼是因为肾虚+站的太久,这个受没有自性;但恰恰因为没有自性,所以只要你肾虚、又站的太久,那经行念佛的时候就会有脚后跟疼的现象显现
来自江味农居士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析空就是把法不断分拆,比如一颗小麦苗,可以分拆成根、茎、枝、叶,这么分拆下去显然小麦苗是没有自性的;体空就是观察小麦苗是小麦种子、水、土、空气因缘和合生,所以当体没有自性
7、观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皆如幻、如化、如梦、如影
来自太虚大师的《教观诠要》。这里也是按中论的四门来推求无生,还特别指出利根推求时不但见空、还见不空
把太虚大师的讲解列上来,是因为证入体空观可以通过读经的方式来!因为太虚大师就是闭关读大般若经开悟的
上面简单列了一下可以搜到体空观的文字,总结一下:
1、闻。比如不断受持读诵般若经
2、思。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无自性,如幻如化;或者先析空,再体空;或者四门推求无自性
3、修。结合自己的法门,好好修,修的好了对空性的理解也会加深
相关资讯
史上因《楞严经》而开悟的六位大禅师
《楞严经》是一部较晚译出的大乘经典(于公元705年译成),因其思想博大,义理精深,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经十卷经文,内容丰富,八宗兼容,五时并括,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
上篇:禅是生命的觉醒与超越来源
下篇:正信正行丨最好修学哪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