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禅是生命的觉醒与超越来源

更新时间: 2025-07-16 15:48:50

阅读人数: 520

本文主题: 太虚大师三次开悟的经历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而禅的特质又是什么呢?中国禅宗特别是四祖开创的禅风形成了祖师禅,可以说,中国禅的特质就是祖师禅。祖师禅的特点是把禅修的生活与日用事融为一体,所谓日用事,即今人所说的生活。当时禅宗僧团通过农耕生活,农禅并重,以农养禅,走出了禅宗的一条路,也走出了中国佛教的一条路。这是祖师禅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也是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一个最大区别。从此,“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从未中断过,也由此引发出搬柴运水无不是道的禅修方式,在种种劳动场面中展现了无限禅机。

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提到中国禅宗的特色时说,禅宗的要义有四点:二、究竟无得来;三、佛法无多子;四、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第一义不可说”,就是内证的境界只可体验,不可言说究竟的真理不可思量,不可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去做,才会有亲切的体会和受用。

“究竟无得”,有得就有局限,就有执只有无得,才可以超越一切局限。为什么说无得呢?因为“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不假外求。好比一个人久客他乡,而今回到家里,肯定不会坐在家中再去想家、找家。家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精神生命的家园,就是我们的菩提自性。家在哪里呢家就在当下,家就在你每时每刻的观照与感觉中。这就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就是禅宗的“究竟无得”。

“佛法无多子”,就是佛法没有说别的,就只讲了一件事——为令众生开示悟人佛之知见,除此没有第二件事。禅宗则更彻底——“达摩西来一字无”,一件事也没有。为什么呢?一切都是你本有的,只要指出你本有的东西,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佛法无多子”这句话是临济义玄禅师说的,他刚开始在黄檗禅师座下参学多年,却无所悟人,后来黄檗指示他去大愚禅师那里参学。经过大愚的指点,临济言下大悟,当时感叹:“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这也就是说,佛法的根本要义,只要机缘成熟一点就破,没有多余的话。至于“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是禅宗特有的精神,它把禅机和佛法完全融人生活当中,一切日常生活都是参禅悟道的好因缘。唐朝庞居土有首偈语说“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运水搬柴就是灵明不昧、亘古长存、清清朗朗的明澈之心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把日常生活和灵明不昧的一念心融为一体、打成一片,那时你才觉得,原来这件事就那么简单也才晓得,不但是黄檗佛法无多子,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也无多子啊!

“砍柴担水,无非妙道”,就是说,开悟、禅机一定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佛法一点用处也没有。这四点就是禅宗的本色,尤其第四点,正是禅不离人生日用的亲切处。

禅是生命的觉醒与超越来源

因《楞严经》而开悟的六位禅师

《楞严经》是一部较晚译出的大乘经典(于公元705年译成),因其思想博大,义理精深,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经十卷经文,内容丰富,八宗兼容,五时并括,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其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八宗之中,独与禅宗最为密切。如太虚大师说:“若以《楞严经》全部脉络义理观察, 明理、修行、证果,仍以属禅宗最为确切。”纵观《楞严经》十卷经文,卷首的七番破处,十番显见,佛陀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隐藏着生动活泼的禅宗机锋,闪烁着直指本心,当下承当的见性之光。其后的会通四科,圆彰七大,明诲四戒,教持神咒,六十位修,是顿悟与渐修的详细开演。卷末的五十阴魔,详明禅定中的种种妄境,更是禅门行人所不可不知处。由是,著《楞严会解》的元代惟则大师说:“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

在中国佛教史上,尤其是禅宗史上,《楞严经》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许多禅师接引后学的语录中,亦大量引用《楞严经》。因而,明儒曾凤仪说:“诸宗师出词吐气,接引初机,语意多似《楞严》”。有多位禅师是因《楞严经》而悟道,如玄沙备禅师、破山明禅师等等。这不仅是对大家常顺口而说出的“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同时,也是对于那些认为楞严为伪者的一声棒喝。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择限其中数位禅师的开悟经历,以说明之。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记载,玄沙备禅师,生于唐末五代,福建人,因阅《楞严经》发明心地,此后“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定,必从之请益”。至若与其师兄雪峰和尚征诘,亦当仁不让。雪峰和尚称他为 “再来人”。有《玄沙师备禅师广录》 三卷,传于世。玄沙备禅师不仅自己因楞严而开悟,也以《楞严经》而引导他人开悟。如《禅苑蒙求瑤林》卷 2记载,福州安国院惠球寂照禅师问玄沙禅师如何是第一月。沙曰:“用汝个月作么。”球言下大悟。《禅林类聚》卷14记载,玄沙备禅师因有初入丛林之僧名镜清者来参问,乞指个入处。“师云:还闻偃溪水声么。清云:闻。师云:从这里入。镜清于言下大悟”。《楞严经》中击钟验常的情节,宛然目前。

《五灯会元》卷十记载,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福州人。诵读《楞严经》不辍,一日因诵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遇安禅师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因此大彻大悟。时人称为“安楞严”。后来他每次读 《楞严经》时都这样读,旁人告诉他破句了,禅师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对此《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 22有两点评价,一是决定志中乘决定信,二是依义而不依文字也。

长水大师,杭州钱塘人,九岁时拜普慧寺的契宗法师为师,便开始诵读《楞严经》。后又跟从天台宗洪敏法师正式学《楞严经》。有一次读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时有省悟。后参滁州琅琊山的慧觉禅师, 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后侍奉禅师多年。

《五灯会元》中记载他一生前后开讲《楞严经》达三十多会,曾感得天落花雨。留下的《楞严经疏》二十一卷,影响极大。

《大明高僧传》第七卷记载,释法常,河南开封人,宣和四年(1122年),依长沙之益阳华严轼公剃发,深慕大乘,然亦不排斥小教。一日,阅《楞严经》而能义通法海,自此游淮泗,放浪湖湘。后至天台山万年寺,参谒雪巢,一见即机语契会,雪巢乃命师掌理翰笺,大有风彩。一日,写一渔父词于室门示众,书毕而逝。

此词即是当今大家熟知热唱的“楞严一笑”。原词如下: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

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

蝶梦南华方栩栩,班班谁跨丰干虎。

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

破山海明禅师被人尊称为“破山祖师”,四川人,十九岁出家于延福寺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段时,起大疑心,请益而未能决,于是孤身离蜀东游,遍参名宿。后到四祖道信大师的黄梅破头山道场,研习禅宗语录三年,猛力苦参。一天,在经行中不慎跌落山崖下.腿受伤剧痛,因此大彻大悟。得到当时大禅师密云圆悟的印证,得付法衣。破山海明禅师后来返回巴蜀,曾住持过万峰、凤山、祥符、无际、蟠龙、佛恩、双桂等九大佛刹,重倡马祖之道,宗风远播,朝参暮请之众多达万人。

憨山德清大师是明末的另一位禅门巨匠,曾参学于云谷禅师,而云谷禅师亦是明代禅门大德。憨山大师本人的修行方法,即是《楞严经》中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大师曾花费多年的时间来练习听闻水流的声音,以返闻闻自性,参究向上一路。后在五台山的一次闭关中,而得了悟心地。但于自己之悟处,当时身边无人印证,于是大师便打开《楞严经》,经此经来印证自己所悟到的境界,发现与《楞严经》所说的完全一致。在《楞严经通议》的序言中,大师自述了这段经历:

“余昔居五台冰雪中,参究向上,以此经印证,坚凝正心以照瞩之,豁然有得。及至东海,枯坐三年,偶阅此经,一夕于海湛空澄,雪月光交之际恍然大悟。忽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是夜秉烛,述悬镜一卷,乃依一心三观,融会一经。”

之后,大师著《楞严经悬镜》一卷,《楞严经通议》十卷,《楞严补注》《楞严补遗》各一卷。大师给予此经以高度的评价,认为此经“摧九界之邪锋,拆圣凡之执垒”。十卷《楞严经通议》,与其他常规的科判迥然不同,大师以破八识作为全经科判的中轴线,以“一心二门”和“体相用”来统摄楞严大定,发人之未发,让人耳目一新。

正因为《楞严悬镜》与《楞严经通议》,是大师内心体悟的真切流露,深受重视,如为《楞严经正见》作序的盛符升,时年八十有五,云:“诸家虽众,必以禅宗解经,方合经中征心辨性之义。今观历代宗师,独有憨公之悬镜纲要,灼然可传。禅家说经,固当推为科律矣。”把它推为科经的准则。

其他如元末明初的楚石梵琦禅师,三峰法藏禅师也是因读楞严而“恍然有悟”。由是可知,“开悟的楞严”,非虚词矣。这也给读《楞严》者,树立了好的榜样,指出读经的正确方法与最终目的:不泥于文字表相,善听弦外之音,以悟字里之旨,明自家本心。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杨兆波:禅是告诉你要悟,渐悟,顿悟,了悟,开悟,觉悟,要开悟就要安静修行

这是禅宗的一些理念,比如,人生何处是归途,唯有放下去随缘。 放下就是佛。随缘就是佛禅。我不是专业研究佛与禅的专家,但是作为智库工作者,觉知一二。自从印度的达摩,把禅作为回归大地自然的文化观念传到中国之后,前后传了五代,到了第六代的传人惠能,禅文化完成了与中国的回归自然为本质的传统文化的统一与融化的过程,成为独立的、有中国特色的、回归大地自然的文化形态,这就是中国的禅宗文化。帝皇将相、文人学士其时都以谈禅、参禅为荣。禅宗自没落之后,禅文化却渗透到了琴棋书画、诗词、茶道、园林等艺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禅之人,无不追求顿悟,但何谓一悟便了,悟过又是如何境地,也没有几个明白人搞彻底懂得。禅宗先分为南北宗,后又分为五家七宗,江河日下,也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殊途同归,但溯源而上可就难上加难了。禅讲究悟道,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禅宗的顿悟和渐悟并无高下之分,而是相辅相成。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渐悟。而传说不识字的慧能所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顿悟。慧能有慧根,但一生也一直在修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但看山之后,还有“山外青山楼外楼”,修行之途其实是没有穷尽的。通过禅宗,可以看出,佛教本质上不是宗教,是人类心灵的升华和超越。佛是觉的意思,觉悟人生的本体,觉悟宇宙,洞察一切法界的本源规律。禅是一种思考,是思维修,禅文化是一种表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什么宗,什么教,来到中国,必然都会中国化,否则就根本无法存续,更不可能长久。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禅宗是纯粹中国佛教的产物。它因为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因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所谓众生心性的本源(佛性)为主旨,所以也称“佛心宗”。禅宗的“禅”字,本是梵文“禅那”的简称,鸠摩罗什意译为“思维修”,即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玄奘意译为“静虑”,即宁静安详的深思。禅包括了修定和智慧两个方面的内容,相传它最初是以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拈花示众,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从此心印相传为肇始。当下,“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语”,“禅修”也成为了“时尚”,各种形式的禅修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创意活动颇显活力,不断吸引着社会各阶层的爱好者们参与其中。那么,作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禅文化”,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又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佛教产生以后,舍弃了苦行,继承了禅定,所谓小乘禅观的“四禅八定”,就是在古印度外道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佛教的传入,“禅定”也传到了中国。随着佛经的翻译和注释,习禅之风遂在中国盛他来。“禅宗虽是佛教,同时又是中国的。禅宗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禅宗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文明进程产生巨大的精神影响,并在当下持续发挥着积极而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作用。由定发慧,由慧起修──直向解脱之道上升。其中的定,就是禅定。事实上,中国的禅宗,乃是重于悟而不重于定的。同时,定的种类也有很多,有佛教的出世定,称为“灭尽(了烦恼的)定”,有外道凡夫乃至畜类的世间定,那就是通常所称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也是佛教出世定的过程,唯因外道修世间定是以生天为目的,佛教修世间定,是以进入出世间定为目的,所以外道称为世间禅,佛教则为根本净禅。在佛教的禅定中,也分有小乘禅与大乘禅,小乘禅是以解脱生死为目的,大乘禅是以艺术化的生活为目的,比如中国的禅宗,以为担柴挑水都是禅,契饭睡觉也是定,是重于精神的宁静不动,而不执着肉体的枯坐守寂。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是佛教在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开出的奇葩,禅文化,特别是六祖惠能大师所建立的南宗禅顿教法门及其思想体系,是佛教中国化的鲜明标志。(史前文明研究课题组)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