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道慈大和尚为古佛洞修闻法师送关,回首部分大德高僧在普陀山闭关的往事

更新时间: 2025-07-16 15:48:50

阅读人数: 664

本文主题: 太虚大师三次开悟的经历

9月10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院长、普济禅寺方丈道慈大和尚前往古佛洞,为发心闭五年禅关的修闻法师送关。普济禅寺、古佛洞两序大众及护法檀越共襄盛举,为作见证。

晨6时30分,在古佛洞监院妙体法师陪同下,会长道慈大和尚察看了寺院佛像古迹与古树名木,要求寺院常住做好保养维护工作。随后,查看了关房环境与内部设施,叮嘱修闻法师在关中精进行持、坚固道念,希望法师能克期求证,得大成就。随后,与会大众举行庄严的洒净仪式与上供仪式,会长道慈大和尚拈香主法,以杨枝净水遍洒道场、蠲除垢秽,为此次修闻法师闭关加持祈愿,以此严净功德,祈愿佛菩萨慈力加被,护法龙天善心护持,修闻法师道业有成。

会长道慈大和尚为古佛洞修闻法师送关

最后,道慈大和尚宣说法语,在声声梵唱中,修闻法师从容举步,缓缓走进关房,开启为期五年的锤炼身心之路。

修闻法师,福州西禅寺剃度出家,1997年受具足戒。2011年在古佛洞闭关四年三个月,2015年闭关近四年,今再次掩关求道。

闭关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式,闭关者或者阅藏研教,或者专修一门,根据各人预期的目标而有所不同。闭关先制身一处,进一步制心一处。经中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座寺院有法师发心闭关修行是寺院的一件大事,常常要举行很隆重的闭关仪式,由方丈带领全体僧众到大殿礼佛后,送闭关者入关,待闭关圆满结束时,方丈再带领大众迎接闭关者出关。

,自古以来众多高僧大德都曾在普陀山闭关,一直到今天,普陀山上仍旧有许多闭关房。

今天,东海君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那些年法师们在普陀山闭关的往事吧!

太虚大师十五岁时看破人情社会,发奋往普陀山出家修行。哪知乘错了船,背道而行,到了另一个地方投奘年老和尚出家,做了奘老的徒孙。

大师出家后,仍然与普陀山有缘。普陀山的志圆老和尚是太虚大师的戒兄弟,他们都是奇禅老和尚的戒弟子。因此大师在年轻时常去往普陀山朝拜,至今普陀山的石头上还有大师亲笔写的四个大字——“太虚兰若”。

1911年太虚大师决定在普陀山闭关,彼时,正是曾在普陀山闭关的印光大师为他封关。

正是在闭关期间,有一天晚上,太虚大师,坐养息香,听到前寺撞钟开大禁,又不知不觉的直坐到第二天早上,直到前寺上早殿撞大钟的时间,得入文字般若。

据太虚大师回忆,当时他在禅定之中,只觉得是一段非常短暂的时间。他自己还以为前寺仍然在开大禁,钟还没有撞好。再仔细看壁上的挂钟,才恍然发觉已经是早晨四点多钟了。

便是在那个时候,太虚大师随口吟诗讲述了定中境界:“刹那无尽即千年,应笑长生久似仙,世相本空离寿夭,人心积妄计方圆,圣尧盗跖名希择,白骨红颜色并鲜,万物虽然齐粉碎,一椎今亦不须怜。

自此之后,太虚大师学贯中西,著述千万言,为中国佛教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当社会出现诸多对佛教名山的误解时,普陀山也仍旧保持着不变的初心。法师们依旧闭关修行,不断精进自我。

道慈大和尚一行便赴普陀山悦岭禅院看望闭关僧人,并给予修持上的提策。

道慈大和尚不忘叮嘱宏海法师做好寺院闭关房管理工作,叮嘱护关法师以无杂染之清净心护关,助闭关和尚成就道业,若能如是,则与闭关者获得同样功德利益。

同年4月23日,道慈大和尚拈香主法主持出关仪式,宣说出关法语,恭迎慧济禅寺闭关潜修15年的演昌法师圆满出关。

诚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其维持众生生存的基本功能,但文化的内在力量更需要有定力的人去发掘与宣扬。

再回首从古至今那些从海天佛国走出的高僧大德,还请给予宗教信仰更多的信心。

那时,沉静下来的我们也都会明白,普陀山依旧是那个海内外无数佛弟子心驰神往的海天佛国观音菩萨道场仍旧是繁杂的大千世界中一片纯洁的净土,守护着众生的纯粹与善良。

道慈大和尚为古佛洞修闻法师送关,回首部分大德高僧在普陀山闭关的往事

诵一卷《圆觉经》,跟着十二位菩萨一起修学佛法

佛陀说法分“不了义”与“了义”,前者是为了顺应众生根机而方便宣说;后者则是直接、完全地阐述了佛法的究竟义理。

而这部《圆觉经》就是一部“了义”的经典,它并没有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见性成佛,相较我们常诵的经典,这部经典并不易读,甚至需要有一定的基础。

《圆觉经》,全称叫《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是说本经的属性非常殊胜。至极无外称为“大”,理正无偏称为“方”,理包无限称为“广”。

《圆觉经》立足于圆满觉性,讲述一乘实相之理,具备“大”“方”“广”三种属性,因而在经名前冠以“大方广”以显示出该经的殊胜地位。

“圆”即圆满;“觉”即菩提;“圆觉”就是圆满菩提,是指对世间一切事理无不彻底了知事实真相的佛果。

古来大德在诠释“圆觉”的时候指出:

“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

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

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

引而为智,然后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为一法”。

“修多罗”,是梵语,汉译为契经,即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了义”前文已述。

《圆觉经》通过佛陀与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的问答,讲述了如来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和修止、修禅、修观的方法。

按照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法,这部经的序分叙述佛陀说法的处所,即佛所处的“神通大光明藏”的自性境界;

正宗分由十二部分组成,分别是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所请的问题及佛陀的说法。

最后“贤善首菩萨章”,末尾叙述金刚、天王、鬼王等誓愿护佑持经人,则属于流通分。

太虚大师在《圆觉经略释》中列举了研读《圆觉经》的三个要点。

第一点为“托本在佛”,“托本”是根据点、出发点的意思。

其他的经文或依于心,或依五蕴、六尘、乃至般若,而此经则以佛果之境界为经义之根据。

如普贤章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普眼章云:“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弥勒章云:“愿我今者住佛圆觉”等。

第二点是“被机在顿”。佛陀一向根据众生不同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对机说法,而这部《圆觉经》便是针对适合“顿机”的众生所说。

“顿机”有两种,第一种是针对“渐机修学、从小向大”说的,即“直入大乘”;

第二种是针对“利根人”说的,即不但不从小向大,乃至菩萨因地也不须经过,只一闻佛乘,便能直登佛果。

本经便重在针对后者,但也包含前者。

如普贤章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贤善首章云:“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

又如经言:“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

第三点是“注重在行”。佛学有境、行、果。

“境”是知识之对象,即修行所应分别观察的诸法境界;

“行”是实地之修习,即对上述境界分别观察,断恶修善;

“果”是功效之确证,即经由修行所得的果报。

佛陀在不同的法会对这三者各有偏重,但决无偏废,而在这部《圆觉经》中则特重于“行”。

如经文中“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带头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佛在清净因地是如何修行的?二、菩萨在修习大乘法门的过程中如何发清净心远离无明?三、怎样才能保证未来众生求大乘者,不会堕入邪见?

这也间接告诉我们学佛的第一步是“智慧”,最后成佛的也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因而佛弟子的第一要务是去除无明、发明智慧,也即文殊菩萨所问的重点。

又如金刚藏章云:“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净诸业障章云:“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等。

此外,经名圆觉,而十二菩萨中也有一位圆觉菩萨,菩萨所问,乃为入手方便,可见此经在注重“行”的同时,尤特别注重“入手方便之行”。

1.《圆觉经》经文略释 2.《圆觉经》文殊菩萨 3.《圆觉经》普贤菩萨 4.《圆觉经》普眼菩萨 云何思维 5.《圆觉经》普眼菩萨 云何住持 6.《圆觉经》普眼菩萨 方便法门 7.《圆觉经》金刚藏菩萨 8.《圆觉经》弥勒菩萨 9.《圆觉经》清净慧菩萨 10.《圆觉经》威德自在菩萨 11.《圆觉经》辨音菩萨(上) 12.《圆觉经》辨音菩萨(下) 13.《圆觉经》净诸业障菩萨(上) 14.《圆觉经》净诸业障菩萨(下) 15.《圆觉经》普觉菩萨 16.《圆觉经》圆觉菩萨 17.《圆觉经》贤善首菩萨

摄影 | 寺外生活、晓峰、熙全等

“之江问道”普门讲堂传明法师讲授《揭秘六祖惠能开悟全过程与顿悟法门》

传明法师应邀于宝陀讲寺作《揭秘六祖惠能开悟全过程与顿悟法门》佛学专题讲座

宝陀讲寺讲经迎请引礼班遵循佛教丛林开大座传统迎请传明法师

传明法师作《揭秘六祖惠能开悟全过程与顿悟法门》佛学专题讲座

2024年8月11日,“之江问道”普陀山佛教协会普门讲堂讲经法会在普陀山宝陀讲寺举行。广东佛学院曹溪学院常务副院长、南华禅寺首座传明法师讲授《揭秘六祖惠能开悟全过程与顿悟法门》。普陀山全山各寺院(单位)僧众及随喜护法居士共300余人参加法会。

传明法师首先指出禅法要义,即超越一切“能认知(自我)”与“所认知(外境)”的二元相对,并以此走向觉悟解脱。《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讲“顿悟见性”,此“性”为众生本具成佛之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法师追溯了中国禅宗的发展,从菩提达摩一苇渡江,后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法师指出,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不立一法,禅师不舍一法,以方便为究竟,进行自身修行和引导后学。禅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成为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随后,法师从心行简要分析了六祖开悟的全过程。惠能大师初次见一客诵《金刚经》,后风餐露宿,至黄梅礼拜五祖弘忍时,即说出:“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在东山寺踏碓八月有余,作“本来无一物”之偈。五祖三更为其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说出五个“何期”,五祖明白惠能已完全觉悟了本性,正式传法给他。

法师指出,惠能大师宿世慧根深厚,与《金刚经》缘分很深,遇经因缘和合,心法相应。如果没有生生世世的福慧积累,不可能一闻千悟,由此可见顿悟,是指不历阶位,而不是没过程。所谓顿悟,是顿悟了成佛的道路,真正明白心行上应该如何回归法性。在禅宗,顿悟在本质上与佛无别,但仍需时间因缘的积累。

最后,法师表示,六祖惠能大师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太虚大师认为“六祖实为中国隋唐以后最伟大的人物”。其思想千年不衰,亘古恒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希望大家发挥六祖大师精神,积极向上不断超越,将禅法的意义落实到生活里的一点一滴,自利利他,庄严国土。(文图/普陀山佛教网)

标签: 学院 和尚 法师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