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至今的三部奇书:人书、地书和天书,分别是哪三部?
第一部书叫《弟子规》,也叫“人书”;
称《弟子规》为“人书”,是因为它主要讲述的是:人,事,言,行,即:如何为人,如何处事,言语上要注意那些,行为上要注意那些,按照《弟子规》上的要求和记载去做,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为人处事上就会规范严谨,循规蹈矩,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最终目的让你会成为一个人人喜欢和尊重,倍受欢迎的人;
第二部书叫《菜根谭》,也叫“地书”;
称《菜根谭》为“地书”,是因为它集儒释道之精华,既有关于为人处事,修身养性的具体实践方法和理论指导,又有关于宇宙自然,天道规侓的概括解释阐明和论述,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接地气,“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这句至理名言,可以说是对《菜根谭》这本书最精准的总结和最真实的写照;
第三部书叫《道德经》,也叫“天书”;
因为道德经蕴含宇宙自然、天地万物之间的大道和本源,广博渊识,包罗万象,大若寰宇,细若微尘,无不通达,所以称《道德经》为“天书”,毫不夸张为过;
当然了,人世间还有很多其它旷世奇书,只是有的大同小异,本源同宗;有的糟粕精华参半,真假混淆难分,容易将人导入岐途;有的容易让人痴迷成瘾,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碌碌终生,致无所用;
个人浅鄙陋见以为,人生时间精力有限,只用心反复参研精读以上所荐三部世间奇书,平生所用足矣!

你知道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天文奇书《甘石星经》是谁编著的吗?
其实古人的智慧完全可以说,远远地超过于我们现代人,就拿天文方面来说吧,能把偌大的宇宙中的星系划分出恒星变化位置图表来,比如二十八星宿、中官与外官,还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这一切仅凭肉眼的观测,不得不叹服我们老祖宗的强大智慧。
我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甘石星经》就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一部天文方面的奇书,此书是由战国时期楚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所著。二人各写了八卷,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著有《天文》八卷,也就是甘经、石经各八卷,合起来十六卷。后人将两书合起来为《甘石星经》,这部著作记载了大约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方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之一。《甘石星经》要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大约早出二百多年。
《甘石星表》所记载星座的测量形式,是中国天文测量学上独特的赤道坐标系。这个星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要用到《甘石星经》的数据。此书反映了天文学在我国战国时期就有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也印证了它是世界上最早成书的恒星与五行星的观测纪录。
但是,可惜的是这部《甘石星经》的原著已散佚,在《汉书·律历志》中记载这部书有各八卷,可是,到《隋书·经籍志》中的记载就只剩有各一卷了,到了唐代以后,这部著作就完全散佚了,如今只能从唐代天文学著作《开元占经》中见到它的只言片语。后来所传的完全不是原文了,因为历代屡有纂改增删,只有五、六百字。现传的基本上是唐代人摭拾破残旧本,缀补而成。
甘德,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人。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三的最早发现者。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甘德还以占星家闻名,是在当时和对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甘氏占星流派的创始人。
石申,生卒年不详。又名石申父、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以其姓名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的中国人之一。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其出没的规律,记录名字,测定一百二十一颗恒星方位,数据被后世天文学家所用。他曾测出恒星138座,共810个。他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
《指月录》是一部千古奇书,不仅是参禅悟道...
《指月录》是一部千古奇书,不仅是参禅悟道、明心见性的必读典籍,而且影响古典文学和古典艺术颇为深远。可惜的是,识之者寡,学人纵有志于此,奈何每为文字所惑,不得其门而入。 2009年,南怀瑾先生带领学人参研《指月录》,将禅宗的发展演变脉络讲得详尽且清晰,尤其是对曹洞宗的特点、传承和修持等方面作了重点研讨。 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洞山指月》一书,整理自《指月录》的课堂实录。读此书,犹见南怀瑾先生风范,如同古时禅师,接引学人,对机说法,机缘妙语,耐人寻味。 南怀瑾先生说,我们念古书,并不是要退回去做古代的人,主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今天的人。禅宗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阅读此书,即可藉之领略古人心法,重拾顶上的一轮明月。
相关资讯
诞生于海州的一部奇书
海州学人、时任海州《东海农报》编辑的吴鲁星,不愿意接受胡适考订《镜花缘》作者为李汝珍的结论,最先对李汝珍的“著作权”提出质疑,写成《〈镜花缘〉考证》一文,由此形成了一场旷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