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05 05:35:16
2017年是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上海玉佛禅寺作为大师生命的终点,精神的起点,举行了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系列活动,并于每月邀请知名学者做客觉群人生讲坛,宣讲太虚大师之精神与思想。
9月16日,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办2017年觉群人生讲坛第六期,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审,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忠毛演作了题为“重生与重死——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与药师信仰”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玉佛禅寺远尘法师主持。
太虚大师于近世为何要倡导药师信仰法门?药师信仰法门与人间佛教有何关系?当今社会如何正确修持药师信仰法门?带着这些问题,唐忠毛教授开始了他的演讲。
死生事大,关于生命与死亡的问题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古今思想家们一生所思考的问题。
唐教授指出太虚大师倡导的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乃是因应近代佛教内忧外患的现实处境与现代性背景,以求佛教获得现代化之发展,进而重振佛教的理性光芒与现代生命力。其中,彰显佛教的“重生”维度以对治近代佛教过分“重死”倾向是太虚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特质之一。
中国自明清以来,于佛法只注重救度亡灵或临终往生,即偏向弥陀法门,故以弥陀净土法门最极弘盛。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大众往往认为佛教仅为“度死”之用,而非人生之所须。太虚认为,这一重“死”不重“生”的现象是昧于佛教之全体大用,要发扬人间佛教精神,就必须发扬佛陀的现实主义本怀,积极关注并肯定此世与此生。在此背景之下,太虚大师于近世特别倡导“药师信仰法门”,希望发扬药师信仰中的人间向度与现实品格。
...前面我们讲了《法华经》的重要地位,《法华经》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如何修持呢?我从六个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是读诵、供养兼礼拜《法华经》。大量反复读诵《法华经》,是汉传佛教一大修行法门,古代有很多高僧终身读诵《法华经》。包括供养《法华经》,如果没有《法华经》,大家一定要请一部,哪怕家里没合适的地方放,就用黄布包起来,放在一个珍重的地方,只要我们有这个心,家里有一部《法华经》,这即是我们成佛的因。有《法华经》在,即有佛在,即有护法龙天的护持,一家人就能因此获得吉祥。
还可以抄写《法华经》,不管是用毛笔还是硬笔,都没关系,哪怕只是抄写《法华经》的一字一句,都是不得了的善根。再有就是拜《法华经》,可以把《法华经》放在面前礼拜,一字一拜,或者一句一拜。古人有很多礼拜经典的方法和仪轨,大家可以找来学习。同时,还可以拜《法华忏》,这是依据《法华经》建立的忏法仪轨,相当于《法华经》的密法,谁都可以学,谁都可以落实。
第二是研究、理解《法华经》的法义。怎么理解呢?看古今的注解,尤以古代注解为主。我自己常学的有以下几部: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窥基大师的《法华经玄赞》,以及憨山大师、太虚大师对《法华经》的注解。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集大成者、第三代祖师。窥基大师是法相唯识宗(也叫慈恩宗)的第二代祖师,玄奘大师翻译经典,窥基大师解释经典,窥基大师曾对《法华经》作过四十卷的注解,相当之权威。这部注解,我国曾经有长达一千多年的失传,民国年间才从日本请回国内。还有就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的注解,非常通俗,也非常深刻,有自己的特点。民国年间,太虚大师也曾讲过《法华经》,很是全面。
...过去,有的人在路上点一盏路灯跟行人结缘,有人做个茶亭施茶与人结缘,有人造一座桥梁衔接两岸与人结缘,有人挖一口水井供养大众结缘,有人送一个时钟跟你结时间缘,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善缘。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缘处处在,善门处处开!
(一)经济结缘——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一块钱跟别人结善缘,不但带给别人亲切感,甚至也许因此救了他人一条命。
(二)语言结缘——别人灰心的时候,你鼓励他一句话,对方就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别人失望的时候,你赞美他一句话,他就会觉得人生可爱多了。
(三)功德结缘——一件小小的善事,一个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
(四)教育结缘——我们也可以用知识或技术做法布施,来和人结缘。
(五)服务结缘——在某些事情上,给别人一点方便,有时会成为大家钦佩敬爱的对象。
(六)身体结缘——一个微笑,一个举手,有时候会带给大家意想不到的善缘。有时候,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知识,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的功德。
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为缘,普渡众生,在他的慈心悲愿里,一切众生承受了慈悲的法乳,成就了慈悲的心怀。
地藏菩萨以愿力为缘:“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千百年来,地藏菩萨的这四句无量愿偈,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为佛法点出了长明灯!
...道家修行基础法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斋:指内心清虚宁静,是道家修行中修心养性的重要法门。它强调通过内心的清净与空灵,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坐忘:静坐忘身,是道家修行中忘却世俗烦恼、专注于当下的修炼方法。通过静坐,修行者可以忘却形体和思虑,达到与大道合一的境界。
-守静: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界干扰。这是道家修行中修心养性的基本要求,有助于修行者提升专注力和内心的定力。
-导引:导行肢体,通经络。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达到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导引术是道家修行中调节身体的重要法门之一。
-吐纳:吸进清气,呼出浊气。通过呼吸调控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吐纳术是道家修行中调节身体气息、增强生命能量的重要法门。
-踵息:调整呼吸使气息下沉至脚跟,以达到全身放松的效果。踵息法有助于修行者更好地掌控呼吸和身体能量。
-静坐式:道家修炼从静功开始,静坐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静坐,修行者可以调整身心状态,为内丹修炼打下基础。
-观想与调息:观想是道家内丹修炼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意念和呼吸来调节身体内部的能量。调息则是通过呼吸来调控身体内部的气息和能量流动。
-缘督:指遵循中道,运行督脉。这是道家修行中保养身体、调和气血的一种方法。
...在前面已经说过,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是由于学佛者的根性及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产生。所以如果站在佛教的根本立场上说,宗派是多余的,如果执一非全,那不唯是学佛者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佛教的不幸;正像湖南人喜欢吃辣,山东人喜欢吃辛,山西人喜欢吃酸,那末你说,究竟那种该吃,那种不该吃呢?
佛教的内容,无所不包,虽不即是科学,但不违背科学;虽不即是哲学,但却超乎哲学;虽不即是文学,但却确有文学;虽不即是美学,但已创化了美学;虽不即是宗教,但也不缺宗教的素质。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最好是选择近于自己根性或兴趣的,作为入门的方便。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它对佛教的重要性来说,正像《六法全书》对于中华民国,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禅宗特盛,继而禅净合一,晚近,禅宗出了寄禅及虚云,净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谛闲,华严出了月霞,唯识出了欧阳竟无(渐),但从大致上说,在民间仍以禅净二脉的影响力较大,在学术界则以唯识的影响力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