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为何不打伊朗?张召忠
原标题:特朗普:军事行动暂停不代表取消,伊朗还是要打的
6月20日,就在人们以为美伊就要这么僵持下去的时候,
6月21日,就在人们以为美国要对伊朗动手的时候,,在战机升空、战舰准备就位之后,突然撤销了该命令。
6月22日,就在人们以为这事就这么算了的时候,,据说伊朗的导弹部队计算机系统遭到了美军的病毒袭击。
6月23日,就在人们以为特朗普会继续“”的时候,特朗普不负众望,又开始对伊朗“隔空喊话”:
特朗普在当地时间6月22日(北京时间6月23日)在华盛顿告诉记者,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一直都摆在桌面上”,但他也表明希望尽快与伊朗达成一项能够促进伊朗经济发展的协议。“我们会将这份协议命名为‘让伊朗再度伟大’。”
随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又警告德黑兰,不要把美国最后一分钟取消对伊朗实施报复性打击,错误解读为“软弱”。他说,“我们的军队已经重建一新,随时准备上战场”。
但就在今天,特朗普突然“甩锅”博尔顿,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采访的时候,特朗普称博尔顿为“鹰派”,并且补充道:“如果是博尔顿做主,他会跟全世界对着干。”
特朗普先是对伊朗“咬牙”切齿,一边喊着“伊朗犯了个大错误”,一边给媒体放狠话“你们很快就知道结果了!”结果是什么?特朗普的态度又来了个180°的大转变,称伊朗可能“失误”击落美军,这种替敌国“发言”的操作让美国媒体为之哗然。
或许是考虑到如此“软弱”的发言有损美国的霸(liú)权(máng)形象,于是今天美国政府往上提了提裤腰带,插着腰继续对伊朗放起了狠话;然而特朗普似乎是感觉一味的制造紧张气氛并不妥,于是甩锅给以博尔顿为代表的白宫鹰派代表人物……
这样反复无常的操作,虽说很符合特朗普难以捉摸的性格,但是仍旧让人难以猜透美国对伊朗到底是什么态度?
纵观以往美军在中东地区横行霸道的历史,这可能是第一次美国总统对一个反美的政权态度如此游移不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特朗普下不了打伊朗的决心呢?
其一,无人机到底有没有“越界”,美国心虚了。
在伊朗外长扎里夫先后在社交网站上发布手绘美国无人机航行轨迹、击落地点坐标和在伊朗领海内发现的无人机残骸的时候,美国海军除了死不承认外什么话都不说,如果不是心虚的话,你为什么不敢拿出来自家的无人机航行记录啊?哪怕是造假的记录。
伊朗不是伊拉克,也不是叙利亚,美国现在还不敢以“莫须有”(洗衣粉)的罪名直接对伊朗发动打击。
其二,伊朗反导系统到底有多厉害,美国不知道。
在得知伊朗把美国无人机打下来的时候,局座是震惊的;在得知在RQ-4A无人机旁边还有一架P-8A反潜机的时候,局座是震惊的;在得知伊朗知道反潜机上有35个人并且还通知这架反潜机改变航向的时候,局座依旧是震惊的!
伊朗的反导系统到底是什么水平?美国派去的轰炸机和战舰会不会遭到打击?B-52、F-35等“国之重器”的雷达数据万一在战场上被泄露出去,传到俄罗斯那边怎么办?特朗普不得不有所顾虑。
其三,一旦开打,就是一场局部战争。
这一点其实才是最重要的一点,剩下的说什么理由都是苍白无力的。诚如局座所言“美国从世界老大到世界老二,就差一场贸易战+一场局部战争了。”“特朗普如果对伊朗发动战争,那就坐实了‘川建国’这个名称。”
从美伊矛盾升级开始,局座就一直坚持一个观点:美国绝对不会对伊朗动武,更不会挑起一场局部战争。
关于未来美伊关系将何去何从,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美国与朝鲜的关系。
朝鲜媒体6月23日报道,继特朗普收到金正恩的亲笔信之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又收到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亲笔信。金正恩表示,信中包含良好内容,他将慎重考虑信中有趣的内容。
从一开始的“火箭男”和“疯老头”,到后来的“金委员长”和“特朗普总统”,朝美关系如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无论多少次试射和演习,最终两国领导人还是会回到谈判桌上。
而朝鲜和伊朗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特朗普哪一个提前到来”,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国和伊朗打不起来。(Flag已立)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原创特朗普威胁“不谈就打”,伊朗为何在核问题上直面硬刚美国
3月7日,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商业新闻采访时称,已致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要求其放弃核计划并启动谈判,否则将面临军事行动。然而,伊朗外长阿拉格齐次日明确回应:“未收到任何信件”,并强调只要美国继续“极限施压”,伊朗便不会谈判。这种“信件外交”被外界视为特朗普“霸权式施压”的典型手段——一边以军事威胁制造恐慌,一边试图用“橄榄枝”包装谈判条件。
但哈梅内伊的回应更显强硬。在3月8日的讲话中,他直指某些“霸凌政府”坚持谈判的真实目的是“强加自身意愿”,例如要求伊朗限制导弹射程、停止国防研发,甚至干涉其外交选择。他批评美国及其盟友“从一开始便未履行伊核协议义务”,却反过来指责伊朗违约,这种“双标逻辑”注定无法被接受。
美伊矛盾的核心可追溯至2018年特朗普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彼时,美国重启全面制裁,导致伊朗石油出口暴跌、经济陷入衰退。作为反制,伊朗自2019年起逐步恢复铀浓缩活动,但始终强调措施“可逆”。今年2月4日,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重启“极限施压”政策,试图将伊朗石油出口归零,同时声称“愿与伊朗达成协议”。这种矛盾姿态被伊朗视为“胁迫外交”的典型套路:一边挥舞制裁大棒,一边假意释放谈判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威胁信”并非孤立事件。美国财长贝森特同日宣布,新制裁将瞄准伊朗的石油部门和无人机制造业,试图彻底瘫痪其经济命脉。而伊朗则针锋相对,政府发言人穆哈杰拉尼称已制定“积极计划”应对经济压力,并强调“谈判可以,但绝不屈服于霸凌”。
在美伊剑拔弩张之际,俄罗斯成为关键变量。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3月4日表示,俄方愿为美伊谈判提供帮助,但随后被曝美俄已私下讨论伊核问题,却未邀请伊朗参与。伊朗外交部警告:“没有伊朗的谈判注定失败”。这一插曲暴露出大国博弈的复杂性——俄罗斯试图扮演调停者,却难掩其在中东地缘利益中的盘算。
与此同时,以色列的潜在反应成为另一隐忧。2024年伊朗与以色列的军事互袭尚未平息,若美伊冲突升级,以色列可能借机对伊朗核设施发动打击,进一步激化地区局势。
短期内,美伊僵局恐难打破。伊朗坚持“美国必须先解除制裁”的对话前提,而特朗普政府要求“完全弃核”且拒绝让步,双方互信基础荡然无存。但长期来看,经济压力与战争风险或迫使双方重回谈判桌。
哈梅内伊的强硬表态,既是伊朗维护主权的宣言,也是对国际社会的警示:霸权逻辑无法解决核问题,唯有平等对话才能避免灾难。这场博弈的结局,或将深刻影响中东格局乃至全球核不扩散体系的未来。
原创这次美国真要对伊动武时,特朗普却犹豫了,因为他在害怕两件事情
6月18日,伊朗一处重要能源设施遭到精准导弹袭击,浓烟滚滚而起,然而在白宫内,气氛却显得异常安静。特朗普刚刚结束了与高级将领们的闭门会议,面对媒体镜头的闪光灯,他轻描淡写地回应道:“我会在最后一刻做出决定。”这时,尽管他已签署了针对伊朗的空袭计划,然而他为何在距离开战仅一步之遥时,突然按下了暂停键?这一刻,他究竟在担心什么?
特朗普的犹豫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了多番深思熟虑的结果。在这场涉及以色列和伊朗的冲突中,美国自始至终都未曾是局外人。虽然美国公开宣称“不介入”,但实际上美军的三大航母早已部署在中东,战机如F-22和B-1B等也早已集结待命,随时准备在特朗普下令后,对伊朗展开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事实远比看起来复杂得多。特朗普一贯强调“美国优先”,并且曾多次承诺将把美军带回家。但是,在以色列的巨大压力下,特朗普正一步步被推向了战争的边缘。此时他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美军的“面子工程”可能在伊朗的反击下崩塌。尽管美国拥有先进的B-2隐形轰炸机以及重量达13.6吨的GBU-57掩体炸弹,但面对伊朗深藏地下的福尔多核设施,能否一击命中,成为特朗普不得不考虑的难题。
其次,特朗普还深知,美军有可能遭遇“误伤”或甚至被“暗算”。以色列曾多次试图让美国深陷其中,甚至可能通过伪装伊朗导弹袭击美军基地来为自己开脱。如果美国军队真的遭到攻击,而幕后黑手又无法被揭示出来,特朗普将承受巨大的政治风险。他深知,若美军伤亡,无论是哪个国家动手,舆论都会将责任归咎于他。特朗普团队内部的分裂也越来越严重,像众议员格林、卡尔森、班农这些“铁杆支持者”都在极力反对出兵,他们认为,美国已经为乌克兰战争投入了超过千亿美元,若再将资源投向中东,必将拖垮国内经济。而且,美国国内的边境问题和通货膨胀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何况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打另一场战争?
与此同时,特朗普的金主们也在背后不断施加压力。犹太利益集团在美国政坛根深蒂固,掌握着巨额的资金和舆论资源。它们期望特朗普“表忠心”,支持以色列彻底铲除伊朗的核威胁,这让特朗普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选票和民意,另一方面是金主和政坛盟友。
随着局势的不断升温,伊朗和以色列的冲突也愈发激烈。伊朗不断向以色列发射“泥石”导弹,高超音速的“法塔赫”导弹更是打破了美以防御的神话。以色列宣称的“铁穹”防空系统,似乎在伊朗的精准打击下,出现了漏洞。多个军事基地和能源设施遭到重创。中东21国联合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的挑衅行为,并呼吁局势降温,这一历史性的联合声明让以色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境地。
更为严重的是,若冲突进一步升级,霍尔木兹海峡一旦被封锁,全球能源市场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沙特、阿联酋等中东盟友也不愿看到战火蔓延,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经济与安全。与此同时,俄罗斯已经开始紧急从伊朗撤侨,并在国际场合表态反对这场战争。普京甚至主动提出充当调解人,但这一提议被法国总统马克龙婉拒。如今,这场冲突的复杂性远超以往任何一次中东战争,一旦美国参战,中俄的反应将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而伊朗方面,显然已做好了“死战到底”的准备。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甚至留下了遗嘱,并已将军方指挥系统置于战时状态。即使高层领导人被斩首,伊朗政权也难以垮台,这一战略决心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称的“一脚就能踹倒伊朗”的乐观设想形成鲜明对比。
特朗普的犹豫,使得以色列陷入了战略焦虑。尽管以色列继续对德黑兰发动空袭,并不断向美国请求提供钻地炸弹和情报支持,但特朗普依然未给出明确答复。此时他不仅忧虑战场上的不确定性,更清楚这场战争可能给美国国内带来的巨大政治代价。MAGA阵营的分裂,使特朗普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舆论漩涡。塔克·卡尔森公开质疑战争的合法性,格林直言:“我们不能再为别人的战争牺牲美国士兵!”而另一方面,像克鲁兹和格雷厄姆这样的鹰派则强烈要求“立即出击”。
曾经的“反战总统”特朗普,如今却被逼到了一个艰难的十字路口。与此同时,他在白宫战情室召开紧急会议,试图平衡各方压力,又在媒体前不断模棱两可地回应。这场战争已不仅仅是能否打赢的问题,更关乎美国是否能全身而退。一旦战争失控,特朗普害怕的后果难以估量。即使成功摧毁伊朗的核设施,也很难预见伊朗是否会展开大规模的报复。而一旦发生核泄漏事故,中东将陷入无法挽回的核灾难,全球局势也将遭到彻底颠覆。
中国的立场在这场冲突中非常明确:坚决反对任何破坏地区稳定的军事行动。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所有分歧都应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中国也已经开始组织撤侨,确保本国公民的安全。在这场可能引发全球动荡的冲突中,中国始终保持着和平与稳定的立场。
特朗普深知,一旦美国参战,这将完全背离他一直强调的“美国优先”政策。这不仅是一种对选民的背叛,更可能会成为一场“无法控制的灾难”。他清楚,一旦做出错误的决定,历史不会宽恕他,选票也不会再为他买单。尽管战争的诱惑非常巨大,但其背后的沉重代价更让人犹豫不决。特朗普所说的“最后一秒”决定,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深刻警觉和犹豫。他害怕的,不仅仅是美国军事威信的崩塌,更是伊朗可能将美国拖入无尽的泥潭。而他最害怕的,或许是当这一切发生时,全球都在注视着美国如何收场。
战争的诱惑越发强烈,但特朗普深知,真正的强大并不在于发动战争,而是能够避免战争。当战争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特朗普是否能果断地说“不”?或许,答案就在下一秒钟。
相关资讯
原创这次美国真要对伊动武时,特朗普却犹豫了,因为他在害怕两件事情
在这场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中,美国从一开始就已经被卷入其中,尽管表面上一直声称“无意干预”,但美军的三大航母已经部署在中东,F 1B等战机也在附近集结待命,随时准备发动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