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熬夜也能修仙?认识一下道教修行的小法门,战睡魔!

更新时间: 2025-07-16 15:48:51

阅读人数: 963

本文主题: 太虚大师修什么法门

民间有句俗语“一生在世,半世在床”,人的一生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的。优质的睡眠可以让人第二天起床后精神百倍,生活工作更有动力。而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条件就是睡眠时间的长短,我国甚至提出了“多睡一小时”的口号,延长夜晚深睡眠的时间,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等,即使到了晚上也不愿意早早休息,还在熬夜看书上网,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导致精神欠佳,注意力变差,心情也会变得焦躁。熬夜对身体有害,这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共识。 然而以追求长生久视作为修行目标的道教,却是倡导少睡,将它称为“战睡魔”,意思就是克制不睡,以此来消除睡眠对于修行的消极影响。这种道教法门在全真派的修行中非常盛行。

全真派一代宗师尹志平在《清和真人北游语录》里讲道:“况修行之害,三欲为重,不节食即多睡,睡为尤重,情欲之所自出。学人先能制此三欲,诚入道之门。”尹真人认为,人世间的各种欲望是修行路上的阻碍,它们也是所谓的各种“魔”,其中有三种欲望最能影响人的修行,即食、色、睡。尤其是睡魔更加难以克制,战胜它们,意味着可以迈入道门了。

道经《性命圭旨》同样写道:“古人有言,修道易,炼魔难,诚哉是言也。然色魔、食魔易于制伏,独有睡魔难炼,是以禅家有长坐不卧之法。盖人之真元常在夜间走失,苛睡眠不谨,则精自下漏,气自上泄,元神无依亦弃躯而出,三宝各自驱散,人身安得而久存哉?”总之,睡魔会导致修行中的“精气神”都受到影响,精漏、气泄、神出,精气神三宝都没了,身体也就剩下一个躯壳,由此可见睡魔的危害。

全真派的诸多高真对于“战睡魔”非常重视,尝试用各种方式来克制睡魔。如《金莲正宗记》里记载了祖师丘处机战睡魔的经历:“乞食于磻溪太公垂钓之所,战睡魔,除杂念,前后七载脸不占席,一蓑一笠,虽寒暑不变也,人呼为蓑衣先生”。

白玉蟾祖师也曾在《屏睡魔文》里写道:“吾虽曰睡魔之精,乃汝自身之一灵,神清则睡魔去,神昏则睡魔生,但睡其形而不睡其神可也,聚之为元精,蓄之为一灵,融之为太虚,放之为太清,令子住舍而留形,可以不死,可以长生。予笑曰:不知我之屏睡魔乎?睡魔之屏我乎?” 武当祖师张三丰还曾经为此赋诗:“战魔需战睡魔先,此是修行第一鞭。目下辛勤熬一夜,壶中日月换千年。筑基事,志要坚,须凭玄牝觅玄玄。神归气复体成丹,然后开炉讲炼铅。”

三尸神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体里的三位神明,他们是欲望的化身。到了庚申日时,修行者不要睡觉,三尸神等不到人睡觉自然不敢出来,也没办法去天庭“打小报告”。每逢庚申日就用这种办法,三尸神就会根绝,这就达到了“斩三尸”的目的。斩三尸是一种比较特殊战睡魔的方法,整夜都不能睡觉。

“战睡魔”只是道教修行的一种法门,并非是简单的熬夜不睡觉。相反,道教还有针对睡眠的“睡功”,睡觉也可以修行。陈抟祖师就是以“睡功”闻名,还专门为此写了一首《睡歌》“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覆地,南北任眠,东西随睡”。不过陈抟老祖也并非简单的睡觉,睡功诀云:“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息深深。白云髙卧,世无知音。”

对于普通人来说“战睡魔”其实就是战胜每个人心中的欲望,身在红尘中,自然是无法放弃“七情六欲”,但是对于这些欲望,我们要学会克制,不能让它们影响我们的生活。

熬夜也能修仙?认识一下道教修行的小法门,战睡魔!

重庆道家大师:道家入门修行法门

道家入门修行法门涉及多个方面,这些法门旨在帮助修行者逐步进入道家的修行世界,体验身心的和谐与提升。以下是对道家入门修行法门的一些总结:

-除恶悔过:这是道家修行的基础,通过反省自心,纠正过去的错误,达到心灵的净化。修行者可以通过打坐等方式进行修炼,逐渐去除内心的欲望和杂念。

-心斋:指内心清虚宁静,最早出自《庄子·人间世》。它强调内心清虚以合大道,是修心养性的重要法门。

-坐忘:静坐忘身,出自《庄子·大宗师》。通过静坐忘却形体和思虑,达到与大道合一的境界。

-导引:导行肢体,通经络,见于《庄子·刻意》。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达到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吐纳:吸进清气,呼出浊气,见于《庄子·刻意》。通过呼吸来调和身体,增强体内的生命能量。

-听息:静中用气听呼吸,凝神合道,见于《庄子·人间世》。通过静听呼吸来达到凝神的效果,有助于入静和修身。

-踵息:调整呼吸使气息下沉至脚跟,以达到全身放松的效果。

-静坐式:道家修炼从静功开始,静坐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静坐时要求头正身直、虚灵顶劲、虚心实腹等,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放松。

-观想与调息:内丹修炼的第一步是观想,通过意念和呼吸来调节身体内部的能量。在观想的过程中,修行者需要将意念集中于丹田(即下腹部),感受身体内部的能量。调息则是通过呼吸来调节身体内部的气息和能量。

-守静: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界干扰。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者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培养内心的宁静。

-存想与守一:意守丹田、神游太虚是存想的一种方式;而守住内心的单一意念、专注于一点则是守一的要求。这些法门有助于修行者提升专注力和内心的定力。

-辟谷与服食:辟谷是断绝五谷、吸收天地精华的一种修行方式;而服食则是服用特定的药物或食物以养生。这些法门需要在明师的指导下进行修炼,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择地择时:道家修行强调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安静的地方进行修炼,同时选择适合的时间(如子、午、卯、酉四正时)进行修炼。

-排除杂念:在修炼过程中,修行者需要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持之以恒:修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修行者持之以恒地坚持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综上所述,道家入门修行法门涉及修心养性、调节身体、内丹修炼基础、生活修行等多个方面。这些法门各有特色但都旨在帮助修行者逐步进入道家的修行世界体验身心的和谐与提升。在修行过程中修行者需要遵循道家的原则和方法注重个人体验和感悟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和努力。

"学之道国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课程丰富多样,涵盖道门风水、财运文化、道家修行、辟谷养生、梅花心易、易经文学、企业风水、姻缘八字、面相学、道医、武当武术、八字命理等多个领域。

史上记载因《楞严经》而开悟的六位大禅师

《楞严经》是一部较晚译出的大乘经典(于公元705年译成),因其思想博大,义理精深,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经十卷经文,内容丰富,八宗兼容,五时并括,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其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八宗之中,独与禅宗最为密切。如太虚大师说:“若以《楞严经》全部脉络义理观察, 明理、修行、证果,仍以属禅宗最为确切。”

纵观《楞严经》十卷经文,卷首的七番破处,十番显见,佛陀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隐藏着生动活泼的禅宗机锋,闪烁着直指本心,当下承当的见性之光。其后的会通四科,圆彰七大,明诲四戒,教持神咒,六十位修,是顿悟与渐修的详细开演。卷末的五十阴魔,详明禅定中的种种妄境,更是禅门行人所不可不知处。由是,著《楞严会解》的元代惟则大师说:“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

在中国佛教史上,尤其是禅宗史上,《楞严经》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许多禅师接引后学的语录中,亦大量引用《楞严经》。因而,明儒曾凤仪说:“诸宗师出词吐气,接引初机,语意多似《楞严》”。有多位禅师是因《楞严经》而悟道,如玄沙备禅师、破山明禅师等等。这不仅是对大家常顺口而说出的“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同时,也是对于那些认为楞严为伪者的一声棒喝。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择限其中数位禅师的开悟经历,以说明之。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记载,玄沙备禅师,生于唐末五代,福建人,因阅《楞严经》发明心地,此后“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定,必从之请益”。至若与其师兄雪峰和尚征诘,亦当仁不让。雪峰和尚称他为 “再来人”。有《玄沙师备禅师广录》 三卷,传于世。玄沙备禅师不仅自己因楞严而开悟,也以《楞严经》而引导他人开悟。如《禅苑蒙求瑤林》卷 2记载,福州安国院惠球寂照禅师问玄沙禅师如何是第一月。沙曰:“用汝个月作么。”球言下大悟。《禅林类聚》卷14记载,玄沙备禅师因有初入丛林之僧名镜清者来参问,乞指个入处。“师云:还闻偃溪水声么。清云:闻。师云:从这里入。镜清于言下大悟”。《楞严经》中击钟验常的情节,宛然目前。

《五灯会元》卷十记载,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福州人。诵读《楞严经》不辍,一日因诵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遇安禅师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因此大彻大悟。时人称为“安楞严”。后来他每次读 《楞严经》时都这样读,旁人告诉他破句了,禅师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对此《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 22有两点评价,一是决定志中乘决定信,二是依义而不依文字也。

长水大师,杭州钱塘人,九岁时拜普慧寺的契宗法师为师,便开始诵读《楞严经》。后又跟从天台宗洪敏法师正式学《楞严经》。有一次读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时有省悟。 后参滁州琅琊山的慧觉禅师, 问道: “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后侍奉禅师多年。

《五灯会元》中记载他一生前后开讲《楞严经》达三十多会,曾感得天落花雨。留下的《楞严经疏》二十一卷,影响极大。

《大明高僧传》第七卷记载,释法常,河南开封人,宣和四年(1122年),依长沙之益阳华严轼公剃发,深慕大乘,然亦不排斥小教。一日,阅《楞严经》而能义通法海,自此游淮泗,放浪湖湘。后至天台山万年寺,参谒雪巢,一见即机语契会,雪巢乃命师掌理翰笺,大有风彩。一日,写一渔父词于室门示众,书毕而逝。

此词即是当今大家熟知热唱的“楞严一笑”。原词如下: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

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

蝶梦南华方栩栩,班班谁跨丰干虎。

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

破山海明禅师被人尊称为“破山祖师”,四川人,十九岁出家于延福寺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段时,起大疑心,请益而未能决,于是孤身离蜀东游,遍参名宿。后到四祖道信大师的黄梅破头山道场,研习禅宗语录三年,猛力苦参。一天,在经行中不慎跌落山崖下.腿受伤剧痛,因此大彻大悟。得到当时大禅师密云圆悟的印证,得付法衣。破山海明禅师后来返回巴蜀,曾住持过万峰、凤山、祥符、无际、蟠龙、佛恩、双桂等九大佛刹,重倡马祖之道,宗风远播,朝参暮请之众多达万人。

憨山德清大师是明末的另一位禅门巨匠,曾参学于云谷禅师,而云谷禅师亦是明代禅门大德。憨山大师本人的修行方法,即是《楞严经》中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大师曾花费多年的时间来练习听闻水流的声音,以返闻闻自性,参究向上一路。后在五台山的一次闭关中,而得了悟心地。但于自己之悟处,当时身边无人印证,于是大师便打开《楞严经》,经此经来印证自己所悟到的境界,发现与《楞严经》所说的完全一致。在《楞严经通议》的序言中,大师自述了这段经历:

“余昔居五台冰雪中,参究向上,以此经印证,坚凝正心以照瞩之,豁然有得。及至东海,枯坐三年,偶阅此经,一夕于海湛空澄,雪月光交之际恍然大悟。忽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是夜秉烛,述悬镜一卷,乃依一心三观,融会一经。”

之后,大师著《楞严经悬镜》一卷,《楞严经通议》十卷,《楞严补注》《楞严补遗》各一卷。大师给予此经以高度的评价,认为此经“摧九界之邪锋,拆圣凡之执垒”。十卷《楞严经通议》,与其他常规的科判迥然不同,大师以破八识作为全经科判的中轴线,以“一心二门”和“体相用”来统摄楞严大定,发人之未发,让人耳目一新。

正因为《楞严悬镜》与《楞严经通议》,是大师内心体悟的真切流露,深受重视,如为《楞严经正见》作序的盛符升,时年八十有五,云:“诸家虽众,必以禅宗解经,方合经中征心辨性之义。今观历代宗师,独有憨公之悬镜纲要,灼然可传。禅家说经,固当推为科律矣。”把它推为科经的准则。

其他如元末明初的楚石梵琦禅师,三峰法藏禅师也是因读楞严而“恍然有悟”。由是可知,“开悟的楞严”,非虚词矣。这也给读《楞严》者,树立了好的榜样,指出读经的正确方法与最终目的:不泥于文字表相,善听弦外之音,以悟字里之旨,明自家本心。

标签: 修仙 和尚 法师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