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活力中国调研行

更新时间: 2025-07-15 13:31:39

阅读人数: 984

本文主题: 向“智”!中国机器人跑起来

“一位28周出生的脑出血早产儿,成功实施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定位下的脑内血肿穿刺外引流术,不仅精准定位了病灶,还成功清除了14毫升积血,手术非常成功。”6月18日,华科精准(北京)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CEO刘文博,指着手术时的影像资料告诉记者。

这是日前记者在“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市主题采访活动中了解到的微型机器人辅助手术的真实案例。该案例也是2023年以来,北京市推动199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4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的一个缩影。

目前北京市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400余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机器人企业5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近30家;医疗机器人头部企业拥有手术机器人注册证24个。2024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

拇指和中指轻夹,蛇形臂牢牢夹住一个5毫米的小圆环;轻轻抬手,蛇形臂顺势而动,夹、抬、放,一连串精细的套圈动作便完成了……在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记者小心翼翼地体验了一次当医生做手术的感觉。

2023年,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两年过去,术锐机器人已在全国7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参与完成1500多台手术,提高了医生操作精细度,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术锐机器人创始人徐凯说。

这样的技术突破并非孤例,在中国医院的手术室里,曾经被国际巨头垄断的手术机器人领域,如今刮起了北京“旋风”。

这一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近年来,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2018年《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布,明确要重点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研发和成果转化。2024年再次发布了《行动计划(2024-2026年)》。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形成了紧缺人才引育的有效路径。

目前,北京的创新和高端医疗器械获批数量居全国领先地位。近5年,北京市获批器械数量58个,占全国四分之一,位居全国榜首。

机器人制作汉堡、帮忙取药、整理家务……在北京亦庄机器人大世界1.7万平方米的展厅里,记者看到的不只是未来生活图景里拥有“十八般武艺”的机器人,更是机器人产业从“仿人”到“类人”,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的加速前进。

“2023年,人形机器人能出来走两步,就算是一个很好的展示;2024年,机器人开始比赛谁能跑;到了2025年,机器人的智能操作和服务能力备受关注,能干活才是未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人形)副总经理李春枝说。

2024年4月,北京人形发布全国首个通用机器人平台“天工LITE”,实现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今年3月发布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让“天工”拥有了更强大的具身运控能力,能在斜坡、草地、碎石等多种地形平稳移动,还能自主纠错、重新规划并完成任务。

“劳动创造价值,智能重塑世界。”在李春枝看来,具身智能要真正好用,能执行各种任务,应用到教育科研、工业制造、特种作业、健康养老等,直到进入千家万户。

近年来,北京市充分发挥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聚焦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人形机器人+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机器人),通过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的“双百工程”,初步打造了国内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今年4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凭借“全场唯一自己跑的机器人”的实力,获得亚军的“小顽童”迅速走红,“小顽童”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小孩哥”。

同时出圈的,还有“小顽童”背后的团队松延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姜哲源。1998年出生的姜哲源和他创业的公司松延动力,不论从成立时间还是团队构成,也都是名副其实的“小孩哥”——团队成员平均年龄25岁,核心成员来自清华、浙大、中科院等院校。

“我们是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投资的第一批项目,在我们比较危难的时候,这笔投资救了我们。”姜哲源直言,无论是在政策、场地,还是人才保障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来自北京市政府的支持。

为了让机器人企业更有“闯劲”,北京市推出一系列重点扶持举措。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处副处长梁洪郡介绍,北京市财政出资设立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协同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密集布局,形成了覆盖早期研发、中试生产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投资格局。

一系列赛事激发的不只是从业者的热情,还有意想不到的流量和关注。

“4月半程马拉松赛后,一个月之内我们就拿到了1000台以上订单。截至目前,订单量已经突破了2500台,提前完成今年的销售目标。”姜哲源坦言。

活力中国调研行

中国机器人峰会

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擎朗智能”)和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奇智”)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开展技术合作、场景落地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合作,携手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擎朗智能&创新奇智 现场签约图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不断迭代,具身智能成为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重点方向。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标志着人工智能与实体世界深度融合的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擎朗智能与创新奇智达成战略合作。依托擎朗智能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自主研发设计、规模化智造到全球化商业落地的全链条能力,以及创新奇智AInnoGC工业大模型技术平台和ChatRobot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栈,双方,携手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方案,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持续迭代与突破。自双方合作以来,已经共同申报成功数项发明专利,这些专利成果聚焦传统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不足导致的控制与调度灵活性难题,将提升机器人在工业等复杂作业场景下的动态响应能力。除技术层面联合创新外,双方还将基于行业需求洞察,深度挖掘具身智能在工业自动化场景中的价值,联合研发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双方正式成立工业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擎朗智能是全球知名的具身服务机器人领军企业,依托全栈自研技术体系,构建了覆盖人形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行业最全品类的产品矩阵,为全球客户提供具身服务机器人及完整解决方案。擎朗智能也是全球商业化落地规模最大的服务机器人企业,其产品畅销全球60多个国家、600多个城市及地区,全球累计部署量超10万台。此次与创新奇智达成战略合作,擎朗智能创始人、CEO李通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和创新奇智达成战略合作,结合创新奇智在工业场景的行业经验,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推广擎朗全场景服务机器人的创新落地,拓展工业应用边界,推动具身智能在千行百业的商业落地。”创新奇智是中国领先的“AI+制造”产品及解决方案厂商,构建了以自研AInnoGC工业大模型为技术底座,AI智能体为引擎,工业机器人与工业软件为应用两翼的发展格局,为千余家客户提供人工智能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创新奇智执行董事、CEO徐辉表示:“具身智能机器人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载体。此次战略合作有助于我们深度融合AInnoGC大模型与擎朗智能从机器人技术创新到产业化的优势,打造集感知、理解、决策、行动于一体的机器人产品体系,进一步加强我们的‘一模一体两翼’战略,推动制造业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进一步升级。”此次战略合作的达成,标志着擎朗智能与创新奇智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协同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双方将以联合研发实验室为创新引擎,以工业行业场景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双方技术优势融合,推动具身智能从理论创新向产业落地的加速转化。

擎朗智能&创新奇智 现场签约图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不断迭代,具身智能成为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重点方向。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标志着人工智能与实体世界深度融合的战略意义。

在此背景下,擎朗智能与创新奇智达成战略合作。依托擎朗智能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自主研发设计、规模化智造到全球化商业落地的全链条能力,以及创新奇智AInnoGC工业大模型技术平台和ChatRobot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栈,双方,携手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应用方案,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持续迭代与突破。

自双方合作以来,已经共同申报成功数项发明专利,这些专利成果聚焦传统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不足导致的控制与调度灵活性难题,将提升机器人在工业等复杂作业场景下的动态响应能力。

除技术层面联合创新外,双方还将基于行业需求洞察,深度挖掘具身智能在工业自动化场景中的价值,联合研发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双方正式成立工业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

擎朗智能是全球知名的具身服务机器人领军企业,依托全栈自研技术体系,构建了覆盖人形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行业最全品类的产品矩阵,为全球客户提供具身服务机器人及完整解决方案。擎朗智能也是全球商业化落地规模最大的服务机器人企业,其产品畅销全球60多个国家、600多个城市及地区,全球累计部署量超10万台。此次与创新奇智达成战略合作,擎朗智能创始人、CEO李通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和创新奇智达成战略合作,结合创新奇智在工业场景的行业经验,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推广擎朗全场景服务机器人的创新落地,拓展工业应用边界,推动具身智能在千行百业的商业落地。”

创新奇智是中国领先的“AI+制造”产品及解决方案厂商,构建了以自研AInnoGC工业大模型为技术底座,AI智能体为引擎,工业机器人与工业软件为应用两翼的发展格局,为千余家客户提供人工智能大模型驱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创新奇智执行董事、CEO徐辉表示:“具身智能机器人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载体。此次战略合作有助于我们深度融合AInnoGC大模型与擎朗智能从机器人技术创新到产业化的优势,打造集感知、理解、决策、行动于一体的机器人产品体系,进一步加强我们的‘一模一体两翼’战略,推动制造业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进一步升级。”

此次战略合作的达成,标志着擎朗智能与创新奇智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协同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双方将以联合研发实验室为创新引擎,以工业行业场景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双方技术优势融合,推动具身智能从理论创新向产业落地的加速转化。

向“智”!中国机器人“跑”起来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记者陈芳 温竞华 陈旭)一场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人工智能革命近在眼前。中国

带球对抗、过人、射门,进球了!1号球员高举手臂挥舞起来,庆祝自己连进三球的胜利。对手2号球员则显得有些“沮丧”,不停跺脚踱步。

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的“机器人大世界”前,“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最新观看了一场趣味足球赛,比赛双方是来自北京加速进化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正是这款机器人,让中国团队在今年3月的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德国公开赛上夺得冠军。

绿茵场上踢出中国创新弧线,是北京机器人产业日新月异的一个缩影。目前,北京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400余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机器人企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行走在“机器人大世界”里,一幅未来生活的图景徐徐展开:这一边,工业机器人在传送带两头熟练地分拣、搬运货物;那一边,骨科置换手术机器人仅用5分钟就生成了精准的个性化手术方案;回到家,家政机器人正在制作汉堡、整理衣物……从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机器人产业发展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处副处长梁洪郡介绍,近年来,北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优势,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打造国内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不止停留在“看起来很炫”,机器人产业正在加速融入生产生活实际。

仅通过单一小切口即可完成各类微创手术,独创的蛇形手术操作臂可实现弯转方向和角度的精准控制……在位于北京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一台台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在这里诞生。

经工作人员简单培训后,记者坐上操作台,眼睛贴近内窥镜,手指轻搭操作臂,仿佛进入放大10倍的3D“游戏世界”:拇指和中指轻夹,蛇形臂牢牢夹住一个5毫米的小圆环;轻轻抬手,蛇形臂顺势而动,夹、抬、放,一连串精细的套圈动作便完成了。

2023年,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批准通报评价为“国际首创技术,有效填补国内空白”。“两年过去,术锐机器人已在全国7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参与完成1500多台手术,提高了医生操作精细度,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术锐机器人创始人徐凯说。

这是“创”的劲头,更是“破”的精神。2023年以来,北京已推动199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4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覆盖工业制造业、商业服务、教育、医疗、农业、园林等11个领域。2024年,北京机器人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

不只是北京,深圳、杭州、上海等地也不断发力机器人产业。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稳居全球第一梯队:连续11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突破19万项,约占全球三分之二。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作为具身智能最典型的应用载体,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领域内当之无愧的竞逐焦点。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

“2023年人形机器人还在比谁能走两步,2024年开始比谁能跑,2025年则开始关注智能操作和服务能力,将快速向工业及泛工业、商业服务、家庭生活等领域渗透。”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李春枝说。

今年4月,北京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让一批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爆火“出圈”。夺得亚军的松延动力就是其中一匹“黑马”。

作为一家团队聚集了不少“00后”、成立仅两年的新锐企业,松延动力以“敢摔打、快迭代”的风格,在人形机器人赛道跑出“加速度”。“马拉松比赛后的一个月之内,我们就拿到了1000台以上的订单,目前,总合同额已经突破1亿元。在北京配套政策支持下,我们仅用三个月就实现批量化生产能力。”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说。

一批机器人企业逐浪弄潮的底气,来自不断优化的产业发展环境。梁洪郡说,近年来,北京出台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系列措施,对从早期研发、中试生产到场景应用全链条给予政策、资金、平台和服务等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加码,到2026年将迎来商业化应用爆发。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后,展示、销售、维修等配套服务和全生命周期运维如何跟上?北京又一次想在了前面、走在了前面: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正在打造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构建覆盖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目前,已有超过100家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明确表达了入驻意向。

敢为天下先!从机器人马拉松赛到机器人4S店,北京不断强化作为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的辐射力与吸引力。在开放场景与庞大需求的强力驱动下,这片热土正加速成为孕育机器人产业未来、链接全球市场的创新高地。

标签: 游戏 未来 医生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