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深圳“机器人谷”:中国“智”造跑出加速度
深圳南山,在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的谷地,沿着留仙大道、地铁5号线分布,从长岭陂延伸到西丽和留仙洞,一条长约10公里的创新走廊,串联起留仙洞总部基地、深圳大学城、南山智园,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已然成形——深圳“机器人谷”。
这里有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哈工大深圳校区等高校,还有大疆、优必选、越疆科技、速腾聚创等机器人公司集聚,从留仙洞地铁站向东延伸的产业带,正在书写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新篇章。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实地探访深圳“机器人谷”,揭秘这一中国“智”造新高地的崛起密码。
“成立之初,越疆从中科创客学院的一个工位起步,先后搬了5次办公室,都在深圳‘机器人谷’,就是因为看重这里的产业生态。”在深圳“机器人谷”的核心位置——南山智园崇文园区的越疆科技相关负责人这样向记者介绍,“由于这里有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配套服务,在创业初期,我们的创始团队带着图纸,直接在楼下就可以找到加工厂,当天就能拿到设计的加工件。”
这种“深圳速度”,正是“机器人谷”产业生态的缩影。沿着留仙大道一路向东,还有优必选、库犸、智平方、速腾聚创、云鲸智能等明星企业如珍珠般散落,形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机器人大道”。
在南山智园的优必选展厅,记者见到了已经在多家新能源车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1,这款机器人可以胜任各种复杂任务,不仅可以在工业场景的流水线完成箱子搬运整理,也可以通过语音交互,准确识别并拾取不同类型的物体。就在4月底,优必选正式宣布签署小批量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和商用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C将用于汽车工厂的生产制造和商用接待等环节。这是人形机器人企业全球首次签署小批量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也意味着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工业制造场景的商业化落地上,优必选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上下楼就能找到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就在优必选同一栋的办公楼上,记者从智安新能源总经理张彩辉处了解到,他所在的公司是小动力能源系统提供商,属于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小动力电池产品是必备零部件。
“我们去年搬到南山智园,这里离很多客户都非常近,更有利于产品的迭代。”他向记者介绍,针对不同场景的机器人,对于电池的需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更长的续航,比如陪护类的机器人,可以采用半固态、固态电池;另一类就是出力类,比如搬运等,要求电池高倍率和快速充电。两类场景需求的电池他们都在研发。
具身机器人领域存在一个难题,即负载电机离电池远。为了解决机器人在跑跳、翻跟斗时,电机瞬时大功率的场景,传统方法是提高电池倍率、加粗供电线路。
“我们的自研能量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将能量块靠近电机连接,瞬间释放大电能,满足电机瞬时功率的要求,降低整机对电池倍率和线缆直径的要求。而且当电池倍率降低,可以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一举两得。”张彩辉表示。
记者在总部位于留仙洞的深圳科创学院了解到,其体系企业、扫地机器人明星公司云鲸在近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为了帮助更多的创业者,深圳科创学院搭建了强大的赋能平台,其中一个很关键的生产环节赋能,就是整合体系内成熟企业的供应链渠道,搭建共享工厂,初创团队可以直接对接诸如云鲸的企业供应链,共享生产资源,助力创新企业跑得更快、更远。
在深圳“机器人谷”,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高校—研究院—企业”的协同共进。这些科研机构、知名高校、明星机器人公司,构成了上述黄金三角架构,也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聚特色。
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学丽湖校区……近10所高校在此形成的“智慧大脑”,与上百家产业链企业构成的创新网络,正加速面向前沿拓展技术边界,孕育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未来。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发布的《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4年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74032家,同比增长39.64%;产业链总产值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逐步从量增向质升转型。
越疆科技就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旗下中科创客学院孵化的标杆性企业,自创立以来,越疆科技始终与周边顶尖科研机构及创新孵化平台保持着深度产学研协同。
“再过2个多月,我们公司成立就满10周年了,也在去年成功在香港上市。”越疆科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公司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实现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核心算法、智能操作全技术链自研,在安全、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自主移动作业等核心技术领域突破并积累深厚,关键零部件自研率超90%。”越疆科技的成长轨迹与“机器人谷”的演进高度同步,生动诠释了这里创新生态系统的蓬勃活力与集群效应。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专职秘书长谭维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器人谷”既有机器人企业集聚的产业园区,也有为机器人技术集聚的深圳大学城。在具身智能时代,学术跟产业关心的前沿话题越来越接近,越来越需要融合发展。“机器人谷”就为产业和学术机构的紧密合作提供了天然的合作可能。
目前深圳“机器人天团”已形成覆盖工业、服务、特种等全领域矩阵的立体化产业布局,“上天、入地、下海”无处不在,既能进厂当搬运工,还能制作咖啡拉花、家庭清洁、船舶除锈、公园除草、自动巡检、泳池清洗,样样都能行。
“只要能够让机器人的产品用起来,不管是人形机器人、扫地机器人,还是在工厂打工或者其他应用场景,整个产业链就有不断提升的机会,深圳‘机器人谷’未来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张彩辉说。
深圳某头部创投机构关注机器人产业的投资人表示,深圳具备独特的产业生态优势来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一是完备的产业链配套。我国机器人产业链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下游系统集成的完整体系。二是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制造业、服务业场景复杂多样,给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试验田。
然而,“机器人谷”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在全球智能制造竞争格局中,这里正瞄准更高维度的突破——具身智能的工业化落地、人机协作的标准化体系、自主可控的产业链闭环。优必选的Walker S1已率先打开工业场景的应用大门;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技术正逐步替代进口产品;越疆科技的协作机器人则累计全球出货量超80000台,位居世界前列。
谭维佳也认为,“机器人谷”中集聚的企业,很多都是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明星企业,它们在各自细分的领域里,代表着全国甚至全世界最高的水平。从核心部件到整机,从小脑到大脑,再到应用落地,这样一批明星企业的集聚,直接验证了产业链,也验证了具身智能最前沿的技术实现。
有业内人士总结,机器人产业链的龙头公司已经在“机器人谷”初露锋芒,逐渐跑出加速度,它们不仅是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的重要引擎,还将引领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

活力中国调研行|向“智”!中国机器人“跑”起来凤凰网财经
一场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人工智能革命近在眼前。中国机器人正加速“跑”起来!
带球对抗、过人、射门,进球了!1号球员高举手臂挥舞起来,庆祝自己连进三球的胜利。对手2号球员则显得有些“沮丧”,不停跺脚踱步。
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的“机器人大世界”前,“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最新观看了一场趣味足球赛,比赛双方是来自北京加速进化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正是这款机器人,让中国团队在今年3月的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德国公开赛上夺得冠军。
绿茵场上踢出中国创新弧线,是北京机器人产业日新月异的一个缩影。目前,北京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400余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机器人企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行走在“机器人大世界”里,一幅未来生活的图景徐徐展开:这一边,工业机器人在传送带两头熟练地分拣、搬运货物;那一边,骨科置换手术机器人仅用5分钟就生成了精准的个性化手术方案;回到家,家政机器人正在制作汉堡、整理衣物……从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机器人产业发展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处副处长梁洪郡介绍,近年来,北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优势,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打造国内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不止停留在“看起来很炫”,机器人产业正在加速融入生产生活实际。
仅通过单一小切口即可完成各类微创手术,独创的蛇形手术操作臂可实现弯转方向和角度的精准控制……在位于北京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一台台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在这里诞生。
经工作人员简单培训后,记者坐上操作台,眼睛贴近内窥镜,手指轻搭操作臂,仿佛进入放大10倍的3D“游戏世界”:拇指和中指轻夹,蛇形臂牢牢夹住一个5毫米的小圆环;轻轻抬手,蛇形臂顺势而动,夹、抬、放,一连串精细的套圈动作便完成了。
2023年,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批准通报评价为“国际首创技术,有效填补国内空白”。“两年过去,术锐机器人已在全国7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参与完成1500多台手术,提高了医生操作精细度,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术锐机器人创始人徐凯说。
这是“创”的劲头,更是“破”的精神。2023年以来,北京已推动199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4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覆盖工业制造业、商业服务、教育、医疗、农业、园林等11个领域。2024年,北京机器人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
不只是北京,深圳、杭州、上海等地也不断发力机器人产业。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稳居全球第一梯队:连续11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突破19万项,约占全球三分之二。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作为具身智能最典型的应用载体,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领域内当之无愧的竞逐焦点。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
“2023年人形机器人还在比谁能走两步,2024年开始比谁能跑,2025年则开始关注智能操作和服务能力,将快速向工业及泛工业、商业服务、家庭生活等领域渗透。”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李春枝说。
今年4月,北京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让一批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爆火“出圈”。夺得亚军的松延动力就是其中一匹“黑马”。
作为一家团队聚集了不少“00后”、成立仅两年的新锐企业,松延动力以“敢摔打、快迭代”的风格,在人形机器人赛道跑出“加速度”。“马拉松比赛后的一个月之内,我们就拿到了1000台以上的订单,目前,总合同额已经突破1亿元。在北京配套政策支持下,我们仅用三个月就实现批量化生产能力。”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说。
一批机器人企业逐浪弄潮的底气,来自不断优化的产业发展环境。梁洪郡说,近年来,北京出台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系列措施,对从早期研发、中试生产到场景应用全链条给予政策、资金、平台和服务等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加码,到2026年将迎来商业化应用爆发。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后,展示、销售、维修等配套服务和全生命周期运维如何跟上?北京又一次想在了前面、走在了前面: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正在打造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构建覆盖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目前,已有超过100家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明确表达了入驻意向。
敢为天下先!从机器人马拉松赛到机器人4S店,北京不断强化作为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的辐射力与吸引力。在开放场景与庞大需求的强力驱动下,这片热土正加速成为孕育机器人产业未来、链接全球市场的创新高地。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向“智”!中国机器人“跑”起来
题:向“智”!中国机器人“跑”起来
一场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人工智能革命近在眼前。中国机器人正加速“跑”起来!
带球对抗、过人、射门,进球了!1号球员高举手臂挥舞起来,庆祝自己连进三球的胜利。对手2号球员则显得有些“沮丧”,不停跺脚踱步。
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的“机器人大世界”前,“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最新观看了一场趣味足球赛,比赛双方是来自北京加速进化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正是这款机器人,让中国团队在今年3月的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德国公开赛上夺得冠军。
6月17日,加速进化Booster T1机器人在北京经开区的“机器人大世界”展示“大力射门”。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绿茵场上踢出中国创新弧线,是北京机器人产业日新月异的一个缩影。目前,北京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400余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机器人企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行走在“机器人大世界”里,一幅未来生活的图景徐徐展开:这一边,工业机器人在传送带两头熟练地分拣、搬运货物;那一边,骨科置换手术机器人仅用5分钟就生成了精准的个性化手术方案;回到家,家政机器人正在制作汉堡、整理衣物……从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机器人产业发展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6月17日,优理奇人形机器人Wanda在北京经开区的“机器人大世界”为访客演示“制作汉堡”。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处副处长梁洪郡介绍,近年来,北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优势,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打造国内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不止停留在“看起来很炫”,机器人产业正在加速融入生产生活实际。
仅通过单一小切口即可完成各类微创手术,独创的蛇形手术操作臂可实现弯转方向和角度的精准控制……在位于北京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一台台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在这里诞生。
经工作人员简单培训后,记者坐上操作台,眼睛贴近内窥镜,手指轻搭操作臂,仿佛进入放大10倍的3D“游戏世界”:拇指和中指轻夹,蛇形臂牢牢夹住一个5毫米的小圆环;轻轻抬手,蛇形臂顺势而动,夹、抬、放,一连串精细的套圈动作便完成了。
6月18日,工作人员在使用术锐蛇形臂手术机器人进行剥生鹌鹑蛋壳展示。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2023年,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批准通报评价为“国际首创技术,有效填补国内空白”。“两年过去,术锐机器人已在全国7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参与完成1500多台手术,提高了医生操作精细度,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术锐机器人创始人徐凯说。
这是“创”的劲头,更是“破”的精神。2023年以来,北京已推动199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4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覆盖工业制造业、商业服务、教育、医疗、农业、园林等11个领域。2024年,北京机器人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
不只是北京,深圳、杭州、上海等地也不断发力机器人产业。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稳居全球第一梯队:连续11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突破19万项,约占全球三分之二。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作为具身智能最典型的应用载体,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领域内当之无愧的竞逐焦点。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
6月17日,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天工2.0”向参观者致意。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2023年人形机器人还在比谁能走两步,2024年开始比谁能跑,2025年则开始关注智能操作和服务能力,将快速向工业及泛工业、商业服务、家庭生活等领域渗透。”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李春枝说。
今年4月,北京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让一批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爆火“出圈”。夺得亚军的松延动力就是其中一匹“黑马”。
作为一家团队聚集了不少“00后”、成立仅两年的新锐企业,松延动力以“敢摔打、快迭代”的风格,在人形机器人赛道跑出“加速度”。“马拉松比赛后的一个月之内,我们就拿到了1000台以上的订单,目前,总合同额已经突破1亿元。在北京配套政策支持下,我们仅用三个月就实现批量化生产能力。”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说。
一批机器人企业逐浪弄潮的底气,来自不断优化的产业发展环境。梁洪郡说,近年来,北京出台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系列措施,对从早期研发、中试生产到场景应用全链条给予政策、资金、平台和服务等支持。
4月19日,在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小顽童队选手松延动力N2(右)冲向终点。新华社记者李欣 摄
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加码,到2026年将迎来商业化应用爆发。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后,展示、销售、维修等配套服务和全生命周期运维如何跟上?北京又一次想在了前面、走在了前面: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正在打造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构建覆盖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目前,已有超过100家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明确表达了入驻意向。
敢为天下先!从机器人马拉松赛到机器人4S店,北京不断强化作为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的辐射力与吸引力。在开放场景与庞大需求的强力驱动下,这片热土正加速成为孕育机器人产业未来、链接全球市场的创新高地。
相关资讯
向“智”出发,“触”见未来
让机器人灵巧手实现精准抓握的柔性触觉传感器、助力智能驾驶信息交换共享的高性能惯性传感器……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的“中国传感谷”展厅,从智能传感器到各种终端应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