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向“智”出发,“触”见未来

更新时间: 2025-07-15 13:31:38

阅读人数: 954

本文主题: 向“智”!中国机器人跑起来

  让机器人灵巧手实现精准抓握的柔性触觉传感器、助力智能驾驶信息交换共享的高性能惯性传感器……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的“中国传感谷”展厅,从智能传感器到各种终端应用,一款款新产品新技术呈现在眼前。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传感器产业迎来发展风口。

  “作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上‘三谷联动’中的重要一极,地处淮河之滨的蚌埠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已是传感器制造基地。”蚌埠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陶广生说,抢抓AI时代传感器产业转型升级新机遇,蚌埠市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中国传感谷”,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洁净生产车间,高度智能化的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高速运转,仿佛在上演一场光电协奏曲。

  “具身机器人、智慧交通、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发展,为传感器产业拓展出巨大的想象空间。”华鑫微纳副总经理丁敬秀说,目前这条生产线正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满产后可以助力产业集聚发展。

  聚焦产业链短板持续补链、强链、延链,“中国传感谷”吸引了200多家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其中专精特新企业40多家,初步构建起智能传感器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

  一款仅有指甲盖大小的电流传感器,在现实场景中,既可充当智能操控的“安全员”,也可成为安全监测的“预警器”,这款产品来自园区的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副总经理王行军说,适应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希磁科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打入国际市场。

  拥有一个“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机器人管家”是不少人的梦想,而要让机器人在现实场景中像人类一样灵动自如,拥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模态感知系统,离不开智能传感器的支撑。

  夜幕降临,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的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作为产业链龙头企业,研究院瞄准多模态感知技术,加快核心技术科研攻关,推动相关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创新平台高效运转,紧密衔接起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等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能力,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从规模扩展向质量提升转型。”在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丙根看来,创新是提升产业能级的核心驱动力,也是产业链的“灵魂”。

  据介绍,“中国传感谷”建立了省、市、区三级政策扶持体系,从资金支持、科创平台建设、人才引育、海外发展等多方面护航企业创新发展,耐心陪伴企业成长。

  “拥抱AI浪潮,未来我们将加快跨界技术融合创新,拓展传感器在智慧城市、环境监测、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创新落地,形成精准感知、智能分析、泛在连接的产业生态闭环。”陶广生说。

  (记者王菲)新华社合肥5月29日电

向“智”出发,“触”见未来

深交所决定,终止这家工业机器人股票上市!

江苏哈工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工智”)公告称,深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自2025年6月20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退市整理期的期限为十五个交易日,退市整理期届满的次一交易日,对公司股票予以摘牌。

据此推算,*ST工智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2025年7月10日,终止上市日期为2025年7月11日。

此次*ST工智退市并非偶然,早有迹象显现。

2023年5月起,*ST工智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哈工智能”变更为“ST工智”。

2024年5月,因2023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ST工智的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其实,早在2022年,会计师事务所就为*ST工智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和否定意见的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今年4月,该公司披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的首份年度报告,然而这份报告依旧不尽人意:其2024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再次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同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一系列情况,直接触及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2025年修订)》第9.3.12条第三项和第五项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自该公告发布起,*ST工智股票随即停牌。值得注意的是,在停牌前,*ST工智股价已连续5个交易日跌停,市场对其前景的担忧可见一斑。

5月初,*ST工智收到深交所送达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这一告知书的到来,相当于为其上市之路画上了句点。

目前,*ST工智已更名为“工智退”。

*ST工智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深耕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围绕工业机器人进行全产业链布局,业务版图主要涵盖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本体的制造和销售两个子板块。

*ST工智最初的前身“蜀都A”(成都蜀都大厦股份有限公司)登陆资本市场,早期聚焦房地产开发、商业贸易等。

8年后,“蜀都A”被双良科技收购,将,并更名为“四川舒卡特种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舒卡股份”)。2009年,其再次更名为“四川友利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友利控股”)。

然而,更名未能扭转该公司亏损颓势。2017年,双良科技决定退出,无锡哲方哈工智能机器人投资企业和无锡联创人工智能投资企业成为新的“接盘侠”。换了股东后,该公司第三次更名,成为如今的“江苏哈工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试图借工业机器人赛道重启增长。

从行业趋势看,*ST工智精准踩中智能制造风口,却陷入“手握赛道红利却难破困局”的尴尬境地。

跨界布局实属不易。*ST工智开启"并购突围",作为布局的手段之一。彼时,*ST工智先后将天津福臻工业装备、苏州哈工易科机器人、浙江瑞弗机电等企业纳入版图,部分标的收购溢价率颇高,折射出其急于在工业机器人跑马圈地。

其还曾想收购德国NIMAKGmbH等公司100%股权,标的为领先的工业连接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为机器人焊钳、机器人焊机、机器人涂胶机等自动设备。但因未完成政府备案等宣告终止。

“钱不是万能的”。三番五次重金收购,*ST工智的业务似乎也没有好转。自2021年以来,该公司已连续四年陷入亏损泥潭,净亏损约20亿元。

2024年,*ST工智实现营业总收入19.36亿元,同比下滑11.51%;归属净利润亏损2.15亿元,虽较上年减亏46.54%,但仍未摆脱亏损困境;扣非净利润亏损2.48亿元,同比减亏37.06%。此外,截至2024年12月31日,该公司合并报表未分配利润为-16.45亿元,未弥补亏损金额达16.45亿元,实收股本7.61亿元,未弥补亏损超实收股本三分之一。

2025年第一季度,*ST工智财务数据依旧不佳,营业收入1.06亿元,较上年同期4.28亿元降75.2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0.28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37.55万元,。多项指标变动大,经营与财务状况承压。

“雪上加霜”的是,天眼查等平台显示,该公司还深陷司法纠纷,多次成失信被执行人、被执行人,股东持续退出,内部治理与经营双重承压。

在机器人赛道的风口浪尖,从不缺乏追逐热潮的资本玩家,但真正的行业胜者,必然懂得在资本狂潮中保持清醒认知。就像机器人每一个关节的精准运转,都需要技术研发与产业实践的长期磨合,资本市场的行稳致远,同样离不开审慎决策与合规经营的根基浇筑。

*ST工智三十余年的发展轨迹,不仅勾勒出一家企业在时代浪潮中跌宕起伏的兴衰图谱,更成为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法则的鲜活注脚。如今 *ST工智的退市谢幕,既是一段资本故事的终点,亦可能是另一种探索的起点。

向“智”!中国机器人“跑”起来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 题:向“智”!中国机器人“跑”起来

  新华社记者陈芳、温竞华、陈旭

  一场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人工智能革命近在眼前。中国机器人正加速“跑”起来!

  带球对抗、过人、射门,进球了!1号球员高举手臂挥舞起来,庆祝自己连进三球的胜利。对手2号球员则显得有些“沮丧”,不停跺脚踱步。

  在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的“机器人大世界”前,“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最新观看了一场趣味足球赛,比赛双方是来自北京加速进化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正是这款机器人,让中国团队在今年3月的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德国公开赛上夺得冠军。

  6月17日,加速进化Booster T1机器人在北京经开区的“机器人大世界”展示“大力射门”。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绿茵场上踢出中国创新弧线,是北京机器人产业日新月异的一个缩影。目前,北京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400余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机器人企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行走在“机器人大世界”里,一幅未来生活的图景徐徐展开:这一边,工业机器人在传送带两头熟练地分拣、搬运货物;那一边,骨科置换手术机器人仅用5分钟就生成了精准的个性化手术方案;回到家,家政机器人正在制作汉堡、整理衣物……从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机器人产业发展成果令人目不暇接。

  6月17日,优理奇人形机器人Wanda在北京经开区的“机器人大世界”为访客演示“制作汉堡”。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处副处长梁洪郡介绍,近年来,北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优势,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打造国内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不止停留在“看起来很炫”,机器人产业正在加速融入生产生活实际。

  仅通过单一小切口即可完成各类微创手术,独创的蛇形手术操作臂可实现弯转方向和角度的精准控制……在位于北京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一台台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在这里诞生。

  经工作人员简单培训后,记者坐上操作台,眼睛贴近内窥镜,手指轻搭操作臂,仿佛进入放大10倍的3D“游戏世界”:拇指和中指轻夹,蛇形臂牢牢夹住一个5毫米的小圆环;轻轻抬手,蛇形臂顺势而动,夹、抬、放,一连串精细的套圈动作便完成了。

  6月18日,工作人员在使用术锐蛇形臂手术机器人进行剥生鹌鹑蛋壳展示。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2023年,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批准通报评价为“国际首创技术,有效填补国内空白”。“两年过去,术锐机器人已在全国7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参与完成1500多台手术,提高了医生操作精细度,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术锐机器人创始人徐凯说。

  这是“创”的劲头,更是“破”的精神。2023年以来,北京已推动199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4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覆盖工业制造业、商业服务、教育、医疗、农业、园林等11个领域。2024年,北京机器人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

  不只是北京,深圳、杭州、上海等地也不断发力机器人产业。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稳居全球第一梯队:连续11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突破19万项,约占全球三分之二。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榜单中,中国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作为具身智能最典型的应用载体,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领域内当之无愧的竞逐焦点。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

  6月17日,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天工2.0”向参观者致意。新华社记者郑焕松 摄

  “2023年人形机器人还在比谁能走两步,2024年开始比谁能跑,2025年则开始关注智能操作和服务能力,将快速向工业及泛工业、商业服务、家庭生活等领域渗透。”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李春枝说。

  今年4月,北京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让一批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爆火“出圈”。夺得亚军的松延动力就是其中一匹“黑马”。

  作为一家团队聚集了不少“00后”、成立仅两年的新锐企业,松延动力以“敢摔打、快迭代”的风格,在人形机器人赛道跑出“加速度”。“马拉松比赛后的一个月之内,我们就拿到了1000台以上的订单,目前,总合同额已经突破1亿元。在北京配套政策支持下,我们仅用三个月就实现批量化生产能力。”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说。

  一批机器人企业逐浪弄潮的底气,来自不断优化的产业发展环境。梁洪郡说,近年来,北京出台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系列措施,对从早期研发、中试生产到场景应用全链条给予政策、资金、平台和服务等支持。

  4月19日,在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小顽童队选手松延动力N2(右)冲向终点。新华社记者李欣 摄

  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加码,到2026年将迎来商业化应用爆发。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后,展示、销售、维修等配套服务和全生命周期运维如何跟上?北京又一次想在了前面、走在了前面: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正在打造全球首家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构建覆盖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目前,已有超过100家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明确表达了入驻意向。

  敢为天下先!从机器人马拉松赛到机器人4S店,北京不断强化作为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的辐射力与吸引力。在开放场景与庞大需求的强力驱动下,这片热土正加速成为孕育机器人产业未来、链接全球市场的创新高地。

标签: 空间 未来 玩家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