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01 00:02:04
8年前大学毕业时,我本有机会谋到一份城里的工作,后来还是决定返回家乡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石洞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
当时,亲朋好友鲜有人看好我的创业前景,父亲更是坚决反对,他希望我能在城市安家立业,不要回来折腾。多年过去,我在老家创办的公司已成长为年销售额近千万元的新锐企业,并带动周边村民共奔富裕路。
万事开头难。我的大学专业是会计学,跟农业八竿子打不着,可我从小便爱往乡下跑,跟随父辈种庄稼、收小麦,对农业既熟悉,又有感情,深知农产品要想受欢迎,必须从源头把好质量关。起初,我信心满满地流转了800亩土地,全部种植家乡的特色小麦。然而由于土地分散、管理粗放,3年下来赔了10多万元。痛定思痛,我带领团队成员找差距、寻帮助,最终敲定订单种植的合作模式,由种植大户承包经营,每年按时保量完成种植任务。合作带来的结果是双赢,农户吃下“定心丸”,销路稳定有保障;我们原先担心的原料品质得到提升,可以专心负责生产加工和市场开拓。
创业路并不好走。刚开始,公司只能磨面粉、压面条,生产多靠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缺乏竞争力。我外出考察学习了一圈,回来后决定重新投资700多万元引进设备,彻底升级改造生产线。现在,整个生产过程70%以上实现自动化,小麦从入库到包装成产品,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
...《人民日报》8月21日5版 新青年 刊发
《多做一件平常事 多说一句暖心话》
每次听到乡亲们隔着老远打招呼喊我“小付”,一串串往事就会浮上心头。2017年10月,34岁的我背上行囊,来到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中洲山村驻村。
中洲山村平均海拔800米,那时是夷陵区26个贫困村之一。第一次走在入村路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山高路远弯多,感觉看不到头,进村后发现村里80%的道路没有硬化,村民用水用电都没有保障。修建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是我驻村后要解决的两大难题。
中洲山村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药材柴胡,我一边鼓励大家种植,一边实地调研,并邀请技术人员进村考察、开展培训。为了进一步打消大家的顾虑,我说服了几户有种植经验的贫困户进行田间试种,当年实现增收3000多元。大家见此,也纷纷开始种植。
产业规模有了,但中洲山村山高路远,柴胡销售成了问题,于是我又做起了销售员和运输员。只要种植户需要销售,我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导采挖称重并集中存放,又利用周末把柴胡送到药材公司销售。3年间,村里柴胡种植面积扩大7倍,种植户总收入突破10万元。
在村里时间久了,我常常感到:多做一件平常事、多说一句暖心话,能收到很大的效果。我有一个帮扶对象叫李先松,他属于易地搬迁户,因缺技术致贫。虽然有勤劳致富的愿望,但因对产业扶持政策了解不够,他常常对帮扶工作持怀疑态度。我决定从思想上解开他的“疙瘩”,让他搞白山羊养殖。我和他讲政策,帮他争取指标建羊栏,联系购买种羊。尝到甜头后,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白山羊规模从2018年的5只增加到现如今的26只,年收入达1万多元。
...从新兴县簕竹镇的六联村、非雷村,到河头镇的步朗村,再到云安区的降面村和庆丰村;从“十百千万”到扶贫“双到”,再到“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国家税务总局云浮市税务局驻村干部的我把人生中最宝贵的10年青春都奉献给云浮扶贫事业。我来自大山,是农民的儿子。我的初心很简单,就是想为困难群众做一点实事。
“群众不脱贫,睡觉不安宁。”也成了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黄振华现在是非雷村委樟田村村长。在2010年我初到非雷村时,黄振华还是村里最穷的贫困户,得知我是扶贫干部,直接就问我要钱,他以为扶贫就是发钱。我明白扶贫最重要的是让群众信任,第二天就带着蔬菜和猪肉,到黄振华家“蹭饭”。经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黄振华并不是懒汉,只是他的父亲瘫痪了6年,两个孩子在上初中,他再怎么努力干活,钱还是不够的。黄振华也开始发现这位扶贫干部并不是走过场,而是真心想帮助他的。所以,当我提出要联系企业帮助他开办养猪场时,他马上就说:“行!强哥!都听您的!”在那一年,黄振华就成功脱贫了。脱贫后的他不忘回馈村子,每个月总是义务清理路边的杂草,还被选为村长。从最穷贫困户到村长,从陌生的“邓书记”到亲切的“强哥”,一切都在我的坚持下慢慢改变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