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回乡创业大有可为(青春日记)

更新时间: 2025-08-30 11:27:18

阅读人数: 508

本文主题: 人民日报 青春日记

8年前大学毕业时,我本有机会谋到一份城里的工作,后来还是决定返回家乡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石洞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

当时,亲朋好友鲜有人看好我的创业前景,父亲更是坚决反对,他希望我能在城市安家立业,不要回来折腾。多年过去,我在老家创办的公司已成长为年销售额近千万元的新锐企业,并带动周边村民共奔富裕路。

万事开头难。我的大学专业是会计学,跟农业八竿子打不着,可我从小便爱往乡下跑,跟随父辈种庄稼、收小麦,对农业既熟悉,又有感情,深知农产品要想受欢迎,必须从源头把好质量关。起初,我信心满满地流转了800亩土地,全部种植家乡的特色小麦。然而由于土地分散、管理粗放,3年下来赔了10多万元。痛定思痛,我带领团队成员找差距、寻帮助,最终敲定订单种植的合作模式,由种植大户承包经营,每年按时保量完成种植任务。合作带来的结果是双赢,农户吃下“定心丸”,销路稳定有保障;我们原先担心的原料品质得到提升,可以专心负责生产加工和市场开拓。

创业路并不好走。刚开始,公司只能磨面粉、压面条,生产多靠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缺乏竞争力。我外出考察学习了一圈,回来后决定重新投资700多万元引进设备,彻底升级改造生产线。现在,整个生产过程70%以上实现自动化,小麦从入库到包装成产品,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

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公司在密闭车间安装了新风系统,避免自然通风带来的蚊虫和扬尘污染。冬天,村里的气温最低能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我们又增设了地暖,使车间温度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从而保证面条筋道的口感。

创业若想成功,除了产品质量过关,还要受到市场认可。在省内,我们推动产品进商超、入粮油市场。在省外,我们转变思路,逛展会、开面馆,马不停蹄地谈合作、找项目,慢慢打开销售局面。目前,我们每年能卖出近20万箱长寿面。

公司不断发展壮大,让我们回馈村民的底气更足。近些年,我们与周边农户累计签订了5200亩的订单种植合同,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集面粉、面条、麦片、胡麻油为一体的生产园区,吸纳40余名村民参与进来,实现家门口务工,人均年收入突破4万元。在政府帮助下,我们还去农科院学习、到高校培训,利用项目帮扶资金,持续丰富产品种类。如今,公司研发的40多款新产品陆续上市,广受市场青睐。

8年一路走来,我感触颇深的是:农村发展空间广阔、大有可为,我会坚定留下来,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现在除了我,公司还有两名大学生,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未来,我们计划推出一些方便食品,抓好“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拓宽乡亲们的增收渠道。

(原标题:回乡创业 大有可为(青春日记))

回乡创业大有可为(青春日记)

扎根黄河源头(青春日记)

如果时光回到十几年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徽人,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与茫茫草原、巍巍雪山结缘,更不会想到会在海拔4300米的黄河源头扎根。2015年,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我被组织选调至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政府工作,在这片高寒偏远的土地上,开启人生新的一页。

记得刚到镇上不久,有一次我到加果村入户走访,了解到贫困户日阿毛老阿妈手腕上长了个血管囊肿,但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就医困难。我马上与省里的医院联系,安排老人进行切除治疗,并及时联系县民政局、扶贫局帮助解决医药费。后来,我经常去老阿妈家走一走,看到老人脸上朴实的笑容、全家越来越好的生活,内心就会涌上一种莫名的成就感,让我工作的动力满满。

从花石峡镇到县委办公室、再到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公室,这几年的工作,让我明白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道理,也让我懂得了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多面手的重要性。不管在哪个部门,都有许许多多需要学习的内容,只有不断学习、锤炼内功,才能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也只有心怀群众、熟练掌握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成为乡亲们心中的“自己人”。

去年5月22日凌晨,我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摇晃中惊醒,打开手机得知玛多发生7.4级地震。我的本能反应是:“我得返县!”那时我刚刚在西宁陪妻子做完手术。“玛多更需要你,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放心吧!”妻子的一番话让我备受感动。

第一时间赶回玛多后,我主要负责配合信息发布工作,这也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一批批爱心援助的物资、一幅幅奋战一线的画面、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都深深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教育着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心和决心,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自己进一步发扬乐于吃苦、善于担当的精神,更加埋头苦干、实干。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成于实干。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片土地给我的,远比我给这片土地的要多。经过将近一年的灾后重建,玛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虽然地处偏远,但我能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对人才的渴求,有太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我坚信,只要踏实前行,哪里都是青春绽放的舞台。

(作者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政府办公室干部,本报记者贾丰丰采访整理)

扎根黄河源头(青春日记)

如果时光回到十几年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徽人,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与茫茫草原、巍巍雪山结缘,更不会想到会在海拔4300米的黄河源头扎根。2015年,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我被组织选调至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政府工作,在这片高寒偏远的土地上,开启人生新的一页。

记得刚到镇上不久,有一次我到加果村入户走访,了解到贫困户日阿毛老阿妈手腕上长了个血管囊肿,但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就医困难。我马上与省里的医院联系,安排老人进行切除治疗,并及时联系县民政局、扶贫局帮助解决医药费。后来,我经常去老阿妈家走一走,看到老人脸上朴实的笑容、全家越来越好的生活,内心就会涌上一种莫名的成就感,让我工作的动力满满。

从花石峡镇到县委办公室、再到县委宣传部、县政府办公室,这几年的工作,让我明白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道理,也让我懂得了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多面手的重要性。不管在哪个部门,都有许许多多需要学习的内容,只有不断学习、锤炼内功,才能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也只有心怀群众、熟练掌握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成为乡亲们心中的“自己人”。

去年5月22日凌晨,我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摇晃中惊醒,打开手机得知玛多发生7.4级地震。我的本能反应是:“我得返县!”那时我刚刚在西宁陪妻子做完手术。“玛多更需要你,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放心吧!”妻子的一番话让我备受感动。

第一时间赶回玛多后,我主要负责配合信息发布工作,这也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一批批爱心援助的物资、一幅幅奋战一线的画面、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都深深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教育着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心和决心,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自己进一步发扬乐于吃苦、善于担当的精神,更加埋头苦干、实干。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成于实干。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片土地给我的,远比我给这片土地的要多。经过将近一年的灾后重建,玛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虽然地处偏远,但我能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对人才的渴求,有太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我坚信,只要踏实前行,哪里都是青春绽放的舞台。

(作者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政府办公室干部,本报记者贾丰丰采访整理)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