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夷陵这名驻村干部的青春日记登上《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 2025-08-30 11:27:17

阅读人数: 557

本文主题: 人民日报 青春日记

《人民日报》8月21日5版 新青年 刊发

《多做一件平常事 多说一句暖心话》

每次听到乡亲们隔着老远打招呼喊我“小付”,一串串往事就会浮上心头。2017年10月,34岁的我背上行囊,来到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中洲山村驻村。

中洲山村平均海拔800米,那时是夷陵区26个贫困村之一。第一次走在入村路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山高路远弯多,感觉看不到头,进村后发现村里80%的道路没有硬化,村民用水用电都没有保障。修建基础设施、发展产业,是我驻村后要解决的两大难题。

中洲山村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药材柴胡,我一边鼓励大家种植,一边实地调研,并邀请技术人员进村考察、开展培训。为了进一步打消大家的顾虑,我说服了几户有种植经验的贫困户进行田间试种,当年实现增收3000多元。大家见此,也纷纷开始种植。

产业规模有了,但中洲山村山高路远,柴胡销售成了问题,于是我又做起了销售员和运输员。只要种植户需要销售,我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导采挖称重并集中存放,又利用周末把柴胡送到药材公司销售。3年间,村里柴胡种植面积扩大7倍,种植户总收入突破10万元。

在村里时间久了,我常常感到:多做一件平常事、多说一句暖心话,能收到很大的效果。我有一个帮扶对象叫李先松,他属于易地搬迁户,因缺技术致贫。虽然有勤劳致富的愿望,但因对产业扶持政策了解不够,他常常对帮扶工作持怀疑态度。我决定从思想上解开他的“疙瘩”,让他搞白山羊养殖。我和他讲政策,帮他争取指标建羊栏,联系购买种羊。尝到甜头后,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白山羊规模从2018年的5只增加到现如今的26只,年收入达1万多元。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们虽然干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只要从点滴做起,把群众关心的每一件小事办好,就会赢得群众的赞誉。我将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贡献属于我的青春力量。

(作者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中洲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本报记者易舒冉采访整理)

让昔日的贫困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洲山村位于分乡镇北部山区,距离小溪塔主城区53公里,平均海拔在800米。刚来时村里基础设施差,遇到大雪封冻,没有自来水就装一桶雪加热后烧水做饭,没有电取暖冻得整晚都睡不着。

面对重重困难,付高鹏没有丝毫退缩,5年来,一次次在田间地头唠农嗑、一次次在房前屋后摆龙门、一次次院坝村口话家常,听到乡亲们隔着老远打招呼喊“小付”,看到对着他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他知道乡亲们已经完全认可了我,他也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

为老百姓解决好出行问题,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付高鹏入村后的第一件大事。5年前,全村80%的道路没有硬化,他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道路维修、硬化项目和资金,在区交通运输局大力扶持下,中洲山村道路四通八达,入户道路硬化率超过90%,老百姓踏上了“致富路”。

带领村委班子跑现场做方案,新建电力台区、架设微型基站,老百姓用上了“安心电”。克服一切困难找水源,完成30处安全饮水蓄水池、供水点的建设,老百姓喝上了“放心水”。

基础设施修好了,产业发展才有保障。积极探索“免费发种+田间培训+保底回收”模式,邀请技术人员进村考察,开展田间培训,选派贫困户试种,在不断摸索和积累中,3年间,柴胡种植面积扩大7倍,种植户总收入突破十万元。

他常常感到:多做一件平常事,多说一句暖心话,能收到很大的效果。特色产业有了规模,贫困户个人也不能掉队。驻村就要有实实在在的成效。

付高鹏有一个帮扶对象,是易地搬迁户,因对产业扶持政策了解不透彻,对帮扶工作持怀疑态度。通过多次入户走访、交流政策,向上争取指标建羊栏,白山羊的养殖规模从2018年的5只增加到现如今的26只,年收入达1万多元。

为回馈广大粉丝,即日起,“夷陵发布”微信公众号特与平湖国际影城合作,开展“留言集赞送电影票”活动。获得福利的方法很简单,在本条信息文末留言,经过精选后发布出来的留言点赞排名(点赞数量需超过10)第一位的粉丝,即可获得平湖国际影城提供的电影票1张,同时获得夷陵区融媒体中心赠送的印有“夷陵融媒”字样的精美笔记本一个。

领奖规则:1.中奖人需同时满足关注“夷陵发布”微信公众号;留言次日16:00前点赞数超过10;留言点赞数排名第一位。

2.留言集赞统计截至次日16:00(逢双休节假日的,统计时间延至下周一或节假日结束后上班第一天的16:00,凭“夷陵发布”编辑反馈的留言集赞截图,到夷陵区融媒体中心二楼办公室领取。

来源/人民日报 夷陵交通 事迹整理/杨宜俊

责编/谈金临 审核/朱永杰 高秉龙

未经本中心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全民行动防高温 全力抗旱保供水

强度作业勤休息 高温潮热应避开

私自游泳不可取 别拿生命当儿戏

安全生产千万条 遵纪守法最重要

·“五天一检”!夷陵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最新通告

原标题:《夷陵这名驻村干部的青春日记登上《人民日报》》

夷陵这名驻村干部的青春日记登上《人民日报》

“乡亲们都是我的微信好友”(青春日记)

我是国网江西上栗县供电公司杨岐供电所的一名80后供电员工。电力事关千家万户,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必须24小时待命。为了提高响应效率,我花了7年时间,将辖区内所有电力客户都加为了自己的微信好友,并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打造成了一个电力服务便民平台:及时发布停电信息、公布抢修进度、分享安全用电小知识、帮忙发布失物招领信息……后来不断有新朋友被推荐过来,我的微信好友数量越来越多,为此我不得不开设了两个微信号。如今,乡亲们都是我的微信好友。

我所在辖区内的杨岐山是国家4A级景区,风景优美,但由于海拔较高,冬天山区很容易出现大面积线路覆冰或线路通道内树竹覆冰后倒压电线的情况。记得一年冬天,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空降”上栗,杨岐山区的电网出现大面积线路覆冰,多条线路停电,尽快恢复送电成了当务之急。我和所里的同事一路跌跌撞撞赶到现场,顶着呼啸的山风,伸出冻僵的双手清理线路通道。山路泥泞且湿滑,我从山坡上滚落下来,身上多处被刮伤,其他同事也有受伤的,但我们没有退缩,坚持在风雪中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为2000多名用户安全供上电。当我回到家时已经筋疲力尽,但看到乡亲们都能用上电,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只要一有空闲,我就会和小伙伴们一起钻研一些创新创效项目。2020年,我还特意开设了一个电力科普视频号,教大家如何认识电表、自动复电、简单处理室内停电故障等,传播效果很好。如今,公司还专门为我成立了一个“蓝翔劳模创新工作室”,带领一群有梦想、有干劲的年轻人,为电力事业发光发热。

回首这些年,支持我一直走到现在的,是我那近1万名微信好友,是多年来始终信任我的乡亲们。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员工,但我坚信奋斗的青春更美丽,努力奔跑的青春更出彩。

(作者为国网江西萍乡上栗县供电公司杨岐供电所营业班班长,本报记者杨颜菲整理)

云南昆明:青年发展型城市|人民日报点赞昆明新青年

​​11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让花农多赚点,让花店节约点”》,聚焦昆明市官渡区云南花伍科技有限公司的年轻创始人,坚持耐心和细心,长期耕耘花卉事业,利用“互联网+花卉”创业,搭建线上交易平台,帮助上万鲜花种植户增收致富,推动本地鲜花产业发展。

云南是花卉产业大省,然而,传统的鲜花交易多是线下交易、多级交易,过一道中间商,可能就加价两三成,损耗也要多出不少。多级交易、层层加价,导致花店买花贵;先剪花、后卖花的交易方式,令花农议价能力弱。

如何让老百姓买花便宜,花农也能多挣钱?我和一群80后、90后伙伴一合计,“互联网+花卉”创业在云南昆明有着特别的优势——种植、交易、物流产业链集聚,通过花农、花店直接在线交易,花农先卖后采,收入增加、时间缩短、损耗降低,可以实现“让花农多赚点,让花店节约点”。

想法有了,真正落实起来却困难重重。搭建线上交易平台不难,难的是吸引花农和花店来到平台交易。刚起步时,一天的订单量只有个位数,愿意供货的花农也少之又少,为了让用户到平台交易,我们团队自己去线下花卉交易市场采购鲜花,再发给各个花店。这种忙碌一整天却仍入不敷出的日子持续了大半年,才让平台的“人气”逐渐旺起来。

在创业过程中,我意识到,年轻人创业要坚持长期耕耘。单纯靠价格低,或许能吸引一批用户,但只有综合性价比高才能留住用户。“种花不容易,抽检不合格就不卖,多浪费啊!”一开始,不少花农对平台抽检很抵触。为了帮花农提升管理水平,我们在田里连续蹲守几个月,跟花农一道琢磨种植技术。鲜花品质有了保障,买卖更容易了,花农不仅抱怨少了,还主动要求抽检:“我种的花你放心检!”

不只是我们,很多从事花卉行业的年轻人也在发力。云南是中国鲜花产业的重要市场,一群年轻的鲜花主播从五湖四海聚到昆明,00后新农人也陆续上岗,有的当地年轻人大学毕业就回到了花田,以更科学的方式种花、交易成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

我们一边开设网络课程教花店如何运营,一边跟农资公司合作,引导花农科学种植,用汗水浇灌出一路芬芳。短短三四年,我们的鲜花交易平台就吸引了上万家花农、十几万家花店在线交易,帮助上万鲜花种植户增收致富。如今,大量花店花农在我们平台交易,让我们对推动本地鲜花产业发展有了更大动力。我们要坚持耐心和细心,不骄不躁、长期耕耘,让鲜花给越来越多人带去芬芳。​​​​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