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太虚大师三次开悟的经历

更新时间: 2025-08-05 05:31:23

站內所有关于太虚大师三次开悟的经历的知识专题整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跟太虚大师三次开悟的经历有关的所有知识

太虚大师的三次证悟经历,两次在阅藏,两次在闭关

二十九年二月在舍卫国对佛教访问团团员讲

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可背诵五六部。第二年夏天听讲法华经,始知佛与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参禅,要得开悟的心很切,一方读楞严经,一方看语录及高僧传等。第三年又听讲了楞严经,对于天台教观已有了大体的了解。并旁研及贤首五教仪、相宗八要等。而参究话头的闷葫芦,仍挂在心上。

秋天去住藏经阁看藏经,那时喜欢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诗文集与经论等。如此经过了几个月, 同看藏经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诉我说:「看藏经不可东翻西找,要从头依次的看到尾」 。当时我因找不到阅藏头路,就依他的话,从大藏经最前的大般若经看起。

看了个把月,身心渐渐的安定了。 四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空觉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 这种境界,经过一两点钟。起座后仍觉到身心非常的轻快、恬适。在二三十天的中间,都是如此。

...

史上因《楞严经》而开悟的六位大禅师

《楞严经》是一部较晚译出的大乘经典(于公元705年译成),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经十卷经文,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其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八宗之中,独与禅宗最为密切。如太虚大师说:“若以《楞严经》全部脉络义理观察, 明理、修行、证果,仍以属禅宗最为确切。”纵观《楞严经》十卷经文,卷首的七番破处,十番显见,佛陀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隐藏着生动活泼的。其后的会通四科,圆彰七大,明诲四戒,教持神咒,六十位修,是顿悟与渐修的详细开演。卷末的,详明禅定中的种种妄境,更是禅门行人所处。由是,著《楞严会解》的元代惟则大师说:“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

在中国佛教史上,尤其是禅宗史上,《楞严经》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许多禅师接引后学的语录中,亦大量引用《楞严经》。因而,明儒曾凤仪说:“诸宗师出词吐气,接引初机,语意多似《楞严》”。有多位禅师是因《楞严经》而悟道,如玄沙备禅师、破山明禅师等等。这不仅是对大家常顺口而说出的“,开悟的楞严”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同时,也是对于那些认为楞严为伪者的一声棒喝。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择限其中数位禅师的开悟经历,以说明之。

...

道慈大和尚为古佛洞修闻法师送关,回首部分大德高僧在普陀山闭关的往事

9月10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院长、普济禅寺方丈道慈大和尚前往古佛洞,为发心闭五年禅关的修闻法师送关。普济禅寺、古佛洞两序大众及护法檀越共襄盛举,为作见证。

晨6时30分,在古佛洞监院妙体法师陪同下,会长道慈大和尚察看了寺院佛像古迹与古树名木,要求寺院常住做好保养维护工作。随后,查看了关房环境与内部设施,叮嘱修闻法师在关中精进行持、坚固道念,希望法师能克期求证,得大成就。随后,与会大众举行庄严的洒净仪式与上供仪式,会长道慈大和尚拈香主法,以杨枝净水遍洒道场、蠲除垢秽,为此次修闻法师闭关加持祈愿,以此严净功德,祈愿佛菩萨慈力加被,护法龙天善心护持,修闻法师道业有成。

会长道慈大和尚为古佛洞修闻法师送关

最后,道慈大和尚宣说法语,在声声梵唱中,修闻法师从容举步,缓缓走进关房,开启为期五年的锤炼身心之路。

修闻法师,福州西禅寺剃度出家,1997年受具足戒。2011年在古佛洞闭关四年三个月,2015年闭关近四年,今再次掩关求道。

闭关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式,闭关者或者阅藏研教,或者专修一门,根据各人预期的目标而有所不同。闭关先制身一处,进一步制心一处。经中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座寺院有法师发心闭关修行是寺院的一件大事,常常要举行很隆重的闭关仪式,由方丈带领全体僧众到大殿礼佛后,送闭关者入关,待闭关圆满结束时,方丈再带领大众迎接闭关者出关。

...

禅是生命的觉醒与超越来源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而禅的特质又是什么呢?中国禅宗特别是四祖开创的禅风形成了祖师禅,可以说,中国禅的特质就是祖师禅。祖师禅的特点是把禅修的生活与日用事融为一体,所谓日用事,即今人所说的生活。当时禅宗僧团通过农耕生活,农禅并重,以农养禅,走出了禅宗的一条路,也走出了中国佛教的一条路。这是祖师禅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也是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一个最大区别。从此,“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从未中断过,也由此引发出搬柴运水无不是道的禅修方式,在种种劳动场面中展现了无限禅机。

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提到中国禅宗的特色时说,禅宗的要义有四点:二、究竟无得来;三、佛法无多子;四、担水砍柴,无非妙道。”

“第一义不可说”,就是内证的境界只可体验,不可言说究竟的真理不可思量,不可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去做,才会有亲切的体会和受用。

“究竟无得”,有得就有局限,就有执只有无得,才可以超越一切局限。为什么说无得呢?因为“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不假外求。好比一个人久客他乡,而今回到家里,肯定不会坐在家中再去想家、找家。家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精神生命的家园,就是我们的菩提自性。家在哪里呢家就在当下,家就在你每时每刻的观照与感觉中。这就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就是禅宗的“究竟无得”。

...
相关标签:
太虚大师修什么法门 太虚大师如何修行 太虚太极 太虚拳的基本手法 太虚导引诀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