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科幻作家的成长之路--中国数字科技馆
40后王晋康|超群的想象力 王晋康有“中国第二大科幻作家”之称,又与刘慈欣、韩松、何夕并称“科幻四杰”。不过,他却是“半路出家”的。1948年王晋康生于河南南阳,做过知青,先后在云阳钢厂、南阳柴油机厂工作。1978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动力二系,毕业后分配到南阳油田石油机械厂,曾任该厂研究所副所长,成为高级工程师。转折发生在1993年。当时十岁的儿子缠着听故事,他只好现编现讲。由于长期奋斗在科研一线,故事有意无意地带有科幻色彩,当年,王晋康就凭借处女作《亚当回归》荣获全国科幻征文的首奖。1997年摘得中国科幻小说最高奖“银河奖”,自此成为该奖常客,包括2013年度在内,至今共获奖18次!王晋康的代表作有《蚁生》《十字》《西奈噩梦》《七重外壳》《解读生命》《生死平衡》《养蜂人》《水星播种》《类人》等,风格苍凉沉郁、冷峻峭拔,善于探讨“人类被更高级形式生命取代”等主题。今年2月王晋康推出长篇科幻小说《逃出母宇宙》,讲述人类如何与一场宇宙灾难对抗。这部小说深受好评,尤其体现出作者对最新科学进展的研究和把握,因此被誉为他迄今为止“内容最复杂、情节最跳跃、人物最丰富、价值观最僭越”的作品。60后刘慈欣|硬科幻的魅力 “大刘”对中国科幻小说的贡献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凭借《三体》三部曲,他的影响力早就超越了“科幻迷”这一小众群体,而拥有了广大粉丝。他也是能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极少数科幻作家之一。刘慈欣也是理工科出身。他祖籍信阳市罗山,1963年6月生在北京,成长之地则在山西阳泉。1985年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电工程系毕业,一直从事相关工作,现为中国电力投资公司的高级工程师。1999年起刘慈欣在《科幻世界》等杂志发表作品,以《带上她的眼睛》《混沌蝴蝶》《全频带阻塞干扰》等作品为科幻迷熟知。同样,“银河奖”他也拿到手软。2006年《三体》系列开始在《科幻世界》连载,两年后又推出单行本。《三体》属“硬科幻”作品,具有史诗般的规模,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透过小说,刘慈欣涉及了人类历史、生物学、天文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并从科幻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人性。他创造的“三体文明”,更是令人震惊。《三体》带热了中国的科幻小说。有媒体喊出“中国科幻从小众走向大众”的口号,并断言“刘慈欣时代”已来临。近期著名导演宁浩宣布,已成为刘慈欣的经纪人,要将他的《乡村教师》搬上大银幕。不过刘本人仍无意辞去本职工作,70后潘海天|软科幻的产业链 1975年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潘海天,是韩松最看重的科幻作家之一。他也是中国科幻作家的“第三代”代表人物。论起来潘海天成名还早于刘慈欣。后者发表处女作前,他就已凭借《偃师传说》声名鹊起,此后又以《大角,快跑》《恶塔》等作品摘得“中国科幻银河奖”。诚如韩松评价的,潘海天的作品空灵飘逸,文字优美,想象力飞扬。和刘慈欣的“硬科幻”不同,潘海天主张“软科幻”。他甚至喊出过“打倒硬科幻”的口号。对此他解释道:“中国的科幻作家太把自己当纯文学作家了。应该先建立通俗阵地,有了规则才谈得到打破规则,有了故事才谈得到打破故事。”他还提出“大幻想”概念。潘海天认为科幻和奇幻会融合,统称为“幻想小说”。而科幻作家也不必纠结于某件事得以发生的科学原理,讲好故事就行了。唯如此,科幻小说才有望形成产业链,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养活更多优秀的作家。《九州幻想》曾经代表了往这个方向的努力。该杂志是潘海天携手今何在、江南等创办的,他们共同打造了融科幻、奇幻、玄幻为一体的“九州世界”。当然,对于潘海天的这种主张及其实践,科幻界内部分歧不小,其未来究竟如何,当拭目以待。80后陈楸帆|“更新代”的新风格 广东汕头人,1981年生,被视为“中国更新代科幻作家”的代表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有“中国的威廉·吉布森”之称。据陈楸帆回忆,从幼儿园起他就看在《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画报》上刊登的科幻小说,对《失落的世界》《微观世界的神》印象深刻。后来他又读了凡尔纳的《神秘岛》等。由于广东身处改革开放前沿,他得以在电视上看了《星球大战》系列及《星际旅行》动画片。十六岁那年,陈楸帆在《科幻世界》发表《诱饵》。就读北大期间,凭借《O》摘得北京高校原创科幻大奖赛,后又以《坟》获2003年首度高校原创之星一等奖。陈楸帆的作品题材广泛,视角独特,游离于现实与虚构的夹缝中。与中文系的训练有关,他十分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结构的形式感,形成所谓“现实主义与新浪潮”风格。《丽江的鱼儿们》《荒潮》《鼠年》等深受好评,且具有浓厚的思辨意味。作为80后科幻作家,陈楸帆也备受关注和肯定。韩松就曾半开玩笑地说,读了他的《第七愿望》后,自己偷偷写了篇“学习心得”。

除了刘慈欣,中国还有哪些科幻作家
本文首发于量子学派微信公众号,ID:quantumschool个个脚踏实地,无人仰望星空。偶尔走进书店,到处都是读懂股市、马云怎么怎么的、风水啊、厚黑学、包治百病的书,然后就是工具类作品铺满角落,什么《X天让你会说英语》《怎样让孩子考100分》《C#语言决定未来》等等之类。别看中国每年出十几万本书,总结起来就是两本,一本是《成功学》,一本是《励志学》。偶尔看到几本科幻作品,藏头露尾的散落在奇幻和穿越文里,显得如此势单力薄。很长一段时间,写科幻不是一件说得出口的事,当有人问你出的是什么书时,你会略带羞涩低头看着大脚趾,然后用31分贝的声音说是科幻作品,同时以0.1秒的速度抬起头脸红脖子粗解释我这不是写皮皮鲁之类作品,我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我没有骗小孩子。对方会很体贴的说:我知道,这是儿童文学嘛!我会给孩子买一本的。当然,最后人家会选择的是《仙境迷踪啪啦啦小魔仙彩印本》,价格是你科幻作品的3倍。“科幻中世纪”在中国持续的时间一直很长,甚至延伸到了现在,也许更远……在最近两代人成长过程中,来自于各个类型的文学作品我们历历在目。汪国真的诗歌俘获了许多矫情的泪水,金古的武侠占据着男生的梦想空间,而女孩在琼瑶奶奶的怂恿下一直寻找着自己的白马王子,叛逆的一代则被王小波教化成“沉默的大多数”,被王朔蛊惑的一批年青人成了古惑仔,另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又被余秋雨骗上了文化苦逼这条路,80后一代则被韩寒和郭敬明瓜分,还有更多的散兵游勇被穿越与奇幻作品教育成“种马”或者“花痴”……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文学作品里,从来没有看到科幻文学的影子。可以说,科幻不要说进入主流阅读空间,就是在类型文学里面它一直非常弱势。但再现实和商业的时代,总有一部分人在仰望星空。对于这些科幻作者来说,“未来+”是一个具有天然吸引力的磁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只有将自己的思维投影到星空世界,才能获取量子在跃迁过程中所释放的快感。在这些人的世界里,真实的宇宙比任何文学勾勒的空间都要完美,因为这是一个逻辑自洽的理性闭环,虽然神奇瑰丽但一切都可以用数学来解释,兴奋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在原子的世界和比特的世界自由穿梭,用三维双眼寻找四维视界。如果认为人类对未来的想象是一片飘渺不可揣度的广袤夜空,那么这些人,他们就是夜空最闪亮的星星。在这里,必须提一下《科幻世界》的“银河奖”,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银河奖”向社会推出1300多篇优秀中短篇科幻小说,先后有120位作者登上领奖台。在这些人中间,既诞生了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星空、柳文扬这样的科幻先行者,也涌现了江波、索何夫、燕垒生、吴岩、钱莉芳、长铗、阿缺、陈虹羽、夏笳、刘维佳、拉拉、吴岩、张冉、罗隆翔等无数新生代作者。银河奖”是中国科幻爱好者最后的“锡安”,在这里坚守阵地的是那些“一直在理性地想象”的圣徒,而这套丛书选取的系列作品,就是从这“银河”里拾取最美丽的贝壳。拉长视线纵观整个“银河系”,可以说群星璀璨,刘慈欣当然是其中特别闪亮的一颗,但远远不能掩盖其它星星的灿烂,如果说现在人们开始关注科幻的话,那中国式的科幻大片,这才刚刚揭开序幕。❶王晋康的作品,在哲学思辨力上独树一帜,他“防火防盗防科学”的思想在《替天行道》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对社会的反思更加贴近现实,你能感觉到他所描述的场景就在你身边而非未来,你不看他的作品哪天就会被数学给干掉?❶而何夕的软科幻具有诗性风格,干净而美好,忧郁且悲伤,《人生不相见》和《亿万年后的来客》这样的作品给读者人文和科学上双重体验,甚至弄哭了很多粗线条的理工男。❶韩松的作品里一直隐藏着一种难以描述的瑰丽和诡异,恍惚之间你不知道科幻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现实世界是科幻的,听说这是吸毒的深度反应。❶江波的作品充满硬科幻独有的艺术魅力,这位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从事的是硅系半导体研发,但一直在担心碳基生命的前途。❶燕垒生是一个从容跨越奇幻和科幻两大领域的双栖怪兽,❶夏笳是一只千年后穿越回来的黑色蝙蝠,❶长铗这是科幻界不可忽视的异类,❶阿缺这个90后的科幻作品再次说明思考者不会断代……当然科幻无需正名,它天生就是文学类型作品里的王者。好的科幻必然是深邃而理性的,天然带着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冷”。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科幻的读者,它需要你自己去用心去感受粒子流的风暴,用手去触摸一直真实的隐藏在虚拟世界的0和1。对于一些真正的科幻爱好者来说,近年来奇奇怪怪的披着科幻外衣的作品让人跳脚。《长江七号》这样的文艺卖萌片成了科幻经典一个游戏公司加一个网络作家敢开拍《三体》《来自星星的你》竟然成了国际进口的优秀科幻电视剧?这一切让人心生绝望,我们是一个不愿意面对真相的族群么?希望这些真正的科幻作品让人开开脑洞。也有人说,中国并不欠科幻什么。是的,谁都不欠科幻什么,但一个传闻“水变油”的国家,一个连鱼都被传成转基因的国家,一个认为数学只要学到买菜会算账就够的国家,是不是特别需要科幻来恶补一下?理性和科学,是多么珍贵的财富。 不管有多少人有告诫我们要“面对现实”,但总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是夜空里甘愿被点燃的火柴,为渴望真理的人类带来些许温暖。
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网
阅文集团CEO侯晓楠说:“网络文学,既是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时代之窗,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座数字桥梁。”因此,如何将网络文学打造成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靓丽名片”,对每个网络文学工作者来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针对当前网文出海的现状与问题,广大网文工作者,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提出来许多宝贵策略和建设性意见。例如,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提出的“四大转型升级”倡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是加强对受众和对象国的调查研究,从粗放式传播向精准传播转变。二是优化出海作品题材结构,从以一般性传统题材为主,向以反映当代中国的现实题材为主的内容生态转变。三是改进传播方式,由单一的文本阅读向以视频为代表的媒介融合传播转变。四是完善运营机制,由平台在国内向海外推送,向在海外本土化发展转变。通过转型升级,大力提升中国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交流和友好相处,为重塑世界新的文化版图,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作出网络文学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