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萧”和“肖”到底是一个姓氏吗?解开背后的答案
讲一个很多人都疑惑的汉字谜团:“萧”和“肖”到底是一个姓氏吗?我身边有很多姓肖的朋友,记得他们上学的时候都写这个“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后来写名字的时候慢慢的又换成了这个“萧”。有的时候连我的姓肖的朋友也说不明白。今天我们就从汉字的角度来解开这个疑惑。
萧,上下结构。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严肃的肃。有草字头,本意肯定与植物有关。而汉字肃,含有千针万孔、孔眼密布的意思。两个部分联合起来,本意就是一种叶子有密密麻麻小孔状的草本植物,书中说专指的是:艾蒿这种植物。《说文解字》中说:萧,艾蒿也。
萧,在古代历史上来说它指的一个国家-萧国。春秋时期是宋国的一个附属国家,最后被 楚国灭了。就是现在安徽省的萧县。
萧,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用作形容词。
萧字,在现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被广泛的当作形容词使用。比如词语萧条、萧瑟: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形容环境冷清、凄凉。还记得宋代叶绍翁的作品吗?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说的是瑟瑟的秋风吹动着无情的梧桐树叶,送来阵阵的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自己的家乡。而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成语叫:祸起萧墙。萧蔷指的是墙体的内部。这个成语说的是,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萧,被广泛的用在各种文学作品中。
它有两个读音一个读xiào ,一个读xiāo。把肖字分解一下来看,上面好像是一个“小”,下面一个月字旁。它是个形声字,发小音。下面的月指的是肉,表示人的肉体或相貌相似。《说文》中说“肖,骨肉相似也。所以,肖”本义是相似,相像。
肖,除了当做姓氏外,其他都读xiào
如果一个子女对待老人不孝顺,也会用“不肖”这个词语来形容。这里的不肖说的是思想与肉体对不起来,不成材,不正派,看着像个人似的,对待老人确实另外一个态度。在这里特别跟大家说明一点。肖字,除了当做姓氏外,其他一律读四声。比如:我们经常读错的一个词语:肖像。应该是肖xiào像(四声)。而不是肖xiāo像。还有十二生肖xiào,而不是一声xiāo
作为姓氏,“萧”和“肖”是一样吗?很多人都认为是一样的,误认为萧是繁体的肖,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
首先说一下,这两个字还真不是一个字。说的直白一点。萧大于肖,萧是肖的前辈。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和西周时期,流传最多的一种说法是萧姓出自子姓,说周代宋国微子启后裔大心因为战事有功,被分封于萧国,大心也成为了萧国的国君。宣公十二年,萧为楚所灭,大心子孙复国未得,遂以国为氏,称萧姓。
而汉字“肖”,被当做姓氏来讲,是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我国进行汉字简化改革方案,很多人误认为肖是萧的简体字,直接把萧姓改为肖姓。因为当时还没有电脑计算机,所以在登记户口本、身份证,工作者,入学证明时,直接就写成了肖。到了70年代汉字二次简化之后,作为姓氏“肖”代“萧”的情况就更普遍了。直到80年代这个方案才废止。但大量萧姓人的户口簿、身份证上,都已经变成了“肖”。原本是肖只要一个读音,读四声,现在由于一些特殊属性,又多了一个一声的“肖”。
结束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每个汉字的产生背后都有一段精彩文化呈现。珍惜汉字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果实,让我们一起做一名汉字文化传承者。

从二简字说起
全球没有哪个国度像中国人这样重视姓氏文化。
只许生一孩的时代,小孩随父姓还是随母姓是争论非常大的话题。
因为传统文化观念里,“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姓氏是一族血脉延续的见证。大丈夫行走江湖,哪能随便就改名叫做“阿猫阿狗”,即便在实行“连坐”的旧时代,有族人犯罪可能会被牵连灭族,很多人也是不愿意改姓的。
可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千万人集中改姓,现在看来仍是咄咄怪事。
生活中同姓的两人初次见面,总是以“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来拉近关系。
以下这几个“不同”姓氏的人,大概都不用追溯到500年前,50年前就可能是一家。
典型的案例有萧和肖、傅和付、阎和闫、戴与代、樊和凡等。
造成这个奇怪现象的原因的汉字简化运动。
1977年12月,咱们国家颁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试行版,方案中规定,“萧”字简化为“肖”、“阎” 简化为“闫”……
这版“二简字”在前后断断续续试行九年后,因为种种原因,1986年6月被废止,但是给涉及到的部分姓氏带来的问题影响至今。
因为在当时很多人就已经将户口本姓名改成简化字,这么一来往往导致一个家庭父子(女)不同姓,甚至一家几兄弟都存在姓氏混乱的情况。
如上图汇总的因简化字改姓的重点案例,目前人口数量大约1680万以上,占目前全国总人口为14亿的1.2%左右。
时光倒推到80年底初期二简字盛行时,全国人口大约10亿。
假设全国各姓氏人口增长率大约相等,折算一下,80年代初期以上“简化字改姓”的人口数量大概在1200万左右,去除一部分该“简化”姓氏原本就有的人口(如肖,萧简化前有此姓,极罕见),保守估计,批量改姓的人口也在千万左右。
姓氏用字简化,在“二简字”表里大概分为两类。
如“阎—闫”、“傅—付”,还有表里没提及的董姓简化为苳,檀姓简化为枟等。
如“萧—肖”、“戴—代”“蓝—兰”等。
还有一些是二简字里面没有的,如“樊—凡”、“詹—占”等,这一类是 老百姓长期使用,约定俗成的情况。
萧和肖是两个不同的姓,前文提及二简字之前,肖姓已有,不过古时萧是大姓,肖是稀姓。萧姓是殷民六族之一所建的萧国之后,载入二十四史的名人好几百,留下过“萧规曹随”这样的成语。肖姓虽然汉朝已有,但历代人丁稀少,直到二简字推行才迎来大规模爆发。
以开国大将萧劲光一家为例,萧将军六子三女是三四十年代出生的,自然姓萧,但是从目前公开的资料来看这些子女都有被姓“肖”的情况,而三子萧卓能(著名歌唱家李谷一丈夫)的女儿,1977年出生,正好碰上简化字施行,所以姓“肖”名一,很典型的祖孙三代乱了姓。
傅和付也是两个不同的姓, 不能相混。
傅姓始于商朝的傅说(悦),古代也有付姓,春秋时鲁有付乙,但付与傅不同宗。二简字之后大量“傅”姓被简化成“付”姓。
如:“傅作义”将军的名字被写成了“付作义”。
阎和闫也是古时候就有的两个不同的姓氏,但“阎”不能简化成“闫”姓。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收1840年至1888年期间历史人物10750 人,其中没有一位闫姓人物,据此来看,简化字运动之后“阎”错讹成“闫”的不在少数。
戴姓和代姓也是古代就有, 只不过是发展到近现代,姓代的已经很少了,如果不是简化字造成的错写,代姓会更少。
大学有个同学姓“凡”,这是我首次接触到这个奇怪的姓,后来聊起来才知道他们家族谱和先人墓碑上的姓都是“樊”,又一个简化字简化了姓的典型案例。
充分说明,尽管凡姓虽然古代就有,但是个非常稀罕的姓氏,简化字运动 “成功”增加了凡姓人口。
看完上面的案例,我们明显感觉到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
1、姓氏是家族的传统符号, 要敬畏先祖, 姓氏不可随便改。
那时候民众文化普遍不高,为了推广识字普及率可以理解。后来二简字方案都废除了,“肖”“付”等已不再是 “萧”“傅”的合法的简化字,国人文化素质也已大大提高,废除简化姓氏是顺理成章的。
3、有的简化字不尽合理,用来做姓氏更是荒唐。
如有“窦”姓简写为“豆”,原本对“窦”的印象是两汉望族之后,看到“豆”本能直呼“吃饭睡觉打豆豆”。另有,“董”姓简化为“苳”,“檀”姓简化为“枟”,简化字笔画是少了,可大家反而不认识了,这本来就与“简化”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而持有现代思维人士看来,已简化的姓氏不必强行恢复:
1、“将错就错”,习惯成自然,大家用得多了就成对的了。 历史上各种原因改姓的不在少数,简化字只是其中一种,试问“司马”改成“冯”、“同”的需要改回去吗?
如《新华字典》:“萧”(姓)俗作“肖”。
3、现在的“新新人类”都讲求自由、个性,凭啥非要改回去 ,只要我高兴,新换一个姓也不是不可以,现代公民有选择自己“姓”和“名”的权利。
在慕容君看来,姓氏是一代代薪火传承而来,有的已经走过了几千年,中华民族了不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能够传承历史文化五千年连绵不绝。姓氏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确系因为简化字造成改姓的,我赞成改回去!毕竟, 改回祖姓合乎天理人伦,现在的法律也是有明文支持的,很多地方的简化姓氏,已经成功恢复为祖姓。
回到现实,现在国家繁荣,人民生活富足,故而各地修族谱之风盛行,不少人也削“简”姓回“本”姓,实现认祖归宗。但从目前现有“简化姓氏”数量来看,安于现状不愿折腾的不在少数,
生活中您还碰到过哪些被“简化”不当的姓氏,您认为这些简化姓氏是否需要恢复祖姓呢?欢迎留言讨论。
姓氏“萧”和“肖”算是同一个姓氏吗?二者有何区别,您知道吗?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都见过姓“萧”和姓“肖”的人,也有人干脆把这两个字混用,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
那这两个字是一个姓氏吗?今天我们就从汉字的角度来解开这个疑惑。
萧,上下结构。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严肃的肃。有草字头,本意肯定与植物有关。而汉字肃,含有千针万孔、孔眼密布的意思。两个部分联合起来,本意就是一种叶子有密密麻麻小孔状的草本植物,《说文解字》中说:萧,艾蒿也。
萧字在现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当作形容词使用,比如词语萧条、萧瑟,形容环境冷清、凄凉。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成语叫祸起萧墙,萧墙指的是墙体的内部。这个成语说的是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肖”有两个读音,一个读xiào ,一个读xiāo。把肖字分解一下来看,上面好像是一个“小”,下面一个月字旁。它是个形声字,发小音。下面的月指的是肉,表示人的肉体或相貌相似。《说文》中说:“肖,骨肉相似也。”所以,“肖”本义是相似、相像。
如果一个子女对待老人不孝顺,也会用“不肖”这个词语来形容。这里的不肖说的是“对不起,不成材,不正派”。
在这里特别跟大家说明一点,肖字除了当做姓氏外,其他一律读四声。比如我们经常读错的一个词语:肖像,应该是肖xiào像(四声),而不是肖xiāo像。还有十二生肖xiào,而不是读一声xiāo。
作为姓氏,“萧”和“肖”是一样吗?有些人认为是一样的,误认为萧是繁体的肖,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
萧姓最早可追溯于夏朝和西周时期,流传最多的一种说法是,萧姓出自子姓。周代宋国微子启后裔大心因为战事有功,被分封于萧国,大心也成为了萧国的国君。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萧为楚所灭,大心子孙复国未得,遂以国为氏,称萧姓。
而汉字“肖”,被当做姓氏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我国进行汉字简化改革方案,很多人误认为肖是萧的简体字,直接把萧姓改为肖姓。因为当时还没有电脑计算机,所以在登记户口本、身份证,工作者,入学证明时,直接就写成了肖。
汉字二次简化之后,作为姓氏“肖”代“萧”的情况就更普遍了。后来这个方案被废止,但大量萧姓人的户口簿、身份证上都已经变成了“肖”。原本是肖只要一个读音,读四声,现在由于一些特殊属性,又多了一个一声的读音。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电话18071431160删除。
相关资讯
关于姓氏肖改萧问题
本人族谱为萧姓,本人户口本姓肖,目前生育一女,能否直接上户口改为族谱萧姓 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核实办理,现将情况答复如下: 《江西省户口居民身份证管理工作规定》第一百一十四条规......
下篇:关于姓氏肖改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