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觉得丧的时候,读阿瑟克拉克吧。
中秋小长假时候读完,还是一如既往的有吸引力,对蹩脚的文科生一样友好,如果是高明的理科生能探究书中原理那就趣味无穷了。
曾经看到一个话题,你在丧的时候做些什么改变?有人就说读奇幻书科幻书推理书。。。想一想,这个回答很中下怀。生活里难免会遇到无能为力的事和人,一味情绪低落有什么用呢?转换情绪除了健身跑步还有就是沉迷喜爱的书置身事外了。特别是读阿瑟克拉克他对宇宙的畅想,描绘逼真的外太空真让人觉得自己身边那点小事不过是营营役役,还是跳出来迎接更宏大瑰丽的人生吧。
《地光》248页,本书发生在未来,人类已经往外星殖民,月球已成科研基地,勇于殖民的外星的人聪明勇敢,发展很快,单要依靠地球母星的资源发展,留在地球的人相对来说更懦弱保守,但有资源,矛盾一触即发,这时候传出月球发现新资源的消息,地球迅速封锁消息,并要追查是谁泄露了消息。这时候情报局的萨德勒会计师前往月球调查谁是间谍,简单的间谍侦查的套子,但并没有追查间谍的惊险奇诡,只是让萨德勒作为外人登场,以旁观者的眼睛观察月球上未来景观。
本书最好看的还是阿瑟克拉克瑰丽的想象力,读者他的文字,自己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 “这时候,机车已经从天险中冲出来,又从比原先陡峭得多的山坡上坠落下去,一路俯瞰着雨海。曾几何时,他们的速度超越了日落,魔幻般地把太阳从黑夜里唤了回来,然而此刻,伴随着他们的降落,太阳再度萎缩,从一弧弯弓变成一条丝线,又从一条丝线变成一个燃烧的亮点,最后不复存在。这场“伪日落”的最后一刻,日光淹没在月球阴影之前的几秒钟,是萨德勒永远不会忘记的魔幻时刻。当时他们正沿着一道山脊行驶,阳光已经退去,然而单轨车的轨道仅高出太阳一米,最后一缕光束依然与它相连。他们似乎是在一条毫无依托的光带上飞驰;那单轨倒像是巫师用火焰筑成的一条细丝,而不是人类工程的产物。接下来,夜幕终于降临,幻景结束了。星星重新爬上夜空,而萨德勒得婧双眼也重新适应了黑暗。 ”这样的月球景色描写还有许多,恰当地镶嵌其间,还有月球上的建筑,月球上运输工具,他们所遇到的特属于月球上的困难和运动,都那么恰如其分,这是1955年的小说啊,后来的科幻小说在这方面有超越克拉克的吗?
至于在月球上的星际大作战纸看得眼花缭乱,也还是不知道他们用了什么终极武器,至于大战的双方的心理描画倒是贴切得很。
间谍暴露的方式别具一格,在许多年后,对方的将军撰写的回忆录中披露了相关情节,才让做回会计师的萨德勒恍然大悟,登门请教婧退休的某教授是如何做到的?作案方式是只有科学家才明白的简单的泄露方式,我想东野圭吾应该是受到克拉克本书影响的,伽利略系列设置做案细节的专业性与本书中如出一辙。职业的专业和细节,外人不得而知。
阅读体验非常棒 。膜拜大神一生推 。

像阿瑟•克拉克一样凝视宇宙,一起走进科幻、探索未来
科幻:是可能发生的事情——但通常你不会希望它发生。奇幻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你往往真心希望它发生。科幻小说的作者面临着一个问题:科幻小说家要想构建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可能需要好多时间才能完成,而我们阅读到的场景常常在一秒内就到了那里。C.P斯诺在他著名的《科学与政府》一文的结尾强调了“先见之明”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人们往往拥有智慧而不具备远见。科幻小说在纠正这种平衡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便他的作家并不总是拥有智慧,最优秀的那些肯定是拥有先见之明。阿瑟•克拉克也许是童年对星空的无限遐思埋下了想象的种子,也许是童年喜欢读的科幻杂志给了他启发,在以无线电工作的背景下,阿瑟·克拉克发布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设想论文《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为今后全球卫星通信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地球静止轨道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对于《三体》作者刘慈欣我们并不陌生,他曾经对着所有的记者,满怀敬意地说:“我所有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阿瑟·克拉克是科幻小说界伟大的太空预言家,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许许多多的科幻作家,这其中就包括国内顶级科幻作家刘慈欣。也许这是刘慈欣的谦逊之词,但阿瑟•克拉克对于刘慈欣的影响的确是不容置疑的。克拉克的宇宙经过了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所有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星际航行、外星生命、星际争霸等都在克拉克的小说中展现过,而后人关于宇宙的科幻小说也脱离不了他的这些基础的设定。阿瑟•克拉克(1917—2008)英国科幻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王,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一起并称为“20世纪科幻三巨头”。他一生创作过包括《2001:太空漫游》在内的100多部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作品总销量1亿多册,并多次获得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科幻至高奖项。1986年,获得美国科幻与奇幻作家协会终生成就奖——大师奖。《岗哨》是阿瑟•克拉克在1937年至1951年期间创作的短篇小说,距今超过70年。在这70余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幻是人类欲望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幻的世界越来越真实,也许科幻是我们打开未来的大门。在这方面,克拉克的科幻小说里的许多预测如今都已成现实。在阅读阿瑟•克拉克的科幻作品时,我们亦能感受到其科幻理念的与时俱进。其探索未来的思想是每一位科幻作家创作的风向标。伟大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从一开始就喜欢写探索宇宙、星际远航的故事,他爱人类,爱这个宇宙,爱探索。许多短篇中都展现出他全心全意地对宇宙盛景、外星生态进行饱含深情的白描。这种对探索宇宙的新奇、未知、星空的无限想象和好奇的趋势,是一种有科学依据和对真理的向往。《阿瑟·克拉克科幻短评全集》共3册,收录了阿瑟·克拉克104个璀璨夺目的经典短篇,从对科技极限的拷问、核能浩劫的警示到太空远征的畅想,饱含着他对宇宙和人类的爱与真诚。《岗哨》是克拉克科幻短篇全集中的第一部。我们一直在想象的高等文明是否存在给予一种可能的答案,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可以等待到什么样的反馈呢?《航线》:1962年5月10日,第一条航线正式开通。此后乘客开始以让海关员束手无策的速度来来往往。不久就有了通往欧洲所有大城市的服务,通过电缆而不是无线电。有线系统更安全。这项服务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巨大成功。《电传旅行》讲述了科学家如何从研发物体跨距离传送进而实现人体离传送的故事。在以通俗的语言简单构思传送使用的基本原理之外,同时对这项技术实施造成的影响以及后果都一一进行设想,不得不说这除了得益于科学家严谨的研究态度,而且与他在部队中对无线电领域的深入研究有关。《星》记述了另外一个曾经文明的衰落的痕迹。他们的恒星发生了大爆炸,他们无力逃出自己的恒星系统,注定了灭亡的命运。但他们把文明的痕迹留在了他们所能做到的不会被爆炸影响的位置,等待着后来人去发掘并了解他们。一个文明的衰落也许是注定的,但那不屈的精神一直会感召着我们。在宇宙面前,人类是极其渺小的,但人类不屈的能量注定会传递出伟大的精神。《2001:太空漫游》,作者将自己比拟为月球地质学家,通过勘探月球最著名的景观——危海,发现了一个发出耀眼光的岩石,爬上这个岩石才发现这个岩石是个机器,最外层是一个水晶墙壁,细究才发现原来这是外星生物安置于此,用以观测附近生物的仪器。当人类走进时,这个信息已经通过这个岗哨传递给外星人。作者通过为什么这个岗哨设置在月球上,而不是设置在地球上讲述了人类的进步,也验证着外星人谋求更高层的对话。《苏醒》:文中不愿在智力的巅峰期死去的大师,让研究人员将他藏在珠穆朗玛峰雪线之上的一处秘密地点中沉睡,等到一百年后人工心脏研究完成时候再苏醒过来。令人悚然一惊的是:已经苏醒的大师力量和智力都在渐渐恢复……克拉克的想象正如他所描写的宇宙一般宽广,他的博闻强识和科学基础更是让他的科幻故事“硬”了起来。在他的科幻小说中,基于克拉克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坚实的科学基础,在科学范围和后世的科幻创作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21世纪这个生物进化的时代,人类对行星的探索振奋着各界人士。时间不仅改变了人类,也改变着外星球的生活。阿瑟•克拉克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王,20世纪科幻小说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畅销全世界。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让我们真的实现如《我们是怎么去火星的》中所描述的人类旅行团火星一日游。当星际航行成为未来的人类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新的人类适宜生存天体也许就在不久的未来。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未来美仑美孚的想象,再加之他非常擅长的太空系列的精彩描写,更是引发了读者对于神秘未知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阿瑟•克拉克,科幻短篇全集(1)——岗哨》,字数364千字。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带着对人类未来的关切,写出了大量文笔幽默、意蕴深厚的经典著作。正如克拉克自己所说,他的作品也见证了人类的发展进程,从开始写作的时候大多数人认为太空飞行是不可能实现的胡言乱语,到后来人类竟然已经实现了在月球行走,科幻作家对未来的想象有时候是建设性的思路指导,有时候是对潜在问题的放大凸显。不管哪一种,都是为了人类未来的进步,这些在阿瑟·克拉克如此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有着清晰的体现和证明。
魔法世界,神秘而危险的境地
柯南•道尔爵士创作的《福尔摩斯》,一度令许多读者在阅读完后坚信小说就是由一位名为“华生”的医生自己与福尔摩斯这位大侦探共同经历的记录,尽管内容虚实并存,但基于对“福尔摩斯”这一人物的好奇与钟爱,人们更乐意于相信他确实地存在于生活之中。 《英伦魔法拾遗》是苏珊娜•克拉克继《英伦魔法师》之后推出的短篇集,全书共八个故事,以英伦三岛不同时期的奇幻传说核心,同时又有其作品之中人物故事的延伸。克拉克笔下的魔法世界亦如道尔爵士一般,其已臻上乘的文笔行文自然而不显张扬,对英伦魔法故事奇幻世界的构造,令读者完全相信魔法、仙灵、仙境诸如此类的确实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只是或被历史尘封,或因境域差异而不得于眼见。 读过《英伦魔法师》的人或许对于故事之中诺瑞尔与斯特兰奇两位魔法师运悬而未决的命运充满了好奇,但这本《拾遗》并非续集,而是讲述着同一背景下不同时期普通人与仙灵之间的联系。其中有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祖先与仙灵魔法关系探讨的故事《贪婪山》,也有以仙灵为主角提示其种族特性的《西蒙内利先生,或曰仙灵鳏夫》。而《汤姆•明风,或曰索尔斯比仙桥落成记》则对仙境进行了描述,而《约翰•乌斯克格拉斯和坎布里亚的烧炭人》则讲述了乌衣王这位伟大魔法师的另类传说。 以《西蒙内利先生,或曰仙灵鳏夫》为例,故事讲述了一位仙灵私生子巧遇同族人,进而揭开了自己身世之迷,同时也对仙灵这一奇特的族类其品性有崭新的认识。仙灵们利用障眼法变幻出虚而不实的华丽景象以迷惑人类,同时又随心所欲毫无情感的对人类或族人施以暴行。 魔法、仙灵、仙境,这些玄之又玄的事物,在现实之中似乎与常人并无半点联系,只存在于传说或文学之中,任何一个民族其自身都有奇幻文化的存在,中国的仙术、道法较之于英伦的魔法,除其思想与目的不同,其根本是起源于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与想象。客观而言魔法是否真实存在并非克拉克的创作目的,但在民间流传的这些与之相关的故事却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特性。 英国伦敦大学的约翰•萨瑟兰教授说在英国文学中有着悠久的怪人传统(eccentricity),这不同于美国对于“怪人”的理解“quirky”或是“creepy”,从克拉克魔法世界中对仙灵以及魔法师其性格的描述上可以看出,在这奇幻世界之中仙灵的特征是古怪与反常的,这符合约翰•萨瑟兰教授提到的英国的怪人传统,事实上这种文学表现形式是以一种来自于民族的自我嘲弄和反叛精神的表现。 英国阿伯丁大学的詹姆斯•萨瑟兰教授在序中说这是一本了解仙境及仙子的入门级读物。不同于普通奇幻故事,克拉克笔下的这些故事不论是其文学意义或是对魔法探究上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它不仅仅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民族的奇幻时代,更将这个民族的思想展现于世人面前。因为克拉克从创作这一奇幻故事伊始就并未打算将情节视为首要目标,而是在于创造并还原一个完整的魔法世界,这是一个既让人好奇、兴奋,同时又让人觉得向往的世界。正如人们对于福尔摩斯的喜爱一般,钟情于魔法的人们或许更愿乐意相信魔法的退隐只是仙灵与魔法师对于俗世的厌恶与其自身的怪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