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白话文诗歌
白话文,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现在请欣赏小编带来的现代白话文诗歌。
时间的记录,那远远携来的一身泥土
密网的中央,吞食着天文数字的小昆虫,
而我扑进去,我落入网里——
以立体的冷淡,以阴险的几何图形
迷路于钢的大峡谷中,日落得更早——
钟楼的指挥杖挑起了黄昏的序曲,
幽渺地,自蓝得伤心的密根歇底沏。
爵士乐拂来时,街灯簇簇地开了。
色斯风打着滚,疯狂的世纪构发了——
罪恶在成熟,夜总会里有蛇和夏娃,
而黑人猫叫着,将上帝溺死在杯里。
而历史的禁地,严肃的艺术馆前,
槛楼的时代逡巡着,不敢踏上它,
而十九世纪在醒着,文艺复兴在醒着,
德拉克鲁瓦在醒着,罗丹在醒着,
许多灵魂在失眠着,耳语着,听着,
听着——
而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
赤壁下,人吊髯苏犹似髯苏在吊古
有一种欲望 要洗濯 也需要焚烧
赴水为禽 扑火为鸟 火鸟与水禽
光荣的轮回是灵魂 从元素到元素
我无罪! 我无罪! 我无罪! 烙背
毛发悲泣 骨骸呻呤 用自己的血液

白话文发展史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使用的书面语同古代文言文相当不一样,它被称为白话文,又叫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东汉以前,需要使用丝帛、竹简等作为文书载体,文字越简洁越好,文言文正适合。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写和印刷更加方便,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白话”在唐宋以来的口语基础上形成,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均未成为主流,到了清末明初,白话文才真正广泛运用。相较于文言文,白话文浅显通俗,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白话文的发展历程——
唐代时就有人提出“言文脱节、格式束缚”,韩愈反对骈体,提倡接近口语、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体恢复到未受骈体束缚以前,史称“古文运动”,说是“古文”,实则“革新”;宋代的“语录”和宋元的“话本”属于早期的白话文学,前者是记录谈话的文书,后者是讲说故事的底本,但都带有半文半白、甚至文浓于白的性质,称不上彻底的白话文。
明清的章回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和《水浒传》等),用当时的白话书写,这些通俗小说的流行,使白话在民间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但是文学正宗终究是文言文,主流地位难以动摇。
清末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有意识地提倡白话,兴起了时称为“新文体”的“通俗文言文”。黄遵宪引俗话入诗,反对崇古思想作怪,于1868年写的新诗被看做文体解放的先锋:“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裘廷梁亦提出“崇白话、废文言”,宣扬白话的“八益”,其中“省日力、免枉读、便幼学、炼心力、便贫民”几项,皆十分先进。还有陈荣衮,第一次提倡报纸改用白话,再加上王照制订官话字母,拼写“北人俗话”,不拼写文言,过了不久,各地出版多种白话的小型报刊,进一步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进程。需要注意的是,晚清白话文运动虽是开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仍属古代白话文的范畴,并不是现代白话文。现代白话文是“话怎么说就怎么写”,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语体范畴,是不同于用“白话”写文章的文学现象。
“五四”的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最终取代文言文,成为主要的书面表达方式。“五四”前后,革新思潮澎湃,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派纷纷撰文,阐明对“文学革命”的观点,使得白话文运动势如猛虎,硬生生割裂白话和文言的关联,片面强调白话文的“工具性”,只有周作人和刘半农较为冷静,认为白话和文言各有所长,文字改革应该温和。
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年级国文课教育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文),这标志着“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初步胜利。同时,白话文内部面临严重问题:美学意蕴的缺乏、思想与表达的脱离。好在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诗集《尝试集》、周作人“美文”系列、“冰心体”,它们具有了示范作用,使白话文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
今时今日,白话文已经日臻成熟,但传播介质和口语习惯等等的改变,均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让白话文也与时俱进,好为我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文言文和白话文
撰文文字多寡,与生产力发展有关。孔子的《论语》,有二十或二十二篇,收有孔子语录一百三十多条,共得字一万三左右。那年代还没有蔡伦造纸,字刻在竹简上,费工费时,用字便以一当十、当百,那才叫言简意赅,一字千金。 后来载体丰富了,有了丝绸了,有了纸了,古人撰文也渐渐话多了。到有了无形的电子网络,撰文写字岂止只是字多了,简直就是口水多过茶,说的废话蠢话就更多了去了。 后人用白话文翻译《论语》,用字必会多了。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现代文:“几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古文八字,现代文二十一字,后者用字足是前者两倍多,古文用字的精确,一目了然了。 今天倒退全用古文也不现实。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初期,文、白之争留下不少佳话。其中有胡适为白话文鸣锣开道的故事流传。话说学生中有人不愿与时并进,诘问白话文有古文精简吗?胡便举自己回电婉拒政府一职为例,?学生以古文答复。那学生写下:“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十二字。胡适说自己用白话文回电,仅“干不了,谢谢!”五字。胡适那是为了推广白话文而不惜抬杠。平心而论,学生那段文言文无论是礼貌、身份还是语气,都更适当。 在今天,某些文体如书信,文、白共享无疑值得提倡。这样更能体现出中文文化的雅致。(摘编自大公报 作者: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