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寒假读什么书?来看看有哪些大学生必读经典著作吧中国大学生在线

更新时间: 2025-07-25 14:35:13

阅读人数: 541

本文主题: 现代文学十大经典

布恩迪亚家族用各种方式来对抗孤独,如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对科学的迷恋、乌尔苏拉的勤俭持家、阿卡迪奥的制作小金鱼和对战争的痴恋、阿玛兰妲不懈的编织等等。在每个人的心底,也许都生而孤独。生命也许没有意义,不断的轮回。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属于自己的尝试。

孤独是人性中最瑰丽的色彩,星空是夜晚中永恒的诗。《百年孤独》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艺术而有力地展现了贯穿于整个人类心灵史的深刻而瑰丽的孤独感。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在表现手法上是魔幻现实主义的,“ 将真事隐去”,用魔幻的、离奇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反映、体现、暗示现实生活。曾凭借巨作《百年孤独》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许三观卖血记》,一个包含着讽刺与悲哀的名字,好像许三观的一生就被“卖血”两字概括了,这或许就是许三观的命,他一共卖了11次血,卖血成为他度过每一个人生关口的手段,甚至到最后唯有卖血才能让他对未来生活感到安心。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且无知荒谬的人,却能用他温热的心感动你我,成为凡尘中的英雄。

余华好像特别擅长于用幽默的语言来传达冷漠,他善于也敢于用自己的笔去记录那个时代的残酷,但是他笔尖的冷漠中却又不乏温柔。许三观实实在在的活在世俗之中,有血有肉,脚踏实地,他用自己的方法保护着妻子和三个儿子。余华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打造一个诗意的世界,却让人感受到了他骨子里的诗意。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与《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描写苦难的新时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难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的作家却并不多,路遥当属其中之一。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自觉继承。

 “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

人类进化原本就是一个深沉又严肃的话题,它甚至可以引发人类的终极思考: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向哪里?……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只剩下了我们自己?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从洞穴壁上原始人的手印,到月球上阿姆斯特朗的脚印,我们是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人之初,性本善。”但当你看完《人类简史》之后,对人性“善”的观点会瞬间破灭。这是一部非常与众不同的另类“人类史”,作者盘点了笼罩在所有人类历史进程之上的桩桩庞大迷局骗术,将它们逐一撕剥开来,无情地戳破了那些虚幻的泡沫,让你在看书之后不由得惊呼起来,原来,所谓人类的历史进程,不过是部自我欺骗的历史罢了,所谓的人类,不过就是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智人”罢了,根本没什么了不起。

《活着》讲述了主人公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人生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

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等多种形式。《白鹿原》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

寒假读什么书?来看看有哪些大学生必读经典著作吧中国大学生在线

中国现代文学书目推荐

现代文学的名家大都精通中西文化,底蕴深厚,在文人情怀与现实关怀之间做到了平衡,大时代中他们自己的生命经历一如他们的文学创作,本来也是一个传奇。对此小编就为各位整理了中国现代文学书目推荐的相关优秀内容,欢迎各位参阅。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汉园集》

本书是中文专业现代文学基础课教材,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性学习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对1919-1949三十年的现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和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潮和文学现象;与一般文学史有别,不过分强调时段,而是重点关注不同文体的发展变迁,以此串联起整个文学史,并对重点作家作品进行导读。每章基础知识后进一步给出了“导学训练”、“问题研讨”、“拓展指南”,供学生深入学习之用。

陈国恩 主编 /2010-09-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石兴泽,隋清娥 主编 /2012-08-0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程光炜 等著 /2011-10-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程光炜 编 /2012-03-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哈迎飞 编 /2013-06-01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0(精编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

朱栋霖 主编 /2011-11-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00(II)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朱栋霖 主编,龙泉明 本卷主编 /2007-01-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学明 编著 /2011-02-01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许志英,邹恬 主编 /2008-01-01 /南京大学出版社

童庆炳 等著 /2005-12-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00(四)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

朱栋霖 主编,汪文顶 本卷主编 /2007-01-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子善 编 /2013-06-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遗珠偶拾——中国现代文学史札记

郜元宝 著 /2010-01-01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中树,许祖华 主编 /2009-09-01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义,(日)中井政 著,张中良 著 /2009-05-0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示众》《铸剑》、《复仇(其二)》《过客》《狗的驳诘》《墓碣文》《立论》《颓败线的颤动》《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春末闲谈》《灯下漫笔》《随感录三十八》《战士和苍蝇》《夏三虫》《小杂感》《谈皇帝》《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拿来主义》《略论中国人的脸》《说“面子”》《一思而行》《二丑艺术》《读书杂谈》、《狗•猫•鼠》《父亲的病》

《天狗》《凤凰涅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屈原》《虎符》《孔雀胆》、《银杏》

《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白杨礼赞》

《寒夜》《憩园》《龙•虎•狗》

《离婚》《四世同堂》《断魂枪》、《想北平》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谈酒》《乌蓬船》《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水里的东西》、《小河》 沈从文

《边城》《长河》《柏子》《丈夫》、《鸭窠围的夜》《桃源与沅州》 艾青

《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太阳》《大堰河——我的保姆》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封锁》、《公寓生活记趣》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冬天》《匆匆》

《城堡》叙事的“足”与“不足”

《城堡》是卡夫卡以冷峻、淡漠的笔调,孤独的气质,抽象、象征的手法建构的一个具有多重阐释意义的寓言体。在文本中,卡夫卡打破了正常的叙事逻辑,割裂了传统的叙事伦理,使得叙事被迫停滞了下来,以致于后期的文本只得依靠人物无穷无尽的繁琐的对话来补充。然而,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先天不足”恰恰成就了《城堡》这一现代主义经典名作。 可以说,卡夫卡对于《城堡》的处理方式归根结底是一个似非而是的悖论。叙事的停滞貌似是故事讲述上的败笔,实则为文本深入捕捉和表现人的思想、精神世界留足了的巨大空间。文本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限制视角,通过外乡人K的视角,呈现城堡权力结构下的社会生态,从而生发出了基于文本本身的无限的解读方向、内涵哲思。这恰是限制视角的妙处,有限的视角往往蕴藏了丰富的内涵,能透过一个视点或多个视点建构更加广阔的文本世界,形成一种由形式的限制与内涵的开放共同构成的张力结构。视角的不同源自叙事者所摆放的姿态和位置,留白无疑也是一种高明的叙事艺术,《城堡》以“不足”的叙事生发出无限的“足”的寓意内涵,把探索和解读的主动权过渡从而让步给了读者。乃至文本“不足”到都没有写完,实际上是一部没有结局的残篇,而这似乎是天意,因为对于《城堡》这样的作品来说,结局似乎意义不大,因为该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远不在于此。事实也证明,结局的缺失并没有让《城堡》丧失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从另一角度上讲,没有结局恰恰是它最完美的宿命,没有结局也就是最完美的结局,结局的“不足”恰恰反衬了《城堡》在内涵和意义上的“足”。限制视角为《城堡》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开放的叙事结构,并接受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这使得《城堡》更像是一系列哲学概念的艺术外化和表现形式。不得不承认,文学确实是哲学和历史的最高表现形式。 此外,抽象的表达和视角的限制使得故事的叙述虚实杂糅、亦真亦幻,虚与实交相辉映,形成巨大的张力,具备了一种的荒诞、变形、怪诞、扭曲的效果。这种效果往往不符合大多数人感受小说作品时的正常口味,却也拥有着西方现代派文学特有的艺术魅力。 十分值得玩味的还有城堡这一意象。城堡无疑是贯穿于文本始终的散发了无限神秘气息的事物,主人公K的奋斗方向和终极理想乃至存在意义都指向城堡。城堡是一个封闭的向外辐射的权力结构,是悬挂在人们头顶上巨大的囚笼。K和全体村民从未进入城堡,城堡也从未向人们开放,而城堡却无处不在,通过一套完整细密的管理制度精确地掌控着所有局面,无处不在地渗入了人们的生活。作为所谓“土地测量员”的K所进入的村庄属于城堡,归城堡节制,却又被庄严高贵的城堡排除和区分在外,二者呈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整个村庄都存在于城堡巨大的阴影之下,城堡巨大而复杂的权力结构、意识形态貌似成为了维系村民生活的至高无上的事物,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而言城堡甚至是他们类似于宗教信仰样神圣的存在。城堡近在眼前而又远在天边。K始终可以从村庄各处仰望到城堡,却始终没有进入半步。而在城堡的统治范围内的村民的生存状态,仿佛映射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正如被城堡统治和压抑的村民生活在荒芜的雪原上。现代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却只是把自我和世界孤立了起来,所创造的为了让人类生活更便利的一切,实则压抑和限制了人本身。现代人所创造和享用的智慧、知识、技术越来越庞大,而作为个体的人却越来越孤独、渺小,精神也更加荒芜。不断更新的技术为生活提供便利,却铸成了人自身的空虚和懒惰,人类创造了爆炸增长的庞大的文明,却使人显得更迷茫、无力和单薄。马克思·勃罗德透露了卡夫卡对于《城堡》结局的安排,“这位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至少会部分益得满足。他不放松斗争,但由于身心衰竭而死去。村民们聚集在他弥留之际所卧的床周围,这时城堡的决定传了下来,决定虽然没有提到K住在村里的合法权利,但考虑到某些次要情况,允许他在村里生活和工作。”除此之外,从卡夫卡的笔调和对于K不断朝城堡而奋斗的态度中,我同样感到了一种无力的孤独感和强大的悲观情绪,仿佛人生的意义,人的一生,不过是自鸣得意、自我麻痹、自我感动的悲剧,如同不断滚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沉浸在每前进一步的喜悦中,用对于当下的专注掩盖、淡忘、麻痹掉无限的焦虑和恐惧。由于每个人都是其他一切人生存的周围环境,无数渺小的个体构成了一个庞杂的环境,庞杂的环境又在节制每一个个体。因此,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逃不脱如此这般的生命状态。

标签: 现代 空间 复仇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