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树增:军旅作家远离了军营,官兵们不会认你
作为现场聆听过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军队作家代表,对于习主席的系列重要讲话您有着怎样深切的感悟?三年来,您自身的创作是否也有一些新突破、新变化?
:能在现场聆听习主席的讲话,确实是莫大的荣耀。当时,我正在潜心创作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抗日战争》,习主席讲话中对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的诠释,指明了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也给我的创作注入了极大的精神动力。因为抗日战争正是近代以来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的一次全民惊醒、全民动员、全民不屈与全民抵抗。这部作品的写作是我秉承为人民而写作宗旨的一次具体实践。
对此我也有同感。三年来,习主席的讲话一直激励、启发着我、引导我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探索前进。这期间,我创作的长篇小说《对阵》、中篇小说《盛宴》《好一朵茉莉花》《鲜花岭上鲜花开》等作品,在思想、主题、形式等方面,较之过去,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更客观了,更接地气了,更有典型性了,更有真实性了,也更有可读性了。
:军旅文学作为当代文学重镇,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甚至引领社会风尚。您觉得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和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军旅文学应有怎样新的定位和作为?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在文学成就、文学品格以及文学的社会功能等诸方面,军旅文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改革强军是新的时代召唤,军旅作家应该努力成为一名为时代精神高奏进行曲的号手。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认为军旅文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依然是深入生活的问题。未来战争的目的、手段、模式,对于多数军队作家来说,都是陌生的领域,这就需要我们扑下身子,到边海防一线去,到高科技前沿去,到军事斗争准备的一线去。只有迅速融入新的语境,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军旅文学特点的作品。其次要在思想深度上有新的开掘:从故事到情感,从情感到人性,从人性到灵魂,概括起来,就是叙事、抒情、见性、显灵。再次是要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军旅文学要在主题创意、素材开掘、视角变换、语言冶炼等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只有纯熟的技术,才可以支撑精湛的艺术。
习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作为英雄叙事的主力军,军旅文学如何更加深刻有力地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我认为,一是加强养德修艺,树立高尚的、纯粹的艺术品格,争当一个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英雄负责的作家;二是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军营,既要深挖中国革命战争创造的精神瑰宝,也要融入当代军营火热生活的语境,从历史和现实中擦亮英雄精神,领悟革命真谛;三是厚积薄发,加强艺术积累,学习经典,洞悉艺术创新的奥秘,使自己的作品走向引人入胜、动人心弦、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高度。
: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之一。狭义而言,这个情感始终是中国军旅文学的精神主调;广义而言,这个情感也是人类文学史上不朽经典的精神主调。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对这种精神主调的强调与弘扬,显得更为至关重要。军旅作家只有在逐利的漩涡中独善其身,在多元的价值观中神清气定,才有可能不辜负时代精神主调主唱者的光荣角色。
:近五年来,军旅作家聚焦强军目标,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您认为在由“高原”向“高峰”勇毅攀登的过程中,军旅作家应该在哪些向度上持续发力?
一是要向高处看齐。以抗战叙事为例,我们不能仅仅站在一个阶级、一支军队,甚至也不能仅仅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来看待战争历史,应该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回眸、俯瞰、比较、分析那场战争,去发现具有人类共性的问题,探究人性深处的问题,使军旅文学得到更多的认同和关注,更具覆盖性。二是要向深处开掘。同样以中国革命战争为例,我们的作家写了几十年,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是总体看,所谓创新和突破,还局限在很小的层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把人当人,不能忽视人的复杂性。不管是自己人还是敌人,都要写得血肉丰满,不能仅仅把他们作为符号。
:的确,高远和深刻其实并不矛盾。军旅作家在精神上要与时代同步,在文学境界上要有大格局,在文学视野上要见大风云,在文学精神上要有大气象。热衷于“自我表现与宣泄”的作品,终走不出目光所及的方寸之间;迷恋于“小众情调与趣味”的作品,终躲不过门庭冷落的孤独境地。只有把个体命运和民族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可能聚积起平地凸起的艺术力量,成就“高峰”之作。
扎实深入军旅生活,真情贴近基层官兵,是军旅作家代代承袭的光荣传统。面对军队凤凰涅槃般的改革重塑,军旅文学应该如何书写改革强军的新鲜经验、塑造“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形象?
:军旅作家首先是军人,远离了军营和队列,官兵们会不认你这位“弟兄”;军旅文学的源泉,是产生于军营和队列中新鲜的军旅生活。只有与当代官兵苦乐同当,官兵们才会为有你这个战友感到自豪。
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对于军人的情感、生活状态、价值取向等等,势必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样,给军旅文学创作带来新的课题。因此,研究世界军事格局,探讨未来战争模式,把握新型战争中人的情感命运、行为方式、心理结构,将是军队作家必须尽快补上的一课。
(原标题为《聚焦改革强军的文学表达——与作家王树增、徐贵祥谈军旅文学创作》)

茅盾系列之军旅作家柳建伟:“时代三部曲”用文学传承红色血脉反映时代精神
e线荐读
柳建伟(1963‐),河南南阳镇平县人。中国作协全委会主席团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英雄时代》)、《惊涛骇浪》,长篇报告文学《红太阳 白太阳》《日出东方》等。《英雄时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以长篇小说《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英雄时代》组成的“时代三部曲”,成为了世纪之交中国文坛的一道靓丽风景。这三部作品各有千秋,从三个不同维度描绘出作家柳建伟的立体呈现。
《北方城郭》写得最扎实饱满,元气淋漓。
《突出重围》最具前瞻性地展示了新世纪的中国军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英雄时代》以题材取胜,并最终摘取了中国文学至高荣誉第6届茅盾文学奖。
震撼人心的《北方城郭》作为柳建伟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曾被出版界誉为能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并提的现实主义巨构。小说以豫西南龙泉县城为中心展开,在四十余年的时间跨度内,对当代中国城乡现实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描画。小说直面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深刻地描绘了社会转型期中国人的生存境况,塑造了李金堂、刘清松、欧阳洪梅、林苟生、申玉豹等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显示出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强大生命力。
李金堂这个人物的塑造被认为是小说中最出彩的,作者成功地将人物的多面性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人心中的李金堂都应该不尽相同,你可以认为他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土皇帝,也可以认为他是雄霸一方的伟丈夫。不过,一个词绝对不足以形容他,精于权术,政治铁腕,铁汉柔情,心思缜密,经验老到,这些都可以做这个人物的注解,但或许还不够。
《突出重围》是一部反映当下我国军队建设情况的现实主义力作。小说以作家的军旅生活体验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为基础,成功地塑造了像范荚明、朱海鹏、方英达等一系列当代军人的新形象。
这是一部着力描写人物群像的作品,几十个人物分布在从普通士兵到大军区司令的广大“空间”里,错落有致、浓淡相宜。方英达、朱海鹏、范英明等人物形象富有独创性。这还是一部具有“盛世危言”品格的忧患之作,体现了中国作家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呈现出的沉郁、激越的美学风范,暗含了转型期的时代精神。在接受方面称得上雅俗共赏的作品,其结构完整、情节丰富。作品中虽然没有出现堪与李金堂比肩的典型人物,却以完全不同的艺术品格和文学景观,显示出了作者磅礡的创造力。
《英雄时代》该小说大开大合,以一个红色家族的几个主要人物在北京和西南中心城市的命运沉浮为主线,描绘世纪之交社会变迁的壮阔图景,既写出物质狂欢时代物欲横流对正常秩序的破坏,也写出时代英杰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对丑恶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该小说结构宏大,采用直面现实的叙事手法,广泛呈现了当代中国的经济生活场景。
小说以高干子弟陆承伟、史天雄两兄弟在城市改革深化的关键时刻作出的不同人生选择为故事线索,表现他们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精神境界,提出了攸关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性改善的诸多法制、伦理问题。环绕着陆承伟、史天雄的对峙、冲突,作者展开了从京城高干家庭生活到内地边远城市的普通女工的生存挣扎等多层次的生活场景。
在柳建伟的“时代三部曲”中,可以领略到当下中国从乡村到都市、从“地方”到军营的各色风景。据他自述,《英雄时代》其实与《北方城郭》和《突出重围》的内在精神相一致,三部作品合成《时代三部曲》,基本上能概略表达出对当下中国的基本判断。
军旅作家:“莫言作品的两大特点是叛逆与审丑”,易中天中枪!
易中天为什么如此偏袒莫言?因为一丘之貉!难怪网友说;“相由心生”!
:同样描写农村生活,路遥的思想层次、艺术水平比
易中天对莫言的评价是:“莫言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故事讲得很清楚,从叙述方式、结构方式到语言表达,都很地道”。他认为莫言把魔幻现实主义元素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作品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阅读震撼力。
相比,易中天坦言:“同样描写农村生活,路遥的思想层次、艺术水平比莫言差了一些。”
那么,果然如易中天所说吗?事实刚好相反!路遥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格局方面,都高过莫言N个档次!
众所周知,莫言代表作《丰乳肥臀》龌蹉不堪!路遥代表作《平凡的世界》积极向上!
路遥的《人生》被喻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受到全国人民的追捧。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却倍受国人诟病与质疑!
究其原因是什么?作品的思想性与作者格局!
路遥笔下的女子没衣服穿而躲在家里,是有廉耻的,而莫言笔下不仅满街遛达还去上学,是亳不知耻的;路遥描写当时贫困的环境下奋发向上的中国人民,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艰苦奋斗,这是西方所反感的。
莫言描写的贫困环境下愚昧无知、贪婪无耻的中国人与同时代高大上的西洋人、东洋人相比,中国人就是劣质劣等人,这是为西方所欢迎的。
相比之下,二者笔下的中国都是贫穷落后,但倾注的情感不同,路遥受人景仰,亳无争议;莫言受到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抵判,非议,甚至攻击。为什么?
因为路遥是真实的,莫言是虚伪的,写同样的贫困下的中国人,莫言在写中国人男盗女娼、贪婪无耻的同时,讴歌西洋人、日本人的各种美德,而路遥写中国人贫穷而不屈,奋发而有为,并不赞美洋人!
2024年5月12日一篇《中华民族没有信仰吗?》的文章,直指易中天的著作,刻意渲染低级趣味,制造低俗情趣,将文化用于哗众取宠。易中天为吸引眼球,借助传播传统文化的幌子,向青少年灌输其低俗,庸俗的价值观。
易中天本质上是膜拜西方文明,间接否定中华民族信仰,鼓吹“美国精神”,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者开脱。为“财富精英”辩护中漠视信仰的人民基础,为不同时期的财产阶级剥削阶级辩护,背离了人民立场。
如果说莫言是用文学手法否定,易中天更严重,是用历史否定历史,莫言是文化上的抽象否定,而易中天则是本质上的理论否定。最为可怕的是,莫言和易中天通过否定成为了两尊神,成了我们搬不动的大神。
这是我们时代的悲哀,更是对先辈们的一种侮辱,是真正的民族之痛。
莫言自知之明“诺贝尔奖”只是个噱头!
有一次,莫言和杨振宁这两位诺奖获得者,共同参加了一档对话栏目。
有人问莫言:“你生活中为什么那么低调呢?”
莫言幽默地回答:“如果我获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你看我还低调不低调,我会非常张扬。因为这定理就存在宇宙里,不服气你也发现一个?但文学就不一样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网友:看看易中天和莫言的长相,再看看路遥的长相,各是什么样的人能不清楚吗?“相由心生”古人诚不欺我!
有的皮笑肉不笑,有的一脸横肉,有的蛇眼鸡嘴,有的摇摇晃晃满嘴脏话!
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冕曾说过“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道不及文则德胜,文不及道则气衰”。这里特别强调了“气”!
古代许多大诗人、学者,其文有气,其人独有的气质来自于他们自身的修养与文学素养,皆因其具有真正的风骨,铁肩担道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不是耍一己之态,逞匹夫之勇!
故他们有的仙风道骨、有的威武霸气、有的英气逼人、有的温文尔雅、有的禅意十足、有的正气凛然!
看看现在的“文人墨客,大作家大诗人”,哪个角度看也没有文人气质啊!他们忸怩作态、媚骨十足、摇摇晃晃,怎么可能出现形神合一的精神领袖? 为什么?因为心不正,故相由心生耳!
:叛逆与审丑,是莫言作品中的两大特色。军旅老作家——彭荆风
,是莫言作品中的两大特色。莫言也以历史观、艺术观的叛逆者自居。这种叛逆性在《丰乳肥臀》中,可以说是表现得相当明显!只是他的叛逆不同于投向黑暗的反动统治,他是在诅咒嘲讽近百年来千千万万仁人志士曾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革命事业。
相关资讯
原创我军曾有两个魏巍:一个是著名军旅作家,一个改名后获授少将!
人们常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这样的常规往往会被人打破,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是隐蔽身份,其二是以名明志。他在与一线官兵的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浓浓的战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