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作家王凯《绿沙漠》出版,书写西部沙漠驻防生活
军旅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徐贵祥、柳建伟、周大新、王树增等军旅作家先后以兼具真实力量和思考深度的作品斩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等。随着时代变化,改革大潮与强军实践给部队带来了新的变化,社会文化与军营文化的相互影响,让军旅题材小说逐渐演变为另一种特殊身份的社会小说。
新时期的军旅文学,一边坚持着军人职业的特殊伦理,一边也深深濡染了社会性的特征。此时,“新生代军旅作家群”的创作呈现出较为新鲜的叙事角度和审美风格。他们或书写军队历史与军队中新的风貌,或书写军营大熔炉里的个人成长,在观照当代军人生活状态和生命情态的同时,为军旅文学开拓了新的书写空间与路径。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75后”作家王凯也是军旅作家中的重要代表。近期,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王凯的最新小说集《绿沙漠》,以其近年来重要的三篇中篇作品,继续聚焦当下基层连队官兵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从学员、技术员,到排长、参谋、干事,直至连队指导员,王凯有着完整扎实的部队任职履历与丰厚深切的基层体验。对基层部队生活的了解、对年轻一代官兵在军营与社会的急速变化中的精神处境和命运遭际感同身受,使得他更加善于挖掘表现日常生活中人物丰富的生命情态。
《沙漠里的叶绿素》中,三个从军校毕业的大学生,被分到了驻在沙漠的空军基地,像沙粒一样被散落到沙漠中不同的驻点;《途中》里一个连队从城市移防到边远戈壁,踏上西去的列车,怀着内心的挣扎前往新的生活;《星光》中面临转业和落编竞争的连队参谋和多年前的战友重逢,要如何守住内心的尊严、原则?
小说中的人物或遭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或身陷情感与道德困境,或面临追寻与放弃的艰难抉择,作品通过不同视角展现了西北戈壁大漠军人们的情感与生活,体现了作家深入复杂丰富的军营生活现场。作家徐则臣评价王凯的作品是“从沙漠瀚海拣回的一块石头”,称赞其文字粗犷准确,深入人心。
王凯曾在采访中提到:“我想写的是我们这一代军人的生活。”在他看来,军旅作家应该时刻守望军营现实生活,努力深入探究和描摹军人行为和精神世界中的光影,不仅需要作家熟悉自己笔下的生活,更需要有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处理复杂生活素材的能力。
对于王凯的写作,评论家孟繁华评价道:“生活中多有意气难平事,从日常生活、工作到恋爱,王凯在讲述笔下人物的故事时,仿佛有点漫不经心,但每个人物、每个情节或细节,都与小说的主旨息息相关。这就是王凯的过人之处。一切都在设计之中,一切又都了无痕迹。”
作家张楚谈道,他对于王凯小说里那种纯正的气息极为着迷。“他有着俏皮深情的叙述腔调,有着对卑微生命最本真的尊重、体恤和仁爱。他甚至让我想起了托尔斯泰这类作家作品里始终贯穿的宽广明亮之心。”
《绿沙漠》中闪烁着很多张楚所说的以深情写就的“宽广明亮”的句子,这些描述也在丰富着我们对于沙漠的认知,王凯写及“地图上任何一个小点代表的沙子都能把整个基地掩埋,即使是一只剽悍的骆驼也很难从其中一点走到另一点”“为了被他捡到,这些玛瑙们已经在此等待了上亿年。认识到这一点会让他捡来的石头变得珍贵一些”“他经常站在戈壁滩上遥望星河,却无法回答‘无限’究竟是什么意思”……
从军校到沙漠,从机关到连队,大漠的荒凉粗粝与现实生活的残酷磨练着年轻的生命,也映照着小说人物的心境变化和命运起伏。王凯的作品不刻意追求传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书写官兵之间细腻的关系与和平年代军队生活的琐碎细节,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温情。
在现代军营这一特殊的环境下,“小”与“大”的叙事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军旅文学的独特风貌。《绿沙漠》对日常军队生活中军人情态的挖掘和心灵世界的展现,对年轻一代官兵在军营与社会变化中的精神处境和命运遭际的观照与省察,跳脱了个体境遇的藩篱,将叙事视角融入部队、社会变革前行的整体大势。
王凯的写作风格平实、幽默、生活化,通过貌似平静而内含张力的叙述,展现了对军营生活细节的深入观察,作家石一枫也认为:“王凯的小说不仅可以作为军事文学的代表,同时也具有不输于地方题材的真切感和日常感。”

莫言:热爱军旅文学
●在我看来,其实生活中并不缺读诗的人,缺的是能把诗写到人们心坎里的诗人。
●军旅作家写什么?我想写真实也好,写生活也好,最终还要归结到写人上来。生活环境、社会背景都是人在其中活动的一些后台背景,作家应该时刻盯着人,描述人来写。
●这是一个有生活的诗人的作品,她不满足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满足于一般的观念和思索,一直试图拨开浮萍一样的生活表层去揭示真实和本质……
收到军事谊文出版社王毅同志的大作:《水玉小集》(六卷),很高兴。王毅是我的山东老乡,曲阜人,曾在军艺文学系就读,和我又是校友,又都在总参工作过。让我作序,欣然受命。
我在部队工作、生活了22年,离开部队后,也一直关注着军队,关注着军队的作家。他们中很多人执著坚守内心的精神高地,用文字表达对人类社会和军队的深层思考,其成就和造诣令我由衷赞叹。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军旅文学也出现了创作瓶颈,中老年作家不了解年轻官兵,年轻官兵又不愿意进入这行业,突破这个瓶颈难度很大。
军旅作家的前景怎样?诗人比作家处境似乎更加尴尬。
都说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要多,写诗和读诗的人都越来越少了。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遇到好的诗,写到心坎里,引起了共鸣,还是会情不自禁地看下去。在我看来,其实生活中并不缺读诗的人,缺的是能把诗写到人们心坎里的诗人。作家同样如此,需要真正了解读者的心理,才能真正走进其心里。
王毅的诗创作于生活,寥寥数语,情感真挚充沛,容易引起共鸣。像《兵者》里的“英雄”“礼赞”等篇章,用诗歌记录汶川大地震,就是对部队官兵最高的礼赞,尤其是那些参与过抗震救灾的官兵一定深有同感。
军旅作家写什么?我想写真实也好,写生活也好,最终还要归结到写人上来。生活环境、社会背景都是人在其中活动的一些后台背景,作家应该时刻盯着人,描述人来写。军旅作家就应该盯着军队的人来写。在王毅看来,当作家就是要像她在《光明日报》用一个版面来采写胡可那样“为人民服务”,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这一点,恰恰是她创作的核心理念,抓住了人来写,就抓住了关键。
怎样写好军队的人?作家需要对人物的深刻理解,要有阅历,要广泛接触社会,头脑里面要有形形色色的人物,然后汇合成一个典型的人物。
现在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作家来讲,一个最大的困难,是对当代社会了解不太够。最近20多年我生活在北京,尽管每年拿一定时间回到我的故乡生活一段时间,但由于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变成一个所谓有身份的人,了解生活、深入生活实际上也有很大困难。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作家,我们这一代作家现在也许永远突破不了瓶颈,作家老了以后就应该认输,因为无法代替年轻人,就应该让现在年轻人写他们自己。
王毅18岁当兵,从战士、班长、护士,到干事、副教导员、副主任、副总编辑,一刻也不曾离开,熟悉军队又深深地热爱着军队,丈夫曾是部队的飞行员,儿子年纪轻轻又被她送进了部队。这一阅历对于军旅作家是无可比拟的优势,有利于创作出军队的典型人物。
实话说,她的诗文我并没有完全读,即便如此,她一些作品还是引起了我的共鸣。她思想的尖厉、触觉的敏锐、包括表达的独特,都让人很有感触。读这些作品我首先就会想,这是一个有生活的诗人的作品,她不满足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满足于一般的观念和思索,一直试图拨开浮萍一样的生活表层去揭示真实和本质,这是当下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作家应当恪守的本分。纵观整部作品,无论是小说、人物对话、评论,还是采写,大都围绕着军营生活、爱情和生命体验,她一边观察、描摹它们,同时也在探索它们之间生命本质的关系。说起来,以上几点也都是作品创作中的常见题材,但王毅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没有因循守旧或落入窠臼地进行表达,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用优雅有时又非常质朴直白的方式,令她的诗文闪烁一种独有的光泽和质地。
应当说,王毅的努力与成绩值得肯定,尤其是她身居京城闹市,工作业务繁忙,还能偏居一隅,静下心来创作这么多佳作,其勤奋令人赞赏。
《中国军旅文学经典大系》在京发布
《中国军旅文学经典大系》在京发布
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记者史竞男)《中国军旅文学经典大系》9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发。该丛书共计70卷本,收录作品总量多达700余部,集中展示了我国军旅文学经典作品和创作成就。
该丛书由北京长江新世纪出品、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由徐怀中担任名誉主编、朱向前担任执行主编,收录了刘白羽、魏巍、胡可、李瑛、朱苏进、朱秀海、乔良、徐贵祥、柳建伟等多位著名部队作家的经典之作;孙犁、邓友梅、莫言、严歌苓、刘恒、麦家等经历过军旅生涯的作家,以及邓一光、周梅森等非军旅作家的优秀军旅题材作品也有收录。
作品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理论批评、话剧及影视文学剧本等,其中有《保卫延安》《红岩》《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历史的天空》等长篇小说34卷,中篇小说13卷,短篇小说3卷,诗歌卷5卷,散文卷3卷,报告文学卷3卷,理论批评卷3卷,话剧卷3卷,影视文学卷3卷。
相关资讯
对话|王树增:军旅作家远离了军营,官兵们不会认你
澎湃,澎湃新闻,澎湃新闻网,新闻与思想,澎湃是植根于中国上海的时政思想类互联网平台,以最活跃的原创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为两翼,是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体,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