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黄山遗址上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日前,南阳黄山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继入选“2021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大项目之后,该遗址拿下的又一个考古界“奥斯卡大奖”;而之前南阳不见冢车马坑“天子驾六”的横空出世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最早天文台”的认定,早已吸纳举世眼球,南阳的文化大发现和考古大发掘进入空前的“高光”时刻。
黄山遗址地下埋藏数千年,一朝横空出世,一眼惊艳千年。它之所以如此璀璨,就在于,不仅发现了仰韶时期大型聚落,其玉器加工遗址的发现进一步填补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的空白,改写了考古学中没有中原玉文明中心起源的历史,具有“石破天惊”的颠覆和超越意义。同时,黄山遗址不是简单的文化叠层,而是具有可视性的风物场景,呈现的是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9000年横跨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历史剖面图。
美玉因其外观精美,寓意美好,备受现代人喜爱。中国四大名玉里面,就有南阳独山玉。但我们想不到的是,距南阳市中心约12公里、独山东北约3公里处的一座不起眼小土山,曾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规模化的加工基地,红红火火存在了3000多年。
经过考古界的确定,被列入“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重点项目的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特征鲜明的中心性聚落遗址,在南阳盆地中遗址面积最大,遗迹规格最高,内涵丰富,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景象,为探讨豫西南地区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关键证据。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黄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马俊才介绍,当时,白河与自然河、人工河道、环壕一起构成了水路交通系统,为中原地区首次发现,方便两边独山蒲山提供石材玉材,前街后店、前商后居,水旱码头、货畅其流,川流不息,何其繁华,曾是生产和商业交流汇聚之地。如果用现在的标准看,南阳可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国家级中心城市。
经过几年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确认了黄山遗址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制作遗存,以独山玉石为资源支撑、其他地方玉材为辅助,大致存在仰韶晚期“居家式”作坊群向屈家岭时期“团体式”生产模式转变的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因独山玉石具有很强的标识性,可以推定南阳周边多地遗址出土的多件类似的独山玉器,很有可能出自“黄山造”,反映了该遗址生产的玉石器的交流范围已超出南阳盆地,到达豫西、豫东南、鄂长江北岸广大地区。
“黄山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它处在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区、距今5000多年的关键时间节点,为研究中华文明形成提供了关键材料。”马俊才说。
大墓M77中,从骨架看,墓主人形体粗壮,身高在一米七五左右,双玉钺、象牙梳、玉璜、弓箭、骨镞,400多块猪下颌骨分层摆放……在玉钺象征王权、猪下颌骨象征财富的新石器时代,足见墓主人在黄山遗址片区地位最高,最“多金”。
以大墓M77为代表的屈家岭文化墓群等级森严,疑似梯形独木棺、双玉钺、单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大量猪下颌骨成为酋长级墓的标致,他们直接掌管着这个区域的玉器生产和加工。陪葬品中,作为财富象征的猪下颌骨最具特色,总数多达1600多个,堪称新石器遗址之最,此为南阳黄山遗址的另一罕见奇观。
屈家岭文化大型高等级墓葬区,基本都是男性墓葬,女性墓葬只有两座,陪葬的一些小罐罐,疑似女性用的化妆品罐子。其中,M172的女性墓葬,头骨左侧出土了一把疑似象牙质的编织针,这一把编织针的出土让考古工作者十分惊喜,专家认为,这些成束骨针应该具有编织功能,进一步清理墓葬,或许可以找到编织材料,不论是植物、动物毛发或丝,都将为我国史前纺织考古提供重要材料。
黄山遗址出土的上百座屈家岭时期墓葬,是目前豫西南乃至汉水中游地区这一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群,头枕白河、足蹬独山,排列有序、等级森严。墓葬中的人骨遗存几乎都保存完好,十分罕见。马俊才说,这得益于黄山周围的土壤环境,也给多学科研究提供了一手资料。
站在黄山遗址的山坡上,白河从东边山脚下流过,西边是已经湮没的古河道,还有只用几公里之远隐隐可见的独山,由此畅想7000多年前古人在这片风水宝地上、商贾林立的繁华景象。
难怪,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称之为“中华瑰宝,千年一遇”;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考察南阳后题写“文明在宛”。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认为,黄山遗址兼有南北文化整合的特点,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非常适宜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它的发掘研究、保护展示,必将为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历史文化支撑。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讲述了光阴如白驹过隙,荏苒中,时间已跃千年。华阁腐朽,肉身湮没,我们凭什么再追寻那远古的辉煌?但总有什么是可以穿越漫长的时光留下来的。当商王朝的往事更像是一段离奇的传说时,一片甲骨,还你一段消逝的历史,看微笑的商王在商都中享尽九鼎的至高荣光;当小小曾国已完全被历史的尘埃掩盖得不露一丝踪迹时,曾侯乙的编钟带你去听一曲荡气回肠的《楚殇》,再见那春秋战国之交的熊熊狼烟;当秦始皇挥戈六国、一统天下的不世功业早已在历史的星空中黯淡时,八千强秦兵马俑携你同去观嬴政站于高楼之上,俯瞰九州,笑拥江山……中国短短百年考古史,复活了千年的华感同华夏文明。
中国继秦皇兵马俑后又一奇迹
【解说】7月30号,记者从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理委员会获悉,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已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库,这意味着,其离打造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又近了一步。
【解说】在近日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公布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全国共有150处遗址入选国家大遗址项目保护库,其中包括周口店遗址、圆明园遗址等。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黄石地区唯一一个在榜者。
【解说】随着该遗址进入国家保护库,今年5月份,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委会,向国家文物局提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申请。目前,立项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主体部分,包括四个遗址展示区、现代矿冶工业展示区和考古活动区等。
【同期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国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申报工作已经结束;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加大场馆建设力度,加大旅游景点开发力度。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解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打造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后,影响深远。
【同期声】张国祥:大冶有3000多年的采冶史,1000多年的建县史,100多年的开放开发史。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对于擦亮大冶青铜文化名片,发掘大冶文化内涵,促进大冶经济转型,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解说】据悉,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现于1973年,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被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誉为“中国继秦始皇兵马俑后一奇迹”“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来开好运转自http://www./read-htm-tid-35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