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三体》获世界科幻最高奖系首位获该奖的亚洲人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3日报道,第73届雨果奖在华盛顿州斯波坎会议中心正式揭晓,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最佳长篇故事奖,并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亚洲人。
《纽约时报》称《三体》“有可能改变美国科幻小说迷的口味”,因为在美国顶尖科幻小说家纷纷摒弃传统外星人入侵情节时,人们对《三体》这类黄金时代经典科幻小说的需求并没有消失。《三体》系列的成功令其影响力超越了科幻界。自从第三本书于2010年出版后,该系列每一部的中文版都卖出了约50万册,令刘慈欣成为几十年来最畅销的中国科幻小说作家。除了科幻小说界常见的中学生与大学生拥趸,此书也受到了中国航空航天和互联网业界人士的喜爱。
《波特兰新闻先驱报》称,今年52岁的刘慈欣在山西附近的一座发电站工作,他用业余时间经营自己的爱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6年连续八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三体》系列小说主要围绕地球上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应对外来种族入侵而展开。小说于2006至2010年期间在中国出版,英文版出版于2014年。《三体》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科幻小说,2014年入围美国星云奖。
“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所颁发的奖项,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年会上颁发。雨果奖的名称来源于美国“科幻之父”雨果·根斯巴克,他于1926年创立了美国最早的科幻杂志《惊奇故事》,正式将科幻小说带入了美国公众的视野。

被国人狠批的《三体》,却在西方大受追捧?原因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在得奖前,挨了多少中国读者的骂?
2006年5月—12月,第一部《三体》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取得较为良好的反响。于是,刘慈欣对之前连载的内容进行调整、修改,整编成书籍发行。本以为会大受追捧,没成想收获的却是骂声一片。
文笔太差,根本就是小学生的水平。刘慈欣的野心确实足够大,他构建了一个理想中的庞大的宇宙体系,但
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所有的优点都毁在了镜框式的叙事结构上。他们认为有关叶文洁过往的描写,不适合用插叙,这会让人云里雾里,摸不着丝毫线索。
一些海外评论者对《三体》给出这样的评价:人物比较扁平单薄、苍白无神,是没有血肉灵魂的“无情”人,结构轻重不分,故事比较拖沓
则指出:我和不少人的看法相似,觉得《三体》明显不足的地方,是在文学性以及人物的塑造上。
但是,面对这些批判,主角刘慈欣丝毫不在意,尤其不在乎这些来自“”的批评。刘慈欣坚持为科学唱赞歌,并认为:
尽管刘慈欣的首部《三体》被批得一文不值,但无人能料到,在几年后的美国,掀起了一阵“三体热”。
2015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看完《三体 1》后,曾以国家政府名义发邮件催促刘慈欣,继续更新后续作品。著名作家乔治·马丁和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等人,均对《三体》推崇有加。
美国科幻作家、空间科学家大卫·布林,曾多次向媒体推荐《三体》,他认为:《三体》思考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多个重大问题,刘慈欣站在了世界科幻作家的最前沿。
那么,一部在中国平平无奇的科幻小说,为何被海外人士推崇备至,还将刘慈欣追捧为宇宙社会学的先驱呢?
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杂志《轨迹》认为:这是由于文化背景和问题意识不同,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兴趣点和解读角度,与中国读者不一样。
看过《三体》的海外读者,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三体》系列有可能改变美国科幻迷的口味。
个人认为,《三体》之所以在国外大受欢迎的原因有三个:
《三体》之所以被海外读者誉为“”,是因为它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物理学,这让它的内容,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加上三体游戏的故事情节,十分具有吸引力,获得了读者的高度认同感。
宏大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崇高的风格,作者对人类的终极命题进行了思考,内容情节具有强烈的科学色彩,他成功地把科学概念、哲学、历史与文学完美地结合,这才是是硬科幻小说的完美体现。
《三体》让国外读者想起西方黄金时代的科幻家风格,如,是《三体》顺利进入海外市场的一大助力。
20世纪三大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对刘慈欣的影响十分大。可以说刘慈欣热衷于科幻小说的创作,克拉克功不可没。
亚瑟·克拉克对我的影响,可能比我父亲还要大。也正因为如此,刘慈欣也常常被西方媒体和学者认为是。能将刘慈欣的作品和这位科幻文学大师的作品相比拟,足以说明刘慈欣在西方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在中国被批小学水平的作品,经过刘宇昆的翻译加工,更容易被海外读者接受。一直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的刘宇昆,实则是美籍华裔科幻作家,他的作品《手中纸,心中爱》以及《物哀》接连获得国际科幻大奖雨果奖。他清楚海外读者的风格,对于好作品的翻译自然是信手拈来。
然而,你以为他们推崇《三体》的原因仅限于此吗?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三体人能准确地找到地球的坐标,与叶文洁的早年经历息息相关。很多人痛恨她引来了三体人,又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叶文洁最开始的遭遇,不仅让我们无法接受,更成了海外读者探索中国历史的一个缺口。那段独特的历史背景,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点。
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的葛浩文曾说过:现在,美国读者更注重眼前的、当代的、改革发展中的中国,除了看报纸上的报道,他们更希望了解文学家怎么看中国社会。因为,文学作品对社会表现出的真实,往往超越了纯粹的社会学材料。
在《三体》中,作者给了叶文洁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个背景,恰好给海外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那段经历,对于海外读者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即便国外为了了解这段历史,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当时对信息的封锁较为严密,直到今天也很少对外公开一些信息,这就使得很多学者,希望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中国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这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被刘慈欣用简单的文字一笔带过,却阴差阳错地成了海外读者探究中国历史的突破口,你说他们能不对《三体》感兴趣吗?
当然,小说最有魅力之处,仍是在最残酷的时刻和地方保有人性的光辉,这才是被所有读者所认同的共同价值观。
正如《华尔街日报》报道所说的:《三体》的情节,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充满奇想,它结合了一些人类不得不面对的全新体验。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对每一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看法,更拥有不同的价值观。有人想通过《三体》去探索曾经的历史;也有人想通过《三体》去窥视浩瀚的宇宙之巅;也有人只想了解故事的情节。
《三体》的魅力在于,你以为它是粗制滥造,可将它放在世界科幻小说里也毫不逊色。它不仅能消除中外文化的隔阂,还能制造出文学的共鸣。也难怪它能一举拿下雨果奖,值得奥巴马催更,让马化腾、雷军、扎克伯格成为自己的忠实粉丝。
地球往事、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一部比一部精彩。三刷小说的我,每次都读得酣畅淋漓,读完后都有不同体验和收获。
若仔细品味,你会发现整个人的思维都会有不一样的变化。这种思维的提升,才是《三体》迷们探索的终极目标,还有什么比思维的跃迁,更让人激动呢?
2020年,《三体》被列入清华大学推荐书籍系列,希望那些没看过《三体》的朋友们,一定要看一看这本书,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无论是思维还是认知,都会得到提升,格局也会更大更远。
除了刘慈欣,中国还有哪些科幻作家
本文首发于量子学派微信公众号,ID:quantumschool
偶尔走进书店,到处都是读懂股市、马云怎么怎么的、风水啊、厚黑学、包治百病的书,然后就是工具类作品铺满角落,什么《X天让你会说英语》《怎样让孩子考100分》《C#语言决定未来》等等之类。
别看中国每年出十几万本书,总结起来就是两本,一本是《成功学》,一本是《励志学》。
偶尔看到几本科幻作品,藏头露尾的散落在奇幻和穿越文里,显得如此势单力薄。
很长一段时间,写科幻不是一件说得出口的事,当有人问你出的是什么书时,你会略带羞涩低头看着大脚趾,然后用31分贝的声音说是科幻作品,同时以0.1秒的速度抬起头脸红脖子粗解释我这不是写皮皮鲁之类作品,我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我没有骗小孩子。
对方会很体贴的说:我知道,这是儿童文学嘛!我会给孩子买一本的。当然,最后人家会选择的是《仙境迷踪啪啦啦小魔仙彩印本》,
“科幻中世纪”在中国持续的时间一直很长,甚至延伸到了现在,也许更远……在最近两代人成长过程中,来自于各个类型的文学作品我们历历在目。
汪国真的诗歌俘获了许多矫情的泪水,
金古的武侠占据着男生的梦想空间,
而女孩在琼瑶奶奶的怂恿下一直寻找着自己的白马王子,
叛逆的一代则被王小波教化成“沉默的大多数”,被王朔蛊惑的一批年青人成了古惑仔,
另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又被余秋雨骗上了文化苦逼这条路,
80后一代则被韩寒和郭敬明瓜分,
还有更多的散兵游勇被穿越与奇幻作品教育成“种马”或者“花痴”……
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文学作品里,从来没有看到科幻文学的影子。可以说,科幻不要说进入主流阅读空间,就是在类型文学里面它一直非常弱势。
但再现实和商业的时代,总有一部分人在仰望星空。
“未来+”是一个具有天然吸引力的磁场,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只有将自己的思维投影到星空世界,才能获取量子在跃迁过程中所释放的快感。
在这些人的世界里,真实的宇宙比任何文学勾勒的空间都要完美,因为这是一个逻辑自洽的理性闭环,虽然神奇瑰丽但一切都可以用数学来解释,兴奋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在原子的世界和比特的世界自由穿梭,用三维双眼寻找四维视界。
如果认为人类对未来的想象是一片飘渺不可揣度的广袤夜空,那么这些人,他们就是夜空最闪亮的星星。
在这里,必须提一下《科幻世界》的“银河奖”,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银河奖”向社会推出1300多篇优秀中短篇科幻小说,先后有120位作者登上领奖台。
在这些人中间,既诞生了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星空、柳文扬这样的科幻先行者,
也涌现了江波、索何夫、燕垒生、吴岩、钱莉芳、长铗、阿缺、陈虹羽、夏笳、刘维佳、拉拉、吴岩、张冉、罗隆翔等无数新生代作者。
银河奖”是中国科幻爱好者最后的“锡安”,在这里坚守阵地的是那些“一直在理性地想象”的圣徒,而这套丛书选取的系列作品,就是从这“银河”里拾取最美丽的贝壳。
拉长视线纵观整个“银河系”,可以说群星璀璨,刘慈欣当然是其中特别闪亮的一颗,但远远不能掩盖其它星星的灿烂,如果说现在人们开始关注科幻的话,那中国式的科幻大片,这才刚刚揭开序幕。
王晋康的作品,在哲学思辨力上独树一帜,他“防火防盗防科学”的思想在《替天行道》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对社会的反思更加贴近现实,你能感觉到他所描述的场景就在你身边而非未来,你不看他的作品哪天就会被数学给干掉?
而何夕的软科幻具有诗性风格,干净而美好,忧郁且悲伤,《人生不相见》和《亿万年后的来客》这样的作品给读者人文和科学上双重体验,甚至弄哭了很多粗线条的理工男。
韩松的作品里一直隐藏着一种难以描述的瑰丽和诡异,恍惚之间你不知道科幻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现实世界是科幻的,听说这是吸毒的深度反应。
江波的作品充满硬科幻独有的艺术魅力,这位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从事的是硅系半导体研发,但一直在担心碳基生命的前途。
燕垒生是一个从容跨越奇幻和科幻两大领域的双栖怪兽,
夏笳是一只千年后穿越回来的黑色蝙蝠,
长铗这是科幻界不可忽视的异类,
阿缺这个90后的科幻作品再次说明思考者不会断代……
当然科幻无需正名,它天生就是文学类型作品里的王者。
好的科幻必然是深邃而理性的,天然带着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冷”。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科幻的读者,它需要你自己去用心去感受粒子流的风暴,用手去触摸一直真实的隐藏在虚拟世界的0和1。
对于一些真正的科幻爱好者来说,近年来奇奇怪怪的披着科幻外衣的作品让人跳脚。
《长江七号》这样的文艺卖萌片成了科幻经典
一个游戏公司加一个网络作家敢开拍《三体》
《来自星星的你》竟然成了国际进口的优秀科幻电视剧?
这一切让人心生绝望,我们是一个不愿意面对真相的族群么?希望这些真正的科幻作品让人开开脑洞。
也有人说,中国并不欠科幻什么。
是的,谁都不欠科幻什么,但一个传闻“水变油”的国家,一个连鱼都被传成转基因的国家,一个认为数学只要学到买菜会算账就够的国家,是不是特别需要科幻来恶补一下?理性和科学,是多么珍贵的财富。
不管有多少人有告诫我们要“面对现实”,但总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是夜空里甘愿被点燃的火柴,为渴望真理的人类带来些许温暖。
相关资讯
说起刘慈欣,不要只知道《三体》和《流浪地球》
文章浏览阅读6.3k次,点赞13次,收藏4次。说起中国的科幻作家,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刘慈欣。他从一个发电厂的计算机工程师,一跃成为了中国最成功的科幻小说家。他的代表作《三体》深深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