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5-19 23:22:30
首页资讯视频直播凤凰卫视财经娱乐体育时尚汽车房产科技读书文化历史军事旅游佛教更多国学数码健康家居公益教育酒业美食凤凰视频中国科幻作品再获雨果奖!科幻作家海漄 《时空画师》获“最佳短中篇小说”2023-10-21 22:17:4600:110来自四川凤凰新媒体介绍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广告服务诚征英才保护隐私权免责条款意见反馈凤凰卫视京ICP证030609号凤凰新媒体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24 Phoenix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视频删帖申请流程
如果我们谈清朝时期的科幻小说,很多人肯定一脸懵逼,清朝还有科幻小说的?诚然,我们眼中的清朝,是一个病态落后的时代,清朝人的思维也应该是落后愚昧的,但是,每个时期,总有少数人能够睁眼看世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位清末科幻小说作家便是一个例子。陆士谔,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卒于1944年。清末民初的医学家、小说家。代表作有《新中国》、《新水浒》、《血滴子》等等。陆士谔陆士谔年幼时便喜欢读各种志怪小说,这让他养成了丰富的想象力。陆士谔17岁时开始学医,后在上海以行医为业,并开始尝试写小说。1910年(清宣统二年),32岁的陆士谔创作了一部中篇小说,名曰《新中国》。这部小说虽然只有短短两万字,但是却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我们构画了一个与当时完全不同的新中国。小说的主人公叫陆云翔,生活在1910年的上海,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在这个梦中他穿越到了1951年,此时已经是宣统四十三年。陆云翔在好友李友琴(现实中陆士谔的妻子)的带领下,游历了一个崭新的上海,还通过与好友的对话,了解到了此时的中国,早已经摆脱了贫穷落后,废除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取消了洋人在华的特权,中国已然成了世界第一。《绘图新中国》书影总的来说,作者描绘的新中国,主要是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几个方面来阐述的。在政治上,中国已经废除了封建专治,实现了君主立宪,开了国会,议员均由公平产生。并通过外交手段让西方列强答应了废除了领事裁判权,交还了租界。同时,中国的国货已经畅销全球,洋货在中国已经沦为无人理睬的次品。西方学者、教授们纷纷来华任教,各地学堂尽是外国留学生。在经济上,作者幻想的新中国已经淘汰了马车和人力车,大街上穿行的都是汽车,各种汽车公司专司负责向人们出租汽车(类似今天得出租车)。中国还发明了能在天上飞的“空艇“,用电驱动的各种轮船,全国已经不再有穷人,连过去的渔夫如今都已经开上了电气船,用先进的“测水镜”和“听鱼机”来捕鱼,家家富裕(今天的全面小康)。彼时的上海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南京路(大马路)下有了地铁,黄浦江上架起了铁桥,黄浦江底挖掘有隧道。人民广场上建立起了十二万座的大剧场,上面覆着玻璃琉璃顶。军事上,中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海陆军队,拥有千艘军舰,陆军有八百万军队,已然强大到再也没人敢挑衅的程度。《新中国》原文《新中国》里最让人称奇的两处想象分别是,1928年的“内国博览会”,作者幻想的这场博览会,世界各地都派人来参加,为此还修建了一座横跨黄浦江的大铁桥。这个内国博览会很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雏形。此外,《新中国》里还描绘了一个弭兵会议会所以及解决国际争端的"万国裁判衙门",由世界各国共同设立于中国,用于解决全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这个职能是不是很像今天的联合国?陆士谔的这部科幻小说,在当时并不出名,出版之后,人们对于陆士谔这种天马行空幻想出的“乌托邦”并不感冒,认为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新中国》没有获得较大的关注度。当然,作者的那些幻想,大多都算不上新奇,毕竟那些什么汽车,地铁之类的,在当时的欧美已经出现了,只是中国没有罢了。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新中国》算不上一本好的科幻小说,但是它却真实反映了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开明知识分子们渴望一个崭新的社会的诉求,也代表了人们对中国未来走向富强的美好理想。清末民初的上海当然,陆士谔也明白,以当时的状况,他的乌托邦社会,只能是不被人们理解的一场春秋大梦。正如作者在《新中国》的结尾所写的那样,一觉醒来,才发觉自己只是喝醉了做了一场梦。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孙美娟 李想)诞生于19世纪的科幻小说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它的文学体裁变得丰富多彩,产生了风格各异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科幻小说叙事与现实主义文学叙事相比,一般情况下在叙事形式的选择上具有不同的需求。所以,科幻小说常采取不同于普通文学作品的叙事节奏。随着科幻的发展,对于科幻小说的叙事策略的探讨也逐渐引起了学界热议,并对其他类型文学产生一定影响。阐释科幻小说不同的叙事节奏当下我国科幻小说创作主要围绕着太空冒险、人工智能、环境异变等传统题材进行,但不管在叙事策略、场景构建、情节推进、主旨拔升还是关照现实等各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在叙事策略方面。中国首位科幻文学博士姜振宇表示,科幻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选择了一种被现代科学充分拓展过之后的宏大时空观念,作为叙事展开的背景或基础。这样的叙事策略一方面制约了科幻内部的叙事逻辑,并且让作家和作品都暴露在“科学性”的要求之下。另一方面,这也极大地拓展了写作题材的视野,从而有多种叙事类型,如时间旅行、后启示录、克苏鲁等。我们看到很多科幻作品在叙事过程中经常通过急剧加快叙事节奏形成“密集叙事”或在叙事中突然中断并进入遥远未来的“时间跳跃”,对此,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洋告诉记者,就叙事策略来说,科幻小说由于常常涉及到远超普通文学作品的叙事时间跨度与空间跨度,往往需要采取不同于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节奏。对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程林则提出,科幻小说叙事节奏与现实主义文学叙事相比,既有明显差异,但也有类同。程林表示,近年来,勾绘近未来日常场景的科幻作品大量涌现。科幻叙事不见得是发生在异质空间的远景想象或宏大叙事,也可以是“日常叙事”或“明日故事”。日常科幻与现实主义文学叙事差异并不大,其重点是阐释人在近未来科技世界中的人性、伦理等问题。这种思想实验会让人产生亲和共鸣与陌生隔膜交错的感觉。通常科幻小说的叙事节奏与小说的题材以及题材背后的观察立场的转变是相契合的,至于要选择怎样的叙事节奏,还要看科幻小说的创作者对其作品的设计。分析科幻作品的叙事策略凌晨是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界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多次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在科幻作品创作过程中特别擅长将平实的人生与情感融入太空的宏大背景中。在谈到科幻小说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策略时,她认为,当代科幻作家苏学军的科幻作品《洪荒战纪》体现了科幻叙事具有的宏大时间和空间跨度的特点。小说以文明级别的超时间观察者角度多线推进跨越多个宇宙轮回的战争的叙事方式,讲述主人公姬武偶然进入洪荒世界,目睹羿、娲、鲲等人在不同时空求生、成长、战斗,并见证了人类与神秘的宇宙之敌X物种的终极之战。小说在“时间与空间一体性”的背景设置下,从神话开始,将历史、当下与未来融合在一起,衍生出三段不同的时空,展现作者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设计。一部好的科幻作品叙事节奏一定是张弛有度的。刘洋告诉记者,在《三体》系列里,作者通过”冬眠”这一技术设定,跳跃式地推进了叙事的进程,从而让整个故事的时间跨度从1967年延伸到了太阳系坍塌的时刻,壮阔程度堪比史诗。与此同时,在每次时间跳跃之后,作者又会用大量笔墨对当下时代的各种场景进行细致的描摹,让叙事节奏从急速推进中又立刻缓和下来,从而使得整个小说的叙事节奏显得张弛有度。当然,除了这些科幻作品,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品值得去仔细揣摩其中的叙事策略,品味其中的滋味。这样,我们才能为科幻文学以及其他类型文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叙事策略与惊奇感的营造密不可分近两年来,随着科幻小说的兴盛,很多传统文学创作者开始主动汲取科幻小说叙事资源,那科幻小说的叙事策略对其他类型文学究竟有什么启示?科幻小说叙事的核心是建立在对科技发展的理解和感悟之上,是一种哲学思考后的笃定,是对科技脉络的延续和展望。凌晨表示,科幻作品即便描述小人物与小事件,也具有庞大的信息背景。这对其他类型文学如何适应当下科技对社会生活全面渗透的状况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表示,科幻寓现实于“未来”,深入理解科幻叙事中的“未来”对其他类型文学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科幻叙事中的“未来”其实深深地打上了当代文化烙印,因为这里的“未来”不是真正的时间维度上的未来,而是经由文本想象的概念性存在。在这样的“未来”中,隐藏着当下文化的欲望,它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未来,而是包裹着多种元素的形式化的复杂未来显像。这决定了它是为当下的某种目的而创作的,尤其是面对着当下消费愿望而创作的,由此,不可避免地关注消费者的欣赏口味。脱离开这一点,我们就不能理解科幻作品的基本性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幻作品的两种力量:未来承诺与当下读者要求。两者相结合才能恰当地理解科幻中的“未来”涵义。“科幻小说的叙事策略与它的核心旨趣——惊奇感的营造密不可分。为了呈现出作者所设想的这些惊奇场景,必需要采取不同寻常的叙事方式。”刘洋说,事实上,在好的科幻小说里,其叙事策略,包括视角的选取、情节的构建、时间和空间的转换等,往往都紧密围绕着惊奇感的呈现这一核心来进行。其他的类型文学,比如推理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都可以从这一叙事策略中得到启示,即紧密围绕着本文类的核心意趣来展开叙事,从而避免在故事上曼生枝节,看上去很热闹却不得要领。今天,科幻小说叙事已经对中国小说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管科幻作品在叙事过程中选择怎样的叙事节奏进行文学创作,它的叙事策略都值得我们深思。与此同时,我们也更期待看到科幻小说与文学共融、与时代共荣。
...科幻与奇幻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有可能成真。科幻小说家固然不是先知预言家,但当一部科幻小说上市时,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揣测其中哪些内容有可能会在未来成真。尤其是当时间的某一个节点,恰好与某部科幻小说中时间相吻合时,我们又会忍不住加以对照,看看其中的预言究竟猜中了几分现实。大抵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科幻界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尽量别把未来安排得离现在太近,不然等到了那一年,读者拿着你作品中的未来跟现实一一比对时,难免会产生某些“你猜错了”的尴尬。最起码,也要把未来的时间安排在自己预期寿命之后,毕竟死人不会害羞。不过,对于那些自信满满或是迫不及待的科幻作家来说,未来不需要距离现在太远。毕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郑文光在1959年发表的《畅想曲》就是这样一篇预言了20年后未来的科幻作品。文章中栩栩如真地描绘了作者参加1979年三十周年国庆节的情景。尽管直到国庆的前一天,正在新疆沙漠中担任“对沙漠作战委员会”工程师的作者,才接到次日在北京参加国庆典礼的消息,但只需搭乘一艘名为“红色的箭”的新型原子能飞机,还没翻完半本《中国青年》,就已经抵达北京。1979年的中国,气象学家已经掌握了控制气候的能力,通过几天的忙碌,让国庆前后的北京天气“美妙到不能再美妙”。国庆当天,“原子能喷气式飞机在蓝得像水的天空翻筋头,画出优美的弧线”。整齐的游行队列的最前面,是一艘银光闪灿的宇宙航船“火星一号”,走在它后面的是四位第一批上火星去的探险家。“从前,飞向宇宙空间只不过是大胆的幻想,如今,不但在月亮上建立了我们的研究基地,人类甚至能够飞向火星”。游行的花车展现了1979年中国取得的傲人成就:“琼州海峡大堤竣工了,从北京开出的火车,只要四十八个小时就可以抵达莺歌海。后面人们抬着一个……正在喷发烈火和浓烟的火山!可是它旁边有一座庞大的发电站——这是说,台湾第十七座火山发电站投入生产了”。气象学家宣告自己消灭了寒潮和台风,海洋工厂可以将海水转化为布匹、粮食、建筑材料和工业原料。高寒荒漠的藏北高原,亩产小麦达到了十五万斤。作者也向身边的朋友“尽可能严肃地回答”说大约五年工夫,就可以完全消灭沙漠。“在这一天等于20年的时代里,人们很想知道在20年以后,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本文作者本着敢想敢说的风格,作了比较科学的幻想。我们说它比较科学,因为并非言之无据;说是幻想,因为到底还是有待于人们的努力。但是,我们可以预期,在全国人民的积极努力下,这个幻想必然能够实现。在今天,只有幻想不出来的奇迹,没有实现不了的幻想”。尽管,以现在的眼光回望1979年,我们会发现作者在1959年所做出的所有幻想都没有如期实现,但站在今天再次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哪些看似夸夸其谈的幻想,有些已经踏上了通往现实的道路。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洗天的方式,在国庆前后为北京送上蓝天白云;琼州海峡跨海大桥的建造已经提上日程,从北京开往香港的高铁,全程仅需要8小时58分钟——科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那些基于科学原理的幻想,只要成为人们心目中预定的目标,假以时日,总会在某个注定的时刻化为现实。从这一角度来说,或许我们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忘记了自己曾经对未来的幻想。撰文/新京报记者 李夏恩1931年《十年后的中国》,劲风著,1921年初刊“阿哪达”国(影指日本)向中国发动攻击,作者制造出一种足足抵得上十二倍X光能力的W光,驾驶飞艇,用光线毁灭了敌军两艘最大的兵舰,另有五百只飞艇和一百只大兵舰“触光而化”,击毁了“阿哪达”国全国唯一的火药库,并且用两道光线引发该国休眠火山(暗指富士山)熔岩喷发,导致全国地震。作者发出告示,限令阿哪达国三日内将全国军用品抛到大海里去;从中国抢去的一切权利,都要尽数退还。1951年《新中国》,陆士谔著,1910年初版国会在1918年按时召开,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租界已经收回,领事裁判权等权利也已收归中国。京沪之间通了火车,上海举办了万国博览会。陆家嘴成为金融中心,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1962年《新中国未来记》,梁启超著,1904年初刊是年正月初一,中国全国人民举行维新五十周年大祝典。正值万国太平会议新成,各国全权大臣在首都南京将太平条约画押签字。中国国民决计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1964年《新年梦》,蔡元培著,1904年初刊议会政治建立后,中国迅猛发展,在海战中击败列强,废除各项不平等条约。对内改革,设立裁判所,对违背议会颁布法令的反动分子,用电气刑具进行肉体消灭,通过媒体舆论的手段养成国民的爱国心理。设立万国公法裁判所,取消各国军队,建立世界军。社会组织上,取消姓名,皆用号数编码。取消夫妇的名目,生育子女到配偶室去。对强奸罪判处死刑。制造新文字作为统一文字。最终,在1964年,废除万国公法裁判所和世界军,建立胜自然会,到星球上去殖民。2000年《新纪元》,碧荷馆主人著,1908年初版曾经的外国租界全部夺回,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并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1999年年末,中国因为世界各国纪年方式不统一,向全世界黄种人国家发出通令,要求统一使用黄帝纪元,但遭到了白种人各国的强烈反对。因为黄白混合国家匈牙利想要跟从中国政府决定,遭到以德法为首的白种国家的联合入侵。中国接受匈牙利请求,派出海军西征,与欧洲联合舰队开战。大获全胜。欧洲各国因害怕中国实力,争先恐后求和。中国皇帝与其签订了12个条约,条约规定匈牙利为中国保护国,欧洲各国应向中国支付赔款,并在各国设立华人租界,中国在各国拥有孔教传教权。2016年《未来之上海》,毕倚虹著,1917年初版2016年的上海,得力于与世界文明接轨,科技发达程度令人惊讶,出现了鲸鱼一样大的潜艇、装饰奢华的飞艇,穿上后闪闪发光的电罗衣和轻薄如纸的镍衣。但所有的科学技术都被用于享乐,并未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一百年前的陈规陋习都披上了进步的外衣,在新世纪改头换面,重新登场。-->
...前普利策新闻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美国《纽约时报》总编辑托平日前在纽约接受中新社专访。图为他在纽约郊外的家中陈列着周恩来总理的照片。中新社发李静 摄“新旧中国的变化看起来就像一部科幻小说。”八十七岁的西默.托平回忆起六十年来历次访问中国的情形,如是总结。托平是第一位报道南京解放的外国记者,是一九四九年后采访周恩来的首批美国记者,也是中国六十年变化的见证人。“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对中国感兴趣,”托平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说,“这种兴趣一直保持至今。过去六十年里,我都记不清去过多少次中国。”托平说他对中国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在他位于纽约郊区的住所里,随处可见中国题材的照片。两幅周恩来的头像与他岳父、前加拿大驻华领事切斯特·朗宁的像片陈列在门厅的书柜上。门厅另一侧的墙上则悬挂着托平一家的唐装全家福。托平曾任普利策新闻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美国《纽约时报》总编辑。一九五九年加入《纽约时报》之前,他在美联社担任驻外记者长达十三年。他曾在英国、德国、俄罗斯、黎巴嫩、沙特、澳大利亚、古巴等二十多个国家发回新闻报道。而在托平看来,报道南京解放,是他五十六年职业生涯中最引以为傲的经历。托平在纽约上高中的时候读了斯诺的《西行漫记》,从那以后便立下志向要去中国当记者。出于对斯诺的崇拜以及对中国的向往,高中毕业后,托平选择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理由很简单,那所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去过中国,而斯诺也曾在那里就读。” 一九四六年,二十四岁的托平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机会,第一次来到了中国,成为了一名常驻中国的记者。“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0年,我在中国见到是战争、废墟、难民、光秃秃的土地;一九七一年回去的时候,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二00三年以后我见到的中国,那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即使是南京,那座曾经极为熟悉的城市,也让托平和他夫人奥黛丽感到吃惊。“二00三年重回南京,我们已找不到六十年前的痕迹:小小的夫子庙被建成一个大公园,扬子江上搭着大桥,街上到处是绿树……我们费了很大功夫才找到以前住过的地方,西康路二十一号,那里已经变成银行的办公楼。”奥黛丽则更多注意到了中国民众的变化。“外貌上,中国人更高,更漂亮了。六十年前,我在南京未曾遇见比我高的女孩,现在却比比皆是。中国人的态度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他们总是表现乐观,他们的行为举止中常常带着一种骄傲,对国家的骄傲。”托平理解这种骄傲。他说,“六十年里,中国人已经实现了等一辈人的梦想,即让中国重新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之一。”托平不认为短期内中国能够赶超美国,但不否认在更远的未来存在这种可能性。“我对中国的未来很有信心,我相信中国能够最终解决现在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农村人口迁移、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加大、水资源短缺等。”托平相信,中美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密。“两个国家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奥巴马已经表示希望与中国发展全面合作关系,我认为他是认真的。”他还相信,更多美国人会像自己一样对中国着迷。“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学习中文;每年数百万美国人去中国旅游和访问;尤其在看到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普通美国人都会对中国人充满钦佩。”(记者李静) (来源:中新社)
...《承续开拓与时代脉络:“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研究(1949-1966)》一书以“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尽的文献溯源中,尝试还原这一时段中国科幻的整体样貌,并梳理其在中国科幻发展史与中国科幻文化氛围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本书对夯实中国科幻文学史、推动中国科幻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将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从1904年荒江钓叟创作《月球殖民地小说》至今的120年里,中国科幻文学历经了多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相关作品都展现出独特的美学特征。1949年前,科幻文学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相关作品不断涌现。但此前囿于欠缺学术梳理,1949年到1966年的科幻创作成就呈现出“雾里看花”之感,在新的文献资料与理论支持下,“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发展样貌逐渐清晰。《承续开拓与时代脉络:“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研究(1949-1966)》,肖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105462024-07-31 10:58:20:0十七年,中国科幻小说史不再是“雾里看花”39605科普好书科普好书http://www.kepu.gov.cn/books/pic/2024-07/31/210546_e088cbaf-aaf3-4042-a790-5fb7e8d5e364.jpghttp://www.kepu.gov.cn/books/pic/2024-07/31/210546_e088cbaf-aaf3-4042-a790-5fb7e8d5e364.jpghttp://www.kepu.gov.cn/books/pic/2024-07/31/210546_e088cbaf-aaf3-4042-a790-5fb7e8d5e364.jpghttp://www.kepu.gov.cn/books/pic/2024-07/31/210546_e088cbaf-aaf3-4042-a790-5fb7e8d5e364.jpghttp://www.kepu.gov.cn/books/2024-07/31/content_210546.htmlnull科普时报101/enpproper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