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2 16:43:13
辕门一词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年岁大一些的人,都在戏剧里看过辕门斩子、辕门射戟等。那么,辕门的来历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发展的?本文将对此问题作一简单介绍。
辕门一词据我所知,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战车,这种战车有轩(车上的篷子)有辕(车前驾马的木条),
在军队夜间宿营时,就把车子围成一圈,士兵住宿在车子围成的圈子里,只留下两辆车子辕条之间的空间,作为人们出入的空间,这个空间便被称为辕门。辕门起源于战车,起源于军事,起源于古代,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随着形势的发展,军队宿营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安营扎寨时四周的战车变为木头栅栏,辕门也由战车辕条之间的空间,变成木头栅栏之间的空间,但辕门的名字却依然保留下来。东汉时期吕布的辕门射戟、北宋时期杨六郎的辕门斩子中的辕门,都应该是木头栅栏辕门。
时代继续发展,辕门的形式也在继续变化。最近在游览保定直隶总督署时,看到了清代辕门的实物。这种辕门位于直隶总督署大门前的东西两侧,为牌楼型建筑,其内侧中间牌楼门上大书“辕门”二字,十分醒目。东侧辕门的外面上书:“都南屏障”,西侧辕门的外面上书“冀北干城”,说明直隶总督的极端重要性。可以说,直隶总督署大门前的辕门,是军事衙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辕门随时而变的新形式、新模式。
...在中国的两千多年历史中,每一个封建王朝的更替,都仿佛是风吹过水面,瞬间消失,又迅速被新的朝代取而代之。每当一个强盛的大一统政权在衰败的边缘摇摇欲坠时,天下各地便会爆发出一片割据与混乱的局面,许多不同的政权在各个阶层间应运而生。或许是想要推翻压迫百姓的封建暴政,或许是借着国家动荡的时机为自己或家族谋取更多利益。在王朝的交替时期,诸侯割据,各地的军阀纷纷角逐,战乱不断。
然而,正是因为这类动荡不安的局势,才为那些英勇的英雄人物提供了崭露头角的舞台。例如,在秦末汉初的乱世中,刘邦与项羽等豪杰横空出世;而汉末的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英雄猛将和谋士们更是争奇斗艳,各自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三国时期曹操在攻吴失败后,曾有过一句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不仅让孙权名声大噪,也无形中证明了孙权卓越的政治眼光与非凡的统治能力。然而,数百年后,在另一个乱世中,又一位枭雄崭露头角,并且获得了梁太祖朱温的高度评价:“生子当如李亚子。”这位“李亚子”就是唐末五代时期,后唐的创建者——李存勖。无论是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还是在后世的评价中,李存勖都如同孙仲谋一样,是一位才智出众、雄图天下的伟大君主。
...毛主席曾对曹操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这句话让人不禁疑惑,历史上曹操以奸诈的形象广为人知,毛主席为何会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到底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对于曹操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大多数人视其为奸臣,认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做法与传统思想中的正直忠诚的重臣形象背道而驰。曹操的名言“宁我负人,无人负我”也与儒家推崇的“舍己为人”的思想有所冲突。因而,传统观念中,曹操一直是一个争议人物。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思想上的复杂性,许多人忽视了他在军事、政治以及文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而历史上为他“翻案”的人并不多。
毛主席则曾在1954年的夏天为曹操“翻案”。在北戴河游玩的期间,毛主席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其中有一句“东临碣石有遗篇”。这句话与曹操的名诗《观沧海》有着直接的联系。《观沧海》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北上征讨乌桓途中写下的诗篇,毛主席在北戴河的游玩中,正值雨后望着大海,想到了曹操那种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毛主席十分欣赏曹操的豪情壮志,并常常吟诵此诗。词中的“东临碣石有遗篇”即表达了对曹操当年气吞山河的怀念,同时也在感叹时光流转的飞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