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7-03 08:26:19
原创 许若齐 文学报2023年1月2日,我国著名的外文专家、翻译家、小说家,中国翻译界最高奖项——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智量先生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94岁。王智量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普希金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一个诗体译本译者,他第一次让中国读者原汁原味地领略了“奥涅金诗节”的韵脚、韵味和节奏。他还翻译了《上尉的女儿》《安娜·卡列尼娜》《黑暗的心》《我们共同的朋友》《前夜》《贵族之家》《屠格涅夫散文诗》等30余部;另著有《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等作品;主编《俄国文学与中国》《外国文学史纲》《比较文学三百篇》等;创作了长篇小说《饥饿的山村》。2013年出版的《智量文集》共14卷,分为翻译编、创作编、文论编和教学编,集中展现了他的创作成就。对王智量而言,翻译既是他苦难的源头,也是他快乐的来源。在《朗读者》节目里,他曾讲述自己是如何遇到“生命中的太阳”——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的,他甚至卖掉了自己昂贵的西装只为换取这本诗集,后来,诗集陪他度过了艰难岁月,也照亮了他的梦想之路。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人生或许正如先生家中挂着的屠格涅夫的那句名言:“你想要获得幸福吗?那得先学会受苦。”今天我们重发作家许若齐的一篇文章,回忆他是如何因为一堂课而深深折服于王智量先生的魅力。《智量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挂在家里的屠格涅夫肖像与名言智量老师文丨许若齐(刊于本报2018年10月11日)读大学时,作为一个外系生,我常去华东师大文史楼的中文系“蹭课”。开始听的几堂外国文学课,相当失望。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分析……雪莱和拜伦,说得我们和“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差不多。接下来是俄国文学课,老师的名字叫智量,听起来就像是位深山大庙里的高僧。第二天他登上讲台,才发现乃是一个清瘦中年男子。他不合时宜地穿着一件中式的对襟褂子,背微驼着,一副上世纪三十年代落魄文人的模样。唯有眼镜片后面的那双眼睛,闪动着对生活的热情与渴望。面对课堂里的些许骚动,他挺直了身子,一大串俄语脱口而出,行云流水又抑扬顿挫了七八分钟。在大家的愕然中,他微笑着说:这是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里的诗句,俄语是最适合朗读的语言。接着话锋一转:“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一道最美丽、最动人的长廊。达吉丽雅、叶琳娜、娜塔莎、玛丝洛娃……她们既是俄罗斯爱情的象征,更是俄罗斯苦难的象征。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笔下这些坚强伟大的女性,像一条瑰丽的丝带,让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变成了一串闪光的珍珠。”王智量和他的翻译作品智量老师的开场白,与其他老师大相径庭,很有些章法上的“离经叛道”,下面一百多个七七级学生,包括那个已初见端倪的“华师大学生作家群”,瞬间安静得连喘气声都听得见。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切开端的开端”几个字——这是高尔基对普希金的评价,转而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十七到十八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还几乎是一片荒原,为什么一到了十九世纪,却是巨匠辈出,群星璀灿?他侃侃而谈,思维既睿智又跳跃,这种奇特的讲法,被他称为“抒情的插笔”,你可以触感到1825年12月14日彼得堡枢密院广场上的弥漫风雪、伏尔加河纤夫悲怆的号子;还有那西伯利亚广袤的草原与森林,冰天雪地里,艰难地行走着曾为贵族的“囚徒”,与他们相伴厮守的,是来自彼得堡与巴黎沙龙里典雅美丽、风姿绰绰的贵妇人阔小姐。说着说着,他突然动情地吟起了涅克拉索夫的诗句:我在亲吻和拥抱我的丈夫前,我先要把冰冷的镣铐放在嘴唇上……课间休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评论起这位智量老师。消息灵通的同学透露:此公年轻时供职于京城一文学研究机构,是中国《叶普盖尼·奥涅金》的第一位译者,能把全诗倒背如流。以后坎坷、沛离二十年。是校长慧眼识人于潦倒之中,邀其来学校讲授俄苏文学。众人言谈间流露出的是由衷的钦佩,年纪轻一点的同学,则有些迫不及待的崇拜了。王智量人生第一本《叶普盖尼·奥涅金》,上面写满了他的笔迹。或许是同学们的热烈反应感染了智量老师,后两节课一上来就显得激情四溢,一挥手打翻了讲台上的一大杯水,酽酽的茶汁流得到处都是。前排的几个女同学手忙脚乱地帮着收拾,他却调侃起来:女仆娜塔莎不小心打翻了端给贵族老爷的咖啡,老爷生气了。这一细节,从屠格涅夫到托尔斯泰,俄罗斯的大文豪们都是怎么描写的?他一口气讲到下课还欲罢不能,下面的同学听得痴迷也忘了时间;末了,出现了短暂的静场,接着是如潮般的掌声,引来窗外人头攒动。他化尴尬为精彩,居然在几十分钟里把诸位大师的写作风格,风趣盎然地梳理了一遍。中文系的赵丽宏同学多少年后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情景:“当时所有的同学都为之倾倒。艰苦和磨难没有把老师的理想埋葬,没有把他的才华夭折。我当时满眼泪水,他使我深深震憾。”而陈丹燕同学则是如下回忆:老师有颗斯拉夫式浪漫和热烈的心,他的心在俄苏文学课上热烈地跳动着。当老师讲到他喜爱并翻译的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时,班上许多女生都纯朴地爱上了他。所以,当老师上课时带来手背白皙的女士旁听时,女生们都心满意足地自叹不如。老师应该很幸福,难道不是吗?命运应该补偿老师所失去的,难道不是吗?《朗读者》节目截图这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事情了。我谈不上有什么“俄苏情结”,然而我又不能低估智量先生这堂课在今后几十年里对我“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这些年来,总萦萦着一个梦想:人生的岁月里有那么一段日子,揣着《猎人笔记》或《战争与和平》,坐火车向北出境,然后向西,绕贝加尔湖、过乌拉尔山、去波良纳、到皇村,在波光粼粼的涅瓦河畔漫步……心底回漾着这样的诗句:圣徒永远拉着天才的手,殉道者扶着歌者的肩头……博大深沉的悲悯情怀,始终是前方一抹绚丽的霞光。就这么一堂课,我把智量先生视为终生的老师,尽管他从来都不认识我。原标题:《在智量老师的课堂里认识人生,博大深沉的文学情怀,始终让理想不被埋葬|纪念》阅读原文
...评《叶普盖尼·奥涅金》|沉醉在古怪的梦里 2024-07-06 12:04 发布于:上海市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版话剧《叶普盖尼·奥涅金》,由立陶宛国宝级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指导。自2013年排演至今,不断收获好评,一度被观众赋予“人生戏剧”“直抵心灵最柔软处的舞台诗”等赞誉。 今年,是话剧《叶普盖尼·奥涅金》继2017年乌镇戏剧节国内首演、2019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多城巡演后,时隔4年,再度来到中国。 话剧《叶普盖尼·奥涅金》延续了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对现实、浪漫、命运、诗意等范畴的探究。他近于浪漫主义的悲剧性世界观带给作品唯美且诗意的悲凉。 全剧色彩风格纯度低,如一套莫兰迪色卡,天然的中性调,为故事蒙上一层灰蒙蒙的情绪,与原著作家普希金造就的“多余人”的思想内涵遥相呼应。 沉醉在古怪的梦里 原著《叶普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作家普希金影响最为深远的长篇诗体小说。小说提笔于1823年,完成于1830年。聚焦该时间段,作家普希金遭遇流放,俄国正值社会变革的动荡时期,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呼声高涨,而后,1825年12月俄国爆发了十二月人起义事件。 在此动荡背景下,俄国文学第一位“多余人”奥涅金的形象就此诞生。 贵族青年奥涅金从上流社会来到乡下,却依旧无所适从浑噩度日,拒绝塔季扬娜的情书,重逢后又苦苦追寻。地主长女塔季扬娜则是理想与美好的化身,爱慕奥涅金时大胆写下情书,嫁为人妻时又能拒绝奥涅金的追求,直言:“我爱你,何必对你说谎。但是,既然我已经嫁给他,我就会永远忠于他。”故事就在二人无法改变现状的苦闷历程中展开。相较时下快节奏的娱乐需求来说,话剧《叶普盖尼·奥涅金》一经开场,就是格格不入的平缓、朦胧和单一。上半场75分钟的时长,仅仅叙述了一句话即可概括的内容——青年奥涅金拒绝了塔季扬娜的情书。扩充的情节无非是奥涅金如何厌倦上流社会生活和触手可及的追捧又流连其中,以及塔季扬娜对待爱情抱有怎样至高无上的纯真遐想。 确实节奏缓慢得,不小心就会昏昏欲睡。里马斯·图米纳斯究竟为什么如此编排? 或许情节推进并非全场的主心骨,反而是行走在舞蹈室把杆上的女孩,过独木桥般,通过夸张、反复等肢体动作,透露出空虚、无意义的舞台氛围,恰好契合19世纪的时代写照才是焦点。 剧中台词说道:“如果你随着岁月的流逝,学会了忍受生活的冷酷,不沉醉在古怪的梦里......他可真了不起”。然而,摇晃不定的镜面,喊着无聊的角色,拉着床架的塔季扬娜都在被怪诞的梦所包裹。 上半场的绝望与平静和当代追求的节奏快感背道而驰,令人难捱。唯有,矗立在舞台后方的整面大镜子一丝不苟地映照出那个时代的人群,还有另一个时代的浮华。 如此看来,话剧《叶普盖尼·奥涅金》之所以要用75分钟的时长,来构建“无意义”“重复”“平静”就显得可以理解了。 与“平静”相对立的“舞台生命” 与“平静”相对立的,是经由里马斯·图米纳斯编排创造的“舞台生命”,是本文希望寻找的舞台存在的任一物质都具有生命流动的可能性。包括风中翻涌的小书、妄图唤醒死者的乐器、大型车厢装置中的烛光、车板划过雪地的痕迹…… 这也许是里马斯·图米纳斯对于象征手法应用得游刃有余,抑或是物质本身就拥有“一沙一界”的力量。全剧的转折点,奥涅金在决斗时杀死好友连斯基。漫天的大雪飘落,前文所讲述的平缓在这一刻逆转,达到滚滚向前的境地,犹如沉睡的大地忽然被唤醒。 作为最重要的一场死亡戏份,没有出现任何强烈的死亡意象去冲击观众心灵,反而是流浪者弹奏着多姆拉,跪在连斯基的尸体旁,成为大雪纷飞里的支点。 作为唯一可以发出声音的多姆拉担起了“叹息”的任务。拨动琴弦的声响,轻巧得空间再大些就要听不清楚,它妄图叫醒死去的连斯基,不知连斯基的胳膊都已摇摇晃晃没了知觉。 全员停顿,大雪沉默,流浪者此刻究竟是剧中人还是剧外演奏者,我们并不清楚。于是,我们更愿意相信,哀婉的音乐是多姆拉在叹息。 用心观察里马斯·图米纳斯的作品,总会在细节处抓住生命摇曳的形态,发现背后蕴藏的巨大情感内核,以及其烘托出的诗意化戏剧氛围。笑称的话,是连装置和道具都能自带演技登场。 板车拉走连斯基尸体时,划过的巨大雪痕,是否在诉说生命的承重与苦闷。塔季扬娜把所有书摆在地上,风穿堂而过频繁地翻动书页,是否在告诉我们,你看时间在流动。 异曲同工的片段,还有塔季扬娜离开乡下时木桥拆景和马车搭景同时进行,既完成了换场的实质性任务,又体现出美好往事不复存在的另一重冲击。女孩们认命似的钻入马车,锤子叮叮咣咣地封上大门,密不透风的车窗,烛火摇摆不定,一会燃起,一会又熄灭,反倒是熄灭的时间更久一些。 富有冲击力的“舞台生命”牢牢驻扎在原著的“无能为力”感之上。前者动,后者静;前者向阳,后者悲怆。话剧《叶普盖尼·奥涅金》的舞台就在动静、快慢的节奏间,起起伏伏,交织走向既定的幻想现实主义世界。最后,当塔季扬娜拒绝奥涅金的追求,请求他远离自己时。去世的奶妈被安排躺在舞台正中间,塔季扬娜缓缓道来:“我愿立刻抛弃舞会上的破衣裳......只要能让我回到那个第一次见到你的地方,回到那座卑微的坟墓,那儿安葬着我可怜的奶妈......如今那里只有十字架和一片荒凉......”一切到此结束。 如果她就是狠下心安葬掉自己的过去,也就罢了。偏偏主题曲《Old French Song》响起,她相拥着一只崇高的熊,再次起舞登场。原来,与熊共舞的少女,心中不曾放下过乡间的一切…… 从葬送到期盼,两场戏短短地衔接,就能造就一次伟大的遗憾,陷入一场古怪的梦境。 也许,这就是话剧《叶普盖尼·奥涅金》值得被人们喜爱与品味的原因之一吧。 -劇終- 阿才鹅 开垦整齐的麦田 落笔于2024年6月30日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歌剧厅观看后 配图为剧照 摄影 塔苏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更多阅读可点击 金士杰| 张艾嘉 |林怀民 |刘敏涛 佟欣雨 |丁一滕 |杨易 |方俊杰 史依弘 |蒋瑞征|黄俊达 沈伟 | 杜邦 |冯英|段妮 桑吉加 |黎星 |张晋浩 张志林|方书剑 |张会芳|古佳妮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普希金是俄罗斯最著名的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高尔基说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俄国文学之始祖”,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普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著名的长篇诗体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别林斯基认为是“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故事讲述贵族青年奥涅金为继承叔父的遗产来到乡下,他孤傲清高的独特气质赢得了贵族少女达吉雅娜真诚的爱,但自视甚高的他出于玩世不恭的习性冷漠拒绝了达吉雅娜。奥涅金以居高临下、看破红尘的姿态教导达吉雅娜:自己不适于婚姻与家庭,也不配她纯洁的爱情,他的心早与幸福诀别,和这些儿女情长也已冰炭不融!狂热的爱情会日久生厌,年轻的女郎也爱心易转,一切都将烟消云散。纯真的达吉雅娜就像被顽童捉住的可怜蝴蝶,爱情如彩虹般的翅膀一样枉自拍打。 奥涅金在达吉雅娜的命名宴会上挑逗好友连斯基的未婚妻引起了决斗,杀死了好友。奥涅金过了一段漂泊流浪的生活后重新回到彼得堡的舞厅,这时他发现,达吉雅娜已经嫁给了将军,成了公爵夫人——富丽庄严的涅瓦河畔的女神。出于悔恨与虚荣,他又发疯般地重新追求,但被严词拒绝:“我嫁了别人,要永远对他忠诚。”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多余人”的鼻祖。他出身贵族,操着流利的法语,精通贵族青年的一切爱好,特别是爱情之学,每天都要在梳妆台前消磨3个小时,坐着马车风驰电掣地从一个宴会奔向另一个宴会,有时一天要参加3个。奥涅金受过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聪明富有智慧,很快就厌倦了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虽在自己的庄园里进行了简单的改革,但最终还是一事无成,约会、偷情、决斗都打不起精神,沉思、忧郁、无所事事成了他生活的新主题:自从打死了朋友以后,/没有目的,无所事事地活着,/已经活了二十六个春秋。/太多的闲暇也使他苦恼:/没有官职,没有太太,没有事情,/他发现:做什么他都不行。他自认为曲高和寡,但骨子里自私任性,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纨绔子弟,没有为国为民献身的高尚情怀,既不会站在贵族一边,也不会站在平民一边,是一个痛苦的利己主义者,从他身上根本看不到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出路与希望。 贵族少女达吉雅娜是普希金的人生理想。她生长在美丽宁静的乡村,纯净而高洁,像山林的小鹿那样怯生不驯,整天独自坐在窗前遥望着广阔的原野幻想沉思,常常带着小说在幽静的森林里独自游荡。她讨厌贵族地主平庸空虚的生活,她的真诚与自律和奥涅金的空虚与任性形成了截然的对比。奥涅金时刻以遗世独立的姿态呈现在贵族社会,但他与他们并无本质的不同,达吉雅娜虽无截然的反抗,但她的出现却时刻反衬着上流社会的自私与冷酷,对奥涅金的自我中心主义也是一个讽刺与打击,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她如“圣像”一般散发着神圣的光辉。 达吉雅娜热爱俄罗斯的自然、歌曲和故事,有着俄罗斯的情感、道德和灵魂,她与奶妈的亲密无间与对奥涅金的断然拒绝显示了她坚强的道德信念与自我牺牲精神。美丽的达吉雅娜顶着皎洁的月光,带着无限的思念给奥涅金写信的情景真让人难以忘怀:她是那么真诚与纯洁,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憧憬,从没有想到虚伪与欺骗,她和自己的乳母密谈,让她的小孙子秘密给奥涅金送信,在冰冷的玻璃上用纤手写出代表奥涅金的字母,这一切已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长诗深刻揭露了19世纪初俄国上层贵族荒淫腐败的没落生活,反映了觉醒贵族青年的苦闷与绝望,塑造了各种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俄罗斯自然风光,浪漫真挚的议论抒情,丰富感人的情景刻画,富有音乐性的奥涅金诗节等都使它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叶普盖尼·奥涅金》在中国有十几个译本,著名诗人翻译家查良铮的译本影响最大。 普希金(1799-1837)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他出身贵族,反对沙皇暴政与农奴制度,曾被放逐幽禁,1837年死于决斗。他一生创作了800多首诗,歌颂自由,反对沙皇专制制度,同时也歌颂了俄罗斯伟大的自然与民族文化。主要作品有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致西伯利亚》《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长诗《茨冈》,戏剧《鲍利斯·戈都诺夫》,短篇小说《驿站长》,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叶普盖尼·奥涅金》是其代表作。普希金的文学创作对俄罗斯浪漫主义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的确立均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别林斯基说,从普希金起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业历山大?W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年)是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 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乂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 阳”、“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1799年5月26日出生丁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童年是在充满诗歌和文学的余围中度过的。 12岁时进入皇村学校学习,接 受了进步教师所传播的先进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进步的政治观点和文学观点。 1817年普希金毕业后到外交部任职,他一方面进行诗歌创作,一方面乂积极参 加一些进步文学社团,他与秘密团体“救国同盟”和“幸福同盟”的成员保持密 切的联系。在未来的十二月中,普希金有许多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祖国 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幸福和自由、文学与诗歌等问题。这一时期,普希金创作 了一系列以自由为主题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政治抒情诗” ,其中最著名的 有《自由颂》、《致察尔达耶夫》、《乡村》等。这时他还写了一些讽刺短诗,影射 沙皇及其宠臣。这些讽刺短诗和政治抒情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沙皇对此非常恼火,便把普希金“派遣” (实则流放)到南方。南方雄奇瑰 丽的自然风光触动着普希金的心灵,同时也激发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在流 放的四年间,普希金写了大量优美真挚的抒情诗,还创作了多部长诗,其中《高 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奇萨拉伊的喷泉》和《茨冈》等作品,是俄罗 斯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成就。1824年,普希金由丁无神论思想被沙皇撤销公职, 遣送到家乡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受当地政府、教会以及他父母的监督。这期间他 完成了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一部分内容、历史剧《波里斯?戈 都诺夫》。1825年12月在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人的武装起义。不久起义被残 酷镇压,普希金闻讯后悲愤不已。1828年与娜塔丽娅?冈察洛娃结识。后来回 波尔金诺办理家庭财产事务,因故滞留三个月,那就是被文学史上传为佳话的“波 尔金诺之秋”。这期间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 集》(包括《射击》、《暴风雪》、《桁材匠》、《驿站长》和《村姑小姐》5个短篇) 和其他一些作品。普希金1831年2月与冈察洛娃结婚后定居彼得堡。婚后他的 仕途与生活都不顺利,尽管笼罩在悒郁中,普希金还是完成了长篇小说《上尉的 女儿》、中篇小说《黑桃皇后》和长诗《宵铜骑士》,同时还创办杂志《现代人》。 1837年1月普希金死丁决斗,时年仅38岁。普希金诗歌艺术的主要特色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真诚。别林斯基指出,使普希金和以前的诗派严格区别的东 西,是他的诚恳。其次是自然、朴素和优雅的真正统一。第三是语言方面简洁和 独特的音韵美。普希金的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简练。 别林斯基认为普 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俄罗斯语言的力量达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 第四是 在情调和风格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明朗的忧郁。这里说的忧郁主要是一种艺术风 格,一种诗意的强调,它虽然与忧愁、哀伤乃至悲惨的生活内容相关,但它仍然 主要是一种美学的或者说是一种审美的效果。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该作从 1823年开 始创作,到1830年最后完成,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叶甫盖尼?奥 涅金出身丁贵族家庭,他曾一度沉湎丁社交活动,不久觉察到这种生活的空虚和 虚伪,染上了当时流行丁知识界的“忧郁病”。此时他年迈的伯父突然病故,他 因继承伯父的遗产来到乡下,与另一贵族宵年连斯基结为朋友,并认识了邻村地 主的两个女儿:大女儿达吉雅娜和小女儿奥尔加。达吉雅娜爱上了奥涅金,可遭 到他冷淡的拒绝;而奥尔加却与连斯基热恋。在一次舞会上,奥涅金故意追求奥 尔加,这就激怒了连斯基,丁是两人决斗。连斯基在决斗中被杀,奥涅金良心受 到谴责,便离开庄园四处漂泊。几年后,当他回到上流社会时,达吉雅娜已成了 一位将军夫人。这时,奥涅金心中燃起了对她的爱情,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信给 她。可达吉雅娜的回答是:她承认她还爱她,但出丁道德的责任与尊严而不能届 丁他。这以后奥涅金只能乂离开上流社会四处流浪。 《叶甫盖尼?奥涅金》再现了 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广阔的社会生活,别林 斯基曾称它为“俄罗斯生活的白科全书。”小说艺术地反映了十二月人起义失 败后,一部分俄国贵族宵年预感到时代的风暴即将来临, 不甘落后,但乂局限丁 本阶级的牢笼而无勇气与能力参加革命,更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前景,因此终日彷 徨苦闷,染上了 “时代的忧郁病。”小说的主人公叶甫盖尼?奥涅金正是这种宵 年的典型。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他出身贵族,从小 受着传统的贵族教育,在法国籍家庭教师的管教下长大。 这种脱离祖国文化的环 境,自然不会给奥涅金带来什么好处。他到了 “心猿意马的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