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时评:准确把握体育强国的时代内涵
新华社南京9月2日电 体育时评:准确把握体育强国的时代内涵新华社记者 王恒志国务院近日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体育强国建设全面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这是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出台的反映群众意愿、符合当前实际、适应发展需要的政策文件,要想顺利完成3个阶段的总目标和6个维度的具体目标,就必须准确把握住体育强国的时代内涵。体育强国建设是响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体育关乎人民幸福,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健康的需求大大提高。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纲要》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体育强国。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都一一提出明确的解决路径和政策指引,对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健身、健康需求给予明确的政策保障、制度支持、服务指引。体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育关乎民族未来,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纲要》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什么是体育强国以及具体目标和相关政策,《纲要》的出台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目前阶段应运而生的,因此能完美融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之中,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体育强国建设也是全面发展体育事业的需要。经过了早年的竞技体育一家独大阶段,中国体育走到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需要并驾齐驱、缺一不可的时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唯有在这几个方面都全面发展、并能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才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

体育系举办“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线上学术论坛-体育系
随着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体育强国建设更需要彰显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更需要打造民族体育的特色。为深入贯彻的二十大精神,值此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建系40周年之际,为促进体育系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与研究,体育系于2022年11月19日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线上学术论坛,宣传处处长贾长胜,体育系主任蔡建丰以及体育系100余名师生参加了会议。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教科技处处长耿栋良,唐山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组副书记、副局长马中良,唐山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民族处处长寇胜利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会议。本次学术论坛由体育系副主任何胜保主持。会议首先由体育系蔡建丰主任致开幕词,然后分别由特邀专家梁林教授、乔凤杰教授、彭峰林教授、罗永义教授、王刚博士作专题报告。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体育发展研究所文创中心主任,北京体育大学青少年体育杂志执行主编,梁林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民族体育的特点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重点阐述了发展传统体育的目的定位、体育精神文化的本质以及传统体育文化的三个维度等议题,指出发展民族体育要融入主流文化,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乔凤杰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民族体育与传统文化》,诠释了民族体育的文化特色,即非竞技性、做人至上与实用理性。重点强调了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和谐文化的传统造就了民族传统体育的非竞技性,崇尚道德的主流文化传统产生了民族传统体育做人至上的准则,崇尚实用的文化传统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实用性。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彭峰林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介绍了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示范区的建设情况。详细介绍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进行了示范县、示范学校、示范项目、传承馆、传承人的介绍。指出了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意义,即大众健身的价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蕴含了大量的美、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考意义。最后提出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方法是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多渠道宣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政策法规确保民族传统体育的顺利推广、做好传承人的培养工作。池州学院罗永义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先秦射文化中的鸟崇拜》,对先秦传统射礼进行了溯源研究,从《诗经》《晏子春秋》《孟子》等经典介绍了先秦射文化。从《山海经》《尚书》等经典中介绍了先秦射文化的鸟崇拜思想。重点举例的是射文化中的侯与鹄。罗永义教授最后探讨了先秦射文化中鸟崇拜的文化心理。唐山师范学院王刚博士的报告题目为《礼射:一项修身的运动》,首先以《明集礼》为依据,对乡射礼的命司正、扬觯、司射请射、纳射器、命张侯、比耦、司射诱射、三番射、 饮不胜者等礼仪程式进行了介绍,然后从和为贵、德润身、志于道三个层面对射礼的修身意义做了解读。各位专家的讲座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对我系的体育文化研究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系也将持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推进省一流体育学院建设。
专家学者谈抗“疫”——体育是一种生命的教育
编者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上下动员起来,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为了做好疫情期间理论指导、科学健身等工作,本报今起开设“专家学者谈抗‘疫’”专栏,邀请各地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对抗疫情的合理化建议。 专栏首期邀请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孙竞波撰写署名文章,介绍其与广大师生身处疫情重灾区武汉防控一线的所思、所想。希望更多战斗在防控一线的体育工作者保重身体,携手迎来抗“疫”胜利的一天。 2019年,第7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市圆满落幕。一流的场馆设施,一流的赛事组织,现代化的城市配套,都让武汉市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正当武汉市准备进入“后军运时代”快速发展,正当武汉市人民喜气洋洋准备迎来2020年鼠年春节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传播完全把武汉市的经济生活打乱。“戴口罩、常洗手、不聚会、拒绝一切大型文化活动、封城、封路、封小区、居家隔离”一系列指令把大家完全弄懵了,每个市民都被这紧张的氛围压得透不过气来。病毒在武汉市传播,看到确诊病患数量不断攀高,看到重症患者被无情夺走生命,看到医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第一线艰苦奋战,每个人的心情万分沉重。同时,通过很多专家的讲解,也学习到很多有关病毒的知识,如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所说,在病毒感染的初期,并没有特效药物可以进行针对性治疗,最关键还是看每位患者的身体体质,依赖每个人的免疫能力。专家还提出,系统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体质,提高抵御病毒侵蚀的能力。这都让我们深深感觉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深刻领悟到体育就是一种生命的教育。 一、面对病毒,学习体育与提高体质健康的道理 1、体育锻炼可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长期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免疫细胞的再循环功能,特别是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细胞,包括自然杀伤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运动所需体内的营养状况如蛋白质、氨基酸、糖、锌、铁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C等会影响免疫功能,会导致T、B细胞以及吞噬细胞数量与功能提升,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增多,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降低;运动所需脂类营养可通过改变细胞膜脂成分直接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这都需要坚持长时间系统锻炼,养成科学适量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也是本次疫情给我们每个人敲响的警钟。 2、体育锻炼能全面促进人体体质健康水平体质就是指人体的质量。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能够从三个维度全面促进人体体质健康水平。第一个维度是改善人的身体形态,包括人的身高,体重,身高、体重比等方面;第二个维度是促进人的生理机能,包括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第三个维度是能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素质,以及人的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游泳等运动能力。通过系统的体育锻炼,全面提高人体的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人体对自然的适应能力。 二、面对疫情,用体育锻炼对抗病毒的侵蚀 封城隔离后,人们慢慢从慌张中醒悟过来,疫情仍旧肆虐,而我们要树立信心战胜它。华中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根据体育锻炼的一些基本原则,由尹志红老师和余常青老师牵头,制作了一系列的适合室内体育运动的视频,通过一些新媒体,让隔离在家的人也可以参照视频进行身体锻炼。对于健康人群,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提高人的免疫功能作用最大,间歇训练法对心肺循环系统有充分的刺激,时间要持续20分钟以上。对一些年纪比较大、身体比较弱的人群,建议用太极拳、瑜伽等运动负荷相对柔和一点的运动项目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要积极行动起来,对抗病毒的侵蚀。 三、体育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 大的灾难一定会唤起大的觉醒。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泛滥,让我们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对人的生命有了深刻反思。伏尔泰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作为体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如何通过我们系统的体育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让他们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有能力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侵袭,“健康工作五十年”。 1、面对疫情,坚持体育教育正常进行 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学校教务处提出要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体育学院通过反复讨论,决定保持完整的16周教学计划,不让学生因为疫情而少上一堂体育课。体育学院将本学期的教学安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家庭隔离时期,委派体适能教研组的骨干老师,编辑制作一套线上的视频教材,要求学生按教材内容自主学习,每周三次身体素质练习,每次不少于20分钟。同时,学生可以在家中学习体育学院在中国教育网上开设的慕课,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理论知识水平。第二个阶段是返回学校学习时期,将根据新学期开学的时间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内容,坚持以身体素质教学为主体,以运动技能学习为突破口,采取有针对性、区别对待的原则,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加强课内外一体化,要求每个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参加各类体育竞赛,不断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力争实现全方位、全覆盖、一生一案的培养目标。 2、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 疫情还在继续,对我们重新思考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定位产生深刻影响,体育一定要紧紧围绕着生命的价值制定顶层设计,确立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我们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的思想,“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根本任务,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内外一体化的大课程体系,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积极参与体育竞赛活动,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完成“一生一技”培养任务,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发展, 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弘扬体育精神,实现学校体育 “四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作出贡献。(华中科技大学 孙竞波) (中国体育报 孙竞波)
相关资讯
2022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考试卷及答案(13页)-原创力文档
2022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考试卷及答案.docx,2022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考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40%) 1.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实现儿童青少年( )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积 极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