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幻作家吴岩作品《中国轨道号》获中国儿童文学最高荣誉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9月30日讯(记者 潘润华 通讯员 林典立)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深圳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凭《中国轨道号》摘得这一中国儿童文学最高荣誉。这是吴岩继2020年获得美国科幻研究协会颁发的托马斯·D·克拉里森奖这一国际奖项后,在国内荣获的又一个重要奖项。评委会在《中国轨道号》的授奖致辞中指出:“吴岩的《中国轨道号》是童年记忆与中国人的航天梦想紧密交融的梦幻奇境。真实的历史与科学的推想构成奇境的骨架,人性的光辉构成了奇境的血肉,在保有纯正科幻惊奇感的同时洋溢着童真与童趣。”吴言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中国轨道号》是一块时间的水晶,外观看起来是过去的,内里则是未来的。小说中的那些科学、技术以及人的思想和观念都是未来的。作品是在‘科幻未来主义’理念之下产生的。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委会能颁奖给它,既是对小说的肯定,也是对科幻未来主义创作原则的支持。”他还指出,“打磨这块水晶,用去了我三分之一的人生时光。我曾经翻来覆去尝试多种方法建构小说的文本,想找到能把尽量多的信息、理念、理想、期待、认知、情感导入情节和字句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我最终写出了看上去很透光,很生活化,毫不经意的文字,并利用这种文字压缩了多重信息。小说将存在与虚构进行叠加,让虚构跟现实融为一体,实现了科幻文体的创新。”据了解,吴岩具有科幻学者和科幻作家的双重身份,尤其擅长观察和研究科幻文体的革新。《中国轨道号》故事背景设定在1972年,讲述我国空军装备研究所接到军委紧急命令,要在两年内把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中国轨道号送上太空。一群从小就立志要飞向蓝天保卫国家的少年,在父母一辈模范的引导下,最终将自己融入伟大的事业,并由此成长为努力、坚守、正直和懂得关爱的人。作品从一群孩子的眼中,观察了中国航天技术在一个独特时代的发展景观,呈现了一个国家创新能力上升过程的缩影,传递了勇于创新的筑梦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逐梦精神。据了解,《中国轨道号》是聚焦航天事业发展的长篇儿童科幻新作,也是将主题出版和科幻题材相融合的一次先锋探索。书中运用回忆录与科幻相结合的方法,把自身经历、愿望和真实历史相融汇,营造出亦真亦幻的阅读体验。小说发表后,被冠以科幻小说、科普小说、教育小说、儿童小说、成长小说、军事小说、航天小说、京味小说等不同称谓,可见其内容的丰富和跨界创新的力度。《中国轨道号》在出版前已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安徽省2019年重点出版物选题。于2020年12月出版,先后获得2020年安徽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第11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中国教育报教师喜爱的100本书”2021春季书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年2月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总榜和少儿榜单分榜、2021年2月百道好书榜、2021年3月《文学报》童书好书榜、深圳书城选书(童书类)2021年3月榜单等。《中国轨道号》的获奖,是深圳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吴言表示,这给当前社会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文学界对想象力和跨界创新的极度认可,十分有利于科幻作家的创作,希望能对深圳科幻文学的创作起到带动作用,也希望未来深圳能成为我国科幻创作的中心。246169042021-09-30 21:13:05:0潘润华深圳科幻作家吴岩作品《中国轨道号》获中国儿童文学最高荣誉中国,轨道,小说,创新,深圳3227703原创新闻原创新闻http://news.sznews.com/pic/2021-09/30/b7dc7e64-e854-4e2e-9ee9-be911573f8ce.png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09/30/content_24616904.htm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mb/2021-09/30/content_24616904.htm深圳新闻网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1/enpproperty-->

新华鲜报丨中国科幻产业营收8年增长10倍!“想象力”变“生产力”-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题:中国科幻产业营收8年增长10倍!“想象力”变“生产力” 新华社记者余俊杰 中国科幻热潮持续燃烧,越来越多原创科幻作品涌现,“想象力”变为“生产力”。 根据中国作家协会《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统计,2023年我国新增科幻题材作品约25万部,同比增长15%。8年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增长了约10倍,市场蓬勃发展。 近日,知名文学期刊负责人、科学家代表及38名作家齐聚科幻科普作家活动周,碰撞思想的火花,共议未来产业发展。 2015年,《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刘慈欣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将中国科幻推到世界舞台聚光灯下。 2023年10月20日,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举行刘慈欣签售活动。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如今,不仅仅是文学创作,影视、游戏、动漫、主题公园……科幻创作正逐渐扩大圈层。 我国科幻作品在关注什么?呈现什么新变化? ——科技创新为科幻创作插上想象力“翅膀”。 除了传统科幻题材,大批创作者将目光从最初的宇宙探索、外星生命等传统题材,扩展到了基因工程、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出现了不少关注当下现实如何向未来延伸的“近未来”作品。 今年6月,中国作协公布了入选中国网络科技科幻文学创作扶持计划的10部作品,其中《初夏的函数式》聚焦科技工作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卫星研制自立自强的奋斗实践;《萤火之城》反映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思考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技术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优秀的科幻小说能表现出科学之美。 “科研为科幻创作提供素材,科幻创作则为科研描绘可能,二者可以双向奔赴。”在科研和教学之余,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军平会创作科普科幻作品,其作品《爱犯错的智能体》曾获2020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六届优秀作品金奖。他认为,科幻作品具有前瞻性,展现了未来的可能,很多现实场景是先由科幻作品描绘,再通过科研实现的。 中国作协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施战军表示,从《山海经》《搜神记》到《西游记》《聊斋志异》,从儒勒·凡尔纳到刘慈欣,科幻题材创作是古典与现代、科学观与人文观、想象力与责任心的交汇之地。 在作家刘慈欣看来,科幻科普作品是面向未来、面向更广阔时间空间的文学题材,要能够给人带来想象力的愉悦感,让人领略未来和宇宙的各种可能性。 “科幻创作从科学和技术中提取故事资源和美学资源。”他举例说,物理学、天文学等基础学科有诸多数学语言表达,能从中发现惊人的想象力和世界图像。“中国科幻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科幻作家一定要忠实地面对‘变化’本身。” ——跨界融合成为新趋势。 从科幻小说、剧本到科幻游戏、剧本杀等,科幻元素与其他艺术形式和产业相互渗透,跨界融合正逐渐成为科幻文学发展新趋势。 《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132.9亿元,同比增长29.1%,其中科幻阅读产业营收31.7亿元,连续6年增长。 2023中国科幻大会于5月29日至6月4日在京举办,一批科幻产业相关新技术、新产品等亮相科幻产业新技术新产品展。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以《三体》《流浪地球》破圈出海为代表,科幻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不断上升,科幻产业以科幻文学为内容源头,衍生出与旅游、教育、科技创新产业等密切相关的“科幻+”新业态。 具体来看,科幻中短视频创作数量显著增长,助力科幻文化传播及科幻产品推广;科幻文旅产业总营收翻番,品类和市场范围逐步扩大;科幻游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有机融合,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AI与科幻文学开启深度共生。 芥川奖获奖小说《东京同情塔》约有5%的内容由ChatGPT创作,第五届江苏青年科普科幻大赛二等奖作品《机忆之地》由人工智能创作……这些现象让文学界思考:作家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文学的未来在哪里? 引发冲击的同时,不可否认,AI文学写作也带来新的机遇。 2024年9月20日,工作人员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声谷”体验中心演示一款带有语音识别输入功能的智能鼠标。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以AI为镜,我们能够知道什么?这是每一个创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家陈楸帆正尝试在戏剧排练中使用AI生成人物角色,创作台词模本,再根据演员现场表现进行调整。 今年5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带领团队创作的人机融合式小说《天命使徒》发布,人工智能写作占比达70%。目前,团队还在建设一个能提供AI辅助成文的创作平台。“目标是让每一个对长篇小说写作感兴趣的人都能发挥创意和想象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王峰说。 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理事长王卫英认为,AI强大的数据处理与生成能力,能够帮助作家更加精准把握读者的阅读偏好和期待,从而创作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时代精神的作品。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科幻作家凌晨:从兴趣到事业,我的科幻三十年|未来世界|科幻小说|潜入贵阳
今年是中国科幻问世120周年。一路走来,中国人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与探索从未停止,中国科幻不断攀登高峰。这离不开科幻作家、科幻出版人、资助科幻产业与科幻奖项的企业家等从业者的坚持与付出。即日起,我们开设“我的科幻之路”栏目,邀请科幻从业者讲述科幻之路上的精彩故事。 凌晨 科普与科幻小说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北京科普创作协会会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月球背面》,短篇小说《潜入贵阳》《天隼》等。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星云奖等重要奖项。 2023年,我参加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时,曾这样介绍自己:中国科幻写作兴起的亲历者,活跃的科普和科幻作家,科幻创作的积极推广者。这句话总结了我从1994年到2024年三十年的科幻之路。 科幻兴趣 变成坚持的事业 在1994年之前,我对中国科幻还没有整体概念。当时《科幻世界》杂志对我而言,也只是报刊亭中好看的杂志之一,并没有太多情感。尽管我喜欢看科幻图书和影视作品,对神秘事物感兴趣,但也仅仅是兴趣而已。 1994年,我认识了一些科幻迷,并被他们对科幻的热情所感染。后来我完成了第一篇科幻小说《信使》,发表在1995年的《科幻世界》杂志上。这部作品还获得了1995年的中国科幻银河奖,给了我极大鼓励,我也因此认识了更多科幻迷。兴趣变成了热情,我先后参与了北京科幻迷杂志《立方光年》的编辑撰稿、北京科幻迷俱乐部的组织和活动策划。 我的创作速度并不快,每年写两三篇科幻小说。原本我只是为自己的想法变成有趣的故事而感到兴奋,创作初衷也只是关心未来,但正因为有中国科幻圈子的存在,有一群和我有相同或相似想法的人,才使我始终没有放弃科幻,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好奇、期待和审视。 1999年,我的第一个单行本——短篇科幻小说合集《天隼》出版,这本小册子收录了我的7篇科幻小说。我也因此第一次签名售书,第一次被采访,第一次感受到是社会对科幻的需求成就了我。从此,我对科幻小说的兴趣扩展到对科幻事业的热情。凌晨在北京中学小学部举办科幻讲座。图源:北京中学公众号 在写实中构建未来世界 对我来说,科幻小说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创作科幻小说是在审视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渗透和影响,是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展望与思索,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我的创作风格比较写实,很多时候把未来的某个场景拉到读者面前,那场景细腻又生动,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这种细腻,包含了工程技术、吃穿用度等我所搭建的未来世界的所有细节。而小说中的未来世界,由于篇幅所限常常无法全面展现,只能就像密码一样藏在故事的背景中,这反而成了我作品的风格。 我的科幻小说内容题材宏大叙事较少,生活琐碎较多。常以点带面地用普通人对环境的探视和融入、高科技带来的生存起伏等,构筑科幻小说“真实”的奇观和“虚构”的现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潜入贵阳》《404之见龙在天》《437火锅诞生记》等。 《潜入贵阳》 我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为中小学生写的,例如中篇科幻小说《鬼的影子猫捉到》、系列中篇科幻小说《开心机器人》。这些作品要求创作者要贴近读者,以孩子的心态、语言和思维体系来讲故事,且故事中不一定需要反派和成人的参与。 着手图书策划 和科幻教育推广 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国科幻也迎来了发展好时期,不断攀登新高度。我有幸亲历其中许多重要科幻事件,为中国科幻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除了科幻小说创作,我正在学做出版策划人,将自己对科幻的想法变成科幻图书,迄今已策划制作了十余部科幻图书。其中《她——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经典作品集》一书,是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的首次集体亮相。该书兼顾学术性和文学性,获得了中国科幻银河奖、钓鱼城百万科幻大奖两个权威科幻奖项的最佳图书奖。 《她——中国女性科幻作家经典作品集》 近年来,我经常去学校、科技馆和图书馆开讲座,推广科幻教育,分享科幻创作方法,希望将科幻带来的思维方式、想象能力和理想主义带给公众。 然而我发现,市面上还没有一本系统的、通俗简易的教学读物,引领初学者进行科幻小说创作。我感觉责无旁贷,于是,策划出版了两本科幻创意写作图书,即《创意写作七堂课——你也能写好一篇科幻小说》《看,你写出的未来——给小学生的科幻创意写作课》。左图:《创意写作七堂课——你也能写好一篇科幻小说》 右图:《看,你写出的未来——给小学生的科幻创意写作课》 这两本讲义偏重讲述科幻小说的创作方法,意在帮助科幻零基础的习作者掌握基本的科幻小说概念,在创作过程中体会科幻小说的魅力和趣味,能较全面了解科幻的思维方式,学习科幻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其中,前者是给科幻入门者看的,侧重于全面介绍科幻写作;后者是写给小学生的,强调科幻思维的建立方法。 三十年来,我可以骄傲地说,我是中国科幻的坚持者,坚持科幻创作、科幻图书策划和科幻教育推广,坚持为中国科幻发展添砖加瓦。唯有热爱,才能坚持。 • ✦ 又到一年订阅季 科普在身边·生活更美好 欢迎订阅2025年的《科普时报》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凌晨 编辑:毛梦囡 审核:王飞 终审:尹传红]article_adlist-->据说点“在看”的都会更好看 ]article_adlist-->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