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小说大师——刘慈欣
中国科幻小说大师——刘慈欣 2019-02-24 22:40 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1985年10月参加工作,山西阳泉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阳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作品蝉联1999年—2006年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0年赵树理文学奖,2011年《当代》年度长篇小说五佳第三名,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0、2011年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科幻作家奖,2012年人民文学柔石奖短篇小说金奖,2013年首届西湖类型文学奖金奖、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 。2017年6月25日,凭借《三体Ⅲ·死神永生》获得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 。2018年11月8日,获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 。 2019年2月5日,刘慈欣作品改编电影《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上映。 刘慈欣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刘慈欣擅长将工业化过程和科学技术塑造成某种强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例如小说《流浪地球》,该作品综合了自然灾害、技术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宇宙困境等宏大的主题,地球因为太阳的毁灭而必须进行逃离太阳系的悲壮远征。 刘慈欣还擅长使用“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在作品中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赶超作者的思维,并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将未来发展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机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感。如在《地火》、《吞噬者》和《梦之海》等小说中,密集化的叙事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还增加读者对大自然瞬息万变的感受,增加了读者对科学技术应付危机的信心。 刘慈欣的小说继承了古典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塑造规律,即无论是技术专家还是普通人,他们一定要在社会的变革中被推向改变世界的精英舞台。如在《光荣与梦想》中,主人公辛妮用生命的代价点燃了光荣和梦想。作品中最为动人的部分是最后的马拉松比赛,作者运用回忆和现实交叉进行的方式,将主人公的精神力量推到极致。 在情感线索方面,刘慈欣与其他新生代作家的主要区别是,他从未将男女关系置于情感的中心位置(虽然他的男女情感写的细腻而成熟)。当爱情与理想、国家发生冲突时,许多人物都选择了后者。同时,带有强烈为科学献身的古典主义思想的情节,在多部作品中都有突出的体现。如《带上她的眼睛》中,女主人公虽然面对永远被封闭在地心深处的残酷现实,仍然展示出动人心魄的大义和大勇。 刘慈欣还对科幻小说中以描述美好的爱情衬托故事的基本程式进行了全面改变。在他的小说中,爱情永远和无奈联系着。《思想者》中的有情人,在相隔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地回到同一个地点,寻找同一种梦幻中的感情。然而,在现实世界,他们各自却无奈地生活于各自的天地之中。时间给这个爱情故事一种强烈的沧桑感,而两个人所心心相印的那种宇宙的智慧,却以无限的长程反衬出人生的渺小。这样复杂的“情感—主题交叉设计”,在过去的科幻作品中,还相当少见。刘慈欣不但更新了男女关系,还挖掘出一个古典科幻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关联,并将它赋予新的价值。 在描写手法方面,刘慈欣的作品常常具有英美“太空歌剧”或苏联经典科幻那样的文学特征,作品场面宏大,描写细腻,甚至令人感受到托尔斯泰式的史诗气息:对于大场面的正面描写、对善恶的终极追问、直面世界的复杂性、但同时保存对简洁真理的追求等。在《死神永生》中,刘慈欣这样描绘太阳系的末日:一个状如小纸条的仪器“二向箔”更改了时空的基本结构,整个太阳系开始从三维跌落到二维平面之中,逐渐变成一幅巨细靡遗的图画。这段描述在令人感到宏大辉煌、难以把握的同时,又有着在逻辑和细节上的认真,令读者感到无比的震撼。 刘慈欣作品中的许多科幻形象富有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小说《诗云》中,有着超级技术能力、视人类为虫子的外星人,在毁灭地球文明之际,意外地迷恋上中国人的旧体诗,于是化身为“李白”,穷尽太阳系的能量来创作、储存由所有汉字排列组合而成的一切“诗歌”。小说中的宇宙形象在展现超人类的巨大尺度的同时,也包含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它兼有着人类不可企及的宇宙的崇高感,与凭借艺术方式本身传达出来的人文主义信念。这一形象在科学和人文两方面,都是超越现实的想象力产物,它既令我们对头顶的星空产生无限敬畏,也对人类文明自身保持理想主义的信念。 刘慈欣常常传达给作品一种强烈而独特的怀旧感,其作品中科幻形象的设定常常带有强烈工业色彩。巨大的地心空洞、宏伟的地球发动机、壮烈的月球粉碎,这些具有浓郁工业化色彩形成独特的粗野的美,在他的小说中被强烈地渲染着。除了对经典技术的怀恋,过往的生活的也在刘慈欣的作品中刻下了痕迹。在他的一些作品中,苏联歌曲、凡尔纳小说、《动脑筋爷爷》、五彩卡通片与“核能”“导体”这些现代味道浓厚的词汇熔于一炉;而冷冻身体、向时间移民等经典的科幻主题与把地球人当成“菜人”(意为可食用的人类)这样的奇思妙想并行不悖。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专访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国强则科幻强,科幻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王晋康|文学|科幻作家
科幻阅读是科幻产业的典型业态之一,在2022年创造了30.4亿元营收。近年来,随着《流浪地球》《三体》等作品爆火,中国科幻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大批科幻文学作品走上影视改编的道路,实现产学研成果转化。 提到老一辈科幻人,中国著名科幻作家、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的名字是绕不过的。1993年,王晋康以作品《亚当回归》出道,并凭此作拿到自己的第一座银河奖,开启了自己的科幻时代,《天火》《生命之歌》《西奈噩梦》《七重外壳》《豹》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近日,一场关于王晋康的科幻作品《爱因斯坦密件》的产学研转化论坛举办。《爱因斯坦密件》是王晋康中国科幻银河奖作品代表作,其作品《生命之歌》和《水星播种》已投拍电影。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王晋康表示,新时代的科幻(文学)更加多元化,其影响力已经“破圈”,科幻文学和影视是双向赋能。同时,北京扶持了一批科幻文创公司和与科幻影视有关的技术性公司等,这些都为科幻文学影视化提供了便利。中国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受访者供图 科幻文学追求大众化,也更关注人文内涵 新京报:你是如何与科幻文学结缘的? 王晋康:我写科幻(文学作品)是缘于十岁娇儿逼着讲睡前故事,当然,这只是外部因素。内在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自打少年时代就深种心中的科学情结,对科学的震撼力有发自内心的共鸣;二是对文学的喜爱,包括大学时代很认真的创作锻炼。 新京报:你是科幻文坛的“得奖专业户”,也是一位“长青不老”的作家,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科幻文学在国内有什么变化? 王晋康:在我看来,由于某些原因,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科幻(文学)处于“野生野长”的状态,处于社会边缘,但这其实也有好处,它让科幻作家可以拒绝诱惑、静心创作,也让科幻出版业很早就主动进入市场经济,有更强的生命力。缺点则是科幻市场难以养得起专业作家,难以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现在中国科幻(文学)进入了初步的高峰,很多资金也进来了。这种状况的优缺点正好与上述相反。 新时代的科幻(文学)更加多元化,其影响力已经走出科幻圈而进入主流社会。科幻(文学)是俗文学,当然追求大众化,但科幻(文学)本身也带着很强的雅文化的特质,更关注宇宙、科学伦理、人性等人文内涵。 科幻文学是“向前看”的文学 新京报:科幻和科学、科技的关系是什么?科幻文学发展主要得益于什么? 王晋康:科学是科幻的源文化,是科幻灵感的源泉。技术起的是辅助作用。 科幻文学的发展可以用几个字概括——国强则科幻强。因为科幻(文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有足够的、迈过某个知识门坎的读者和作者,所以科幻(文学)的繁荣和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呈密切的正相关,历史上世界科幻(文学)中心在英、法、美等各国的转移都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一点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健康昂扬的上升时代的群体心态,这样的群体才会“抬头向前看”,而科幻(文学)正是向前看的文学。 新京报:科幻文学要进一步发展与繁荣需要怎样的社会环境? 王晋康:刚才说了,科幻(文学)的发展和国力是正相关,只要国力提高,科幻(文学)自然而然就会发展。当然,社会的重视、政策的宽松、适当的鼓励扶持、科幻影视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等,也会起相当作用。 期待打通科幻文学影视化全链条 新京报:你的作品是什么时候开始影视化的?有什么想法和期待? 王晋康:相对来说,我的作品的影视化还处于准备阶段,首先是让一些年轻导演拍了8部短片,主要是锻炼年轻导演,做影视化的预热。这些短片也得了10多个国际奖项。现在这个阶段已经完成,我期待出现比较重磅的影视作品。 新京报:科幻文学影视化有什么好处? 王晋康:第一个好处就是受众的大扩张。科幻文学本身是比较小众的文学品种,而影视有最广大的受众。影视化可以大大促进文本的创作,是一种双向赋能。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作品的影视版权费可以让作者生活无虞,使科幻创作可持续。 新京报:你觉得北京为科幻文学影视化提供了哪些便利? 王晋康:一是扶持了一批科幻文创公司,如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科幻研究中心等,聚集了一大批科幻作家和研究者。这就促进了影视文本的积累。二是扶持了一批与科幻影视有关的技术性公司等,为科幻影视提供了技术支持。 如果能有一个集大成的机构,打通影视化的全链条,那就更好了。 期望北京成为世界的科幻中心之一 新京报:你对科幻电影、科幻游戏有什么看法? 王晋康:我从不玩游戏,但科幻电影肯定看过。看得最多的是西方科幻电影,对它们曾经是非常虔诚的仰视。而现在的心态是:它们并非高不可攀,我们正在努力向高峰攀登。 新京报:你认为,近些年北京科幻产业发展如何? 王晋康:我只是一个埋头写作的草根作家,对北京的科幻产业没有太多了解。仅依据个人观感,首钢园的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已经走过草创阶段,开始渐入佳境。 此次中国科幻大会在石景山首钢园举行,且首次纳入中关村论坛,也是一件大好事,可以让科幻进入更大的世界,为更多民众接受,也促进科幻自身的提高。 新京报:对于北京科幻产业发展,你有何期待? 王晋康:全国的科幻中心,非北京莫属。期望北京不但成为中国的科幻中心,也成为世界的科幻中心之一。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白爽 校对 赵琳
95后作者解锁中国科幻文学大满贯成就,《绣春刀》导演执导同名电影,科幻题材影视改编持续走热
转自:紫牛新闻4月28日,第二届科幻星球奖在北京颁奖。该奖是中国自主打造的首个国际性综合科幻奖项,由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刘慈欣等发起创立。过去一年广受关注的科幻题材作品均榜上有名。《流浪地球2》和《三体》分获最佳科幻电影和最佳科幻剧集奖,最佳科幻文学奖分别颁给了短篇小说《择城》,中篇小说《我们的火星人》和长篇小说《我们生活在南京》。近年来,科幻题材广受关注,吸引了众多新生代创作力量,四川大学中国科幻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科幻网络文学白皮书(2022)》显示,在互联网这一天然具有“年轻化”标签的活动场域中,“95后”“00后”正快速涌入科幻网络文学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创作出一批兼具高质量和高人气的科幻作品。科幻星球奖最佳科幻长篇小说《我们生活在南京》作者天瑞说符在此次获奖作品中,《我们生活在南京》就是95后网文作家“天瑞说符”的作品,该书连载以来就长期在起点读书畅销榜位居第一。另一部人气科幻作品《从姑获鸟开始》,作者“活儿该”也是95后。质量出众也让越来越多网文作品获得了主流科幻文学奖的认可,《我们生活在南京》先后获得银河奖和星云奖两项中国科幻文学大奖,硬核科幻《深空之下》和悬疑科幻《我的治愈系游戏》也曾分别获得银河奖最佳网络文学奖和最佳原创图书奖。科幻赛道也吸引了一些成名作者的尝试,去年凭借《道诡异仙》火爆全网的狐尾的笔,最新连载作品《故障乌托邦》就是科幻题材。文学创作的蓬勃生长,也为科幻的题材创新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四川科协发布的“2023科幻文学IP改编价值潜力榜”显示,跨类型创作已经成为科幻赛道的新趋势,“科幻+悬疑”、“科幻+成长”两类尤为突出,“科幻+冒险”、“科幻+情感”紧邻其后。2024年初开始连载就登上新书榜冠军的《天才俱乐部》,就讲述了每天都会做同一个梦并在同一个时间点醒来的男主,如何发掘出时空与文明的秘密,踏上拯救世界之路,结合了科幻和悬疑的元素。须尾俱全的《末日乐园》,不仅有科幻作品惯有的宏大世界观,还塑造了一个强大且温柔的女性形象,入选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2023年度)网络小说榜。跨类型创作,不仅给科幻题材带来更多新鲜元素,也给后续改编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与此同时,中国影视工业的发展,《三体》和《流浪地球》等作品的成功,都在加速科幻作品的影视化。日前,《刺杀小说家》《绣春刀》的导演路阳就在社交媒体宣布,将执导《我们生活在南京》小说同名科幻电影。科幻创作的繁荣和科幻作品影视化的成功,预示着中国科幻产业将带来新的机遇与发展。校对 徐珩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相关资讯
深圳科幻作家吴岩作品《中国轨道号》获中国儿童文学最高荣誉
深圳新闻网是立足深圳、辐射全国的综合性区域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新闻、视频、博客、房产、汽车、财经、健康、美食、旅游、教育、时尚、娱乐、交友等20多个频道,并拥有深圳最大的门户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