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还有时间》开机李兰迪林一转型温情现实主义题材
2月17日,由企鹅影视、天浩盛世出品,祝东宁执导,程小猫、程梦琰编剧,李兰迪、林一领衔主演(排名不分先后),孙天宇、李欣燃、陈泽、王宥钧、夏铭浩、高晴、熊稳稳等主演,刘钧、姜超、刘洁、任洛敏等特别出演的温情现实主义题材剧《如果还有时间》于重庆顺利开机。该剧讲述了罹患渐冻症的大学生林拓与女友安知雀相爱相守,在向病魔发出挑战的日子里,和身边的爱人、家人、朋友一起重新审视自我,珍惜“平凡”生活的故事。
超颜值阵容暖冬集结 极致人设打造理想现实主义爱情
《如果还有时间》以林拓(林一饰演)的视角展开,主要讲述了温暖阳光的应届毕业生林拓在求职的过程中认识了校友安知雀(李兰迪饰演),两人几乎是一见钟情,迅速的进入了热恋。林拓很顺利的入职极家集团成为魏海洋(夏铭浩饰演)的助理设计师,并且鼓励安知雀创业,开了一间咖啡店,正当事业与爱情都朝着未来美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林拓确诊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 他告知自己的父母(刘钧、刘洁饰演)、弟弟(陈泽饰演)、朋友陈光普(孙天宇饰演)和公司同事(王宥钧饰演),却唯独不想告诉深爱着他的安知雀。林拓选择和安知雀分手,这对两人都是不小的打击,但很快的安知雀也发现了林拓的秘密……
该剧是李兰迪与林一首度合作的剧集,此次二人所诠释的角色也与以往的荧屏形象大有不同,一个是用爱与勇气反攻人生的平凡少年,一个是从躺平人生里起身努力成长的硬核少女,两个角色之间碰撞的情感火花定能够为观众带去不一样的感观和体验。值得一提的是,主演阵容中由《一年一度喜剧大会》中崭露头角的孙天宇与李欣燃搭档的气氛担当组合,以及两位父亲的饰演者刘钧与姜超一正一谐的戏骨PK都十分令人期待。
甜虐美学真实引共情 创新突破叙写诚挚之作
据主创介绍,《如果还有时间》刻画了多个真善美的极致人物,在当下市场打造了一个全员好人的理想现实主义世界。该剧潜心2年剧本研发,深度采访病患、家属、医生、领袖人物等专家顾问,以温情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群普通却善良而勇敢的人。在人生面临绝境时,主人公们选择了始终如一的坚强,在逆境中拥有莫大的勇气,充满正能量,而这份品质正是让我们重新审视自我,探讨人生在世的意义。
在各类型剧层出不断的当下,创新尤为重要。《如果还有时间》放弃了标签化的男女主人设,在普通且真实中挖掘可能性,有着温暖催泪且发人深省的故事内核,真实地反应了当下年轻人面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态度,传递出尊重每一种选择和敬畏生命的价值观。除了亮眼的主演阵容,该剧也集结了优质的主创班底,由《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导演祝东宁与林一二度合作;打造过2020年豆瓣十佳作品的程小猫、程梦琰(代表作:《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担任编剧;由擅长都市爱情题材的黄志鸿(代表作:《半是蜜糖半是伤》等)担任美术指导;此外,担任造型指导的雷舒羽,其现实题材作品《理想之城》等皆为高分佳作。为了保证剧集内容的真实性,该剧还聘请了专业的医疗团队担任剧本顾问,如北京第三医院主任医师樊东升教授、京东副总裁渐冻症病友蔡磊、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李晓光等,在其专业性和技术性上为剧集保驾护航,强强联合力求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真实世界中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
据悉,《如果还有时间》已进入紧张的拍摄阶段,后续将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正如主创所说,这部剧制作的意义是用爱给予我们存在于这人世间的意义,期待早日与观众见面。

专访导演郑晓龙:《功勋》如何再现八位人物的高光时刻
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你了解多少?最近,取材于他们真实经历的电视剧《功勋》火爆全网,目前豆瓣评分高达9.1分。
《功勋》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王雷、雷佳音、郭涛、黄晓明、蒋欣、佟大为、周迅、黄志忠主演。这部剧用单元剧的形式,将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人生篇章与共和国命运串联起来,诠释了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人生品格和献身祖国人民的崇高境界。
《功勋》包括8个单元故事、几十个人物角色、8位导演、8组编剧、8个剧组。不同于以往的单元剧,《功勋》摒除了“人物传记”的惯用叙事手法,集中阐述功勋人物取得成就时的高光时刻。
担任《功勋》总导演的郑晓龙,因为《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嬛传》《红高粱》等作品,成为国产剧“收视率担当”导演,他的一些作品是年轻观众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
日前,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郑晓龙提到,在打磨《功勋》剧本阶段,他严格要求每个单元剧本紧紧抓住人物最闪光的特点和故事。“讲清楚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和他(她)为什么这样做”。
“现实主义是这部剧的总体基调。”郑晓龙说,他们希望用朴实的情感、朴实的艺术语言表现朴实的功勋人物。“用平视的眼光去发现功勋人物平凡中的不平凡,表现他们不平凡中的平凡”。
“很多观众看剧时,愿意看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郑晓龙认为,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要求遵循生活的真实性、逻辑的合理性,包括对常识的认真对待。“为什么功勋人物的真实经历很感人,有些文艺作品表现出来却让观众难以产生共情?我认为,关键在于细节。细节真实可以带来情节的真实、情感的真实。”
中青报·中青网:《功勋》聚焦人物的“高光”,如何拍出吸引观众的高光时刻?
像《能文能武李延年》这个单元,我们了解李延年的事迹之后,认为他最高光的时刻就是抗美援朝这一战。《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写的就是三天两夜的事,至于他以前那些经历我们没有写。在以前经历中他是一个普通战士,但在抗美援朝时李延年是一个指导员,我们要把他的“能文能武”表现出来。他之所以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是因为他做好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领那些被打散的部队最后守住了346.6高地,这个非常重要。在过去的影视作品里,真正讲好一个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军人故事的片子是没有的。
而《默默无闻张富清》单元,为什么我们选择写张富清一生的故事?张富清的事迹和贡献,看起来似乎不突出,但是为什么把他评为功勋?他获过很多军功,但60多年深藏功名,他从部队退伍下来当了一名基层干部,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从来不因战功向组织伸手提条件,要待遇。这个是他身上最闪光的点。
中青报·中青网:《功勋》演员的挑选标准是什么?
在演员方面,最初定的四个标准是:第一要德艺双馨,第二要神形兼备,第三要演技高超,第四要功勋人物本人同意。第四点原来我们觉得是挺难的事,后来发现还比较容易。
以饰演屠呦呦的周迅为例。屠呦呦一直专注搞科研,不怎么看现在的影视剧,并不认识演员,问“周迅是谁”。但是她的闺女说:“周迅好啊,演戏棒。”屠呦呦说那就周迅吧。
我们选周迅来演,是因为她的塑造感特别强,她喜欢挑战以前没有演过的角色。另外,周迅的创作欲望特别强烈,她一听说要拍这个,剧本都没看就说她愿意演。
但即使周迅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这个角色不好演。拍摄第一天,她有几句台词怎么也过不去,结果当天晚上都没睡好觉。周迅说:“我从来没有过,演戏这么多年第一次遇到这个情况。”屠呦呦这个角色的台词里有很多专业词汇,对专业科研人员来说随口就来,但是对演员而言,要顺畅说出来是有难度的。
另外,周迅的眼睛特别灵动,但是拍这部戏时一看到灵动的眼神,我会说“停停停,眼神一晃就不成——屠老师是搞科研的,你这么一弄,这个人物就‘跑’了。”最后,周迅呈现得非常好,她的塑造能力很强,她也很喜欢这样一个人物。
中青报·中青网:你塑造过很多女性角色,在《功勋》中展现屠呦呦这样一位女科学家有何不一样的体验?
屠呦呦这个人物真的跟我以前拍过的任何一个女性角色都不一样。她是非常有个性的——她的个性不是表现在大起大落,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跟人们的交往中,她显得非常与众不同。我们通过她的执着个性,形成了属于她的戏剧性故事。
屠呦呦跟人说话不看对方脸色,有一说一,因为科学家相信科学,相信实验、数据;她的生活很简单、朴实,不在意吃穿;她对国家交给自己的任务非常忠诚,对那些病人充满了悲悯的情感。我们把每一位功勋人物的特点说出来,这就形成了故事。
中青报·中青网:你对现实主义题材剧创作有哪些要求和标准?
现实主义题材,要真正符合现实生活和人物的真实想法,而不是虚构。现在有很多影视剧也是现实题材,比如一些甜宠剧、职场剧,但是你看他们穿的衣服、吃的东西,都超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实际水平。那是现实题材,但不叫现实主义。
我认为古装戏照样也可以用现实主义的态度来拍,我拍《甄嬛传》就是用现实主义态度来拍的。我不是拍一个古装的宫斗剧,我觉得《甄嬛传》是对封建落后婚姻制度的批判,尤其置于清朝的背景。雍正是一个很勤政的皇帝,但是他利用前朝来平衡后宫,利用后宫制约前朝,这种帝王之术、统治之术是非常落后的。《甄嬛传》不是一个纯粹的男女爱情故事,而是具有批判封建等级制度和婚姻制度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很多观众看剧时,愿意看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现实主义和现实题材不是一回事,不要以为拍现实题材就一定好。
马中骏:不管是什么题材,都要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2018年适逢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中国电视剧从初具雏形发展至影响深远,如今已成为影响最大、覆盖最广、受众最多的大众文化形态。60年间,整个行业历经诸多变革,行业内从业者跟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变更方向,砥砺前行。这其中,慈文传媒创始人马中骏也完成从先锋剧作家到电视人的身份转变,投身中国电视剧出品制作,并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慈文印记。
慈文传媒的前十年,致力将“经典变流行”。从马中骏率先购买武侠小说版权,开启“IP”改编之路的第一波浪潮起,众多优秀经典“IP”作品经由慈文传媒影视化,辐射影响更多受众群体。2003年,慈文传媒投入制作的第一部武侠剧《射雕英雄传》播出,各方市场好评不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电视台播出后,更是屡创收视第一的好成绩。
慈文传媒的后十年,则是“将流行变经典”。彼时,互联网科技的革新为影视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传统电视剧制作龙头公司,慈文传媒率先凭借《暗黑者》系列网剧坚定转型拥抱互联网,这部被称为“网络剧元年”开启标志的剧目,让慈文再一次在业界打响了口碑。
再往后,2015年仙侠剧代表作《花千骨》、2016年探险题材IP大剧《老九门》、2017年女性励志传奇题材大戏《楚乔传》都为慈文传媒打造行业标杆作品添砖加瓦。其中,《花千骨》全网播放量破200亿,《楚乔传》网络播放时间段的播放量突破429亿,《老九门》成为单平台首部破100亿播放量的电视剧,三部分别拿下当年电视台收视率,视频网站播放量第一名的年度剧王,证实了慈文讲“好故事”的能力。
2018年,创作热度持续升温,慈文传媒筹备多个题材项目都将于今明两年内面市或启动。现实题材作品《那些年,我们正年轻》讲述“大三线”时期心怀大义的年轻人义积极投身国防建设并奉献一生,试图让当代年轻人感受那个梦想激荡的年代。《风暴舞》讲述了一个高科技信息战的故事,也将“中国强”反映到了电视剧中,强烈表达了当下“国之自强”的需求。此外,中美合拍的10集电视剧《上海1920》也将开拍。
IP热了这么多年,这股热度如今是否已经退潮?
冷和热都是时间段而已。以通俗小说为例,在网文之前,我们就有金庸、梁羽生、古龙的作品,影响了好几代人。再往前推,还有张恨水、鸳鸯蝴蝶派等,他们都是一脉相承的通俗小说。只要它们存在,就会给予影视作品的影视化贡献。其中一些作品,就有望成为影视爆款。但影视爆款并不等于品质,我们有时候把IP这个词用得太泛滥了。因为太简单化了,真正的IP,除了有固定的头像识别,还有一个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慈文必须是一个精品内容的制造者,如果说慈文离开了对精品内容的深耕挖掘,那慈文差不多也就到此为止了。精品这条路,是不可丢的,如果仅是在某个爆款中去做内容的挖掘,我觉得是不够的。不能停留在B2B(播出平台)的道路,一定要在B2C(观众)的方向去深耕,包括向国际化发展,行成慈文内容的品牌化。
同样深耕内容,但对平台和对观众的不同侧重,可能带来的影响区别是什么?
未来剧集的价格是继续创新高,还是单部剧集的体量会变小,精品短剧会越来越多?
剧集的价格,不必都应该有天花板。天花板一定是在某个时间段会打破的,只是说它打破的频率频次不会有那么高。短剧集需要稳定的收费会员,它就期待是有品质、有质量的作品,员愿意为之买单,类似于美剧。
电视剧拥抱互联网也造就了现在的网剧热潮,慈文也是较早涉足网剧的。在您看来,影视剧题材下一步能拥抱的新技术还有哪些?有没有可能再造就一个网剧热潮?
新技术或人工智能一定会对于我们的所有文化产品都作出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此外,高清拍摄技术的提升,包括VR技术等,都会改变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看方式。未来,大屏欣赏和小屏移动观看的差异化会拉得很大。就影视剧的形态来说,收费的短剧集会越来越互动的,现有的很多秩序都会被打破。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
刚才说到,内容的“全球化”也是慈文的目标之一,目前慈文“走出去”的举措有哪些?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东方审美,面向世界表达”是慈文传媒“走出去”战略的核心理念。慈文传媒早已开始策划国剧“出海”,诸多作品在海外都反响热烈。《楚乔传》在美洲、欧洲、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中东地区的 YouTube平台与国内同步播出,期间收获了3.5亿次点击,57万网友分享。短短40天内,《楚乔传》YouTube账号订阅用户从零提升到25.3万,观看时长超过28亿分钟。其中,美国用户贡献的收入占海外收入近50%,开创了华语影视剧的先河。今年5月,慈文传媒还与“影视文化进出口企业协作体”签订了《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的海外推广合作协议。这让它有望成为继楚乔传后又一出海标杆力作。“走出去”,不单是形成售卖效应,更重要是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未来,慈文传媒将整合剧集“出海”方式,深入参与到行业资源、技术、管理等要素的国际融合与发展之中。
什么样的影视剧能够受到北美主流市场垂青?
中美合拍剧也许会是国产剧“出海”的一种值得尝试的方式。中美电影合拍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小,全球电影基本上是被好莱坞“统治”,因为它的话语权太大了,这个时候跟他们对话,合作交流没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的合作是不对等的。但合作剧不太一样,电视剧一直是很本土化的,所以用中国的内容也是可以的,合拍剧走出去可能比电影更快。
今年是现实主义回归年,现实题材影视剧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也有很多被吐槽是脱离现实的悬浮剧,您认为怎样才能打造一部真正意义的现实主义题材剧?
不管是什么题材,我们都要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这是最核心的。而不是说你去写一个现实题材的作品,就是现实主义的。所以即使是现实的,你也可能是悬浮的、狗血的。另外,现实主义当中有批判性。如果说现实主义没有对现实的批判性,那这个现实主义是不现实主义。所以,你得有胆量,得有眼光,得有能力,用这些来处理好现实主义作品的“度”的问题,这是我的现实主义观。度是浮动的、流动的,作为一个创作者,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去不断触碰,然后找到一个当下合适的边界和度。
其实我们购买改编一些当代原创小说作品时,就要求编剧需要有这样的基本态度。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剧本被我们打回来要重新改的原因。我说:不行,你这个不能飘,必须要面对那些话题。
2018年至今已经过半,似乎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传统意义的电视剧爆款出现,您觉得是什么原因?
中国人有一句话: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影视行业最大的变化是冷热交替。现在的中国文化产业,对我们从业者来说是幸福的时代。因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进步,一下子使得我们40年内完成了人家100年走的路,这个时候出现的很多快乐,是别人没有过的,很多痛苦也可能是别人没有过的,无论什么样的情况发生,存在就是合理的,掸一掸还可以继续前行。我们面临一个特别好的时代和机遇,要坚持做好内容的表达。
相关资讯
现实题材剧的“快消”:现实题材剧的马甲却有“伪现实”内核
在玄幻剧集体惨败、IP剧失去红利后,资本又涌向了既有市场空间、又有政策扶持的现实题材作品,但短时间内却没有足够多成熟的作品相匹配,名不符实的作品开始滥竽充数、填补空缺,造成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