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剧的“快消”:现实题材剧的马甲却有“伪现实”内核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30日讯(记者耿愿) 2018年被业界冠以“现实题材回归年”,有数据显示,在今年一季度备案的276部电视剧中,当代题材高达173部,占比62.6%。但与数量不符的是,与去年同时期佳作频出相比,今年的现实题材剧还没出现一部口碑、收视俱佳的“爆款”,却频频难逃高开低走,甚至烂尾的命运。
剧本身缺乏热度,相反,“伪现实题材”却成为一大热词在行业内外流传。年初的《谈判官》首当其冲,看似瞄准“谈判专家”这一群体,却实则又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言情内核,被《人民日报》批为“悬浮剧”,成为“不像真都市”的典型。《北京女子图鉴》本想讲述独立女性在城市打拼的不易,结果又变成靠恋爱、嫁人进阶的狗血故事,被质疑“不像真奋斗”。还有《老男孩》里将无理取闹当有个性,遭批“不像真性情”;《一路繁花相送》《南方有乔木》则甩不掉偶像包袱,“美颜”效果也被吐槽“不像真面容”。虽然这批都市题材剧逐渐摆脱了以往的“婆媳关系”等伦理剧元素,男女演员兼具人气与实力,更不乏一批“老戏骨”撑场,但实则“换汤不换药”,在现实主义的“马甲”下,乐此不疲地呈现着偶像剧的桥段。
并非现实题材剧没有市场,去年《人民的名义》《鸡毛飞上天》《小别离》等现实题材力作“叫好又叫座”,就应证了观众的需求。但今年同类题材却陷入尴尬,说到底还是资本作祟。 在玄幻剧集体惨败、IP剧失去红利后,资本又涌向了既有市场空间、又有政策扶持的现实题材作品,但短时间内却没有足够多成熟的作品相匹配,名不符实的作品开始滥竽充数、填补空缺,造成了现实题材剧的“快消”现象。并不是现代题材剧天然就具有“现实主义”的基因,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生意的角度去创作,精明的观众们才会真正买单。

新民艺评丨同为现实题材,《学爸》为何没有大爆?
这个夏天,《消失的她》凭借反恋爱脑的精准营销,票房一路高歌猛进;《孤注一掷》因着全民反诈的巨大群众基础,以小博大,正以近35亿的票房奔着暑期档票房冠军的宝座而去,但《学爸》这部直击当下热门话题“鸡娃”的喜剧电影,在拥有最广泛群众基础,也拥有多位优秀演员的情况下,上映12天却仅收获了不到5亿票房,这是什么原因呢?
票房平平,口碑同样平平。作为一部喜剧电影,黄渤、张子贤、王迅,甚至是并不以喜剧见长的吴磊都交出了一些不错的段落表演,小演员单禹豪更是交出了笑泪俱佳的表演,但作为一部电影,它的人物刻画深度是欠缺的,有些故事是不接地气的。
黄渤饰演的单亲父亲雷大力,从一个随和的、乐天的洗浴店老板转变成为一个疯狂“鸡娃”的“学爸”理由很不充分,转变也太突然。在老婆病逝后雷大力总体上与儿子享受着“坦诚相对”的亲子时光,但自从老丈人说要接孩子去上海读书后,雷大力“幡然醒悟”,开始走关系搞门路,花十万元与闫妮饰演的单身母亲假结婚,只为一个买学区房的本地户口;不惜卖掉洗浴店虎口夺食重金抢下“凶宅”,还让儿子学起了编钟。上海国际学校的优渥环境又让他失了方向,最夸张时甚至给小姨子下跪只求对方陪孩子走完之后面试的路……这所有的遭遇已经如此的不合情理,这所有的反应更是如此的超越现实。
现实生活中,或许有人比雷大力更极致、更夸张、更愿意为孩子付出,但当这个单身父亲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几乎把所有能走的“幼升小”的路都走了一遍,仿佛是从生活里来,却又让人觉得不合逻辑,哪里不对劲。黄渤和小演员的演技都很好,父子关系细腻、温馨、真诚、动人,但这对苦命父子还是过于脸谱化、标签化了。片中其他演员的精湛演技也大多被平庸的编剧水平辜负了,闫妮饰演的单亲妈妈仿佛像一个“工具人”,万茜饰演的“虎妈”拥有的“唯二”技能几乎就是打骂孩子和对着想要躺平的老公哭吼。
更要命的是,雷大力这样一个父亲,在电影里努力了一个半小时之后,在儿子的国际学校面试现场,在雷小米痛哭着对面试官说:“让我考上吧,我不想再让爸爸求人了”之后,再次“幡然醒悟”,一番慷慨陈词,放弃“鸡娃”,重新躺平。此前那个痛哭流涕的虎妈也仿佛被人调了开关,一夜之间就欣欣然地接受了家门口小学的入学。前一分钟,电影院里还有人发出长长的叹息声,后一分钟,就有人拿出了手机,不想再看。
不是电影不能有一个光明的结局,但《学爸》这个结局来得实在过于突然与生硬,强行让两个天资并不出众的孩子进入附近小学后展现出过人潜力,一个得了A+(此前乘法口诀表背得泪眼婆娑),一个要去参加演讲比赛;雷大力的老店似乎赎了回来,新店又要开张了。一切都看起来和乐圆满,十足的“科幻片”。
观众或许从没期待,一部电影能够对复杂的社会与教育问题给出解决办法。但当一部取材于现实的作品只为观众演绎一些网络上的段子,对真实的呈现浮于表面,对人物的刻画脸谱化,尤其是当它最后还拥有一个太过于童话的没由来的美丽结局,那么它得到的口碑和票房一定不美丽。
《风犬少年的天空》:青春剧为现实题材增加怎样的新维度
在中国电视剧/网络剧的诸多类型中,青春剧一度算不上创作的重心。狭义的青春剧一般是以校园题材为主,从1989年《十六岁的花季》开始,此后虽然有《十七岁不哭》《红苹果乐园》《将爱情进行到底》等作品问世,但校园青春,在电视剧的画面中曾是相对稀缺的景观。
电影市场的长足发展和青年观众的消费能力,令电影首先对青春题材另眼相看,一系列青春片火热起来;随后视频网站崛起,面向网生代观众的偏好,更多的青春剧也应运而生。
很长一段时间里,青春影视剧就约等于青春爱情影视剧。似乎青少年的任何特质,都可以放到青春期的心动之中展现,爱情是化解一切疼痛的良药,也是朝向一切开战的武器。而“爱情”的功能被如此地放大,就难免会出现出轨、堕胎、死亡等极端情节。
而近几年,青春剧扩大生产并拓展类型,已经逐渐走出单纯的校园恋曲风格,打破了青春剧作为一种类型剧的固定模式,即恋爱中心主义;关注了青年观众更广泛的心理诉求和个性表达;为现实题材的呈现,增加了一些新的角度和方式。
而这其中,最近播出的《风犬少年的天空》就是典型一例。
《风犬少年的天空》:一锅混合友情、爱情、亲情的汤
《风犬少年的天空》讲述了进入千禧年后的一群高中生的故事,主角由重庆本地学生四人涂俊(绰号老狗)、朱玮娇(绰号大力娇)、丁荣亮(绰号咪咪)和罗申喜(绰号大嘴)以及外地转学生两人李安然、马田组成。虽然主角都是高三学生,但和《小欢喜》等高考主题的现实题材剧中的高三学生面对的生活压抑不同,《风犬少年的天空》刻画了一种近乎浪漫的十七八岁的个性张扬,并以多种感情线索加以颂扬。
友情在剧中被赞颂尤多。大兴村青梅竹马四人自不待言,虽然罗申喜的小册子骗了丁荣亮许多零花钱,打闹哄吵的损友模式也是四人常态,但无论是支持丁荣亮追求陈圆圆,还是呵护朱玮娇逐梦超级女声,抑或是担心丧父离母的涂俊,四人的友情成为了故事的基本底色,并且随着李安然和马田的到来,拥有了更丰富的剧情层次和人际互动。好学生和落后生,本地人和外地人,最终如四色拼图般,混搭也和谐地构成了故事的青春版图。
爱情也没有以早恋之名被讨伐,反而呈现出一种童话气质。虽然李安然、涂俊、刘闻钦组成了带有青春疼痛气质的三角关系,但却并没有兄弟反目或者因爱生恨等狗血剧情,每个人都带着友情底色,拥有一颗勇敢纯真的爱人之心。而马田和朱玮娇、丁荣亮和陈圆圆等的恋爱故事,也各有其轻喜剧的轻快和少年人的坦率,虽然有时傻气或者中二,但都被赋予了一种赤子之心的童话质地。
亲情篇幅不算太多,但不乏浓墨重彩。大兴村四家人,都是市井阶层的普通家庭,父母一辈有的摆猪肉摊、有的开小面馆、有的开出租车,但共同的是亲子之间的浓厚感情以及街坊邻里的淳朴热情。配合上非常有地域特色的重庆市井风情,不仅刻画了大兴村家庭间的温情,还包含了对重庆这座城市的淡淡的乡愁,从而构成了全篇更宏大的亲情基调。
在恋爱面前后退一步:所有感情都有了细水长流的温情感
《风犬少年的天空》并非个例,今年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如此可爱的我们》等青春剧也在青春恋爱面前后退一步:《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虽然以穿越作为噱头,将亲情和友情一定程度地混合书写,也不乏恋爱戏份,但其重点仍是刻画青春的多种美好情感;《如此可爱的我们》则是更典型的街坊青春剧,将青春校园故事用青梅竹马极致化,令友情线、爱情线、亲情线都有细水长流的温情感。
这些剧还具有一些共同特点,首先是将青春与怀旧融合。《风犬少年的天空》发生在2004年、2005年的重庆,《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的故事穿越回了1999年的东北,《如此可爱的我们》的地点虽是虚构,但时间点却很明确:2007年、2008年。于是,这些故事结合着观众记忆热闹展开,为超级女声狂热、为新世纪激动、为北京奥运喝彩,观众本身的集体记忆被唤起,与故事中的具体细节共鸣,虽然书写的青春已逝,但也表达着青春无悔。
其次,这些剧都采用了较为二次元的故事逻辑和表演方式。《风犬少年的天空》里“大兴村四兄弟”略带夸张的人设,《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里李进步轻易住进李青桐的家,《如此可爱的我们》里黄橙子和谈宋为了辩论赛模仿爱情电影桥段,都是某种动漫式的设定和情节,令这些故事看来轻松明快,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口味。
此外,还有一些剧集将恋爱中心主义去除得更加彻底。今年播出的《穿越火线》,以年轻人喜爱的游戏电竞为选题,刻画了肖枫与路小北两个少年超越时空的热血励志的拼搏故事。少年人对梦想的百折不挠成为了主线,而电子竞技的竞技性本身又贡献了故事的许多悬念和高潮,青春热血剧成为了一种青春剧亚类型。
而对应地,非要强行回归爱情故事的,则容易引来非议。《以家人之名》以互相取暖共同生活的两个爸爸三个娃的特殊家庭构成,前半段的父女父子情、兄妹情赢得观众大把好感和眼泪,结果故事行到中叶笔锋一转,将亲情主线转换为爱情主线,导致口碑断崖下跌。
重新定义青春剧:青春表达的文化转向
拓展与风格转变,总的来说,跟时代文化和观众变化有莫大关系。
首先,青年文化逐渐摆脱了一种亚文化的属性。在传统社会文化秩序里,年长者以社会经验与阅历占据文化主流,青年文化往往属于亚文化,常带有更强的叛逆性。而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青年文化通过网络参与获得了更多的表达甚至是展现的机会,在文化生产中也逐渐成为了主要的类别之一,甚至影响着整体影视剧朝向年轻化转变。青年题材一定程度摆脱了亚文化的边缘性和叛逆性,并拥有了更丰富的主题和形式。
其次,青年的文化消费有一种“轻文化”的趋向。整体来看,年轻人的故事消费的大趋势是对悲剧的承受能力下降,对喜剧的偏好加强。所谓“虐恋”风格也只能放置在不会有切肤之痛的仙侠玄幻类别展开,而现实题材则“甜宠”风格大行其道。这一转变不仅出现在剧集中,网络文学等文化创作也同样。青春剧的变化,只是整体性青少年审美转变的一种表征。
从用户市场来说,网络使得分众化更为可行,青春剧以网络平台为主,聚焦服务于年轻观众,而不像电视台需要考虑更大众的公约数。就如同《风犬少年的天空》一样,它首播于年轻用户为主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因此可以高度迎合年轻观众,将年轻人喜爱的主题表达得更极致,形式上也更满足二次元受众口味。而许多青春剧也偏爱取材自青年文化原产地网络文学,而明星选择也进一步吸纳了年轻人的偏好和审美,也都是类似缘由。
此外,一些跨文化传播的优秀剧集可能也为我国青春剧的拓展提供了参考和样本。比如韩国电视剧《请回答1988》,通过双门洞几家人的故事,创造了一个融亲情、友情、爱情于一体的温情脉脉的作品,在我国的网络上也取得了较高的口碑,也成为了我国青春剧转型中的他山之石,共同影响了我国青春剧这一波的“重新定义”的浪潮。
,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讲师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资讯
《如果还有时间》开机李兰迪林一转型温情现实主义题材
2月17日,由企鹅影视、天浩盛世出品,祝东宁执导,程小猫、程梦琰编剧,李兰迪、林一领衔主演(排名不分先后),孙天宇、李欣燃、陈泽、王宥钧、夏铭浩、高晴、熊稳稳等主演,刘钧、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