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之上》首演“有温度”的法官,高伟光:努力跳出舒适区
环保司法题材电视剧《江河之上》正在热播,在剧中挑战法官罗远一角的演员高伟光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表示,这对于自己来说是跳出演员舒适区的一次努力。
首演法官倍感压力,真实案例触目惊心
《江河之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苏州蓝白红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周亚平担任总编剧、总导演,高伟光、陈数、袁文康、吕晓霖、代斯等主演的,正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爱奇艺、腾讯视频热播。
该剧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讲述了高伟光饰演的行政庭法官罗远,因江石化工厂爆炸案,结识了环境工程系教授夏未冬(陈数饰),并在随后的村民纠纷案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买卖案中,与民庭法官耿念(袁文康饰)和刑庭法官林海岚(吕晓霖饰)组成搭档,加盟新成立的“民事、刑事、行政三合一”环境资源法庭,从而踏上一条替不能发声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伸张正义的环境司法改革之路。该剧自播出以来,一直稳居中国视听大数据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前列。
此次,高伟光在《江河之上》中饰演罗远,他不仅是一名充满理想、勇敢乐观的法官,更是新成立的环境资源法庭主心骨。这也是高伟光第一次出演法官,在谈及他与项目结缘的过程,高伟光表示,他首先是被《江河之上》的剧本打动。“罗远这个人物形象非常丰满,呈现的内容也非常深刻,剧中呈现的案件都是由真实案件改编,其中涉及的污染程度和赔款数额让人触目惊心”。正如高伟光所说,《江河之上》精选了二十多个重大案例,其中涉及法律专家智斗官僚官员、公益组织死磕化工巨头、小人物起诉大集团、中国环保卫士对垒外国污染者等精彩情节,光是听这些案件的描述,就能让人感觉到环境资源保护的艰难。
这也无形中让高伟光在拍摄期间倍感压力,大量的法律专业术语台词,大量的法庭内外交锋的戏份,都需要他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准备,当被问到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高伟光说,“在拍摄之前剧组安排我们观看了大量视频资料和庭审视频进行学习,也反复观看了剧中案件改编的原始案例”正式进入拍摄前,高伟光也和其他几位主演一起去到法院一线,实地走访和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戏中演绎多面罗远,戏外片场氛围组专注投喂
剧中,高伟光饰演的罗远,先遇到陈数饰演的环保专家夏未冬,在她的专业指导下,罗远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知识储备也在不断提高,也因此奠定了之后罗远与耿念、林海岚组成环资庭三剑客,以创新的精神和严谨的法理审理了一系列非法捕捞、装修污染、废酸毁林、非法采砂等疑难案件的基础。
戏中几个人亲密无间的合作,也让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伟光表示这次的合作很开心,耿念去医院看罗远的那场戏,还是很有意思的。当时也都是大家一起交流设计。因为剧本里并没有提示罗远耳朵听不到,或者是被爆炸震的有一些听力问题。但是实拍的时候,主演们突然来了感觉,袁文康给到即兴的一个反应,高伟光觉得很好也就顺着他递的话接过来了,才有了大家看到的那场戏。
提到吕晓霖,高伟光则说,跟海岚在一块儿的时候,两个人有的时候会说东北话,然后说着说着聊一聊,在走戏的时候,导演就说“你们两个把东北话收一收”。
在聊到与陈数的合作时,高伟光形容“和数姐拍戏非常愉快,互相能够知道对方想要的东西”宛如老友一样有默契。不仅如此,高伟光在罗远的演绎中,加入不少幽默元素,让这位严肃的环资庭法官更有了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也给观众呈现出来更加全面立体的法官形象。
别看戏里几位法官之间相爱相杀,是面对破坏环境的不法分子时毫不心慈手软的严面法官,戏外高伟光却是剧组公认的会照顾人,日常搞气氛,轻松现场不在话下,还时不时投喂剧组的各位主创,无怪乎有剧组小伙伴在杀青的时候会怨念被投喂胖了,想来也是趣事一桩。
让角色更落地,希望多演现实主义题材
谈及当初接下罗远的契机,高伟光提到了他的舒适区,在古装题材里,他交出来东华帝君这样的经典角色,而在近现代题材里,他又用自己的表演让大家记住了那个一生悲情的搬山道人鹧鸪哨。《江河之上》罗远这个角色在这个时候进入到高伟光的视野,对于想要跳出舒适区的他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于是他义无反顾的接下了这个角色。
幸运的是,伴随着几个月与罗远这个角色朝夕相处,高伟光深觉自己越来越理解罗远,身为一名法官,要做的不是生搬硬套法条,而是需要结合具体案件,做出既遵循法律又不外乎人情的判决,比如剧中盗伐林木案等案件对被告人的判决就合法合情合理,罗远那一句“不是为了判而判”的台词同样振聋发聩。
当《江河之上》播出跟观众见面的时候,高伟光依然记得自己在扮演罗远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的话,不但要展现出人民法官“一心为民,公正司法”的职业精神,也要心怀大爱做有温度的法官,虽然剧组已经杀青,但法治精神在扮演者的心中留下了印记。
除了正在热播的《江河之上》,高伟光的待播作品里还有《金庸武侠世界》《只此江湖梦》《如月》,电影《沙海之门》等,题材多变、风格迥异,足见高伟光对于自己的演艺道路规划并没有设限。诚然如他自己所说,现阶段更希望演绎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但只要是能够打动到他的故事,他都愿意尝试去挑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还会演一些科技或者有未来感的角色。

观照现实,《孤注一掷》火爆暑期档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首部揭秘境外网络诈骗全产业链内幕的电影《孤注一掷》昨日正式上映,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孤注一掷》上映首日总票房破6亿元,预测总票房将超过38亿元。
这部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影片引发众多观众和网友共鸣,起到了警示作用。《孤注一掷》的大热也再次印证了影视界近年多部现象级作品的共同点——影视观照现实,火爆不难理解。
真实!取材自上万起真实诈骗案例
“这是在大银幕上能看到的吗?”“导演太敢拍了!”《孤注一掷》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电影中,境外诈骗工厂视人命如草芥,以人的“可用性”为第一标准,因拒绝进行诈骗工作,潘生(张艺兴饰)被用橡胶棍殴打,安娜(金晨饰)被撬起指甲,疼痛喊叫到声音嘶哑,而反派嚣张狠戾更是看得人心惊胆战。境外诈骗工厂的产业化运作流程也首次在电影中被完整揭秘,千门八将、Q仔洗钱、广场晒钱等犯罪场面轮番冲击观众的视听与认知,构成了《孤注一掷》独有的“大银幕奇观”。
“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孤注一掷》一方面从揭示网络诈骗套路的角度,拍出了境外诈骗工厂引诱受害者“上钩”的手段;另一方面,也从“赌狗”的角度,刻画了正常人一步步在诱骗下丧失理智,踏入诈骗深渊的惨剧。
细节逼真且丰富,是导演申奥的创作要求。影片取材自全国上万起真实诈骗案例,一众角色的灵感和影片中的遭遇均来自调研。在电影拍摄前,电影团队与警方、反诈中心配合,收集了海量一手资料。申奥接受记者微信采访时透露:“电影中每个角色背后都有若干真实原型人物,对诈骗集团的描绘也融合了世界多地诈骗集团的特征。”影片中角色众多,申奥希望通过群像塑造、多线叙事,把戏份平均分给几组人物,从各个角度把境外网络骗局里骗子是怎么骗人的、受害者是怎么上当的、受骗人何以变成行骗者、警察们如何艰难破案等流程和细节全方位呈现出来,把网诈套路掀个底朝天,让每一位看完电影的观众都变成不好骗的人。
很多影视作品都会打上“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字样,但到了《孤注一掷》中,则是“如有雷同不是巧合”,力求通过真实沉浸的观影体验起到警示作用。网络诈骗的频发以及其对普通人生活的重大影响,是申奥最终拍摄这部电影的原因。他在现实生活中间接了解到,朋友因接触网络赌博和网络诈骗,最后自杀,他也看到网络上有很多人因为网络诈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片中,王传君饰演的诈骗头子上一秒杀人、下一秒拜佛,名场面引发全网模仿翻拍热潮,演技逼真到让人感觉“不像演的”。对此,王传君接受记者采访时直呼“是演的!真正的诈骗犯更心狠手辣!”
王大陆饰演的大学生阿天将赌徒的疯魔、崩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许多观众表示看得太窒息了,联想到自己身边那个被网络诈骗骗得团团转却怎么也不听劝的人。周也和邓萃雯分别饰演阿天的女朋友和母亲,她们将受害人亲属的惊慌、绝望和无力感精准传达,更加凸显网诈骗局的残忍。
《孤注一掷》还制作了原型人物特辑,影片中的原型人物现身,亲述在境外诈骗工厂遭受的真实经历,讲述网络诈骗产业链背后如同人间炼狱的真实景象——“每一个人都只是诈骗集团的财产”。有人被电棒电击生殖器官,有人被扔进尸体堆里……特辑中更有一位原型人物在诈骗工厂失去了手指,“手放在桌子上,有人按着,一刀就下去了。”血淋淋的网诈真相,令人不寒而栗。申奥尤为感谢他们愿意发声,“正是因为他们,这部电影才能更逼真、更写实,可以警醒更多的人。”
火爆!现实题材创作回应大众关注热点
近年来,全民反诈活动持续进行,反诈宣传全面铺开,但网络诈骗事件依然高发,噶腰子、缅北、电信诈骗等相关新闻频频登上热搜。《孤注一掷》回应了大众的热切关注。观众纷纷表示看完后很受震撼,自发将电影列为暑期档全家观影首选。还有人将电影推荐为基层防诈工作好帮手,呼吁社区、公司组织观影,“多一人观影就能少一人受骗。”
在《孤注一掷》的首映礼现场,多地公安局的反诈民警也亮相。一位反诈民警表示:“这部电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楚每一个人的内心。”民警们表示,《孤注一掷》是对反诈工作最好的宣传,希望大家可以走进电影院,学到诈骗背后的底层逻辑,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从点映开始,《孤注一掷》就屡屡刷新影史纪录,目前,业界普遍认为该片已经锁定暑期档票房冠军。《孤注一掷》的火爆,是现实题材影视创作的又一次“胜利”。大众苦网络诈骗久矣,该片切中了社会长时间积累的情绪,用影视方式削平网络诈骗的“信息鸿沟”。“观照现实、发人深省,是这部影片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翌表示,近年来,《人世间》《山海情》等影视作品均在播出时引发全民热议,这些作品扎根现实,贴近生活,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
《江河之上》首演“有温度”的法官,高伟光:努力跳出舒适区
环保司法题材电视剧《江河之上》正在热播,在剧中挑战法官罗远一角的演员高伟光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表示,这对于自己来说是跳出演员舒适区的一次努力。
首演法官倍感压力,真实案例触目惊心
《江河之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苏州蓝白红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周亚平担任总编剧、总导演,高伟光、陈数、袁文康、吕晓霖、代斯等主演的,正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爱奇艺、腾讯视频热播。
该剧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讲述了高伟光饰演的行政庭法官罗远,因江石化工厂爆炸案,结识了环境工程系教授夏未冬(陈数饰),并在随后的村民纠纷案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买卖案中,与民庭法官耿念(袁文康饰)和刑庭法官林海岚(吕晓霖饰)组成搭档,加盟新成立的“民事、刑事、行政三合一”环境资源法庭,从而踏上一条替不能发声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伸张正义的环境司法改革之路。该剧自播出以来,一直稳居中国视听大数据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前列。
此次,高伟光在《江河之上》中饰演罗远,他不仅是一名充满理想、勇敢乐观的法官,更是新成立的环境资源法庭主心骨。这也是高伟光第一次出演法官,在谈及他与项目结缘的过程,高伟光表示,他首先是被《江河之上》的剧本打动。“罗远这个人物形象非常丰满,呈现的内容也非常深刻,剧中呈现的案件都是由真实案件改编,其中涉及的污染程度和赔款数额让人触目惊心”。正如高伟光所说,《江河之上》精选了二十多个重大案例,其中涉及法律专家智斗官僚官员、公益组织死磕化工巨头、小人物起诉大集团、中国环保卫士对垒外国污染者等精彩情节,光是听这些案件的描述,就能让人感觉到环境资源保护的艰难。
这也无形中让高伟光在拍摄期间倍感压力,大量的法律专业术语台词,大量的法庭内外交锋的戏份,都需要他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准备,当被问到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时候,高伟光说,“在拍摄之前剧组安排我们观看了大量视频资料和庭审视频进行学习,也反复观看了剧中案件改编的原始案例”正式进入拍摄前,高伟光也和其他几位主演一起去到法院一线,实地走访和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戏中演绎多面罗远,戏外片场氛围组专注投喂
剧中,高伟光饰演的罗远,先遇到陈数饰演的环保专家夏未冬,在她的专业指导下,罗远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知识储备也在不断提高,也因此奠定了之后罗远与耿念、林海岚组成环资庭三剑客,以创新的精神和严谨的法理审理了一系列非法捕捞、装修污染、废酸毁林、非法采砂等疑难案件的基础。
戏中几个人亲密无间的合作,也让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伟光表示这次的合作很开心,耿念去医院看罗远的那场戏,还是很有意思的。当时也都是大家一起交流设计。因为剧本里并没有提示罗远耳朵听不到,或者是被爆炸震的有一些听力问题。但是实拍的时候,主演们突然来了感觉,袁文康给到即兴的一个反应,高伟光觉得很好也就顺着他递的话接过来了,才有了大家看到的那场戏。
提到吕晓霖,高伟光则说,跟海岚在一块儿的时候,两个人有的时候会说东北话,然后说着说着聊一聊,在走戏的时候,导演就说“你们两个把东北话收一收”。
在聊到与陈数的合作时,高伟光形容“和数姐拍戏非常愉快,互相能够知道对方想要的东西”宛如老友一样有默契。不仅如此,高伟光在罗远的演绎中,加入不少幽默元素,让这位严肃的环资庭法官更有了富有人“情”味的一面,也给观众呈现出来更加全面立体的法官形象。
别看戏里几位法官之间相爱相杀,是面对破坏环境的不法分子时毫不心慈手软的严面法官,戏外高伟光却是剧组公认的会照顾人,日常搞气氛,轻松现场不在话下,还时不时投喂剧组的各位主创,无怪乎有剧组小伙伴在杀青的时候会怨念被投喂胖了,想来也是趣事一桩。
让角色更落地,希望多演现实主义题材
谈及当初接下罗远的契机,高伟光提到了他的舒适区,在古装题材里,他交出来东华帝君这样的经典角色,而在近现代题材里,他又用自己的表演让大家记住了那个一生悲情的搬山道人鹧鸪哨。《江河之上》罗远这个角色在这个时候进入到高伟光的视野,对于想要跳出舒适区的他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于是他义无反顾的接下了这个角色。
幸运的是,伴随着几个月与罗远这个角色朝夕相处,高伟光深觉自己越来越理解罗远,身为一名法官,要做的不是生搬硬套法条,而是需要结合具体案件,做出既遵循法律又不外乎人情的判决,比如剧中盗伐林木案等案件对被告人的判决就合法合情合理,罗远那一句“不是为了判而判”的台词同样振聋发聩。
当《江河之上》播出跟观众见面的时候,高伟光依然记得自己在扮演罗远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的话,不但要展现出人民法官“一心为民,公正司法”的职业精神,也要心怀大爱做有温度的法官,虽然剧组已经杀青,但法治精神在扮演者的心中留下了印记。
除了正在热播的《江河之上》,高伟光的待播作品里还有《金庸武侠世界》《只此江湖梦》《如月》,电影《沙海之门》等,题材多变、风格迥异,足见高伟光对于自己的演艺道路规划并没有设限。诚然如他自己所说,现阶段更希望演绎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但只要是能够打动到他的故事,他都愿意尝试去挑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还会演一些科技或者有未来感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