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小说《深蓝色的七千米》:为孩子打开一扇深海世界的大门
“一艘潜水器正缓缓穿过西印度洋。它有8组灯,一起打开时,光柱将面前八九米的地方映成了冰蓝色,仿佛将海水凿出了8条洞穴。潜水器的名字叫蛟龙号……”
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儿童小说《深蓝色的七千米》,近日在少儿图书市场掀起热潮。这是一本赞扬我国海洋深潜探索事业巨大成就的儿童文学著作,也是我国第一本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
“从小我便知道,我是个与海结缘特别深的孩子。”这本书的作者——“80后”青年作家于潇湉这样描述自己。
于潇湉出身于海洋科研家庭,她的父母都是海洋研究学者。于潇湉回忆,在她十几岁时,她的妈妈因为工作出海航行了一个月,寄回一本航海日记。“里边描写了海上的日出,伴游船侧的海豚,还有刚被鱼叉叉到甲板上、不停变换颜色的章鱼,以及被一望无际的海洋包裹所产生的孤独和壮美感。”
这件事情让于潇湉记忆深刻,也激起了一个孩子对海洋瑰丽的幻想。
2012年6月,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北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5年,搭载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09”停靠在青岛母港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与此同时,国家深海基地正式启用。
这样的大事,让身为“海洋人”后代的于潇湉萌生了写一本关于深海的真实故事的书。“不仅对于我,就是对于孩子来说,深海也拥有强大的吸引力。那里到底是怎么样的?潜航员在几千米深的水下如何工作和进行日常的活动?他们在深海究竟看到了什么?”于潇湉说,为了撰写这本书,她取得了相关部门的许可和支持,前往采访蛟龙号一线的设计、科研和技术人员,搜集研究了蛟龙号的所有纪录片、资料。
为了将深奥的科学知识和专业名词用更浅显而准确的文字告诉读者,拉近孩子与科学的距离,于潇湉在开展扎实的专业采访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海洋知识与真实人物原型进行创作,塑造了一批追梦少年的形象,弘扬蛟龙号深潜团队敢于吃苦、敢打硬仗的精神,并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海洋、关于潜水器的蓝色的梦。
《深蓝色的七千米》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0岁男孩付初的爸爸是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上的一位大厨,他觉得有些失望,他更希望自己的爸爸是深潜英雄。在一次“向阳红09”开放日活动中,付初结识了热爱海洋文化、立志成为潜航员的青年唐冉。唐冉以深潜英雄付云涛和唐佳霖为楷模,却因为家庭条件所限,不得不暂时放弃梦想。两个年龄差距10岁的男生,因对海洋和蛟龙号的迷恋而成为挚友。
付初在爸爸的帮助下,鼓励和协助唐冉完成了成为潜航员学员并与深潜英雄一起探索7000米深海的梦想。在这个过程里,他和唐冉结识了身世坎坷的女孩梅兰竹,并一起接受了蛟龙号总设计师和潜航员们的悉心指导。最终,付初理解了爸爸这份平凡而了不起的工作,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群可亲可敬的英雄们。
蛟龙号潜航员、工程师、“中国载人深潜英雄”称号获得者傅文韬、唐嘉陵联名为《深蓝色的七千米》所写的序言里有这么一段话:“希望这部小说的出版能使广大青少年读者更加了解蛟龙号的故事,激发他们对祖国深海探测的兴趣、对广袤海洋的热爱、对海洋科学的向往,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蓝色海洋世界的大门。”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近71%。蛟龙号所创造的7062米深潜纪录,也意味着它有足够的能力载着中国人海洋探索的梦想,去探索全世界90%以上的海域。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海洋文化产业分会理事长滕祖文在读完这本小说后说到:“我们期待未来有一天,发生这样一幕:一位科学家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感谢当年看过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名字叫《深蓝色的七千米》,从此我的梦变成了深蓝色,从此我梦想着有一天拥抱海洋。”
儿童文学作家詹亮浈在书评中说:“于潇湉笔下的海洋书写和精神叙事,克服了题材的限制,也打破了传统立意的惯性,通过诗性的文字和巧妙的建构,在蛟龙号与小读者的心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让小读者在探索浩渺海洋世界和寻求精神升华的过程中,更加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加明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和重担。”
在书的结尾,于潇湉在作者手记中反问自己,“十几岁的我,那个对着妈妈的航海日记向往不已的少女啊,我是否也圆了你一个梦呢?”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弋舟的小说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他也是当下文坛为数不多的具有极高文本辨识度的作家之一。本期所选《瀑布守门人》,同样具有鲜明的弋舟特质。
一个女儿不远千里赶赴丽江,去“解救”已经退休去那里旅游却麻烦缠身的母亲。从一开始,这对母女的关系就充满了紧张。“母亲”在某些方面不顾一切的固执和任性,让我们对这个“女儿”充满了同情,按照常理可以预测,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即将在那个美丽的城市发生。如果真是那样,这就不是弋舟的文本了。弋舟的笔游走的方向与众不同,总能将我们带向“惯常”的另一边——他先是带我们走进了“女儿”的“儿子”的“瀑布守门人”游戏,又通过“母亲”的视线将我们引向了永恒的“星空”——孩童世界的赤诚与无碍,“母亲”对“狮子座流星雨”的期待和守候,合力为“女儿”打开了一扇从封闭和孤独中出走的门。终于,在自己的失误造成的“水灾”面前,“女儿”展现的不再是焦虑和对抗,而是顺应与感受,她冲进瀑布般的水帘,跟民宿老板打起了水仗。和解的发生是那样的不动声色,润物无声,却又摇撼人心,这正是弋舟小说的魅力所在。
清明假期,我集中阅读了弋舟的多篇小说,他作品的另一种特质,一种隐藏于文本背后的共性深深地触动了我,令我想起帕斯的一句诗:“所有的名字是一个名字/所有的面孔是一个面孔/所有的世纪仅是一个瞬间”。而这个“瞬间”正是永恒的代名词。《瀑布守门人》里的“星空、狮子座流星雨”、《随园》里反复出现的“人骨、雪山”、《出警》里刑满释放人员老奎舍不下的“一根卷烟”所代表的对抗“孤独”的“时间”、《雪人为什么融化》里一众人奋力守护的“妹妹”和“亲情”、《隐疾》中用发疯去和俗世争夺丈夫挽留“爱情”的女人……无不展现着弋舟对“永恒”事物的迷恋。这些作品几乎都是从失序开始的,或者很快导入失序,而最终,一切又都会在某个“瞬间”神奇地收束起来,归于一种使人心悦诚服的秩序。
这个“瞬间”是如何到来的,又如何水到渠成,考验的不仅仅是写作者架构和叙事的能力,而是在通往理想和独立的道路上,一个人,一个作家所选择的精神支点究竟是什么,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多大程度上扩大了自己的生命。在弋舟略带忧郁气质的深思里,我们能够体味到他所具有的隐约的哲学意味的怀疑甚至悲观。可是最终,人类传统中经典的道德律总是能够在一个恰如其分的时刻,重新赋予他笔下的人物灵魂和勇气。由此,《随园》中的“我”亲吻了那濒死之人,完成了属于她自己的“执黑五目半胜”,《瀑布守门人》中的“女儿”在积水的房间里重新拥抱了自己;《出警》中为了向在他入狱时与人私奔的妻子复仇而卖掉女儿的“老奎”,主动向警方自首;《雪人为什么融化》中的“我”,在面对因为自己的“败坏”而招致的恶人的霸凌面前退无可退时,终于重拾尊严,鼓起拼死一搏的勇气……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弋舟所构建的他自己的文学世界的规则,在这里,人性可以尽情释放,走到极致,而最终,它们仍然要匍匐于他所尊崇的规则,因为规则,这“道德的壁垒”,才是使人摆脱孤独免于伤害的能量之源,它使失去的被寻回,使破碎的得以完整,使被遏止的生命重新开始生长,使孤独不再成为牢笼……人世间的苦难和困境,只有在更为高蹈的永恒事物中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案,而弋舟的文学版图正是建构在将人与那个境界连通的路径之上。
哈耶克曾说“那些重要的道德规则是神的命令和法律……违反这些基本的道德就是在与神作对。”弋舟小说中所有摇撼人心的“瞬间”,几乎都是在他笔下的主人公们重回道德的怀抱时来到的——对死亡的悲悯,让《随园》中的“我”从击穿人生的伤害中解放出来;《出警》中“杀人、卖女”的老奎的残忍和孤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缺德”造成的,而对孤独的恐惧,逼迫他做出了“自首”的选择;《雪人为什么融化》更是深入探讨了道德与恐惧的关系——解脱、救赎、和解……没有道德的参与是无法完成的。道德的美好还在于,它可以帮助人类最大限度地摆脱愚蠢。弋舟的小说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被多重因素所决定的丰富而复杂的人性样本,也让我们看到,衡量人类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标准从来都不是刻板或单一的——《随园》中的宽恕是道德,而《雪人为什么融化》里的反抗也是道德;《瀑布守门人》中的和解是道德,而《隐疾》中的偏执和疯狂也是道德……弋舟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向各个方向探索着人与自我、与灵魂、与更高层次的精神存在的最为和谐的共处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在他植物般宁静柔曼的叙事铺展中,却总能带给我们深邃有力的冲击的原因。
弋舟的小说题材相当丰富。我想,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创作资源一定比别人更多,而是他总能找到不一样的视角。除了基于生活的诚实,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领略想象力带来的艺术享受,像《随园》中那匹“视线尽头”的“马”和它“吃草的声音”,即便放下小说很多年,那影像和声音都还停留在我的记忆里,因为那是主人公无处安放的灵魂日夜不停地咀嚼着自己的痛苦的声音。在当下的许多小说文本中,缺乏想象力造成的硬伤十分普遍。缺乏想象力的表达,甚至会让我们怀疑文学的意义。因为作家,是被赋予了“代表整个人类去理解并解释我们的生活”的使命的一群人。对人和人生理解和感受的深刻程度的背后所显现的,是作家不同寻常的心灵阅历,以及与此相得益彰的艺术表现力,而这二者依赖的正是想象力所决定的创造性。
弋舟曾说“作家承担着把语言重新擦亮的任务”,甚至,他把对“文学的忠贞不渝”比作“对生命的珍惜敬重”一样神圣。这种高度的身份自觉使他成为一个自我掌控感很强的创作者,也使他和他的书写对象保持着恰当的美学距离。他的小说所具有的优雅、现代感和张力,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他的文字的贡献。弋舟的小说语言是含蓄和生动的,充满宽容、饱含真诚且不乏智慧。感知的丰富性永远超越语言,因此,智慧的修辞在弥补语言的局限性上就显得至关重要。弋舟还有另一个身份,平面设计师。我们在他的文字里常常能读到充满通感意味的修辞,那是令人着迷的阅读体验。你能感到他的文字的有机性,就像活的稻米可以成为种子,那些有机的文字就像“隐匿的灯塔”,在某个契合的瞬间,一定会在读者的心里发芽,发光。那个瞬间,大概就是里尔克所“等待又等待”的“石头的觉醒”的时刻。
儿童小说《深蓝色的七千米》:为孩子打开一扇深海世界的大门
“一艘潜水器正缓缓穿过西印度洋。它有8组灯,一起打开时,光柱将面前八九米的地方映成了冰蓝色,仿佛将海水凿出了8条洞穴。潜水器的名字叫蛟龙号……”
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儿童小说《深蓝色的七千米》,近日在少儿图书市场掀起热潮。这是一本赞扬我国海洋深潜探索事业巨大成就的儿童文学著作,也是我国第一本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
“从小我便知道,我是个与海结缘特别深的孩子。”这本书的作者——“80后”青年作家于潇湉这样描述自己。
于潇湉出身于海洋科研家庭,她的父母都是海洋研究学者。于潇湉回忆,在她十几岁时,她的妈妈因为工作出海航行了一个月,寄回一本航海日记。“里边描写了海上的日出,伴游船侧的海豚,还有刚被鱼叉叉到甲板上、不停变换颜色的章鱼,以及被一望无际的海洋包裹所产生的孤独和壮美感。”
这件事情让于潇湉记忆深刻,也激起了一个孩子对海洋瑰丽的幻想。
2012年6月,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北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5年,搭载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09”停靠在青岛母港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与此同时,国家深海基地正式启用。
这样的大事,让身为“海洋人”后代的于潇湉萌生了写一本关于深海的真实故事的书。“不仅对于我,就是对于孩子来说,深海也拥有强大的吸引力。那里到底是怎么样的?潜航员在几千米深的水下如何工作和进行日常的活动?他们在深海究竟看到了什么?”于潇湉说,为了撰写这本书,她取得了相关部门的许可和支持,前往采访蛟龙号一线的设计、科研和技术人员,搜集研究了蛟龙号的所有纪录片、资料。
为了将深奥的科学知识和专业名词用更浅显而准确的文字告诉读者,拉近孩子与科学的距离,于潇湉在开展扎实的专业采访和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海洋知识与真实人物原型进行创作,塑造了一批追梦少年的形象,弘扬蛟龙号深潜团队敢于吃苦、敢打硬仗的精神,并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海洋、关于潜水器的蓝色的梦。
《深蓝色的七千米》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0岁男孩付初的爸爸是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上的一位大厨,他觉得有些失望,他更希望自己的爸爸是深潜英雄。在一次“向阳红09”开放日活动中,付初结识了热爱海洋文化、立志成为潜航员的青年唐冉。唐冉以深潜英雄付云涛和唐佳霖为楷模,却因为家庭条件所限,不得不暂时放弃梦想。两个年龄差距10岁的男生,因对海洋和蛟龙号的迷恋而成为挚友。
付初在爸爸的帮助下,鼓励和协助唐冉完成了成为潜航员学员并与深潜英雄一起探索7000米深海的梦想。在这个过程里,他和唐冉结识了身世坎坷的女孩梅兰竹,并一起接受了蛟龙号总设计师和潜航员们的悉心指导。最终,付初理解了爸爸这份平凡而了不起的工作,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群可亲可敬的英雄们。
蛟龙号潜航员、工程师、“中国载人深潜英雄”称号获得者傅文韬、唐嘉陵联名为《深蓝色的七千米》所写的序言里有这么一段话:“希望这部小说的出版能使广大青少年读者更加了解蛟龙号的故事,激发他们对祖国深海探测的兴趣、对广袤海洋的热爱、对海洋科学的向往,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蓝色海洋世界的大门。”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近71%。蛟龙号所创造的7062米深潜纪录,也意味着它有足够的能力载着中国人海洋探索的梦想,去探索全世界90%以上的海域。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海洋文化产业分会理事长滕祖文在读完这本小说后说到:“我们期待未来有一天,发生这样一幕:一位科学家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感谢当年看过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名字叫《深蓝色的七千米》,从此我的梦变成了深蓝色,从此我梦想着有一天拥抱海洋。”
儿童文学作家詹亮浈在书评中说:“于潇湉笔下的海洋书写和精神叙事,克服了题材的限制,也打破了传统立意的惯性,通过诗性的文字和巧妙的建构,在蛟龙号与小读者的心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让小读者在探索浩渺海洋世界和寻求精神升华的过程中,更加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加明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和重担。”
在书的结尾,于潇湉在作者手记中反问自己,“十几岁的我,那个对着妈妈的航海日记向往不已的少女啊,我是否也圆了你一个梦呢?”
相关资讯
什么是深海"声道"
茫茫深,存深“”。波传导千竟显著减弱。航船遇险,深“”爆炸颗深炸弹,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