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申城美|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坚持做优雅的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27 19:19:43

阅读人数: 121

本文主题: 中科院史上最年轻的院士小说

15岁考上大学,24岁博士毕业,29岁成为当时河南省最年轻的正教授,4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丁奎岭一路走来被外人看来似乎是顺畅的,但只有他自己和与他共事的同事知道,这背后所付出的超于常人的勤奋努力。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丁奎岭及其同事们,丁奎岭不仅在有机化学研究领域安心地做优雅的科学,也将老一辈化学家的探究精神及其个人魅力“承上启下”地感染了身边年轻人,年轻同事摒弃浮躁,沉下心来搞研究,通过合成展现化学的创造力和分子世界的魅力。

15岁考上大学,24岁博士毕业,29岁成为当时河南省最年轻的正教授,47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些可圈可点的人生际遇离不开丁奎岭一直以来的勤奋努力,他怀揣着“通过合成创造价值,用分子影响改变世界”的梦想,坚持做“独特”和“有用”的研究。

1998年,丁奎岭放弃了郑州大学正教授的待遇,接受了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提供的副研究员的职位,尽管岗位、住房等个人待遇都不及以前,但是他依然是满怀热情地接受了这个岗位,因为这里是他心目中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最高殿堂,他相信这里能帮助他更好地实现梦想。

林国强院士回忆到,当年在日本丁奎岭曾作为访问学者,深得东京工业大学教授的赏识和推荐,林国强如获至宝,立即发出了邀请,想引进这位人才,“没料到的是,我们看到简历,得知他这么年轻已是正教授。”

来到上海有机所,丁奎岭开展手性催化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他聚焦手性催化领域的研究,不仅创造性地将组合化学方法与不对称活化以及手性放大等概念结合, 发展了多个系列高效、高选择性新型催化剂,而且追求研究工作的特色和深度, 发现并阐明了相关体系中的手性活化和放大效应及其机制,努力实现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

他带领的研究团队针对手性催化剂负载化中存在的难题,突破传统思路,基于分子组装原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实现了多个非均相不对称催化反应的高选择性、高活性、以及简单回收和再利用。他的基于双金属协同催化理念发展的手性催化剂技术,助力企业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生产工艺更加绿色和环保,目前已经达到千吨生产规模,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他还密切关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化学利用这一全球性热点问题,利用多年来在手性催化氢化方面积累的研究基础,采用新型金属有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以二氧化碳作为碳资源、化学转化制备碳酸乙烯酯、甲醇、乙二醇和二甲基甲酰胺等常用化工原料,提供了二氧化碳化学利用的全新解决方案,成为“绿色化学”的案例。

他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化学“正名”——化学不仅可以是绿色的,而且其研究成果能惠及我们每一个人。他发明的独特结构手性催化剂为一类重要降血脂药物的高效合成提供了全新工艺,克服了现有的手性拆分和辅基诱导合成工艺效率低的缺点。

丁奎岭所从事的手性催化研究,曾一度热门,随后进入平淡,一些同行曾改变了研究方向。丁奎岭认为,这一领域存在的挑战远远超过已解决的问题,因此他选择了坚持。他的执着拼搏,让他科研工作屡有斩获,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且在2008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本人先后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等荣誉称号,以及日本Yoshida Prize和德国Humboldt Research Award等国际奖励。

正是这种丁奎岭所传承的摒弃浮躁、沉下心来做研究的上海有机所精神,感染了他身边的人,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昂研究员说,他们因受丁老师的影响,要做优雅的科学、有品位的化学。

丁奎岭自己一步一个台阶走来,深知人才梯队的“第一”地位,对学生培养和海外引才都下了功夫。行政事务占据了丁奎岭大多数工作时间,但教学依然是他的重要工作之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遇到有机所的毕业生,“丁老师”是他最喜欢听到的称呼。“如果上课时间确定,我就不会再安排其他事务。我觉得院士也好、所长也罢,最让我感觉沉甸甸责任的还是‘老师’,也时刻提醒我不能离开科研和教学第一线。”丁奎岭爱生如子,时刻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己任。学生生活上有困难,他竭尽所能,以解除他学习的后顾之忧;学生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困难,失去信心,他积极为其设计成长路径,耐心教导,使其逐渐走上学术正轨。至今他已培养30多位博士和博士后,16位成为教授,6位成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和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作为上海有机所的所长,丁奎岭要关注的不仅是他自己的课题和方向,更要把握好研究所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他深有体会地说:“一个研究所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使命决定了研究所的发展方向,研究所的平台决定了科学家在这个方向上能够走多远,一流的科学家最看重这两个方面”。在他的带领下,通过组织数十次的研讨和深入的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对标国际一流研究机构,上海有机所提出了“发挥有机合成化学的创造性,加强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的交叉与融合”的总体发展思路,并调整研究单元和整合全所资源,形成了以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和一个“科学院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为核心的高水平研究平台,为研究所凝智聚才、为优秀科学家施展才华提供了一流舞台。

当年,丁奎岭是被上海有机所引进,如今,上海有机所引进优秀青年人才的步伐丝毫没有减缓,他坚持高标准但不唯“标准”。对在国外年限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规定而无法申报院“百人计划”的优秀青年人才,他与班子成员统一思想,使用自有资金,以所聘“百人计划”的形式进行支持,所有的启动经费、待遇等与院“百人计划”完全相同。这些青年才俊引进前已是“粮草先行”,人来工作之前,科研设施、经费以及学生都已经备齐了。

李昂从国外被引进后发现,他的团队已被组建,“不仅省却了组建团队时间,也在团队领导经验上面给予了我指导意见。我从新鲜的、单打独斗的研究者到团队领导者,并没有经验。丁老师教导我‘亲历亲为也是很好的管理方式’,因为起步阶段在团队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和习惯非常重要,他也是如此,带头亲自完成各项很琐碎的工作,冲锋在前的精神鼓励我们年轻人锐意进取。”

丁奎岭认为,人才培养如同百米赛跑,如果按照通常的做法,评导师取得研究生招收资格和名额,招到研究生后学生还要一年的理论课学习,等研究生能够进入实验室工作,最快也是1-2年后的事情了。这样太耗费时间,一个优秀年轻人如果2-3年还不能进入工作状态,武功就可能被废了。因此有机所从很早就破除了这些人才成长中的障碍,这种障碍的破除犹如百米赛道上已经先行了10米,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一个时期房价的快速上涨在上海曾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才计划支持的经费往往滞后到位,研究所就用自有资金先行“垫支”,支持青年人才尽快购买房子。这种“粮草先行”的做法使得年轻人可以尽快安居,安心致研,为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提供了很好的后勤保障。

申城美|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坚持做优雅的科学

卢柯: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是如何炼成的

新华社沈阳3月25日电 题:卢柯: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是如何炼成的

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38岁被增选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最近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这就是卢柯。职业科学家,是他的自我定位。

卢柯的研究组,在位于沈阳市文化路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多年来,其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开发纳米结构金属制备技术,探索纳米结构金属优异性能,成果在国际纳米结构材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结构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是卢柯研究团队最引以为傲的成果之一。从1997年到2003年,全世界只有卢柯小组在从事这一研究,长达6年,孤军奋战。

卢柯说,做科研,就像海滩寻宝,“如果你捡贝壳,那你一辈子就停留在这样一个高度;如果你找准了地方,挖下去,就能挖到珍珠。”

“表面纳米化”就是卢柯要挖的珍珠。其开辟的纳米孪晶材料、纳米层片材料以及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等研究方向,引领国际潮流。

现在,表面纳米化技术成功应用于宝钢冷轧厂拉矫辊,大幅度提高了拉矫辊使用周期;“纳米孪晶结构”为开发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纳米孪晶材料的创新,增强了材料的塑性。

卢柯表示,纳米结构材料领域的研究,将对未来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他介绍,纳米结构材料将提升现有材料的性能,比如,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对材料轻质高强提出了很高需求,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钢铁和铝合金的强度,从而实现减重;同时,材料科学“隐形”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手机的更新换代就与材料的进步息息相关……

扎根东北的卢柯,十分关注当地的振兴发展。

“对辽宁来说,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来自与材料关系密切的装备制造、冶金、化工三大行业。我们要促进原创,要补基础,从整个科学基础、技术基础补起,从根上抓起,努力把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成世界级高水平的研究平台。”

尽管早早成名,卢柯仍然坚持在一线研究、教学。

“我们晚上10点离开,卢老师实验室的灯总是还亮着。”学生张宝兵说。

卢柯认为,科学研究是兴趣驱动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艺术,理想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这些年,他都会给每一位毕业生送一本名叫《博士还不够》的书,告诫学生,从博士到科学家,路还很长。

“现在年轻的科研人员研究条件更好了,希望他们能致力于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成为一流的科学家需要使命感,要让自己的研究回馈社会、报效祖国。”卢柯以此冀望学生,策励自己。

原创从北大最年轻教授到中科院院士,武大校长张平文低调而不凡的荣光

作为国内龙头高校,北大为国家建设和学术研究输送了大批顶尖人才,其中,享誉海内外的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更是培养数学领军人物的基地。曾任北大副校长,如今已经荣升为武汉大学校长的张平文,就是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子。

张平文是国内著名的数学家,长期从事复杂流体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学术上取得了多项重大原创性成果 。即使在人才辈出的北大,张平文也算得上出类拔萃。

他年轻时曾求学于北大数学系,毕业后又在北大任职多年,从一名教授成长为北大副校长。2022年,在学术上和教学管理上有突出才能的张平文被委任为武汉大学校长,他将如何带领武大再创新高呢?

1966年,张平文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尤其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是农村出生,但他却能在全省的数学竞赛中获得前五的好成绩。这也使得张平文从小就立志要投身数学王国。

高考的时候,张平文的成绩名列全省前十,顺利被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作为中国数学界的殿堂,北大数学系人才济济,是培养高层次数学人才的基地。 北大教授们高超的专业水准,以及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细致、创新精神,都深深地影响了年少的张平文,激励着他不断攀登数学的高峰。

在北大,张平文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凭着对数学的热爱,张平文学习刻苦,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专业学习上,一个学期就选了七门专业课,甚至从大四就开始选修研究生课程。本科毕业后,不甘满足于现状的张平文留在北大继续深造,师从数学家应隆安教授。

那时候的北大,正处于学制改革的初期,一般人学完硕、博士需要6年时间。 张平文在应隆安教授的指导下,更加刻苦钻研数学,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用了四年就读完了硕士、博士的课程,成为了北大数学系“博士早毕业”的第一人。

1992年,张平文博士毕业后,选择留在北大任教,成为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一名讲师。那一年,张平文不过26岁,正是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时候,他在北大尽情挥洒的自己的才学,两年后就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

此后的三十年时间里,张平文一直在北大,一边教学,一边继续他喜欢的数学研究。他也从一名普通的讲师,成长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成为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主要负责人,以及学校的副校长。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作为国内数学界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中心,为张平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他在北大取得了迄今为止自己在学术上的诸多成就,使他从一名数学爱好者,成为计算数学的学科带头人。

众所周知,数学是基础科学,不仅对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有重要的支撑意义,同时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深知这一点的张平文,从未停止对前沿数学及其应用的探究。

从考入北大数学系开始,张平文就不曾远离过他所热爱的数学。 他四十年如一日,投身于计算数学和科学计算研究中去,在复杂流体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移动网格方法及应用、多尺度算法与分析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

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张平文发展了挖掘复杂结构的高效数值方法,研究了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模型之间的关系并发展了能够描述复杂相和动力学行为的统一模型,同时在基于多尺度算法与分析、调和映射的移动网格方法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研究。

凭借在计算数学和科学计算研究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张平文载誉无数。 他曾斩获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主导的“复杂流体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方法”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作为计算数学领域的学术领衔人,张平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也曾受邀在201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这都是对他在数学上所取得成就的集中肯定。

在北大任教多年,张平文在投身于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培养优秀的数学人才。1999年,33岁的张平文成为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科学与工程计算系主任,也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系主任。 为了吸纳更多学子投身计算数学领域,张平文不惜苦口婆心为学生解答疑惑,亲自修改教材,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数学的魅力和实用价值。

同时,张平文为学生们创造更多出国深造的机会,聘请海外知名学者来学院任教,让学院的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使北大计算数学专业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并在多种国际著名数学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

也正因为他在教学管理上的突出才能,张平文被提拔为北大副校长。2022年,张平文被委任为武汉大学校长,就此离开了他学习、工作四十年的母校。

武大也是国内顶尖高校,成为武大掌门人,对张平文来说,是对他自身能力的高度肯定,同时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今天的武大,刚刚走过了130周年华诞,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张平文对武大进行深入了解,提出了“用五到十年时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张平文带领武大武大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的策略,其核心有两点:一是培养人才,二是产出科研成果。 其中,“人”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武大要加强教师、科研队伍建设。

作为校长,张平文认为武大要做的事情有两个重点:对于已经具备顶尖人才的学科,要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学科梯队;对于缺乏领军人才的学科,要帮助他们引进领军人才,将学科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既要引进人才,更要团结人才、培养人才,让人才“冒出来”。这是武大能够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关键。

一生中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对张平文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也正是因为兴趣,他才能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成为武大校长之后,张平文需要拿出更多时间去管理学校,他乐此不疲。在他看来, 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同样重要,只有不断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年轻学子,我们才能为科学研究、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希望在张平文的带领下,武大能够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更多顶尖人才,为国家建设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