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写点游记,也配叫作家吗?金庸评价却中肯|余秋雨《文化苦旅》褒贬不一
余秋雨作为优秀的文坛作家,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的文学作品里,擅长融入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而《文化苦旅》就是其代表作,也彻底奠定了其在文坛的地位。
《文化苦旅》这本书,是余秋雨在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之后的心血之作,为了完成《文化苦旅》的创作,余秋雨走访了大部分河山和名胜古迹,到处做好笔记,他要将历史人文地理展现给更多世人看,通过小说的手法重新解读,让更多人爱上历史。
而经过几年的沉淀,《文化苦旅》手稿终于完成,但为了《文化苦旅》能顺利出版,余秋雨吃了不少苦头,他的手稿被杂志社多次修改,对于一名作家来说,作品被多处修改是挺难接受的事情。
几经辗转,责任编辑王国伟先生对于《文化苦旅》给予了大力支持,《文化苦旅》上市之后果然引起了轰动,很多书店上架没多久就被哄抢一空,而余秋雨也因此一时名声大噪,不少节目也是邀请余秋雨畅谈跟作品有关的事情,包括让他开专栏描述小说中提到的美丽河山。
余秋雨因为《文化苦旅》红极一时,业界白岩松、易中天等人,都对其作品给予了很大的肯定。但或许是”人红是非多“,业界渐渐出现了质疑《文化苦旅》的声音。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什么褒贬不一,王朔直言:写点游记,也配叫作家吗?金庸的评价却很中肯!
知名作家王朔不留情面批判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王朔直言:这样的游记作品,也能被称为小说?他配当一名作家吗?而王朔的评价瞬间激起了众人对余秋雨的批判。
很多同龄学者站出来,指责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里充斥着不少的文史错误,甚至认为其文学作品里充满了讽刺,认为这些想法过于消极,甚至认为其“文化大师”的名头掺杂着水分,甚至提出应该将其文学作品下架。
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批判,余秋雨没有理会,那么,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真有那么差劲吗?
对此,金庸先生就给出了中肯的评价,金庸作为武侠小说“第一人”,他的小说被拍成各种经典的电视剧、电影,是几代人满满的回忆。而金庸给出的评价自然有着很高的分量。
金庸直言:我们浙江人还有鲁迅与余秋雨会写文章。"可见,金老甚至将余秋雨先生与大文豪鲁迅作比较,说明连金老都认为余秋雨先生是有一定的实力的。
正如金庸先生给出的评价,余秋雨的文学写作功底是不容置疑的,而《文化苦旅》能被广大读者喜爱,说明其并不是某些学者批判的那样“不入流”,好的文学作品首先要打动读者,而余秋雨做到了。
而余秋雨仅仅通过一部《文化苦旅》,就能唤醒无数读者对历史大好河山的追溯和思考,充满了一定的家国情怀,更是贴合社会现实百态,让无数读者看完能引起共鸣,那么,这部小说就是成功的。
也有不少学者力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白先勇说过," 余秋雨唤醒了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余光中说过,"中国的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中国四大武侠小说家,两个已仙去,一个封笔四十年,一个还在创作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类别,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小说。在中国,相信不论男女老少,或多或少都看过武侠小说,即便没看过武侠小说,也看过由武侠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因为由武侠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其可观性非常强,引发了收视热潮,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就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楚留香传奇》等等。中国武侠小说及其影视作品,不仅风靡中国,还深受外国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回归主题,尽管武侠小说及其影视作品多么火爆,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些幕后的原著作者,也就是那些武侠小说作家。在中国,有四位最著名、最高成就的武侠小说作家,他们是金庸、古龙、梁羽生,还有一位温瑞安。这四位武侠小说作家,两个已经仙去,一个已经封笔四十年,一个还在创作。
金庸无疑是最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身浙江世家大族海宁查氏,近代著名文学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金庸从小深受家族文化熏陶,十几岁就开始写散文、随笔。新中国成立后,金庸到了香港,在报社任职编辑、记者等职业,又帮电影公司写过剧本。1955年,金庸创作处女作《书剑恩仇录》,开始武侠小说创作生涯。后来,金庸又创作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重量级作品,奠定了他武侠小说泰山北斗的地位。1972年,金庸的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创作完毕,宣布封笔。
金庸一共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即“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还有一部短篇的《越女剑》。虽然金庸从1972年封笔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但近年来金庸对他的作品进行过一些修订。金庸的成就,使他荣获了诸如香港中文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知名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教授等称号。
很多人都拿金庸和古龙一较高下,但无论怎么比较,两人都应该是齐名的。古龙原名熊耀华,1938年生于香港,后随家人到台湾生活。古龙从小对武侠小说充满兴趣,大量阅读过包括还珠楼主、平江不肖生等民国武侠小说作家的作品。1960年,古龙创作处女作《苍穹神剑》,但古龙早期作品文笔生硬、情节疏漏,没有引起较大反响。后来古龙受到金庸、梁羽生等人影响,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特武侠风格,创作了《楚留香传奇》《多情剑客无情剑》《武林外史》《绝代双骄》《圆月弯刀》《萧十一郎》《陆小凤传奇》等一部又一部家喻户晓的武侠作品。古龙因为这些情节引人入胜、曲折离奇、触动人心的武侠作品,成为了和金庸齐名的武侠大师。
1985年,古龙因为长年酗酒导致的肝硬化,在台湾病逝,终年47岁,一代武侠小说作家仙去。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1924年出生,广西蒙山人,出身地主家庭,自幼对文学有浓厚兴趣。新中国成立后,到香港谋生,与金庸是好友。1954年,梁羽生创作处女作《龙虎斗京华》,这部作品无论从写法、人物、故事、表达意义等各方面,都与民国武侠小说不同,人们称之为“新派武侠”,所以梁羽生也被称为新派武侠的开山祖师。随后,梁羽生创作了重量级作品《白发魔女传》《云海玉弓缘》《七剑下天山》等等。1980年,梁羽生的《武当一剑》创作完毕,从此封笔。
2009年,梁羽生因病在澳大利亚去世,终年85岁,一代武侠小说开山祖师仙去。
除了金庸、古龙、梁羽生,新派武侠作家当中最出色的还有温瑞安。温瑞安原名温凉玉,1954年出生在马来西亚,跟金庸、古龙、梁羽生相比,温瑞安出生晚,出道也晚。温瑞安自幼博览群书,年仅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写文学,他习文之余,还习武,是武侠小说作家当中寥寥无几的文武双全(还珠楼主也是文武双全)。1970年,温瑞安创作处女作《四大名捕》,这是一部系列武侠小说,随后又创作了《布衣神相》等著名作品。
在金庸、梁羽生封笔,古龙仙去之后,温瑞安几乎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大旗。近年来,温瑞安仍在从事武侠创作,作品风格和写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变,期待温瑞安创作出更优秀的武侠作品。
巴金、老舍…这些大作家的笔名都是怎么取出来的?
是作者发表作品时,隐去真实姓名所署的别名。这种文学现象比较常见。
鲁迅《花边文学·序言》:“我本也可以就此搁笔,但为了赌气,却还是改些作法,换些
巴金《沉默集·序》:“但是我也用过别的
冰心《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但我终究是大学里的小学生,思想和文字方面都不成熟,我不敢用自己的名字,就用了‘冰心’这个
大作家们的笔名可不是随意乱取的
那么,这些作家的笔名都是怎么取出来的呢?
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曹禺,是著名剧作家万家宝的笔名。
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万”(繁体字为“萬”),繁体“萬”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徐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很多: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志摩”这一名字是由他父亲取的。诗人儿时“抓周”,家里来了一个志恢和尚,在其头上抚摩一圈说:“此儿将来必成大器。”这话正合徐父心意,于是便让儿子又名“志摩”——志恢和尚摩过头顶。
戴望舒,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
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笔名“望舒”取自屈原《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即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有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萧红和萧军曾是一对情侣,萧军给萧红起笔名为“萧红”,两人谓之“小小红军”,表现了他们对革命的向往。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
原名谢婉莹,她的笔名会让人想到“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冰心在发表她的第一篇创作小说《两个家庭》时, 第一次使用了“冰心”作为笔名。据冰心表示:
“当时我不愿同学们知道文章是我写的,而‘冰心’笔划既简单好写,又与我的本名谢婉莹的‘莹’字含义‘光洁、透明’相符。”
在《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中,冰心自述:
“但我终究是大学里的小学生,思想和文字方面都不成熟,我不敢用自己的名字,就用了‘冰心’这个笔名。”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之子朱乔森在《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中记述,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
笔名取自南唐李煜的《相见欢》:
他自己说还有另外的原因是“也好随时听人称呼,随时看到‘恨水’两字,时刻自勉,珍惜时光。”
在一次演讲中,莫言对自己笔名的来龙去脉做了解释:
“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在我们农村叫做‘炮孩子’。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炮孩子’,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笔名“茅盾”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对于这个笔名的含义,许寿裳先生曾向鲁迅作过询问,鲁迅的回答是:
“我以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古龙的校友朱邦複在《智慧之旅》一书中的说法是这样的:
其次,班上有位女同学,名叫古稚凤。她长得清秀脱俗,曲线玲珑,更难得的是有一股神圣不可侵犯的气质。在我们小和尚群中,她有如殿上的神祇,又宛似沙漠中的绿洲。自然而然地,她不仅令同学们倾倒,更吸引了许多高年级的狂蜂浪蝶,时常来班上骚扰。
曾有一位老师把古稚凤的名字误唸为“古鸦凤”,从此大家就叫她“乌鸦”。后来成名的武侠小说家“古龙”,当时就读卅五班。他也是我们常见的“鸦客”之一,他对“古稚凤”迷恋之深,可以由其笔名“古龙”略知端倪。
笔名是将原名中的“镛”字拆开为“金庸”。
相关资讯
新武侠小说六大作家盘点,谁能扛起金庸逝去后的大旗
说起武侠小说读者往往会想到武侠小说三大宗师(金庸、梁羽生、古龙),虽然后来也有一批非常不错的新武侠小说作家涌现出来,但较之三位老前辈可谓相去甚远,当三位宗师纷纷作古,谁又能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