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首长派苏静坐镇塔山,吴克华对苏静大吼:你是来监军的吗?
1948年10月,四野的首领作出决策,决定发起对锦州的攻势。要想成功攻占锦州,关键的所在便是战略要地塔山,只有牢牢控制住塔山,才能阻止敌军的增援,给前线部队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为了巩固塔山的防线,四野的首领亲自部署,让战斗力强悍的第4纵队负责防守。接到这一命令的第4纵队司令吴克华,神情愉悦,立刻表态说:“即便是第4纵队只剩下一个人,我也绝不会让敌人踏越塔山一步。”回到部队后,吴克华立刻召集会议,开始认真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激烈战斗。
四野的首长比较谨慎,尽管将最精锐的力量 поручила塔山,他的内心依然无法安宁:如果第4纵队遭遇重大损失,该怎么办?而吴克华若是听不从上级指挥又该如何应对?为了解塔山的实时战况,四野的首领派出了苏静,作为自己的代表,驻守在塔山之上。
“吴司令,您好。我叫苏静,是四野首长派过来的代表,请您多多指教。”苏静面带微笑,尽显礼貌。“您好,苏代表。”吴克华对这个新来的苏静并没有任何好感。根据四野首长的指示,苏静可以参与第4纵队的会议,却并不需要发表任何意见。此外,苏静还拥有与四野总部直接联系的权力,他所发出的电报,连吴克华作为指挥官都无权过问。
时间久了,吴克华的怨气逐渐积累,在一次会议上终于忍不住发作。“苏静,你根本不是总部派来的代表!你是来监视我们的!真是可笑,我当红军以来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看到吴克华怒火中烧,苏静急忙解释:“吴司令,您先冷静一下。眼下敌人在前,不论我们之间有何误会,请务必放下。我先向您道个歉,等打完仗我们再详谈。”
听了苏静的解释,吴克华终于平复了情绪,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即将到来的恶战中。到了10月10日,国军的五个师猛攻塔山,而驻守在塔山的解放军只有第4纵队,双方的兵力对比甚至超过了2:1。吴克华与他的战士们即将面临空前强大的挑战。
开战的首日,国军全力以赴,猛烈轰击塔山阵地,炮弹如雨点般密集,几乎摧毁了第4纵队的所有工事,国军士兵趁炮火掩护如潮水般向阵地涌来,场面十分壮观。短兵相接后,激烈的白刃战展开。勇敢的解放军战士毫不畏惧,在生死关头奋勇抵抗,最终成功将敌人击退。
到11日,国军调来了空军,对塔山阵地实施空袭。尽管炮火同样摧毁了第4纵队部分防御工事,但却依旧无法从他们手中夺取阵地。12日,国军并未发起攻击,这给了第4纵队一个喘息之机,部队迅速进行工事修复。
13日,国军几乎倾尽全力,实施“人海战术”,然而吴克华毫不畏惧,冷静指挥,带领英勇的第4纵队紧紧捍卫阵地,成功击退对手。14日,国军一度攻入塔山附近的铁路桥头堡,形势一度十分危急,但解放军士兵们凭借着顽强的斗志,顽强抵抗,将敌人彻底赶出了阵地。
终于,到了15日,锦州宣告解放,塔山阻击战也以胜利而告终。多年后,苏静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深情说道:“当年在塔山,四野首长其实就是让我去督战的。他对第4纵队心存顾虑,担心吴克华会有异心,因此让我过去看住他。”1955年,苏静与吴克华同时被授予中将军衔。在此文中,我向所有在塔山阻击战中为国献身的英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原创四野首长派苏静坐镇塔山,吴克华对苏静大吼:你是来监军的吗?
在1948年的那个秋日,锦州成了焦点,但战局的关键却在于塔山。塔山,虽然不如锦州闻名,却成了这次战役的关键所在。掌握了塔山,才有可能攻下锦州,否则,一旦敌人突破了塔山,锦州城将面临无法挽回的命运。
四纵被调到了前线,成为守卫塔山的主力。在这场守卫战中,东野首长下达了“死打硬拼,死不退守”的命令,即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绝不后撤一步。
为了加强塔山的防御,东野首长派出了胡奇才,这位出自四方面军的猛将在战场上脱颖而出,被赋予了坐镇塔山前线的任务,时刻汇报战况,确保防线的稳固。
然而,东野首长派出的苏静却引起了吴克华司令员的不满。他认为苏静是来监视他们的,对此感到愤怒。但苏静的到来,实则是总部为了确保战局稳定而采取的措施。
塔山阻击战的胜利来之不易。面对敌军的强大攻势,四纵顽强抵抗,坚守阵地,最终化解了敌人的进攻。在这场战役中,四纵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但他们坚持不懈,将塔山变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
塔山阻击战的胜利,归功于四纵各部队的齐心协力。尤其是12师,承担了最艰巨的任务,打得最为顽强。他们的英勇表现,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多年之后,那些参加过这场战役的老将们依然无法忘记塔山。他们在生前希望能长眠在这片充满荣耀的土地上,成为塔山的一部分。
塔山阻击战不仅是四纵军史上的辉煌一页,也是共和国史册中的重要篇章。让我们向塔山的英雄们致敬!
塔山阻击战的胜利,是勇士们不畏艰险、坚守阵地的真实写照。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这场战役也告诉我们,团结和合作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关键。无论面对何种挑战,只有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才能战胜敌人,取得胜利。在塔山阻击战中,正是因为四纵各部队紧密团结,同心协力,才能顶住敌人的猛烈攻势,最终保卫了阵地。
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也是革命战士们对信仰的坚守。他们将自己的忠诚与信仰投注在祖国和人民的胜利之上,甘愿舍弃个人的安逸和利益,冲锋在前,决不后退。正是这种信仰和担当,成就了塔山阻击战的辉煌胜利。
四野首长想从地方调他当兵团政委,聂老总:剿匪需要他!无缘南下
1949年4月,大同在长时间的围困下终于迎来了解放。王平,作为当时的前线负责人,赶到华北军区司令部汇报工作。在这里,他恰巧遇到了四野的政委罗荣桓。经过一番交流后,罗荣桓表示希望王平能到四野工作,担任兵团政委。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提议可以理解为“挖人”的行为吧。那时,虽然平津战役已经落下帷幕,华北的战事已经平息,但当地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处理。为何罗荣桓看中了王平呢?四野兵力庞大,难道没有更多的政工干部能担任兵团政委?
王平从政工出身,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曾在红三军任职,后来在陕北红军工作。抗战爆发后,他成为最早被派往晋察冀敌后展开工作的一员。而罗荣桓,作为115师政治部主任,当时也在这一地区开展政治工作。二人在抗战时期有过许多接触和合作。王平当时独自一人前往晋察冀,急需骨干力量的支持,而罗荣桓特意调遣了几十名干部协助他。等到罗荣桓奉命离开时,他要求王平将这些干部带回,王平答应会让他们很快赶来,但最终由于晋察冀地区人手短缺,他选择留下这些干部,没有按照原计划将他们带走。
此后,王平便一直在晋察冀工作,直到新中国成立。他在晋察冀军区建立后,担任过军分区政委、二级军区政委等职务。在解放战争中,他也担任了地方军区的政委和司令等职务。王平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发展和巩固根据地,为主力部队提供后勤保障,并协助主力部队进行作战。例如,在清风店战役中,主力部队位于保定北部,他奉命从阜平赶往前线,调动地方部队来迟滞敌人北上,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
1948年,大同周边的地区被解放,为了保护当地的文物古迹,上级采取了围而不打的政策。通过政治攻势,最终使敌人在内部瓦解,顺利实现了大同的和平解放。
考虑到王平在政治工作上的能力和资历,他完全有资格担任兵团级职务。事实上,在东野改编为四野后,四野成立了四个兵团,并已经为各兵团配备了领导班子。罗荣桓曾希望王平能担任13兵团的政委,因为原政委肖华要去参加国际会议。但恰逢四野南下解放中南,部队急需干部,因此华北军区不得不调走了许多干部,比如萧克和赵尔陆等人。这时,华北军区的干部资源已然紧张,虽然大规模的战斗已经结束,但剿匪和土地改革等工作依然迫切需要人手。因此,王平未能如愿南下。
到了1952年,王平在军队评级时被评为副兵团级。按照他的资历和职务,按理说应该评为正兵团级才对。然而,军队的评级不仅仅看资历和职务,还需要有实际的战绩。王平虽然长期在地方部队工作,战绩相对野战部队的政委来说显得较为薄弱。像韦国清、莫文骅、李天焕等人,虽然曾担任过兵团政委等职务,后来的评级也多是副兵团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二十多年的革命中并未始终活跃在前线。
如果王平当时调任四野担任兵团政委,可能对他日后的评级没有太大影响。四野南下后,四个兵团的任务也较为有限,只有衡宝战役算是规模较大的作战任务。13兵团的任务主要是解放广西,而这一战斗的规模和战略意义相对较小。因此,王平未能调去担任兵团政委,而是由14兵团政委莫文骅接任了这一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王平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调任担任了兵团政委、志愿军副政委、政委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