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奇幻想象
《庄子》一书想象奇特而丰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既写大之玄妙,又写小之情状,还有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的交错。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释读】《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说人当看破功名利禄,而是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的境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出自本篇,比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等。
这一段是《逍遥游》的开篇,起笔就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北海有一条鱼叫鲲,鲲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化成为鸟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广。鹏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大物必生于大处,鲲鹏如此之大,庄子笔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观一二了。
当然,庄子的描述并没有戛然而止。他写道:当海动风起之时,鹏迁往南海。大鹏既然要去往南海,绝不可能决然而起,所以要举起击打翅膀。据《齐谐》说,当时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鹏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都被风相吹而飘动。
我们在地面看到天色苍茫,那是天的本色吗?天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而鹏往下看,也就是这样的光景。可见天地辽阔了。
庄子借变了形的鲲鹏以突破物质世界中种种形相的范限,将它们从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并运用文学的想象力,展开一个广漠无穷的宇宙。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庄子·外物》
【释读】《外物》出自《庄子》杂篇,取篇首二字为篇名。“外物”即外在事物。出自这篇的成语,有枯鱼之肆、得鱼忘筌等。
这一个故事,也是关于鱼的。任国之公子垂钓,用巨大的钓钩、粗黑的绳子,并且挂着五十头犍牛作为饵。他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于东海,天天在那里钓鱼。可一年了都没能钓到一条鱼。直到有一天,忽然大鱼来吞饵,牵动大钩沉下水去,大鱼扬其头尾、翻腾奋鳍,白波涌起如山,海水震荡,声如鬼神,震惊千里。可见大鱼之大。等到任公子钓起这条鱼,将它做成腊肉,浙江以东、苍梧以北的人们一起吃,没有不饱吃这条鱼的。这也可以想见此鱼之大了。
说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说经世者当志于大成。像后世的人听说了任公子钓鱼这件事,竞走相告,举着小竿去小水沟,守着鲵鲋之类的小鱼,这样想钓到大鱼,是很难的。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则阳》
【释读】《则阳》也出自《庄子》杂篇,也是取篇首二字为篇名。“则阳”是人名,游仕诸侯。
魏惠王和田侯牟约誓立盟,但田侯牟违背了约定,魏惠王很生气,想要派人去刺杀他。但是公孙衍将军、季子、华子都不认可这一做法,魏惠王不知如何是好,惠子就引见了梁之贤者戴晋人。戴晋人向魏惠王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蜗牛的左角有个国家叫触氏,蜗牛的右角也有个国家,叫蛮氏。这两个国家经常相互争地打仗,死亡无数,追逐败北的十五天才能回军。
戴晋人用这个故事,其实是比喻当时的诸侯征伐。世界之大,无穷无极,期间的战争,不也是和蜗角中触氏和蛮氏的战争一样吗?后世常以“蜗角斗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释读】《齐物论》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内容及其价值。出自这篇的成语,有槁木死灰、朝三暮四、栩栩如生、恢诡谲怪、沉鱼落雁等。
庄周梦蝶是写“物化”之旨。从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而悠游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庄子。忽然醒过来,发现自己分明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是庄子做梦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成了庄子。
庄子和蝴蝶必定是有所分别的,这种转变就叫做物化。庄子所说的物化,前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西晋郭象认为是指“死生之变”,唐代成玄英则认为是“物理之变化”。陈鼓应先生解释为“物我界限之消解,万物融化为一”,其实也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庄子借蝶化的寓言来破除自我执迷,泯除物我的割离,使人与外在自然世界,融为一大和谐的存在体。而蝴蝶,其实比喻了人性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庄周梦蝶的故事,可以说是庄子笔下的诗化哲学,既有丰富的哲学思考,又有浪漫的情感所托。因此更是引发了后世文人的共鸣,比如说李商隐的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莊子的解释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与《归藏》、《黄帝四经》、《老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哲学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审美的智慧结晶。庄子等道家思想是历史上除了儒学外被定为官学与道举的学说。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在现实意义上,更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精神铺垫。
风格奇特,诡谲且疯狂,一次很不一样的读书体验。
一开始是搜克系时看见中式克系视频里的推荐开始看的这本书。一开始就看了前十章,有点没吸引我看进去。确实,开头的部分主要反派丹阳子在本书里属于很正常的人。(是与市面上的反派一样,正常的反派思维)。之后又抽空读完了网络版本,现在有幸来给纸质版写点书评。主要写写为什么这部书能受到这么多称赞是夸它风格的。 本书前期比较有趣的设定是在虚拟世界里做的行为,在现实在虚拟世界里做的行为,在现实世界也会同样重复。而且很大可能是两个世界只能保证一个世界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这个设定很吸引我,而且也让我感觉会产生出很多化学反应。 但是作为一个网文,他前期的文笔确实有点欠缺,只有越看才能越体会到其故事的奇幻诡谲。 大多数人认为这个作品开始小高潮是在腊月十八的时候。而实体书这版,分为了上下册。在他的上册结尾是腊月十八后面一点,下次的结尾是彭龙腾,已经能初步展现出这本书的魅力。 整本书的基调和天马化空的幻想都足够大胆疯狂,年轻人读起来很上头。这本书的压迫感主要是两个方面: ①世界观。本书的世界观绝对丰富且够颠,够反常规。供奉淫乱肉山佛,送子给男人的的正德寺确实是“正道”,而那只为了耍人骗人的乐子人的坐忘道也足够“助人为乐”,相比下痛苦来得力量的袄景教就很常规了。而他一路接触的不同司命信徒口中的世界又不样,头天世界还是一个苹果,第二天又是菠萝,第三天橘子,第四天又是苹果,第五天直接变成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F=ma牛顿定律。还有着数不清的灾难与时不时消失的自然现象,如腐败、死亡。 ②剧情写法——全程主视角接受高密度信息量 全程我们就拘于李火旺的视角看世界,而且因为一直处于快节奏剧情中,我们也没有能很详细了解剧情中角色的胡说八道,但全程所有角色的世界观描述不同。再加上李火旺一直赶命一样赶进度,很多场景没有润色就像大纲糊脸一样信息量密度极大。我们似乎也和李火旺一样没有时间思考,只能被命运牵着去博一条生路。 我也是头一次 get到主视角,而且没有厌蠢。很多作品(尤其是爽文无限流)都是雷声小雨点小,我就容易怀疑主角智商,因为不紧急的思考全面所以从来都是很理性站在第三方视角,能够轻易想到主角行为的不妥之处,其思想的问题所在。甚至对于其他人对主角的称赞产生怀疑与动摇,对主角的厌恶也很容易滋生。而又有些小说雷声大雨点小,看了对作者的智商、配角的人设、主角的人设、整体的世界观、剧情等产生怀疑。就这点小事也能把大家喊出来?光打雷不下雨。但本书做到了雷雨交加,像是暴风雨中不停演奏的命运交响曲。处于一个疯了的世界里,路过的狗都想吃一口心素的肉。他到处有生命危险。没有的话也要为了摆脱幻境而去找生路。我代入他的位置,那么危急情况下,我真的会崩溃的,因为他有情有义有道德,不可能搬的现代世界父母抛置不顾。我也不能。而疯颠的道诡世界又是那么危险,没有真心与信任。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读起来如果有代入的话,感受十分奇幻的一部作品。如果要用诗比喻读这种类型作品的感受,我觉得也许是李贺的风格。“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当然,这本书里全都是这些奇幻带来的恶意。而非常让人庆幸的是,主角一直没有屈服,选择和这个世界一样恶意,反而是艰难求生。这是一部很值得一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