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新西兰的萤火虫溶洞简直是画家笔下的魔幻世界

更新时间: 2025-07-17 18:03:22

阅读人数: 376

本文主题: 奇幻画家小说

相信许多喜爱电影的人都知道,新西兰是著名魔幻电影《指环王》三部曲的重要取景地。

比如,《指环王》中的霍比特人小镇夏尔(The Shire),取景地就在新西兰的惠灵顿

洛汗王国首都的埃多拉斯(Edoras)取景地,则选在了新西兰的Mount Sunday山。

新西兰的Mount Sunday山

人类、亡灵联军与兽人最终末日决战的取景地,也在新西兰。

《指环王》电影中末日之战的场景

《指环王》中的邪恶之都“摩多”,还是在新西兰。

新西兰汤加里罗国家公园,摩多火山的取景地。

新西兰被人称作“指环王之乡”,果然是名不虚传。

但是,这些取景全都是在新西兰的地上部分,谁又知道,新西兰的地下,也隐藏着一个奇幻世界。

在新西兰北岛的怀卡托(Waikato)区,有着一个庞大的溶洞系统,而其中最著名的,莫属其中的怀托摩萤火虫洞(Waitomo Glowworm Cave)。

这个洞中都是流动的地下河,如果要观赏这个洞的话,必须撑竹筏或者小舟才能进入。不过,在水浅的地方也可以直接涉水走过去。

而当你完全置身洞内之后,关掉随身的光源,感受就是这样的:

而把照相机的镜头拉近,你还可以看到这种景象。

真的找不到词语来形容了,简直是一个现实中的魔幻世界。

这里还有一个视频,你们感受下。

不过,如果想亲身体验的话,有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坏消息。

坏消息是,怀托摩萤火虫洞因为景色太美,为了防止游客活动过多破坏洞内环境,当地的管理方已经禁止在洞内拍照了...... 所以想完全体验的话,只能自己订票前往,而且回来以后也无法用照片或者录像的方式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分享当时的感受,只能......靠你的语言来形容了。

最后的最后,送你们几个其他电影在新西兰的取景地,如果有机会去新西兰一游,别忘了去看看哦。

新西兰大象岩国家公园,《纳尼亚传奇》中阿斯兰营地就在这里取景。

新西兰北岛乌鲁蒂山谷,《最后的武士》取景地,完美的还原了一个处于明治维新时期新旧并存的日本乡村。

惠灵顿,电影《金刚》的取景地,为了拍摄方便,特地在当地重现了一个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

奥克兰市民剧院,电影《金刚》中,金刚最后被展出的镜头就在这里取景。

新西兰的萤火虫溶洞简直是画家笔下的魔幻世界

厦门女画家余键首办瓷画个展:用细腻奇幻的笔触描绘个性作品

“心象釉语”当代艺术家余键瓷画作品展

亮相厦门沙坡尾的“艺术领域”。

余键是厦门较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

她在继承发扬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细腻奇幻的绘画风格,

尤其在彩墨人物画创作上备受瞩目。

1992年至今任教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绘画系,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余键是四川人,从小就喜欢艺术。

“如果我这辈子生命中没有绘画,无法想象这是什么样的感觉。”余键说。

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她如愿考上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画系,学习专业的人物画创作。

毕业工作数年后,余键又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硕士。

在创作上,余键是勤奋的,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都给了艺术创作。

在题材方面,余键擅画人物。她的人物画创作,早起是以习古为主。

“在学校期间,我在导师的指导下,经常临摹壁画粉本、传统院体工笔画作品、近现代著名工笔画大师的作品以及写生,创作等等,锻炼了扎实的造型基础,不断精进技艺和艺术创造力。”余键说,后来,在从事国画专业教学和艺术创作过程中,她又在形式内涵上找到具有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形式语言。

110cmX60cm 2014

在绘画的内容方面,余键主要以表现女性人物为主。

她的女性人物画,经常会融入花卉植物等象征性符号元素,表达作为女性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种种感受。

“与现代唯美、精细、典雅的女性形象不同的是,我更多地去挖掘人物的内在精神,试图让观者在面对画面形象时,能够感觉到人物当时当下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一个徒具空壳的‘人’而已。“余键说,而在创作主题上,她更注重紧跟时代,关注现实和社会,在生活中获得感悟,创作出能产生时代共鸣的优秀作品。

创作上,余键也是个“多面手”。

除了中国画,油画、水彩、雕塑、瓷画等,她都有涉足。

而谈及与瓷画的渊源,余键说,大约从十年前开始,她就开始接触瓷画,并一直延续至今。

“最初,在景德镇,我和几位陶瓷艺术家接触,我尝试在现成的瓷器造型上,以青花等传统的釉料与手法,创作一批具有女性主义风格的线性造型的作品。”余键说,中国画白描与渲染的手法虽然相对传统,但有感于瓷与女性的特质,进行了结合的尝试,在瓷的温润感与女性符号、母子主题展开了融合。

五年前的暑假,余键在景德镇认识了高温颜色釉艺术家李善,学习高温颜色釉的绘画创作。

“这在景德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经历,有许多人探索一辈子,都难以登入颜色釉绘画创作之门,因为颜色釉创作有着太多的独门秘方,概不外传,也因为那是用钱烧出来的经验。”余键说,在这期间,她完成了一批禅意与女性主义题材结合,以表现主义手法创作的高温颜色釉作品,并深深为高温颜色釉的魅力所感动,而不愿意移情别恋了。

110cmX60cm 2018

2018年,余键又参加景德镇陶瓷大学国家艺术基金“瓷画艺术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经过半年全面系统的学习,她进一步了解了瓷画的历史、传承与现状,对于高温颜色釉的性能的把控能力得到加强,基本上可以按照预期的设想完成最终的效果。

120cmX60cm 2018

余键曾创作一件瓷画作品《憩》,以西方表现主义或抽象意识与东方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性观念的融汇。

在创作过程中,余键大胆运用青釉,结晶釉,裂纹釉,变色釉,无光釉等不同属性的釉料种类,在对基础造型把握的前提下,在瓷板上犹如泼墨肆意挥洒,将个人意象充分实现。

同时,她还尝试加入其他材料,以增添画面的丰富度与厚重感,制造一种意想不到,浑然天成的感动。

“高温颜釉的探索,犹如行进丛林深处的探险,探险的乐趣,不仅在于征服野兽般对材料掌控的快意,更是犹如发现新生命的感动。”在余键看来,吸引她尝试以高温色釉进行绘画创作的,是其材质散发出的特有的“天然与野性之美”。

对于未来的艺术创作,余键还会继续探索。

“艺术永无止境。”余键希望,无论是国画或瓷画,在今后的创作研究中,她都会继续立足传统,坚持以开阔的视野及独立的审美精神为创作指导,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进一步提高艺术修养,锤炼完善自己的艺术语言,追求心,神,灵,智完美融合的精神境界。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活动

主办单位/ ORGANIZER

协办单位/ CO-ORGANIZER

承办单位/ THE ORGANIZER

预展时间/ OPENING TIME

2019年12月7日14:00 P.M

展览时间/ EXIHIBITION TIME

2019年12月8日-12月22日

上午:10:00-12:00 下午:14:00-17:30

展览地点/ EXIHIBITION TIME

艺术西区大门斜对面(艺术领域)

学术研讨会/ ACADEMIC EXCHANGE

学术主持/ ACADEMIC MODERATOR

策展人/ THECURATOR

展览执行 / EXECUTION TEAM

支持媒体/ SUPORT MEDIA

中国文化艺术网、中国网、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光明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中新网、中国日报网、央视网、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美术报、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西晨报、美术报、厦门网、威扬媒体、传世艺宫、雅昌艺术网、艺术厦门、艺术领域、张雄艺术网、子申文艺坊、名艺在线、今日头条

为什么日本浮世绘能火遍全球?

“浮世绘”,就是“浮世中的绘画”。

提起日本艺术,你会想起哪张画?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这幅《神奈川冲浪里》。

这幅画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小到明信片、书签、各种周边印花,大到日本的新护照、钞票、奥运会宣传片。

左上为日本护照,左下为新日元上的国家级风水施法现场:钱上带海浪,日本经济跟着浪。右侧为奥运会宣传片JOJO版《神奈川冲浪里》

再放眼世界范围,对这张画的魔改可以用“无数”来形容。从咖啡豆到牛奶、生菜,甚至是神奇宝贝和川普的头发都能化身《神奈川冲浪里》。

这幅画以及背后代表的日本“浮世绘”到底有什么样的渊源和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实际上,《神奈川冲浪里》这张画,只是《富岳三十六景》中的一张。

《富岳三十六景》这批画当年足足印了有至少8000张,每张定价为16文、平民百姓两碗面的价格,跟我们路边小传单、随手贴墙上的海报一样平凡。

画家葛饰北斋创作这批画,也纯粹是为了赚钱谋生。这位穷了一辈子的大师,想用日本对富士山的崇拜追个热点,所以在这一系列的每张画里,你都能看到一个或大或小的富士山。

以《神奈川冲浪里》为代表的这类画被称为“浮世绘”,也就是“浮世中的绘画”。

江户时代有一本《浮世物语》很流行:“万事不挂心头,随风飘去,流水浮萍一般,即叫做浮世。”因此,要用画笔抓住转瞬即逝的浮华瞬间,及时行乐。

这些浮世绘都是通过木刻版画技法批量生产,所以,浮世绘没有“原作”的概念——无非是质量和批次的差异而已。

它的出现其实是江户时代一个缩影。

17世纪,德川家康建立德川幕府统,政局平稳、经济发展,商人们有钱但没地位,武士们有地位没钱。

大家都没什么值得奋斗终生的宏大目标,也觉得没啥人生价值,那只有喝酒了,此生的享乐就是最好的选择。

随后,画家们开始以商人们那烟花柳巷的奢侈生活为题材,叫做“手笔风俗画”,为浮世绘的前身。

到了1657年,一场大火将江户夷为平地,观念上为人们带来浮世无常之感。

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大量资金、人力流入江户,进而商业高速发展,能大规模印刷的宣传画备受欢迎。

东边的演员、西边的名媛、酒屋漂亮的女服务生、“花柳界”的头牌都想让自己更有生意,唯有依靠浮世绘的宣传了。

这样,创作浮世绘就完全是“有啥需求画什么”的思路了。

通常是先由出版机构,也就是“版元”向画家约稿,确定下画哪位明星?什么地方的风景?还是妖魔鬼怪、美人画?

然后由画家出黑白的初版,出版商拿到手稿后经过幕府审查,就可以开始雕刻和印刷了。

随后,画家画图定色彩,雕师根据画家的指示雕刻线板和色板,印师根据需求进行印刷。浮世绘便宜大碗的基础来源于明确的分工。

到了江户时代末期,幕府下达禁令导致浮世绘开始转型,画家们不再以人物(美人绘、役者绘等)为主,风景成为新的主题(即“名所绘”)。

鉴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法律,平民百姓没办法合法旅行,因此以各地风景为主题的作品销路非常好。

我们所熟知的浮世绘三杰,其作品也基本包括了这些题材,但还是各自有特点,像吸收西方透视、构图技法的“画狂人”葛饰北斋、专画“红尘风月”的喜多川歌麿,和偏好风景的“旅行博主”歌川广重。

浮世绘是如何席卷全球的呢?实际上最开始,它是以包装纸的身份进入欧洲的。

早在17世纪时,荷兰东印度公司没办法从中国买到最受欢迎的瓷器,只能转去日本进口有田瓷。

这样,极为廉价的、被平民百姓阅后即扔的浮世绘,就顺手拿来像报纸一样承担货物的包装、填充。可以说“包装纸”成了日本文化在欧洲大陆的启蒙之始。

到了19世纪后半页,欧洲人在先后完成对中国趣味、伊斯兰趣味、乃至印度、埃及等外来艺术的吸收后(所谓异国情调),把目光转向了日本,开始流行起名为“日本主义”的情调。

借着1867年巴黎世博会的东风,首次以国家馆名义参展的日本,就面对了西方人的消费狂潮。包括浮世绘、和服、漆器、瓷器等在内的1356箱展品销售一空。

日本人呢,也完全不把浮世绘当宝贝。无论是过往的历史,还是正在发生的明治维新,都让全盘学习西方的日本人,忽视了随处可见的浮世绘。

因此,买卖双方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浮世绘被欧洲的外交官、旅行者、商人们成堆运走、倒卖,其中知名的日本国际倒爷如林忠正,仅他一人就卖出了16万张浮世绘。

那些当时还没打出名堂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们,像梵高、马奈、莫奈、德加等人,都是浮世绘的狂热爱好者。他们或是在家中收藏、或是举办小型的浮世绘展览、传阅画册。

当然,欧洲人是单纯被画面吸引,因此诞生出不少东西合璧的作品。

浮世绘因为受限于机器和材料,超大幅版画需要拼接完成。这样欧洲人就看到不少不完整的画面,残缺的构图反而被一些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当做你没见过的“全新构图方式”进行创作。

从这个角度来说,西方人只是从纯粹视觉的角度,把画当成了“画”,导致很多日本学者反对这股子浮世绘热潮。

浮世绘本质上是一种贫民百姓在众生皆苦的挣扎中诞生的艺术,西方的文化人只看到了画中美人,却忽视了她作为风尘女子卖艺卖身的啜泣声。只看到画面的色彩线条,却不了解画家们朝不保夕的困苦生活。

因此,浮世绘的火爆反而被作家永井荷风称为“东洋的悲哀”。

浮世绘影响了西方艺术,反过来,西方文化也影响了浮世绘的创作。

明治维新后,大量西洋画涌入日本,在全盘欧化的风气下,日本画家开始学习西方绘画,属于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就此没落。

但它的奇妙旅程还在继续,20世纪初,不少画家以浮世绘的材料与技法,创造出融合西方风格的新浮世绘,这些作品被称为“新版画运动”,是带着印象派光影和透视的浮世绘,代表人物有川瀬巴水和吉田博。

而在设计领域,浮世绘同样大放异彩。

以两位日本设计大师田中一光和横尾忠则为例,同样是参考了浮世绘的色彩、构图、内容,田中一光拿出了“极简性冷淡”版本的浮世绘设计,横尾忠则向当代艺术拿走拼贴的大菜刀,把浮世绘和波普艺术一锅炖了。

纵观这段贯穿东西和古今的奇幻漂流史,浮世绘本质就是一种在普通人生活中诞生的、不断变动的艺术。

明艳的色彩、简洁利落的线条、生动的人物姿态,可以让它天然地成为再创作的理想参照,在任何一个时代重生,被任何设计师、艺术家致敬。

从这个角度说,消失的是只属于江户时代的浮世绘。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新浮世绘。

注意:本文含有投票,请到设计癖官网(shejipi.com)参加投票。

标签: 学院 西方 奇幻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